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瑛 管金艷 牟丹輝 (浙江臺州醫(yī)院路橋院區(qū) 318050)
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本院采用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38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38例中男30例,女8例;平均年齡36歲;右側20例(52.6%),左側18例(47.4%)。致傷原因:車禍傷25例(65.8%),重物砸傷8例(21.1%),摔傷5例(13.2%)。38例均為新鮮骨折。骨折類型:閉合性骨折34例(89.5%),其中橫形骨折16例,粉碎性骨折12例,斜形骨折6例;開放性骨折4例(10.5%)。單純股骨干骨折32例(84.2%),多發(fā)骨折6例(15.8%)。所有病例骨折全部愈合,無并發(fā)癥發(fā)生,下肢功能及膝關節(jié)功能良好。
2.1 心理護理 護士要熱情接待,鼓勵患者和家屬、朋友多溝通,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向患者介紹此病的基本情況,使其對病情有一個正確認識,減輕其焦慮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2 骨牽引的護理 脛骨結節(jié)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7,保持牽引錘懸空,牽引繩與患肢長軸平行,保持牽引針眼干燥、清潔,針眼處覆蓋無菌紗布,每日用酒精滴針眼2次,注意牽引針有無偏移,如有偏移應消毒后調整對稱。隨時注意肢端血液循環(huán),包括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經常檢查足背伸肌的功能及足背感覺,觀察有無腓總神經損傷。
2.3 術后病情觀察 術后吸氧、心電監(jiān)護24小時,嚴密監(jiān)測患者神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觀察患肢足背動脈的搏動、趾端血運、感覺、活動及皮膚溫度。如發(fā)現末梢溫度降低、發(fā)紺、麻木、疼痛等逐漸加重,應立即通知醫(yī)生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扭曲、折疊,妥善固定,避免牽拉引流管,觀察引流液的量、性狀、顏色。
2.4 營養(yǎng)支持 創(chuàng)傷后機體處于負氮平衡,合理的飲食,能促進傷口愈合和骨折修復。骨折早期,應提供低脂、富含維生素、水分、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適當增加優(yōu)質蛋白食物。骨折后期,每日要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高鈣等飲食。指導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以減少便秘的發(fā)生。
2.5 并發(fā)癥的護理
2.5.1 感染 髓內釘固定一旦發(fā)生感染,極易擴散成全骨髓感染。術后應保持敷料干凈清潔,敷料濕透后要及時更換。按醫(yī)囑使用有效抗生素,做到按時、按量、現配現用。
2.5.2 脂肪栓塞 脂肪栓塞綜合征多發(fā)生在外傷后72小時,或并發(fā)于骨髓內釘操作后。應密切觀察有無呼吸系統(tǒng)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如無腦外傷患者,突然出現煩躁不安、反應遲鈍、大小便失禁、肌力下降、抽搐、昏迷等癥狀;無胸、腦外傷的患者發(fā)生呼吸困難、呼吸頻率>25次/分,并有胸痛、胸悶、咳嗽,提示脂肪栓塞的可能,要及時報告醫(yī)生。
2.5.3 深靜脈血栓形成 靜脈血栓好發(fā)于下肢,形成大多發(fā)生于制動狀態(tài),尤其是術后3~5天。因此,術后要每日測量肢體周徑,了解腫脹程度,觀察皮膚顏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術后早期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踝泵運動,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鐘,以加速靜脈、淋巴回流,減輕肢體腫脹。靜脈穿刺時盡量避開下肢,尤其是左下肢,減少不必要的股靜脈穿刺[1],盡量避免在患肢靜脈穿刺及靜脈注射刺激性藥物。
2.5.4 膝關節(jié)僵硬 骨折內固定術后膝關節(jié)若長期處于伸直位固定和制動,股四頭肌裝置會出現瘢痕形成及纖維變性,導致膝關節(jié)伸直性僵硬,康復越早效果越好。術后第3天應用下肢關節(jié)被動活動儀,一般從10~30°開始, 每日遞增5~10°,每天訓練2次,時間不少于2小時,同時指導患者進行主動膝關節(jié)伸屈活動,髕骨推動,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單純股骨干骨折術后只要疼痛可以忍受,即開始逐漸負重[2];粉碎性骨折則應根據骨折粉碎程度,負重時間延遲至術后2~3個月,或根據X線片顯示的骨折愈合情況決定負重時間。
[1]莫琴,盧燊.下肢骨折手術392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4):38-39.
[2]何勍,阮狄克,梁戈,等.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術后早期負重行關節(jié)肌肉功能訓練的探討[J].海軍總醫(yī)院學報,2002,15(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