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群體事件與社會安全

2009-11-24 07:54孟博倫
學理論·中 2009年6期
關鍵詞:利益沖突和諧社會

孟博倫

摘要:群體事件是當前社會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中最突出的問題,處理失當將引發(fā)嚴重的社會危機,現(xiàn)在已經進入了群體性事件的高發(fā)期,而且中國社會還可能面臨更多的矛盾沖突。群體事件的發(fā)生是社會轉型時期利益矛盾的表現(xiàn),其產生和解決最主要的是靠政府制定公平的政策和政府的角色定位,長遠來看,增強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建立包括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和公平的社會政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關鍵詞:群體事件;利益沖突;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62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3—0109—02

一、群體事件與政府角色

對于群體事件的認識,有幾種不同的看法:(1)群體性事件是指為滿足某種需要, 以群體參與為特征, 使用擴大事態(tài)、加劇沖突等手段, 擾亂和破壞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極端行為[1]。(2)群體性事件是指為了滿足某種共同利益或表達某種共同關心而臨時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實施的集體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2]。(3)群體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內部矛盾引發(fā), 由一定數(shù)量人參與并形成一定組織和目的的集體上訪、集會、阻塞交通、圍堵黨政機關、靜坐請愿、聚眾鬧事等, 并對政府管理和社會造成影響的群體行為[3]。

在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如何表達,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的表達,已經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制度設計問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就是探索如何在不同社會階層建立起相應的利益表達、協(xié)商機制的過程。盡快建立起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和維護機制,對執(zhí)政黨和政府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fā)揮、完善社會管理體制,使社會自我協(xié)調、自我管理能力不斷增強,是改革的長期目標,是我國在城市化、市場化進程中必須要長期努力達成的目標。對于民眾權利和利益的維護,最有效的手段是機制創(chuàng)新,就是建立自主表達、自主維護、自主實現(xiàn)新體制和機制的過程。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許多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都涉及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問題?,F(xiàn)行處理社會矛盾的體制、機制,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建立社會矛盾預測、評估、化解機制,是解決社會“群體性事件”的最重要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我們,要真正解決“群體性事件”,需要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政府的行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特別是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

甕安“6·28”事件發(fā)生后,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在反思事件的發(fā)生原因時說,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導火索是女中學生的死因爭議,但背后深層次原因是當?shù)卦诘V產資源開發(fā)、移民安置、建筑拆遷等工作中,侵犯群眾利益的事情屢有發(fā)生,而在處置這些矛盾糾紛和群體事件過程中,一些干部作風粗暴、工作方法簡單,甚至隨意動用警力。甕安事件暴露出一些基層政府治理功能的弱化,矛盾不是迅速解決而是長期地積累,干群黨群關系不是和諧互動而是緊張缺乏互信,這種現(xiàn)象不止甕安所獨有。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有暢通的民意表達渠道。更重要的是,對暴露出的問題,不能聽之任之,更不能推諉敷衍。

二、無直接利益沖突

甕安事件中的參與者與死去的女中學生并沒有關系,這種無直接利益下的社會沖突目前有很多,反映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問題。所謂“無直接利益沖突”,是指社會沖突的眾多參與者與沖突事件本身并沒有直接的利益訴求,而是因曾經遭受過不公平對待,長期積累下不滿情緒,感覺到自己是顯在或潛在的被權力迫害者,于是借機表達、發(fā)泄不滿情緒而出現(xiàn)的沖突[4]。在有組織的群體性事件與自組織形式的群體性事件中,個人與群體都有著明確的利益訴求,個體以及群體行為都受到理性意識的約束,而且這兩種群體性事件在發(fā)生之前有一定的醞釀過程,所以只要處置得當,這兩種群體性事件都比較好預防和控制。情緒主導型群體事件則存在“無直接利益沖突”的特殊現(xiàn)象:“沖突中的眾多參與者與事件本身無關,而只是表達、發(fā)泄一種情緒?!碑Y安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

有學者指出,“無直接利益沖突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三個特點: (1)參與的群眾盡管沒有直接的利益訴求,但大多是處于弱勢地位的老百姓;(2)難以通過正常的渠道表達利益訴求而參與的“維權”行動;(3)沖突的對象往往是代表公共權力的政府部門或者權力機關[5]。這表明,民眾的政治信任和政治認同流失嚴重,社會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最為突出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在改革的過程中相伴生的,具體說來就是自1990年代以來,強勢精英群體對國家政治經濟影響力的增大,相反,國家的自主性卻降低,特別是在經濟發(fā)展與社會公正兩大政策目標之間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不平衡,公共政策的制定明顯地向社會上層傾斜, 忽視了社會中下層民眾的利益和需要。在資源分配方面卻重經濟政策、輕社會政策, 用于社會政策的資源太少;同時也缺少有效的照顧社會中下層民眾利益的社會政策, 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貧困人口確實有所忽視[6]。在這樣的階層分化并出現(xiàn)社會兩極化的趨勢下,社會矛盾特別是由利益沖突所引起的矛盾所導致的沖突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它所影響的群體也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弱勢群體。目前中國弱勢群體的規(guī)模已達1. 4億~1. 8億人左右,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 ~14%。群體性事件多發(fā)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制訂公共政策時對弱勢群體考慮不周。究其根本在于當弱勢群體的利益被侵害后,個人無法找到適應弱勢群體需要的協(xié)商機制和利益維護機制,無奈之下,他們希望能有足以引起上級政府與領導重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于是群體事件便成為他們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與方法。如果他們能夠通過正常的利益訴求渠道及時解決問題,完全有可能避免激烈的社會沖突的發(fā)生。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GDP進入1 000元~3 000 美元時期,各國社會都會進入不協(xié)調活躍期和社會矛盾的多發(fā)期,進入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風險期。政治學家塞繆爾·P.亨廷頓認為,“穩(wěn)定成為問題, 正是變革社會或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特征。”[7]從表面上看,無直接利益沖突的參與者與沖突事件本身無關,但從根本上說它仍然導源于終極意義上的利益沖突,只不過這種利益沖突不是以“積極維權”的姿態(tài)直接從正面發(fā)力,而是以“消極維權”的隱蔽姿態(tài)從側面出擊。

三、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政府公信力及其制度與機制的建設

對于執(zhí)政公信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其要旨,始終離不開公眾對執(zhí)政者的認同、信賴與擁戴感,或者執(zhí)政者對公眾的感召力、影響力和凝聚力這個中心議題。執(zhí)政公信力與執(zhí)政地位的鞏固、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息息相關,對于這一點,甕安事件、隴南事件、滬上襲警案等等。近年來,發(fā)生的一系列影響比較大的突發(fā)性、群體性事件無疑給了整個社會慘痛但卻深刻的證明??偨Y以往的群體性事件的教訓,可以清楚的看到“違法行政, 執(zhí)政為民思想缺失, 基層組織渙散難以化解不穩(wěn)定因素” 或“ 有利益喪失感的群體與當?shù)卣蜕鐣膶αⅰ笔菍е聸_突的重要原因。

古羅馬著名思想家西塞羅具有永久價值的教誨:“我們的確應當重視官員, 因為沒有他們謹慎、細心的工作, 一個國家就無法存在。事實上, 共和國的全部品性是由有關官員的制度安排所決定的?!盵8]

因此,一個廉政型、服務型政府是維護政府政策合法性并提高執(zhí)行力的重要前提,也是人民群眾高度認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手段。政府的腐敗行為和部分干部責任意識的缺失是無直接利益沖突產生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有效地制止政府腐敗問題,將會進一步引發(fā)公眾對政府形象與政策的“認同危機”,政府會越來越成為一些因社會轉型而變成弱勢群體的公眾的發(fā)泄對象。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敝鸩綄崿F(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是緩解社會矛盾和解決民生問題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構建以公共服務為主的社會成果的共享保障機制的核心。

矛盾無時不有,矛盾無處不在。矛盾可以轉化于無形之中,也可以引發(fā)劇烈沖突。沖突來源于利益分歧,化解和避免沖突的關鍵是要有利益整合和表達的制度化途徑。對于弱勢群體來說,由于其物質財富、政治影響力、社會聲望、教育程度等資源的占有量很少,利益表達和利益追逐能力很弱,因而利益表達的相對成本更高,利益表達更為艱難。利益表達機制的缺失易于導向“無直接利益沖突”的情緒宣泄,以獲得一種相對的心理平衡。可以說,無直接利益沖突是弱勢群體利益表達非制度化的一種形式。

和諧社會的構建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長期的任務,和諧社會應是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都能得到協(xié)調的社會,因此,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實現(xiàn)多數(shù)人認可的利益分配格局,既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轉型,也有利于化解無直接利益沖突。為此,國家和政府應以不同利益主體的調節(jié)者的公正立場出現(xiàn),抓準大多數(shù)人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的結合點,制定政策要公平地反映和協(xié)調城鄉(xiāng)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兼顧最大多數(shù)人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通過協(xié)調不同主體的不同利益,規(guī)范各個主體的行為方式,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使不同主體遵循共同的法律法規(guī),以避免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矛盾的激化、沖突的公開化,保證各個利益主體在國家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范圍內,在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下獲取各自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張先福,馬建文.當前群體性事件處置的研究與探討[J].山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1,(3):48.

[2]皮華英.群體性事件心理分析[J].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75.

[3]陳晉勝,張濤.群體性事件性質,原因的辯證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3,(3) :42.

[4]鐘玉明,郭奔勝.我國出現(xiàn)無直接利益沖突現(xiàn)象[J].瞭望新聞周刊,2006,(42):58.

[5]顧紹梅.我國“無直接利益沖突”現(xiàn)象研究綜述[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40.

[6]孫立平.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裂變[J].天涯,2006,(2):170 .

[7][美]塞繆爾·P.享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88:46.

[8]西塞羅.法律篇[G]//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82.

(責任編輯/吳鳳華)

猜你喜歡
利益沖突和諧社會
博弈論下人工智能生成數(shù)據作品中利益沖突及破解
美日藥物臨床試驗中重大利益沖突的界定和管理探討及對我國的啟示
論管仲的利益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fā)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論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香港怎么防裙帶腐敗
基于多維博弈的視角:探析“后鄭汴一體化”發(fā)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