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冬英
(江蘇省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無錫 214002)
胸外傷患者常規(guī)采用胸片檢查,但對于肺部隱蔽部位的肋骨骨折往往容易漏診。應用CT檢查可以提高肋骨骨折的正確診斷率[1]。但是近年來CT輻射劑量較大及其潛在危害性的問題逐漸受到臨床醫(yī)師及患者的重視。本文嘗試應用低劑量 CT掃描方式進行檢查,通過常規(guī)劑量掃描與低劑量掃描所得圖像的對比分析,探討低劑量條件下 64層螺旋 CT診斷肋骨外傷性骨折的可行性。
1.1 臨床資料 60例臨床擬診外傷性肋骨骨折的患者,其中男 38例,女 22例,年齡 17~78歲,平均 41.2歲。
1.2 檢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 64層螺旋CT(Toshiba Aquilion 64)進行檢查。低劑量掃描參數(shù)為:120kV,100 effm As,層厚0.5mm,準直 0.5mm。常規(guī)劑量掃描參數(shù)為:120kV,180effmAs,層厚 0.5mm,準直 0.5mm。兩組掃描范圍自胸廓入口至肋骨下緣水平。
1.3 圖像診斷 2名高年資影像科醫(yī)師采用雙盲法對圖像進行判讀,分別記錄有無骨折、骨折部位及圖像質量評級。圖像質量分“優(yōu)、良、差”3級。對評價結果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判斷兩組間診斷一致性。
2.1 圖像質量評價 60例中,肋骨顯示清晰,邊緣銳利,與周圍組織有良好對比,無圖像差者,圖像質量優(yōu) 52例,良 8例,優(yōu)良率 100%。
2.2 骨折判斷 常規(guī)劑量掃描方式診斷肋骨骨折 46處,低劑量掃描方式診斷肋骨骨折43處。兩者診斷符合率為 93.47%,其中完全性骨折兩者診斷符合率為 100%,低劑量方式漏診不完全性肋骨骨折 3處,兩者診斷符合率為 91.23%,差異無顯著性(P>0.05)。
肋骨骨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胸部外傷之一,由于臨床診斷及法醫(yī)學上的需要,對胸部外傷后影像學檢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及時、準確診斷肋骨骨折至關重要。從影像學的角度,多層螺旋CT檢查診斷肋骨骨折具有其它影像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不但對肋骨骨折的顯示更加敏感,而且還能準確顯示血氣胸、肺挫傷、肝脾胰腺挫裂傷、椎體及附件的輕微骨折等并發(fā)癥[2]。多種后處理技術對骨折進行多方面、多方位的顯示,明顯能減少漏診及誤診率[3],而且 CT三維重建圖像可以更直觀、更形象地顯示肋骨,對臨床醫(yī)師的治療措施的選擇更有意義。但與傳統(tǒng)數(shù)字成像(DR)相比,CT檢查輻射劑量明顯較大。一次常規(guī)CT掃描的輻射劑量大約相當于拍攝 300張普通胸部X線片。CT檢查的輻射劑量問題,日益受到臨床醫(yī)師及患者的關注。早在 1990年 Naidich等就提出胸部低劑量 CT掃描的概念[4],一方面由于受當時 CT機性能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低劑量CT胸部掃描技術提出伊始尚未引起注意,胸部低劑量 CT未能在臨床上得到應用。隨著螺旋C T進入多層螺旋時代,CT的性能有了極大提高,為低劑量掃描奠定了技術基礎。降低管電流導致低對比的分辨力降低。而對高對比分辨力影響甚小。肋骨與周圍組織具有明顯的密度差異,因此,肋骨的低劑量 CT掃描理論上是可行的[5]。研究結果表明,本組 CT低劑量掃描所得圖像已經(jīng)能夠滿足外傷性肋骨骨折診斷要求,同常規(guī)劑量所得圖像質量相比,其差異無顯著性(P>0.05)。胸部CT低劑量掃描模式對完全性肋骨骨折的診斷,以常規(guī)劑量掃描模式為標準,其診斷符合率為 100%。對于不完全性肋骨骨折,本組資料診斷符合率為 91.23%,低劑量掃描模式對肋骨不完全性骨折共漏診 3處,均分布在前肋??紤]前肋較腋肋及后肋骨質密度低,與周圍軟組織形成的密度差較小有關。故行CT低劑量掃描診斷肋骨骨折時,應注意仔細觀察前肋情況。
綜上所述,64層螺旋 CT低劑量掃描方法能夠對外傷性肋骨骨折情況進行定性、定量、定位分析,能夠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jù),具有與常規(guī)劑量檢查同等的診斷價值。
[1] 田岳華,劉雨成,張 波.胸部閉合性損傷的 CT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24(2):183
[2] 王亞瑟,熊麗琴,徐春華.螺旋 CT掃描及重建診斷不完全骨折的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7,11(23):1570
[3] Rivas LA,Fishman JE,Munera F,et a1.Multislice CT in thoracictrauma[J].Radiol Clin North Am,2003,41:599
[4] 王敏杰,王培軍,田建明,等.胸部低劑量 CT掃描技術的應用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8):761
[5] 王淑麗,王林森,孫鼎元,等.多層螺旋 CT在肋骨微細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12):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