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元,王慧琳
(天津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天津 300387)
發(fā)軔于1903年的我國學校體育歷經(jīng)百年,期間的坎坷磨難換來了我國學校體育研究的豐碩成果。滄桑過后的新世紀也已走過了十年。在這十年(2000年—2009年)的發(fā)展中,隨著研究的深入進行和人們認識的不斷加深,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表現(xiàn)在“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和“研究程度不斷深入”。[1]本文對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并作初步的梳理,嘗試總結(jié)我國體育工作者在新世紀的十年里辛勤耕耘的理論碩果。對此問題進行總結(jié)與評述將有助于啟發(fā)學校體育思想研究思路并展望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未來走向。
2000年至2009年公開發(fā)表的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理論成果。
1.2.1文獻資料法利用天津高等文獻信息中心提供的CNKI全文數(shù)據(jù)庫,以“學校體育思想”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時間跨度從2000年1月1日截止到2010年1月1日,分別檢索出相關文獻,去除重復文獻及相關度較小的文獻。
1.2.2邏輯分析法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類和整理,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文獻中的異同點,從而得出結(jié)論。
十年間以“學校體育思想”為主題進行宏觀闡述的專題論文共有378篇。其中發(fā)表在各級各類期刊上的有359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19篇。通過梳理文獻,從研究的視角上看,出現(xiàn)三種值得關注的研究旨趣。
新世紀起始十年,承接上個世紀“回顧與考量未來”的傳統(tǒng),繼續(xù)就學校體育思想史進行回顧并考量未來的發(fā)展走勢。共發(fā)表此類性質(zhì)的文章60篇,占整體的17%。可以說,從學校體育誕生之日起人們對體育思想的認識就開始探索。當然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在認識事物本質(zhì)的過程中,探索者在新世紀起始十年間“上下求索”,一方面“目光向外”繼續(xù)尋求他國先進經(jīng)驗;另一面開始著力從本土出發(fā),堅持“立足本土”,采用歷史溯源的方法,用中國古代思想先賢們的智慧啟迪現(xiàn)代人的思維,找尋學校體育思想本土化的基礎。
在本土化思索的領域里,當代學者的關注范圍正在逐漸拓寬。從數(shù)字對比上看,針對國外體育學者學校體育思想展開專題論述的涉及到羅杰斯、洛克、麥克樂、裴斯泰洛奇、斯賓塞等教育家和體育家的文章各1篇;專題論述自然體育思想以及具有“國際比較”性質(zhì)的文章共有11篇。而開始對我國前輩學人或政治家學校體育思想進行深度追問的共有42篇。其中,論述毛澤東學校體育思想的最多(12篇);其次為陶行知(5篇)、蔡元培(4篇)、孔子、顏元、康有為(各有3篇);同時研究者還關注了嚴復、袁敦禮、吳蘊瑞、楊賢江以及陳嘉庚等人。無論是涉及范圍還是數(shù)量都遠大于前者。
其次,體育人開始審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對學校體育教育思想的影響。王程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優(yōu)秀的內(nèi)核,對當今的“健康第一”、“全民健身”、“以學生為主體”和“全面教育”等學校體育教育思想有著積極的影響。[3]同時,楊弢、曹莉、陳德平、韋善干、劉懷志、陳明等人分別就孔子與“現(xiàn)代學校體育”以及學校體育的“和樂教育” 進行論述,認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僅“對古代和近代體育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4],而且可以“通過對孔子健身思想的挖掘和解讀,重新審視孔子的健身思想和健身實踐”[5],特別是孔子的思想精髓——“和”、“樂” 會給體育教學帶來新的理念和嘗試[6]。
當然,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還體現(xiàn)在對我國古代先賢關于學校體育思想的只言片語進行精心提煉。
謝學在其學位論文《基于儒家文化的中華民族特色體育教學體系構(gòu)建》中指出,在體育教學中出現(xiàn)體育教學實踐與體育教學理念類似于“排異反應”[7]的現(xiàn)象是由于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過程中受到許多外來的影響。而轉(zhuǎn)變現(xiàn)狀的起點就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作者從儒家文化視角出發(fā)汲取中國儒家文化的“人文”、“中庸”等思想精髓,力圖從道德范疇來分析和修補當前學校體育教學體系中的理論瑕疵,進而指導我國的體育教學實踐[8]。
巧合的是,同在2007年,唐國勇以道家的自然養(yǎng)生觀念為邏輯起點關懷我國當下的學校體育教學及其未來。認為道家自然養(yǎng)生觀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體育觀,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豐富了體育的內(nèi)涵,也寬泛了體育的外延。借鑒“天人合一”、“重人貴生”、“我命在我”、“形神相依”的核心思想,詮釋現(xiàn)代學校體育對我國現(xiàn)代學校體育改革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9]。
以上研究的關注點由“外”轉(zhuǎn)“內(nèi)”,可以說是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趨向,其背后隱含了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目前,對中國古代先賢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還只是對單一特定歷史人物的考量,缺乏宏觀上進行相互之間的比較;對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的觀點缺乏整合,沒有形成清晰的發(fā)展脈絡,需要以史學方法進一步收集與整理史料文獻,并深度挖掘?qū)W校體育思想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關系問題。
長期以來,理論界“體質(zhì)教育”和“技術教學”這兩大思潮紛爭不斷,而兩種主流話語間夾雜是不斷涌現(xiàn)的各種觀點,呈現(xiàn)出多種思想并存、互相鼓蕩的“百花齊放” 的繁榮局面。在思想的初步交融與整合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是“健康第一”與“終身體育”這兩種學校體育指導思想。僅就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來看,涉及“健康第一”內(nèi)容的論文占本專題檢索378篇的15%;另外,論及“終身體育”的論文占本專題的11%。
可以說,我國現(xiàn)階段學校體育教學完全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導下開展各項工作的。但各種體育思想也在不斷地成長,并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相互借鑒,相互影響。在這種多元思想并存的情況下,理論工作者自然會給予極大的關注。
新世紀之初,張細謙、林嵐、陶成、張洪潭等人分別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體育思想的發(fā)展演變進行了梳理。從時間發(fā)展脈絡上看,依次出現(xiàn)的是“健康第一”、“體質(zhì)教育”、“體育與競技相結(jié)合”、“終身體育”、“素質(zhì)教育”、 “技能教育思想”、“全面發(fā)展體育思想”以及“培養(yǎng)能力體育思想”等等。
關于這幾種觀點,有學者認為無論是想“調(diào)和”、“體質(zhì)派”和“三基派”的“折衷主義和自由多元主義”,[10]還是力圖自成一派,其實都是互有“重疊”[11]。
多種思想并存的局面中,一種觀點認為“活躍體育教學,促進體育教學模式的多樣化發(fā)展,有利于對體育學科特質(zhì)的認識和對體育教育功能的開發(fā)”[12]。還有觀點認為“各種體育教學思想的悖逆是永遠存在的”,因為“世界本身是多元的,必然導致多元的價值思想”[13]。因此主張擱置爭論,立足實踐,在實踐中應用、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理論。張文英認為各種學校體育思想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所側(cè)重,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如小學階段以快樂體育為主導思想;初中階段強調(diào)增強體質(zhì);高中和大學階段提倡“健康教育”和“終身體育”[14]。張益增樂觀認為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還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思想,即學校體育將在思想及實踐上實現(xiàn)與素質(zhì)教育、終身體育及“健康第一”教育的接軌[15]。
周軍、何也明指出從體育教學特點的多元性來看,單一的教學指導思想對體育教育的指導均存在片面和困惑。教學指導思想的確立,是以滿足人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為前提的,如果能夠根據(jù)地區(qū)差異、本校特征、學生個性實施體育教學,才是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真正意義,其結(jié)論認為學校體育教育可以享有多元性的教學指導思想[16]。而另一種聲音顯得異乎尋常的響亮,高升、張振華分別在《健康第一而不是惟一》和《論健康第一,不是唯一的文化性》中以高等學校體育、復合型人才、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為立論基礎,認為應是全面發(fā)展,而把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等同于學校教育思想,無疑是偏頗的[17]。分析“健康第一,不是唯一的文化性”;透視二者嬗變的根源,從而揭示傳統(tǒng)思維對邏輯思維排斥的負面影響,解答形而上學的困惑[18]。
縱觀十年文獻,可以看出學術界對學校體育思想的認識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某種理論指導下的非此即彼的“一元”指導思想,可取之處就在于承認我國學校教育思想的多元性,并在爭鳴中互相啟迪。不足之處是個別研究中的“學校體育思想”與“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的混用,影響了彼此交流中“語境”的統(tǒng)一。
拓寬研究視域,從單一維度到多視角分析,意味著研究者不再僅僅立足于本學科就體育而論體育,而是將學校體育思想放在跨學科的視角下進行考量。盧春宏將學校體育思想置于文化宏觀視域中,對中國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的構(gòu)建進行了闡述,旨在挖掘和完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的理論體系[19]。蘭自力、黃文仁采用多向度和多角度的分析方法提出對待學校體育思想既要避免“唯一中心”、“絕對基礎”的思維模式或“霸權(quán)”話語,同時也要避免徹底的折衷主義和自由多元主義,避免那種認為“什么都行”的極端相對主義[20]項立敏則從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審視我國目前各種學校體育思潮,指出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是一個“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遷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演變的過程”[21]。把學校體育思想放在人文社會科學的視角下從價值取向?qū)徱晫W校體育思想。
跨學科研究方法是人文學科領域中的重要研究范式。從不同角度與不同高度審視學校體育思想,無疑會有一個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
總之,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一方面向著廣度擴展,同時也向著縱深挺進。學校體育思想的確立,是學校體育任務得以完成的前提。每一時期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都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建國以后,我國的學校體育思想取得了很大發(fā)展,從建國初期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走過“與工農(nóng)相結(jié)合發(fā)展”的道路,發(fā)展至今天的“終身體育”思想。而今后我國學校體育思想則是朝著多個方向發(fā)展,這也是由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需要所決定的。
[1] 周紅萍.近十年來我國學校體育科研論文狀況分析[J].體育學刊,2005,12(2):141.
[2] 范國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發(fā)展演變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3.
[3] 王程.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學校體育教育思想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4):60.
[4] 劉懷志. 孔子體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之探究[J]. 職大學報,2009(3):109.
[5] 韋善干. 孔子的健身思想與現(xiàn)代學校健康教育[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1):39.
[6] 楊弢,曹莉,陳德平. 孔子“和樂教育”思想與學校體育改革理念[J]. 體育科學研究,2004,8(2):83.
[7] 傅振磊,董新光. 體育貧困問題初探?[J].體育文化導刊,2008(4):74.
[8] 謝學.基于儒家文化的中華民族特色體育教學體系構(gòu)建[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7.
[9] 唐國勇. 道家自然養(yǎng)生觀對當前學校體育改革的啟示[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10] 蘭自力,黃文仁.對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反思與梳理[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90.
[11] 張洪潭. 體育基本理論與研究:修訂與拓展[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2] 杜光寧.論高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多元化[J].體育與科學,2006,27(6):96.
[13] 吳永樂.關于新課程下體育教學思想的分析與思考[J].寧德師專學報,2007,19(3):274.
[14] 張文英.大學體育應以終身體育思想作為主導思想[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7,28(8):93.
[15] 張益增.構(gòu)建新時期我國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的理性思考[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22(3):70.
[16] 周軍,何也明.芻議學校體育與多元性教學指導思想的理性思考[J].安徽體育科技,2004,25(1):121.
[17] 高升.健康第一而不是惟一[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2):80.
[18] 張振華.論健康第一,不是唯一的文化性[J].安徽體育科技,2002,23(4):111.
[19] 盧春宏.東西方體育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25(2):104.
[20] 蘭自力,黃文仁.對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反思與梳理[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90.
[21] 項立敏. 近現(xiàn)代我國學校體育指導思想演變的社會學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