夏金玉 池麗霞
隱喻是我們熟知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曾經被認為是純粹的修辭,而近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語言學家指出隱喻本質上是人類的一種重要認知方式和思維手段,它不僅廣泛存在于語言之中,也是新的語言意義產生的根源。目前,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學工作者已經開始對隱喻進行應用性研究,特別是在隱喻理論對語言教學的促進作用方面,提出了隱喻應該被視為二語習得的高級目標。
一、隱喻的認知理論
1980年Lako和Johnson推出了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在書中,他們以“概念隱喻”形式提出了隱喻的認知理論。Lakoff認為,“我們思維和行動所依據(jù)的日常概念系統(tǒng),其本質基本上是隱喻性的”;隱喻無處不在,“隱喻性語言是概念隱喻的表層體現(xiàn)”。這種新的隱喻觀否定了將隱喻僅僅視為文學作品中修辭手段的傳統(tǒng)看法,指出了隱喻實質上是人類思維與認知的重要方式。簡言之,概念隱喻是參照一個知識領域去理解另一個知識領域的過程,是源域和目的域之間的一組映射。源域通常是熟悉的、具體的實體領域,目的域通常是不熟悉的、難以定義的抽象領域,隱喻就是這兩者之間的橋梁,是客觀世界與人的思維共同作用的結果。的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參照他們熟知的、有形的概念來認識、思維那些陌生的、無形的概念,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這正是Lako倒是出的“概念隱喻”理論的內涵。可見,人類的認知體系首先是一個充滿隱喻性思維的體系,而思維過程中所使用的概念隱喻能以已知喻未知,以簡單喻復雜,以具體喻抽象。
二、隱喻應用于英語教學的研究回顧
在我國英語教學領域里,有關隱喻認知功能的應用研究還不多。龐繼賢和丁展平曾撰文討論過隱喻的應用語言學研究,嘗試把Cameron構建的隱喻應用框架即理論層次、處理層次和神經學層次應用于外語教學;王寅還提出了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能力的問題;蔡龍權也提出了把隱喻陛表達作為一項外語交際能力的設想。這些研究都表明積極主動的隱喻意識對語言學習非常重要,而且會明顯影響學習的效果,但研究成果目前仍未普遍應用。鑒于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英語習語教學、閱讀教學和文化教學三方面探討該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從而進一步揭示隱喻對英語教學的積極作用。
三、隱喻的認知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筆者通過研究分析和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在英語教學中,習語、閱讀、文化問題的理解和掌握,都可以通過隱喻的方法來實現(xiàn)。這種方法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很多難以理解的語言現(xiàn)象能夠得到合理的解釋,從而使語言學習變得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1隱喻與習語教學
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以英語為母語者平均每星期約說七千個習語。習語使用的這種普遍性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得不重視習語,學習者是否能夠流利地使用習語也往往被看作是衡量其外語地道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而調查表明,我國學生在所有類型的詞匯知識中,習得“詞語搭配”(習語為其中的一類)的速度最慢,效果也最差,其根源在于習語的意義不能直接從字面推導出來,語意難以理解。
根據(jù)隱喻的認知理論,習語的比喻意義是可推導的,并非完全任意的,因為“大多數(shù)習語都屬于隱喻的范疇”,隱喻是習語的一種重要認知機制。因此,教師在向學生講授習語的過程中,可以嘗試通過挖掘習語背后的概念隱喻,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習語意義的根源,從而在習語的字面意義與整體意義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比如教師在講“hit the ceiling(極度憤怒)”時,可先從隱喻角度解釋其意義根源:在西方人的概念系統(tǒng)中,習慣把人的大腦比作一個容器,而大腦中的憤怒就如同是容器中熱的物體,當人生氣的時候,容器中的“熱”會上升,當人變得極度生氣的時候,容器中的“熱”就幾乎無法控制,甚至撞到容器的頂部,因此正是因為有了“大腦是容器,憤怒是容器中的物體”兩個概念隱喻,才有這個習語的產生。繼而教師還可以補充講解另外幾個表示極端憤怒的習語“go through the roof”,“blow one's top”,“flid one's lid”,因為它們和“hit the ceiling”源于相同的隱喻。通過這樣的講解,習語的意義不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據(jù)的;每個習語也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以概念隱喻為基準歸類成組。那么,習語的理解和記憶不再會是難題,使用的準確性也將會有明顯提高。
2隱喻與閱讀教學
隱喻普遍存在于各種文體,它不僅是詞義發(fā)展的催化劑,也是語言結構組成的動因之一。隱喻具有表象性、情意性、內容豐富與解讀自由等特征,因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英語思維的精髓以及其地道的語言形式。
對于英語文章中出現(xiàn)的隱喻性的語言,雖然沒有生詞,學習者卻也往往不知所云,其實它們都是概念隱喻的表層體現(xiàn)。此時,如果教師能先引導學生挖掘句中蘊含的概念隱喻,再進一步剖析句子的內涵,其意義便會輕松地浮出水面。
類似的隱喻性語言在文章中幾乎隨處可見,它不僅是表達篇章思想內容的重要手段。有時甚至可以超越詞句層面,成為篇章的組織線索。隱喻的銜接方式不但有表層的、顯性的一面,還有深層的、隱性的一面。這種銜接借助隱喻機制構成要素的前后關聯(lián)性而將篇章銜接在一起。因此,無論是對句子的理解還是對整篇文章的理解,隱喻都能幫助讀者更為有效地把握語言的內涵,提高閱讀的深度。
3隱喻與文化教學英語教學必須同時教授文化,這已是英語工作者的共識?;谡J知語言學的觀點,隱喻是人類語青中最能和文化產生緊密聯(lián)系的一部分,因為隱喻源自文化,構成文化,又能深刻地表達和傳承文化。所以筆者認為,通過分析隱喻進行文化教學是可行的。
首先,在涉及文化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以隱喻為導入方式。比如在介紹英國的地理環(huán)境時,可以先講英國人習慣以魚喻人。
其次,通過區(qū)分與中文存在明顯區(qū)別的隱喻來體驗中西文化的差異,也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文化教學策略,因為相似性的內容容易掌握,而不同點才是最容易混淆的。比如在漢語中常常用“雨后春筍”來形容事物迅速發(fā)展和大量產生,而英語中用的卻是“mushroom',因為英國不出產竹子,蘑菇倒是繁殖茂盛。再比如英語里“Mike is a pig'的意思是這人很臟,而漢語的“邁克是豬”卻是在說這人很蠢,之所以有此差異,是因為“豬”在東西方文化中的概念內涵不同,其隱喻意義也就不同。可見,通過這種隱喻對比的方式來講授文化,無疑會使教學更加深入淺出,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和理解。
綜上所述,將隱喻引入認知領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語言學習和理解的新方法,為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隱喻認知教學生動形象,既能合理解釋大量語言習慣,又有助于學生透過文字表層把握語言深層內涵,捕捉蘊含的文化信息。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首先必須熟練掌握隱喻認知理論,并要長期系統(tǒng)地積累典型隱喻,然后才能將其游刃有余地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去,從而有效地啟發(fā)學生進行隱喻性思維,拓展其語言習得手段.進而促進其英語水平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