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衛(wèi),劉海娜
(1.2.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10)
從《弟子規(guī)》的改編看蒙學讀物的華文教學價值①
王漢衛(wèi)1,劉海娜2
(1.2.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10)
蒙學讀物;華文教學;觀念文化;教材建設
結(jié)合《弟子規(guī)》的改編,本文從文化、形式、內(nèi)容、難度等多個方面論述了傳統(tǒng)蒙學讀物的華文教學價值,并初步獲得了一些相關數(shù)據(jù)。本文認為,觀念文化類的蒙學讀物經(jīng)過適當?shù)馗木?不但適用于華文教學,甚至適用于初級階段。
“蒙學讀物”是傳統(tǒng)上中國兒童的語言教科書。蒙學讀物一般具有 3個特點:第一,韻文的形式;第二,語言教學與道德開化相結(jié)合;第三,語言教學與人文知識相結(jié)合。表面上看,蒙學讀物跟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不相適應,理由如下:第一,蒙學讀物是第一語言教材,因此就帶來了學習難度問題;第二,蒙學讀物是韻文,相對于當今普遍認同的“聽說”、“情景”、“功能”,這就凸顯了實用性的問題;第三,蒙學讀物是封建時代的作品,因此就暗含了思想問題。所以,當今漢語二語教學的園地里看不到蒙學讀物的影子,似乎也是頗為自然、頗可接受的。
然而,基于以下理由,我們認為有必要把蒙學讀物與二語教學相結(jié)合的話題提出來,供學界同仁指正:第一,10年以前或者更早,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生主體似乎是一般意義上的外國人,而當前,華人無疑是學習者的構(gòu)成主體;第二,華人對中華文化的態(tài)度跟一般意義上的外國人不同;第三,對許多華裔學生而言,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起點、環(huán)境、目標、過程等跟非華裔有別?;谝陨?3點,必然會引發(fā)一個問題——要不要考慮某種程度上的分流教學、區(qū)別對待?第四,語言教學當然要結(jié)合目標語言的特點,韻文的形式是否是漢語特點的一個體現(xiàn);第五,第一語言的教材當然不適用于第二語言學教學,但是否可以通過改編而降低其難度;第六,舊時代的東西直接拿過來肯定不符合 “時代原則” (趙金銘,2004:175~185),但是否可以抽取具有永恒價值的思想作為教材的主題?;诤笕c,要不要改編傳統(tǒng)蒙學讀物的問題也就不能不認真考慮了。
漢語二語教學的新形勢是否應該引發(fā)教材建設的新問題?蒙學讀物的形式和內(nèi)容在今天的華文教學中還有沒有價值?如果有,又如何讓它們在華文教學中獲得新生?這正是本文關注、并試圖回答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范圍的漢語熱持續(xù)升溫,但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漢語熱的主體為海外華人。
自上世紀末以來,隨著東南亞華文教學的解禁,學習者學習華文 (漢語)的熱情高漲,華文教育表現(xiàn)出強力的反彈。不管是在中國國內(nèi)還是在海外,華裔學習者都日益成為學習者構(gòu)成中十分重要甚至是最主要的一個部分。遺憾的是,當今的教學和教材建設似乎并沒有對這個情況給予足夠的重視,理念上仍然延續(xù)“對外”——也即對一般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思路。
然而,華裔漢語學習者作為一個群體跟非華裔漢語學習者在有共性的同時,也有著深刻的區(qū)別 (郭熙,2007:104-110)。這些區(qū)別擇其要者可以表述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年齡偏小。
第二,很少真正的零起點。
第三,更好的語言環(huán)境。
第四,對中華文化的更多認同,“融入性”學習目的突出。
結(jié)合語言教學和教材建設,上面 4點可以做如下的初步闡釋。盡管有 “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概念區(qū)分,但實際上,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二者都難以絕對區(qū)分,年齡越小,漢語教學就越適宜增加更多的第一語言教學色彩。當今的漢語學習者群體正在由當年的 “成人化”迅速向 “小幼化”發(fā)展,這一發(fā)展也必然特別突出地表現(xiàn)在華人社會。在二語教學上有 “零起點”這個概念,用來指目標語言能力和認知完全為零的學習者,更重要的是:這個概念對教材和教學都有基本的指導意義。如果說對一般意義上的外國人,“零起點”是一個普遍適用的概念,而對華裔學生,這個概念則恐怕是普遍不適用。我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也很少遇到真正零起點的華裔生,他們一般具有一定的聽說能力和一定的 (甚至是很好的)方言能力,最起碼是對漢語有一定的認知或感知。這些情況表明:華文教學未必一定要“聽說領先”。對外漢語教學這些年的實踐總體上走的是“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教學路子,“以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核心”是一條總的教學原則 (趙金銘,2004:102)。對于一般外國人來說,保證了聽說教學的成功就“功”不可沒,對于華裔學生則有所不同,很多學生本來就有一定的口語基礎,甚或相當好的閩、粵、客方言基礎,另外,不管是在居住國還是來華學習漢語,華裔學習者的語言環(huán)境都是一般非華裔學習者所不可比擬的 (吳建玲,1996;郭熙,2007:109)。
既然華裔生相對而言具有較好的口語基礎和聽說環(huán)境,如何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便是必須思考的問題。劉頌浩 (2007:29)將交際語言能力構(gòu)成表述為背景能力、語言能力、語用能力、策略能力、流暢能力,其中的 “背景能力”和 “流暢能力”對有一定華語 (或方言)基礎的學生來說顯得尤其重要。
在以上的幾個觀察點之中,也許最需要重視的是文化問題。與中華文化相關內(nèi)容的教學,一直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扮演著“灰姑娘”的角色?!敖滩闹幸⒁馊祟愇幕ǜ?不可一味弘揚中華文化” (趙金銘,1998)。可以說,謹慎地對待 “中華文化”,既是對外漢語教學界的主流認識,也體現(xiàn)在了教材、教學乃至測試材料上的方方面面。
我們認為,如果說對一般意義上的外國人不宜過多地談中華文化,相反,對華裔則有必要設計更多中華文化方面的教學內(nèi)容,特別是觀念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因為觀念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華人之為華人的文化要件,也是維系與祖籍國情感的紐帶。
綜合上述幾個方面,我們認為有必要把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華文教材建設納入到對外漢語教材建設中來。
首先,從文化的角度,蒙學讀物會立刻進入我們的視野。
籠統(tǒng)說來,所有的傳統(tǒng)蒙學讀物都會或多或少地承載著觀念文化??梢哉f,《三字經(jīng)》一類蒙學讀物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綜合了儒、釋、道等諸家思想,特別是仁、義、禮、智、信、孝、悌、勤、謹、讓等思想的大薈萃。這些思想的主體不是封建垃圾,而是歷久彌新的文化瑰寶,是世界華族引以為榮的文化標簽。這些文化精華也與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念有相通之處,如華人尊崇 “仁者愛人”,《圣經(jīng)》里也說“要愛人如己”;再如 “多行不義必自斃”,《圣經(jīng)》里同樣說到“惡人的道路必將滅亡”。這些文化遺產(chǎn)都是全人類共同接受的,因此在華文文化教材中理應得到體現(xiàn)和重視。華文教學需要充實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觀念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而蒙學讀物在相當程度上符合這個需要。
再者,從語言形式上,用韻是蒙學讀物的普遍特點,少量教材不但考慮到了用韻,還使用了對仗。用韻、對仗對教材編寫者是相當大的考驗,而對教材使用者卻是福音。
也許有人會說,用韻等形式是古代詩文的需要,是蒙童為了應付科舉不得不接受的訓練,而現(xiàn)在是散文的時代,韻文、對仗的形式已無價值。這種認識有一定的道理,但忽視了蒙學讀物的形式跟漢語漢字特點相適應這個基本面。
漢字屬于語素 -音節(jié)文字,再加上字形上的二維方塊特點,這就造就了漢語口語及書面表述上可以追求長短外觀高度整齊的可能性。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的高度發(fā)達正是建立在了漢語漢字特點的基礎之上,傳統(tǒng)蒙學讀物也很好地利用了這一特點。對仗的形式更是隱含了組合聚合的原則。對仗本身預設的詞性對品、結(jié)構(gòu)對應、形對意聯(lián)等特點就給學習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助識別語義的語境,即通過語句的對舉、平衡和統(tǒng)一幫助學習者把語言材料放到上下文語境中,通過組合和聚合規(guī)則明朗語義關系、并且歸納出漢語的表意特點,這無疑降低了文本的理解難度。
近年來,漢語教學界有不少人開始認同“字本位” (呂必松,2007),字 (或說語素)在漢語語義單位上占據(jù)基礎地位,而構(gòu)詞方式以由字到詞的復合法為主恰恰又是漢語的特點,因此,能夠體現(xiàn)漢語特點的言語形式自然必須得到重視。以單字為基本構(gòu)句單位的蒙學讀物正好適應這樣的詞法和句法特點,有助于學習者領悟漢語的深層語法規(guī)則。
所以我們認為,高度發(fā)達的聲律作品是漢語漢字特點的體現(xiàn),也是學習漢語漢字不可忽視的材料。另外,我們呼吁重視傳統(tǒng)蒙學讀物還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有助于降低記憶的難度。押韻和整齊的句長對記憶具有提示作用,可以降低記憶的難度。顯而易見,韻文要比散文更容易記憶。第二,有助于提高文本的趣味性。精美的形式是教學材料趣味性的來源之一,而韻文、對仗不單能夠體現(xiàn)漢語的特點,同時也彰顯了漢語的美。
本小節(jié)的討論使我們認識到,蒙學讀物所采用的形式,以及蒙學讀物本身,是討論華文教學教材建設的時候所不能忽略的。進一步而言,單單從形式的角度看,蒙學讀物的價值并不局限于華文教學的范圍,其對一般意義上的漢語第二語言教學也有一定的價值。
在過去的時代和母語教育的前提下,盡管蒙學讀物基本上體現(xiàn)了 “蒙學”的特點,但今天來看,特別是從第二語言教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蒙學讀物還是有不小的、甚至相當大的難度。因此我們認為,蒙學讀物與華文教學的結(jié)合,至少應該考慮如下幾條原則: (1)用典較少;(2)文史百科知識較少; (3)用字較少;(4)較接近現(xiàn)代漢語。根據(jù)這幾條原則,在古代“蒙學”讀物中,較符合要求的是《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老學究語》這 3部書。
下面具體分析它們的字種量,以及這些字種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的等級位置,以期觀察它們的教學難度和價值。見表1。
表1:《弟子規(guī)》等的用字統(tǒng)計
從上表可以看出,字種量少是它們的共同特征,《老學究語》和《增廣賢文》在 1000左右,而《弟子規(guī)》甚至不足 500。幾種讀物的甲、乙級用字比例都在 65%以上,其中《弟子規(guī)》和《增廣賢文》的甲、乙級字比例更是高達 70%以上。總之,以上讀物的甲、乙、丙、丁四級用字比例都在 90%以上。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數(shù)據(jù)僅夠表明它們具有良好的改編基礎,并不能表明它們以目前的面貌就簡單易學了。畢竟,它們不是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口語,離當代生活有了相當?shù)木嚯x。以相對最簡單的《弟子規(guī)》為例,其中也有不少現(xiàn)在看來不大常用的字及不常用的表達。例如下面一段話: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jié)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其中就有例如 “盥、溺、輒、履”這樣較為生僻的字,以及“凈手、緊切、冠服、亂頓”等現(xiàn)在不再使用的表達方式。
顯然,要想使蒙學讀物在華文教學中得到“重生”,必須要經(jīng)過 “浴火”——重新改編錘煉。有鑒于上述統(tǒng)計結(jié)果,我們首先選擇對《弟子規(guī)》進行面向華文教學的刪改嘗試。下面是刪改前的一些考慮。
第一,《弟子規(guī)》所在的時代是過去的,而學習者卻是現(xiàn)代的;第二,海外華人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而是扎根在外國政治和文化的土壤之上的;第三,漢語大多已不是海外華人弟子的第一語言。這三點就決定了改編后的《弟子規(guī)》應該既是傳統(tǒng)的,也是現(xiàn)代的;既是華族的、樂于為華裔所傳承的,也是世界的、樂于為所在國原住民所接受的;最后,還必須既是文化傳承的,也是語言學習的。為了實現(xiàn)這三個“既是……也是……”,具體的刪改必須遵循以下兩條原則:
首先,內(nèi)容上“不泥古”。要想使我們的文化教育既有助于華人保持自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有助于華人與其他族裔的和諧,就必須盡最大努力保證我們所宣教的文化是真正優(yōu)良的文化,以“揚棄”的理念對待經(jīng)典,刪除封建的、陳舊的,或過于嚴苛的行為要求,與此同時,盡可能多地保持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和魅力。真正好的中華文化不是“傳統(tǒng)”,也不專屬于 “華人”——它屬于全人類。這是內(nèi)容修改上的最高準則。
其次,形式上 “不泥形”。相同的內(nèi)容,換用更高頻、更簡單的字,換用更通俗、更接近口語、更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感的表述方式,使其更符合當代的、初級的、非第一語言的漢語學習。
按照上面的認識,我們對《弟子規(guī)》做了刪改,下面是新舊《弟子規(guī)》的用字情況所做的對比,見表2:
表2:新舊《弟子規(guī)》的用字對比
可以看到,改編以后的《弟子規(guī)》用字大幅減少到 337個,并且基本控制在了《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的范圍內(nèi),其中 83%以上的字都屬于甲、乙級字。
當前的中國文化教學有兩個特點:一是普遍把文化處理為中高級階段的教學內(nèi)容;二是把文化理解為一種知識。顯然,這兩個特點是緊密聯(lián)系的,把文化內(nèi)容的主體理解為知識,涉及到的字詞量必然會大,就只能放到中高級。而《弟子規(guī)》的改編嘗試表明,啟蒙讀物不但可以融入華文教學,而且可以運用到初級階段的教學中。一直以來,不管是哪一種語言作為第二語言,初級階段的學習者都是主體。可以預見,如果以主要承載觀念文化的《弟子規(guī)》、《老學究語》一類的啟蒙讀物為突破口,再加上適當?shù)貏h改,降低閱讀門檻,就會使其不僅符合文化傳承的需要,也符合 “先易后難”的教學規(guī)律,還能夠因為面向最大的人群而取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按照原《弟子規(guī)》的框架刪改后,《新弟子規(guī)》分為 15課。第一課是總則,其后 14課,每 3字為一句,每 16句為一課完整的主課文。課文內(nèi)容上涵蓋了“孝、悌、謹、信、仁、愛、學”等主題,集中體現(xiàn)了華族底蘊深厚的觀念文化。課文形式上以主課文為核心,每課的結(jié)構(gòu)如下:
導 讀:用簡單的漢語說明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或提出相關話題,以導入新課。
導讀譯文:為了使學習者流暢、清晰地進入學習,導讀配翻譯 (暫配英語)。
溫故篇:溫習前兩課的主課文。
知新篇:當課主課文。
白話譯文:以現(xiàn)代漢語的方式重新表述課文。
英語譯文:用學習者的母語 (暫配英語)翻譯 “白話譯文”。
字詞句:從當課主課文中選出較難或較多文化價值的字,為其配置解說、組詞,及例句擴展。字、詞、句的講解語言采用最簡單的漢語,默認的用字量為 800甲級字,超出的字詞隨文配拼音和翻譯。本書“字”的講解、例詞例句的編配不滿足于基本意思和用法,而是會承載大量的文化內(nèi)容??梢哉f,本書以主課文的“字”為起點,編織了一幅中華文化的美麗畫卷。從人文思想到風俗習慣,從圣賢人物到風光景物,中華文化之精華,多所涉及。
補充閱讀:基本上,每課配一個歷史故事,這些故事具備三個屬性:源自中華經(jīng)典故事;緊扣當課主課文的主題;文字難度嚴格控制。
《新弟子規(guī)》全書總字數(shù) 22365個,全書總字種 1391個。平均每字復現(xiàn) 15次。其中,改編后的《新弟子規(guī)》課文總字數(shù) 707字,字種337個,其他部分新增字種 1054個。字種分級如下表:
表3:《新弟子規(guī)》的用字統(tǒng)計
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本書在用字方面有嚴格的控制。絕大部分是甲、乙級字,占77%,非甲、乙級字只占 23%,級外字大多是無法回避的人名、地名用字。
本書的標注原則如下:為了誦讀的方便,課文標題及主課文 (知新篇)全部注音。其他部分的注音原則是首先扣除主課文的用字,剩下的字種按《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分級,甲級字不注音,甲級以外的字第一次出現(xiàn)時注音。注音字及由其構(gòu)成的詞配翻譯。這樣,671個甲級字 (特別是其中的 462字)可以說是本書的嚴格起點,這樣就完全明確了使用者應具備的漢語水平。
本書所配練習盡量求簡,也盡量求 “有效”。除了一些隨機題型,練習冊的構(gòu)成主要有4個部分:文化復習——結(jié)合主課文和經(jīng)典語句的填字背誦題;漢字復習——列舉當課新出現(xiàn)的難字,供學習者復習、辨識;詞匯復習——針對當課出現(xiàn)的詞匯,分選詞填空和組詞兩個題型;閱讀擴展——配當課相關內(nèi)容的延伸閱讀,富有趣味性和文化性。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這本 “定向”的語言學習教材有“五重三輕”的特點:重文化、重字詞 (及類詞匯單位)、重誦讀、重閱讀、重輸入;相反,輕語法、輕口語、輕功能。我們不僅希望它凸顯華文教材的特色,更希望它能夠跟現(xiàn)有多數(shù)教材形成互補分布,成為現(xiàn)有教材的有效補充。
本文以《新弟子規(guī)》的編寫為例,從文化、內(nèi)容、形式、難度等角度對傳統(tǒng)蒙學讀物用于華文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我們相信,經(jīng)過適當?shù)卣?部分蒙學讀物可以在華文教學中重現(xiàn)光彩。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海外華人社會大都經(jīng)歷了從“華僑教育”到 “華文教育”再到“華文教學”的蛻變 (郭熙,2007:50-102)。本文始終使用的是 “華文教學”這個概念,考慮的就是要大體適應于現(xiàn)狀。我們不期望華文教學退回到華僑教育,但從“華文教學”回歸為“華文教育”應該是全球華人共同努力的目標。也許,實現(xiàn)這個目標,傳統(tǒng)啟蒙讀物的改編利用——換句話說就是具有韻文形式和觀念文化內(nèi)涵的簡易讀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郭 熙 (主編) 2007 《華文教學概論》,商務印書館。
劉頌浩 2007 《第二語言習得導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呂必松 2007 《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建玲 1996 《對一百名華裔學生語言文化情況的調(diào)查報告》,《語言教學與研究》第 4期。
趙金銘 1998 《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語言教學與研究》第 3期。
趙金銘 (主編) 2004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商務印書館。
On the Value of Enlightenment Books in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daptation of Dizi Gui(弟子規(guī))
WANG Han-wei1,LIU Hai-na2
(1.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10,China)
enlightenment books;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culture of value;textbook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daptation ofD izi Gui(弟子規(guī)),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of classic enlightenment books as the textbooks for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ulture,form,content and the level of difficulty;meanwhile,the relevant data are also acquired.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if the enlightenment book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are adapted appropriately,they can be applied for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and even forprimary-level learners.
H194.3
A
1674-8174(2010)04-0063-06
2010-05-31
王漢衛(wèi) (1967-),男,河北隆堯人,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對外漢語教學和華文教學;劉海娜,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2008級碩士研究生。
①本文內(nèi)容曾在“第二屆全球華語論壇”上宣讀過,并承本刊匿名審稿人不吝指正,謹致謝忱。
【責任編輯 劉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