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春燕
古人有條著名的讀書治學經(jīng)驗,即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就是指“隨寫”。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語文教學特別應注意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情感和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同時,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積極自主學習,閱讀課文,并養(yǎng)成隨讀、隨想、隨寫的習慣,可促使學生主動閱讀,通過自己的思考,富有個性地理解課文,并獲得親自參與學習的積極體驗,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充滿熱情的、獨立的、會思考的讀者,在閱讀中學到知識,得到美的享受,表現(xiàn)自我,感受閱讀的樂趣。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孩子的隨寫習慣和能力呢?筆者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拙見:
一、讀中補寫,情意濃濃
中國人欣賞含蓄美。很多課文蘊涵著豐富的空白點,給學生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空白,讓學生自讀自悟,用說話、表演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把它寫下來。這樣能使學生更深入地體驗人物的情感。
1在情節(jié)留白處補寫
這種隨寫是利用課文的某一空白點,聯(lián)系上下文,展開想象,積極思維,變無聲為有聲,變不具體為具體。如《天游峰的掃路人》主要通過“我”與掃路人的交談刻畫了一位質(zhì)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但真正對老人如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掃天游峰石階卻沒有直接的描寫。因此,在教學時,緊緊抓住“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地掃上去,又一級一級地掃下來……”。針對這一情節(jié)的留白,創(chuàng)設情境隨寫:晨光微曦,老人_____。日落西山,老人_____??耧L暴雨,老人_____。大雪紛飛,老人_____。
選擇某一情境,想一想老人是如何掃天游峰的,并寫下來。如此,學生展開想象,身臨其境。有學生寫道:“晨光微曦,當別人還沉睡在自己甜甜的夢鄉(xiāng)時,“唰……唰……唰……”掃地聲打破了黎明的靜寂。老人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他似乎有些累,停下來休息一下。朝霞映紅了他黝黑的臉,老人看著這好山好水笑了。他——天游峰的掃路人,更是天游峰的守候人?!薄按笱┘婏w,鵝毛般的雪花漫天飛舞,落在了樹枝上,落在了山道中,也落在了正在掃天游峰的老人身上。他捋了捋落在額前的雪花,繼續(xù)掃著。漸漸地,變成了一個雪人。漫天飛舞的雪花仿佛在為他歌唱?!薄ㄟ^這些片段的交流,學生對天游峰掃路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逐漸清晰起來,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2在插圖留白處補寫
《新課程標準》指出:文本不僅僅是課文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語言文字構成,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像等。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tài)的,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jié)。在《真情的回報》這篇課文中,插圖描繪的是“我”的訂戶們集體在圣誕前夜給了我一個莫大的驚喜與回報。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想象大媽會對“我”說些什么,周圍的人又會對“我”講些什么話,而我面對此刻的情景是什么表情呢?我就讓學生圍繞“目瞪口呆”這個詞語,利用讀書隨寫,幫助“我”把內(nèi)心的感激、激動之情說出來。因此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依靠平時儲存的表象,從圖中的靜止到變化,從外表到內(nèi)心,從畫內(nèi)到畫外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就能表達得生動、形象。
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著作者的“情”,流動著作者的“情”。當學生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體驗到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時,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個情感交融的好時機讀書隨寫,幫助學生張揚情感。
二、讀中仿寫,創(chuàng)意飛揚
1句的仿寫
《鼎湖山聽泉》是謝大光所寫的一篇經(jīng)典游記,文中對入夜后鼎湖山各種泉聲的描寫令人難忘。文中語言簡樸、輕靈,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在學生對課文語言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調(diào)動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模仿課文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可觸動學生心靈的體驗,并豐富自己的語言。一些學生仿照文中旬式在書旁寫出這樣的句式:那像鋼琴那樣婉轉(zhuǎn)動人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聲音;那像沙球滾動那樣柔美細弱的,是泉水穿越草叢的聲音;那像古箏般舒緩動人的,是泉水繞過樹根的聲音……又如《莫高窟》中對飛天姿態(tài)的描寫,學生讀后,也仿照句式展開想象在書旁寫道:有的手托銀盤,采摘鮮桃:有的雙雙對對,談笑風生:有的墜入銀河,嬉戲玩?!?/p>
寫完后,我讓學生把自己所寫的讀一讀,學生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不也成了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了嗎?
2段的仿寫
一個個精彩的語段也同樣蘊涵著典型的語言形象。它也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藍本。教師要積極地創(chuàng)造機會。如《小鎮(zhèn)的早晨》第2~4段。用總分段式分別寫了“恬靜、熱鬧、緊張”的特點,非常典型。我讓學生以“校園的早晨是()的”為開頭仿寫一段話。大家興致盎然,寫下了這熟悉的場景。有個學生是這樣寫的:
校園的早晨是熱鬧的。樹兒舒展著枝條,鳥兒唱著婉轉(zhuǎn)的歌,同學們邁著輕盈的步子走進來,遇到老師:“Good morning teacher.”遇到同學:“Hi,Wang Ming.”“Hi, Li Mei.”……操場上,同學們正進行著緊張的鍛煉,有的跑步。有的跳繩,還有的打籃球。早讀課鈴響了,大家紛紛回到教室?!包S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朗朗的讀書聲在校園里回蕩。
如此,模仿性的“讀書隨寫”已不僅僅是一般形式上的模仿,這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聯(lián)系自身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產(chǎn)生的共鳴。這樣的讀書隨寫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深入理解課文,對課文的語言積淀于心,并在實踐中自然轉(zhuǎn)化為他們的語言進入潛意識中。
三、讀中改寫,情趣盎然
對于學生來說,進行改寫,重要的是要同教材和所閱讀的材料緊密結合,因為學生掌握了原文中心思想,有利于在改寫中把有關文章體裁的知識轉(zhuǎn)化為寫作能力。改寫的方式多種多樣。
如《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文中,駱駝媽媽曾三次與小駱駝講,其中第三次的話很有特點。我是這樣改換訓練的,首先問:“你覺得哪句話最有水平?好在哪里?”讓學生明白句式的構成方法。然后用同樣句式“多虧……如果……”寫駝峰、眼毛部分,設計了兩道題:(1)一會兒,風沙過去了,媽媽站起來對小駱駝說:“多虧______,如果______?!?2)走在無邊無際的沙漠里,媽媽對小駱駝說:“多虧______,如果______?!背龑Y構的改寫外,還有對課文文體的改寫。如在教學《麇鹿》這篇課文,第一課時讓學生讀熟,讀透。第二課時就用15分鐘時間讓學生分組寫一種麋鹿的自述。學生興致勃勃。其實這是改變?nèi)朔Q的訓練。
除改變“人稱”,改寫結構的練筆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文改寫成其他文體。如《莫高窟》《三亞落日》等這類寫景狀物的散文可以寫成導游的解說詞,為其設計廣告語等。對《月光啟蒙》《海天驕子》《錢學森》等寫人敘事的文章還可以改寫成詩歌、快板等。
改寫課文的過程是一個極富誘惑力的活動。它不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讀寫有機結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到原來語文就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學語文,其樂融融。
四、讀后續(xù)寫,浮想聯(lián)翩
教材中有些故事性很強的文章敘述到事情發(fā)展的高潮時突然收筆,其義盡在不言中,給筆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此時抓住這個空白,指點學生循著事情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握人物的特點進行合理想象,有利于發(fā)散他們的想象潛能。
如《特殊的葬禮》以總統(tǒng)的演講結束全文,文中只是以概括的語言描述總統(tǒng)菲格雷特的演講內(nèi)容。于是我利用這一空白展開練筆:總統(tǒng)他要用自己的演講告訴人們什么呢?一起與菲格雷特起草這份演講稿吧!學生寫完后交流這份演講稿,從交流中體會到亂砍濫伐導致生態(tài)失衡,給人類帶來災難。又如《給予是快樂的》一文中保羅、小男孩與他的弟弟一起度過了難忘的夜晚。適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他們度過了一個怎樣的夜晚,他們在一起的情景如何?展開你的想象寫下來。學生在想象與交流中,真正體會到給予是快樂的。
在實踐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讀書中動筆墨的好處。這樣。在理解課文語言的基礎上加以運用,運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教材為練筆提供了現(xiàn)成的素材,學生很容易加以運用,降低了練習的難度,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這種讀書隨寫始終緊扣在理解、領悟課文的內(nèi)容、思想、情感主線上,使語言的形式和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也保證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