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獻亮 余啟軍 鄔效柱
本文就六安市中醫(yī)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61例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與比較。
61例均為六安市中醫(yī)院臨床疑診為下肢靜脈系統(tǒng)病變的住院或門診患者,男39例,女22例,年齡25~83歲,平均年齡54.5歲。臨床癥狀: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表現為突感下肢疼痛、腫脹,活動時加?。宦云诒憩F為下肢腫脹、淺靜脈曲張、小腿皮膚色素沉著、潰瘍形成。
使用百勝 ESAOPE及GE Vivid 7 Pror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5.0~10MHz,取樣框方向與血流方向一致,血流方向與聲束夾角≤60°。在探查髂、股靜脈時,患者取仰臥位,下肢外展外旋,探查靜脈、脛后靜脈和小腿肌間靜脈時患者取俯臥位、每一段靜脈均進行縱切和橫切探查,并與健側對比。觀察靜脈管壁、管腔及四周結構,觀察血栓部位、范圍及栓塞程度,脈沖多譜勒檢測顯示血流頻譜,測量平均流速。檢查過程中輔以下列試驗。①探頭加壓試驗;②遠端肢體擠壓試驗;③乏氏(Valsalva)試驗。
61例疑似下肢靜脈血栓病例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均得到確診,其中左下肢39例,右下肢20例,雙下肢2例。
急性下肢靜脈血栓45例,其中完全閉塞30例,多普勒顯示無血流信號;不完全閉塞15例,多普勒檢測可見血流充盈缺損,周邊縫隙狀血流信號,血栓回聲呈均質低回聲,血管管壁與血栓界限清晰,無增厚,血管內徑與健側同部位相比明顯增寬,橫斷面呈圓形,而非正常的扁圓形,且內徑明顯大于伴行的同名動脈。探頭加壓試驗血管管腔不能被壓癟。在進行遠端肢體擠壓試驗時有9例完全閉塞患者血栓與管壁間出現線形血流信號。經溶栓治療后,完全閉塞的30例中13例有血流再通現象,表現為血栓周邊出現縫隙狀血流信號;不完全閉塞的15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現為縫隙狀血流較前增寬。
慢性下肢靜脈血栓20例,血栓回聲呈偏強回聲,病程越長,回聲越強,血和管壁與血栓界限不清,管壁較厚,其中11例患者可見血栓內有篩狀血流信號通過,5例可見周邊血流信號呈縫隙狀,4例未見血流信號。行乏氏試驗時20例中有8例血管內可檢測到持續(xù)時間3.0~6.5s的不同程度的血流反流。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常見的血管疾病,也造成下肢水腫主要原因之一。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tài)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多見于糖尿病、肥胖、術后長期臥床、擠壓傷及中老年患者。正常下肢深靜脈血流特點是管壁光滑,腔內無回聲,血流充盈好,探頭擠壓管腔閉合。下肢深靜脈血栓時管壁不光滑,缺乏波動感,管腔明顯增寬,腔內見低回聲或強回聲光團充填,按壓不變形,完全閉塞時形成血管鑄形,多支血管血栓形成時呈“樹枝”狀,彩色血流充盈缺損。在診斷下肢靜脈血栓中,超聲診斷性試驗是不可缺少的,具有獨特的診斷價值。①探頭加壓試驗:探頭加壓患處的血管管壁不能完全被壓閉,血栓的形態(tài)一般不變,而正常的血管可被完全壓閉。②遠端肢體擠壓試驗:擠壓遠端肢體時管腔內彩色血流增加為正常,反之為血栓形成。此外,有些血管因血流流速較慢而無血流信號,但進行遠端肢體擠壓試驗時管腔內會出現血流信號,說明該支血管是通暢的。遠端肢體擠壓試驗可以減少靜脈血栓的假陽性率。③乏氏(Valsalva)試驗:深吸氣后屏氣,正常下肢靜脈管徑增加50%~200%,頻譜消失,少數有反流,時間不超過1s,改為平靜呼吸后立即恢復到原來狀態(tài);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做乏氏試驗時,靜脈增加不明顯或不增加,繼發(fā)下肢靜脈瓣功能不全者出現持續(xù)時間3.0~6.5s的不同程度的血流反流[1]。
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病率高,病情多樣,僅憑下肢疼痛,軟組織腫脹,淺靜脈曲張,小腿皮膚色素沉著、潰瘍形成等臨床體征,及一般的物理學檢查診斷該病確乏特異性,尤其對不完全閉塞和脛后靜脈以及肌間靜脈血栓診斷還有很多不足。以往該病的診斷多以X線靜脈造影作為標準,但該方法是一項侵入性技術,程序復雜且易導致并發(fā)癥,不宜重復,此外也禁用于孕婦、碘過敏或腎功能不全患者。與此方法相比,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靜脈血栓具有下列優(yōu)勢:①操作方便,圖像清晰直觀,能迅速顯示下肢靜脈的解剖結構,特別對局部病變和小靜脈血栓形成優(yōu)于X線造影,可觀測到血栓的部位、范圍、類型及血流動力學變化。②不僅可診斷下肢靜脈血栓,還可對引起下肢水腫其他原因進行鑒別,同時可通過動態(tài)觀察其演變情況,判斷臨床治療效果。③超聲可實時顯示病變處的血栓,這為介入治療下肢靜脈血栓提供了實時監(jiān)控和穿刺引導[2]。
綜上所述,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項成熟的檢查技術。不失為診斷下肢靜脈血栓的首選方法。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yī)學[M].5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2]Zwiebel WJ,Pellerito J.Introduction to Vascular Ultrasonography[M].5 th. London:Saunder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