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群
可愛的方山子,可敬的蘇東坡
——《方山子傳》主旨新探
林彩群
《方山子傳》的寫作主旨應(yīng)該包含四點內(nèi)容,一是作者對方山子特立獨行個性的贊賞,二是抒發(fā)同為“不遇”的感慨,三是對當朝用人體制的揭露和批判,四是表達有識之士對明主的渴求。文章通過這豐富異常的主旨,最大限度地彰顯了文人志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情懷。
《方山子傳》 寫作主旨 理想情懷
廣東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選修二)是唐宋散文選讀,第二單元是人物傳記。其中第八課拓展閱讀是《方山子傳》。教參認為,本篇傳記主旨是通過對方山子生平的生動介紹和描寫,給讀者展示了一位出生富家,少年威武俠義、意氣風(fēng)發(fā),晚年舍棄豪華、自甘淡泊的隱士形象,突出贊揚其特立獨行的個性,流露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筆者認為,這篇傳記文章的主旨遠遠不止這些。
《方山子傳》是一篇別傳。按常情常理,我們知道,雖然傳主和作者是好朋友,但是,作為隱人的方山子是肯定不會主動請求別人為自己寫作傳記以留名后世的。蘇東坡寫作這么一篇小傳,既然不是受人請托,那么肯定是傳主身上有著一些令他特別特別感興趣的東西,讓他掩抑不住,揮筆記錄。
文章一共五段,第一段作者寫出了傳主與常人迥異的生活道路:少時羨慕血氣方剛、一身俠氣的俠士;壯時折節(jié)讀書,有志于世;晚年不遇,乃隱于光州、黃州一帶。第二段,記敘作者剛被貶到黃州時跟他的一次巧遇,巧妙地介紹了傳主的真實姓名,以自己的驚異寫出傳主及其妻兒奴婢對隱逸生活的自得。第三段插敘方山子少時的豪俠之氣,形象敘寫他的意氣風(fēng)發(fā)和文武才華。第四段補敘方山子祖上的勛閥和家產(chǎn)的富豪,讓人感受傳主有官不做、有福不享的怪異。第五段以光、黃多陽狂垢污的異人來襯托方山子,引人思考。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蘇東坡的就是他的“異”。文中,作者明確表示自己對方山子的行事“聳然異之”,通過外貌、神態(tài)、動作等多個細節(jié)的描寫以及插敘、補敘的介紹,極其深刻地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獨行的個性。
方山子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當年他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他“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跟作者“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用我們現(xiàn)代人的話來說,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能文能武、受人擁戴的領(lǐng)袖式的人物,這樣難得的人才為什么派不上用場?為什么他沒有用武之地?他“世有勛閥,當?shù)霉佟?,明明可以做官,可以飛黃騰達,可以光宗耀祖,為什么他不去“從事其間”?他“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而他卻“皆棄不取”,“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盡管 “環(huán)堵蕭然”,而他的“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究竟是什么內(nèi)在的東西讓他能夠如此超然物外?實在讓人好生奇怪,難得其解!作者在文中有一句話,告訴我們方山子的由俠而隱,最根本的原因是“終不遇”!細心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晚乃遁于光、黃間”的方山子其實并非全身心地逍遙于隱居的生活,否則他不會在岐亭跟蘇東坡相遇。還有,他跟蘇東坡雖然已經(jīng)十九年不見,也已為“隱人”,但是他“精悍之色,猶現(xiàn)于眉間”。由此可知,方山子的“隱”實在是姜太公釣魚的另類翻版,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不被重用,時局太爛了,官場太黑暗了,國君太無能了,既然“不可為”那就干脆罷了,一切等周文王出來再作為好了。方山子的心澄清得很啊!于是,我們看到了方山子的靜待遇明主。在特立獨行的方山子的身上,我們完全可以找到傳統(tǒng)封建文人士大夫那種根深蒂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皈依,因此,我們遠不能僅僅用一句“窮則獨善其身”來表達對他的評價。
說到這里,我們就可以對蘇東坡寫作《方山子傳》的動機作進一步的探究,作者對方山子特立獨行個性的贊賞是肯定有的,此外呢?大家知道,蘇東坡自幼受儒家經(jīng)時濟世思想的影響,它早年立下了用世之志,以身許國,并且主張針對現(xiàn)實的種種弊端進行改革,而實際上他的治功也是有口皆碑的,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北宋神宗時期,1078年,也就是他41歲時,他被權(quán)臣李定等奸人誣蔑為以詩文謗訕新法,下獄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對一向胸懷大志,并希望做出一番事業(yè)的他來說,無疑是個非常沉重的打擊。這篇傳記文章就是在他被貶黃州時所作。因此,他對方山子的“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的遭遇,別有一番感觸,結(jié)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寄寓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的“不遇”,其實也是隱約委婉地感慨自己的懷才不遇。
傳記最后一段如是寫:“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與?”教材對此分析如下:以光、黃其他“陽狂垢污”的異人來反襯方山子,也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及其同類人生活的向往。我認為這種理解未完全到位。說他“向往”那種隱士生活過于牽強。因為蘇東坡自始至終積極入世,盡管他仕途坎坷,多次遭貶,但他從未放棄,“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讓他矢志不移,就算前路荊棘叢生,他也“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絕對不會選擇半路逃離。說“反襯”也不盡妥,光、黃異人們也只是“陽狂垢污”而已,方山子和他們一樣都是在用自己另類的行為方式表達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抗爭。而特立獨行的方山子和“陽狂垢污”的異人們卻不是個別,這么多的有才華之人隱逸山中,可以想象朝廷對人才是怎樣的巨大浪費!于此我們看到了蘇東坡對當朝用人體制入木三分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也水到渠成地帶出了方山子和光、黃異人們以及蘇東坡自己本人對明主的渴求。文字以外讓我們倍覺蘇東坡的可敬,嘆服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堅持!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方山子傳》的寫作主旨應(yīng)該包含四點內(nèi)容,一是作者對方山子特立獨行個性的贊賞,二是抒發(fā)同為“不遇”的感慨,三是對當朝用人體制的揭露和批判,四是表達有識之士對明主的渴求。文章通過這豐富異常的主旨,最大限度地彰顯了文人志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情懷。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華僑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