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青
歷史學習方式是指人們學習歷史的程序、形式和方法。初中學生歷史學習觀的形成主要依靠教師對他們引導構建。教師的使命是針對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幫助學生尋找到適合個體的學習方式,并提供開放的多元教學環(huán)境,使每位學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進行有效的學習。歷史課堂教學作為主要陣地應該提供給學生除死記硬背外可供選擇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愉快。
教是為了學,為了學生的學會和會學,但要學生能達到學會和會學,尤其是會學,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引導和促動。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不僅要體現(xiàn)在教學導向上和內容的掌控上,還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學法的有效指導上。
課堂教學上主要注重對課本的結論作考證,教會學生從課本的圖片、文字中找證據(jù)。如“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一課的表述是:“北京人會用火,山頂洞人會人工取火和漁獵?!苯處煂鸬漠a(chǎn)生作必要的解釋后,讓學生閱讀課本,從中找出北京人會用火,山頂洞人會人工取火和漁獵等證據(jù),教會學生從課文中的小字、圖片以及課外的文物中查找證據(jù)。并對證據(jù)作必要小結,讓學生了解哪些是實物資料,哪些是文字資料,知道了解歷史的途徑。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閱讀課本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但由于歷史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學習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初始階段,應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提問、審題啟示、疑難突破、提綱、導讀等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如“開元盛世”一課中“盛世經(jīng)濟的繁榮”這一小節(jié),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指明:社會經(jīng)濟主要包括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3個方面,其中農(nóng)業(yè)方面包括工具、技術、經(jīng)驗、成就幾方面,手工業(yè)包括絲織、陶瓷市場等。然后指導學生找出具體的成就。學生按提示閱讀,就能清楚把握住課中的重點知識。
如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講完薩拉熱窩事件后,不要著急講一戰(zhàn)的進程,而應讓學生討論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還要理清原因的性質,指出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多樣的、復雜的原因。
體驗歷史就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感知歷史,通過身邊的事物去追尋歷史。有無這種體驗,成為能否進入歷史學習境界的重要前提。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生是一個能動的學習主體,學生體驗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2個因素:1)情感因素,因為體驗具有很強的情景性和整體性;2)經(jīng)驗因素,因為體驗具有很強的個人性、經(jīng)驗性。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中教師一廂情愿地希望通過歷史學習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理性思維與歷史責任感的接班人。學生時刻按成人的要求扮演著成人的角色,而實際上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對學生來說他們沒有閱歷與經(jīng)驗,歷史對他們來說只是虛無縹緲的生活。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難以體驗到屬于他們的樂趣,歷史教學的質量也難以提高。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既觸摸到歷史的真實,又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呢?
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置身于歷史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去觀察歷史,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去研究歷史。從而把握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動機、意圖,并理解他們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即進行“主體進入客體之中去想象客體”的研究活動。也就是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元先生所提倡的“神入”的歷史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chuàng)造情境幫助學生神入。
如“大變革時代”一課,為了使學生感受都江堰的奇妙獨特之處,可以先是向學生描述這樣的一個場景:“四川省內有一條江叫岷江,發(fā)源于海拔3 000多米的松潘高原。當岷江流入川西平原后湍急的水流驟減,從山上沖擊夾帶的泥沙使河道淤塞在成都附近的蜀郡。每當雨季,山洪暴發(fā),江的西面泛濫成災,江的東面卻因為有玉壘山的阻隔得不到灌溉而發(fā)生旱災。李冰被秦王任命為蜀郡郡守,成為這個地方最高地方長官。擺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岷江的水患。于是李冰深入高山峽谷,觀山勢察水情,日夜操勞制定治水方案。假如你是李冰的秘書,你能不能給他提點建議呢?”讓學生設身處地設計治水方案,神入當時的歷史情境,對歷史進行合理想象,感受歷史,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
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想法有理性分析,辯解合理與不合理部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概念,把握歷史。教師要注重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回到過去、理解過去。
感悟,要通過歷史的學習悟出人生的真諦。具體說,不僅要能通過歷史的學習,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通過對歷史進程的考察產(chǎn)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而且要通過歷史學習,逐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形成崇尚真理的科學精神。只有在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中才能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內化和情感的升華。因此在教學過程要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
教師要善于有意識地制造疑問和困惑。當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知識性、結論性判斷錯誤時,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否定評價?!拔母锸辍币徽n中,可以向學生提出毛澤東既把劉少奇、鄧小平說成是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把兩個人打倒,又在1975年因周恩來病重仍讓鄧小平出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來鄧小平干得很好的時候,發(fā)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將鄧小平再次打倒又不開除其黨籍,這是為什么?有學生說:“可能是由于毛澤東對鄧小平既愛其才又恨其不聽話的復雜情感在起作用,因為他相信鄧小平最終是會不聽話的。”另一個學生說:“這說明毛澤東是一個既自信又不自信的人,總的來講是個自信的人。”教師對他們的看法都應做肯定,并啟發(fā)學生:“為什么鄧小平復出后在對‘文革’進行全面否定,為各種冤假錯案平反時,卻沒有反過來否定或徹底否定毛澤東?”學生回答:“雖然鄧小平多次被毛澤東打倒,但最終還是沒有對鄧小平絕情,因此鄧小平對毛澤東也沒有絕情,說明他們兩人都是有感情的人。”這個簡單的道理實際上就形成評價人物的基本點:任何人都是有復雜感情的人,無論是圣賢還是人間惡魔,革命家還是獨裁者。而這一基點的確立對學生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知識的建構必須要有科學的思維方法,雖然感悟只是學生的一種自我活動,但感悟要有一定的科學方法,并不是胡思亂想。在教學中教師要重點放在指導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上,在科學方法上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歸納、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在評價希特勒及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時,有學生提出:“如果說拿破侖是法蘭西民族的英雄,是人類歷史的推動者的話,那希特勒也應該是德意志民族的英雄,也是人類歷史的推動者。但為什么后人對兩個同樣窮兵黷武的戰(zhàn)爭發(fā)動者的評價會判若兩人?”學生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們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價值觀錯位,缺乏科學理性的思維,對法西斯的概念和本質不理解。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就希特勒和拿破侖的本質“不同”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比較希特勒和拿破侖及其發(fā)動的戰(zhàn)爭,在認識異同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找出多種衡量現(xiàn)代文明的普世標準。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終結者,學生在小小的課堂里不僅僅擁有教材,還有與教材相關的資料、與材料相關的實踐角度和具體的實踐步驟。學生實踐有標準、有效度,有實踐的最大空間,能充分調動學習潛力。這恰恰是治史的基本態(tài)度和科學的方法,更是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的科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