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鋒
(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37)
語言研究
英漢語物質性極性的表達及轉化
鄭國鋒
(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37)
基于Talmy對極性的定義,極性可分為兩大類,四小類:物質性極性,(1)物質性單一極性,(2)物質性多重極性;動作性極性,(3)動作性單一極性,(4)動作性多重極性。本文討論第一類,即物質性極性。對比分析表明:英語通過形態(tài)手段與表量結構標識物質性單一極性與多重極性,漢語絕大部分利用表量結構,只有極少數(shù)用例借助形態(tài)方法。在轉化途徑上,英語主要通過單復數(shù)形式、限定詞結構和類屬詞及上下義詞關系,漢語則主要借助于復數(shù)詞尾“們”、數(shù)量結構和上下義詞關系。
物質性極性 單一極性 多重極性
極性(plexity)是Talmy①Talmy,Len:The Relation of Grammar to Cognition.In Brygida Rudzka-Ostyn(ed.)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8.②Talmy,Len: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Cambridge,MA:MIT Press,2000.③Talmy,Len:Grammatical Construal:the Relation of Grammar to Cognition.In Dirk Geeraerts(ed.)Cognitive Linguistics:Basic Readings.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6.提出的概念,其定義是:可以表述為相等組成部分的某一量的特征。根據(jù)Talmy的論述,極性有兩類:單一極性和多重極性。極性又可以分為物質性極性和動作性極性,前者用來描述名詞類詞匯或結構式,后者用來描述動詞類詞匯或結構式。本文主要討論物質性極性。比如:英語中bird為物質性單一極性量,從形式上看,只有一個組成部分,表示一只鳥,而birds為物質性多重極性量:birds表示不只一只鳥。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兩種分類:物質性多重極性,物質性單一極性。極性的提出有助于從認知上界定物質性的量,探索對于單一與多重的認知規(guī)律,這也引起了包括Slobin①Slobin,Dan I:Mind,code,and text.In J.Bybee,J. Haiman,&S.A.Thompson,(ed.) Essays 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ype: Dedicated to T.Givón.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7.②Slobin,Dan I:Form function relations:how do children find out what they are? In M.Bowerman,&Levinson,S.C.(e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③Slobin,Dan I:Language and thought online: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In D.Gentner& S. Goldin-Meadow (ed.)Language in Mind:Advanc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Language and Thought.Cambridge,MA:MIT Press,2003.在內的諸多關注。物質性極性實現(xiàn)主體在英語和漢語中均為名詞,我們的討論主要分析這兩類詞匯。本文嘗試性地將極性概念引入漢語,對比英漢語在極性的表達、極性的轉化等方面的異同。
1.英語物質性極性及表達
根據(jù)Talmy④Talmy,Len: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spoken and signed language.In Karen Emmorey(ed.)Perspectives on Classifier Constructions in Sign Language.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2003.⑤Talmy,Len: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in language.In Michael Tomasello(ed.)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tructure,volume 2.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3.、Slobin⑥Talmy,Len: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Cambridge,MA:MIT Press,2000.,英語中物質性單一極性與多重極性和名詞的單復數(shù)概念有重疊的情形,比如student——students分別對應單一極性和多重極性。不過,這僅限于可數(shù)名詞;不可數(shù)名詞的極性及其表示方法不盡相同,該類名詞本身具有多重極性,具有不可再分性,或難以計數(shù),比如water,rice等。在表示該類名詞的單一極性時,需要借用詞匯手段,即表量結構(partitive)⑦Quirk,Randolph,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New York:Longman,1972,P.131.⑧趙世開:《漢英對比語法論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頁。予以表示。以furniture為例,由于屬于不可數(shù)名詞,不存在屈折變化,無法從詞形上判斷其極性,即既可以是單一極性,也可以是多重極性。比如:
(1)
a.Furniture overturned in the earthquake.
b.A piece of furniture overturned in the earthquake.
(1a)中furniture詞形為單數(shù)形式,但鑒于其為不可數(shù)名詞,我們不能推定量有多少,只能籠統(tǒng)地認為其表示“所有的”furniture,或至少是一件以上的furniture,或一種類別以上的furniture,因此屬多重極性;(1b)明確了 furniture的量,a piece(一件),即該量僅有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其極性為單一極性。相似的例子還有 rice——a piece of rice, bread——a slice of bread,grass——a blade of grass等,都是通過詞匯手段標識單一極性。
另外一類不可數(shù)名詞以water為代表。同屬不可數(shù)名詞,但water與furniture為代表的不可數(shù)名詞有著一個明確的區(qū)別:作為多重極性的形式,furniture標識了不止一件或一種家俱,形體獨立,容易區(qū)分,具有較大的離散性;water在種類的標識功能上與其相似,但在計量或區(qū)分上沒有那么容易,表現(xiàn)出較多的粘合性。此類名詞在標識單一極性的時候,更多地尋求drop,body一類表示體積等概念詞匯,比如:a drop of water,a tank of oil。
就名詞而言,極性概念的提出使我們有可能從另外一種視角觀察可數(shù)與不可數(shù)名詞。不同類型的不可數(shù)名詞,如上所言,展示出離散性與粘合性的差異。這種認知上的迥異,使我們在表示不同名詞的量時,有了依據(jù):比如,由于furniture是離散性的,因此在量的表達上傾向于piece, item等同樣具有離散意義的量詞,而water是粘合性的,我們更多地選用body,tank等量詞。
從以上所舉例子中可以看出,名詞極性的標記方法主要是:可數(shù)名詞的單一極性以名詞單數(shù)標識,其多重極性由其復數(shù)形式標識。從這種意義上說,可數(shù)名詞的單一與多重極性形式與其單復數(shù)形式對應。不可數(shù)名詞的單一極性以限定詞+名詞形式(QN)標識①Francis,Elaine J.& Yuasa,Etsuyo,“A multi-modular approach to gradual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Journal of Linguistics,Vol.44,2008,PP.45-86.,其多重極性一般由其原形標識。與不可數(shù)名詞相似的是,可數(shù)名詞有時也有可能以原形的方式標識其多重極性,例如:
(2)
a.You should find that with regular watering and feeding until the foliage dies down naturally the situation will improve next year.②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Essex:Longman,2003.
b.The skiing can be excellent,the scenery is beautiful and the whole experience unforgettable.(ibid.)
c.That’s one reason among many why the United States has suggested that such sophisticated weaponry has no place in an area in which we are actively working to limit tension.③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6.
Foliage是所有l(wèi)eaf的總稱,scenery包括所有的scene,而weaponry涵蓋每一件weapon,因此當它們以原形(它們本身皆為不可數(shù)名詞)出現(xiàn)時,多重極性也得以表述。
小結:英語名詞中可數(shù)名詞一般為單一極性,不可數(shù)名詞為多重極性。大部分可數(shù)名詞可通過復數(shù)形式表示多重極性,一部分可通過相應的集體名詞表示多重極性;不可數(shù)名詞有兩類:離散型和粘合型,前者通過離散型的量詞(如piece,item)表示單一極性,而后者則通過容器型的量詞(如body,tank)表示單一極性。
2.漢語物質性極性及表達
英語名詞(我們這里不討論專有名詞)可以明確地歸類為可數(shù)與不可數(shù)兩類。漢語名詞及名詞性結構大部分需要接受數(shù)量結構的修飾(78%)④郭銳:《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211頁。,比如“一本書”,“一滴墨水”,“一群師生”,“一箱書報”,“一線希望”,“一陣暴雨”等;少數(shù)可以直接用在數(shù)詞的后面,接受其修飾,比如“三千干部”,“三兄弟”,“這一問題”,“十大新聞”,“前面來了一老太太”,“國有資產管理局等三部門”,“三食堂”等,這些與英語的可數(shù)名詞形式上最接近,實則不同:它們要么是口語中省略了表量結構(如“三千干部”實為“三千名干部”),要么是序數(shù)詞的省略用法(如“三食堂”實為“第三食堂”)。相比較英語,漢語屬分析型語言,形態(tài)系統(tǒng)不發(fā)達,名詞單復數(shù)、以及可數(shù)與不可數(shù)名詞的差異在形態(tài)上沒有反映,因此從形態(tài)上判斷漢語名詞可數(shù)還是不可數(shù)走不通。漢語在標記以上這些概念的時候,多用詞匯手段。⑤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⑥劉宓慶:《漢英對比與翻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⑦許余龍:《對比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⑧張斌:《漢語語法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依照英語語法,如果從名詞與表量結構的搭配能力判斷,大部分漢語名詞及名詞性結構式應屬于不可數(shù)的范疇,因此也有學者主張漢語名詞無分可數(shù)與不可數(shù)。我們同意這種提法,理由是所謂的漢語可數(shù)名詞,其實是其表量結構可數(shù),如上文的“滴,群,箱,陣”等。極性是一個認知概念,是我們在概念化的過程中對所關注對象的切分,不能切分者或切分后原有屬性遭到損害的,享有單一極性,比如book與“書”(理論上也可以切分,只不過成了書頁或碎片,原有屬性損失);可以做一次以上切分的享有多重極性,比如water與“水”,可以做無數(shù)次切分,但其屬性仍然為water與“水”。
與量詞搭配是漢語名詞的一大特征,大量研究①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②王惠、朱學鋒:《現(xiàn)代漢語名詞的子類劃分及定量研究》,載《1998國際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③趙世開:《漢英對比語法論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④郭銳:《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分析了漢語名詞與量詞的關系,綜合這些研究,我們提出以下基于與量詞搭配基礎上的名詞分類,來分析漢語名詞的極性:
(1)有量名詞
a個體名詞
這類名詞的特點是有自己專用的個體量詞,并且可以與幾乎所有的量詞類型搭配。如“一頭牛、一本書、兩扇窗戶”等。此類名詞不可切分,比如“?!保蟹趾笞鳛榕5膶傩允幦粺o存,為單一極性。
b物質名詞
表示一種物質。該類名詞只能用度量詞或容器量詞來度量,如“一噸水泥、三桶水”等,或與集體量詞、種類量詞、成形量詞、不定量詞等搭配,如“這一批豆油、有幾種布、一滴墨水、一點兒紅糖”。此類名詞可以切分,且屬性可以保留,為多重極性。
c集合名詞
c1可分集合名詞
表示集合,描述成群成組的事物,該類名詞可以與容器量詞、種類量詞、集體量詞、不定量詞搭配,如“一箱衣物、幾種鐘表、一群師生”。此類名詞切分度雖然有限,比如“兄妹”,但的確可以切分為“兄”和“妹”,且屬性可以保留,為多重極性。
c2不可分集合名詞
表示集合,描述成群成組的事物,但該事物不可以個體化,不能與個體量詞搭配,也不能與度量詞、成形量詞、動量詞、時量詞搭配。除了可用集體量詞修飾之外,有些還可以受容器量詞、種類量詞或不定量詞修飾,如“一對夫妻、一箱書報、一些車輛”。此類名詞切分度及極性類別同c1。
d抽象名詞
這類名詞的特點是與量詞的結合能力較弱,只受種類量詞修飾,如“一種精神、一種本能”,少數(shù)能受成形量詞或不定量詞修飾,如“一線希望、一點兒勇氣”。從意義特征上看,這類名詞所指稱的概念往往比較抽象、空泛,只能進行模糊而約略的計量。因其抽象,形式上此類名詞難以切分;概念上它們表示一種連續(xù)統(tǒng),可以切分,為多重極性。
e過程名詞
這類名詞的特點是只受動量詞或時量詞修飾,如“一場友誼賽、一陣暴雨、一頓晚餐、十年內戰(zhàn)”等。從意義上看,主要指自然現(xiàn)象(如“雷陣雨、旱災、風暴”)和人類的某些活動、行為(如“初賽、閱兵式、夜餐”)。它們所指稱的概念往往蘊涵這一個事件的過程,人們是將整個過程從開始到終結視為一個整體。此類名詞一般無法切分,為單一極性。
(2)無量名詞
這類詞的特點是不能受任何數(shù)量結構直接修飾,例如:“深淺、重量、心胸”等。主要有以下幾類:
a含有數(shù)量的概念,用來對描寫各種事物性狀特征的量。如:“長度、純度、高度、厚度、廣度、程度、幅度、強度、產量、分量、重量、容積、流速、金額、體重、比率、比重、產值、價錢、個頭、詞頻、輩分、巨資、四肢”等;
b由語義相對的兩個語素對舉而成,表示某個連續(xù)統(tǒng)的全體。如:“大小、輕重、深淺、寬窄、高低、高矮、長短、粗細、厚薄、貴賤、成敗、本末、安?!钡?;
c指稱全體。如:“全局、全程、全文、全貌、大局、大勢、大眾、民眾、公眾、眾怒、眾望、公憤、公家、紅顏、江山、今人”等;
d指稱某個唯一的事物,但又不是專有名詞。如:“本文、本土、本意、本色、筆者、拙作、故國、故居、故里、家父、長孫、老天、蒼天、大地、大自然”等。
以上四類無量名詞情況大體分為兩類:2a-c均表示整體或程度的概念,可以做大量切分(如“廣度,粗細”),或有限切分(如“四肢,安?!保?,因而屬多重極性;2d語義單一,無切分可能,因此為單一極性。
綜上,漢語兩大類、九小類名詞中,有量名詞的物質名詞、抽象名詞、集合名詞等三類屬多重極性,個體名詞與過程名詞為單一極性。無量名詞中,2a-c屬多重極性,2d為單一極性。鑒于漢語沒有形態(tài)變化,不可能像英語名詞那樣通過復數(shù)形式來標識名詞的多重極性,因而所有有量單一極性名詞都需要通過自己的數(shù)量修飾結構來標識多重極性,比如:“兩頭?!保叭龍鲇颜x賽”,或加復數(shù)人稱詞尾“們”,比如“教授們”。至于2d,一些由于數(shù)量唯一,很難有多重極性,如“老天、蒼天”,另外一些需要復數(shù)概念限定詞,如“名人們的故居/故里,各家的長孫”。多數(shù)漢語有量多重極性名詞的單一極性需要借助于數(shù)量結構來表示,如“一噸水泥,一對夫妻,一種本能”等。實際上,這里是用單一的表量結構為多重極性名詞界定了邊緣(unit excerpting),在我們的概念化過程里,這些名詞顯性下降,表量結構凸顯。漢語無量多重極性名詞(2a-c)多數(shù)邊緣難以界定,因此缺少單一極性。
小結:英漢語都存在物質性單一極性與多重極性,英語通過形態(tài)手段與表量結構標識,具體為:英語可數(shù)名詞通過復數(shù)形式或派生手段(如scene-scenery)構成多重極性形式,不可數(shù)名詞利用表量結構或派生(如weaponry—weapon)構成單一極性形式。漢語絕大部分利用表量結構,只有極少數(shù)用例(如復數(shù)人稱詞尾“們”)借助形態(tài)方法。英語名詞都具有單一極性與多重極性的表達形式,漢語名詞少數(shù)不具有單一極性,或多重極性,主要原因是前者在人們的認知中獨立存在,數(shù)量唯一,亙古不變,邊界明顯,沒有其它認知圖式,后者則浩瀚無邊,界定困難。無論是英語,抑或是漢語,極性都是概念化的結果,而單一極性到多重極性的轉化也伴隨著焦點的調整、視角的變換和顯性等級的上升或下降(如1a、1b)。
一般而言,極性之間基于不同的交際意圖和語境,可以相互轉化:單一極性向多重極性轉化,多重極性向單一極性轉化,或者物質極性與動作極性之間的轉化。比如(1a)、(1b)是多重物質性極性向單一物質性極性的轉化,(3a)、(3b)與(3a譯)、(3b譯)是單一動作性極性向多重動作性極性的轉化。
英語單一物質性極性與多重物質性極性的轉化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
A.單復數(shù):
(3)
a.A bird flew in.
b.Birds flew in.
B.通過限定詞結構:
(4)
a.A sheep walked in.
b A herd of sheep walked in.
C.通過類屬詞 (generic) 或上下義詞(hyponymy)關系:
scene——scenery;
weapon——weaponry;
table,desk,chair——furniture等
從以上三例不難看出,在單一極性向多重極性的轉化過程中,轉化的量由有限變成了無限,詳細程度(specificity)①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②Langacker,Ronald W,“Nouns and Verbs”,Language,Vol. 63,1987,PP.53-94.③齊振海、張輝:《認知語法基礎導讀》(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由高變?yōu)榈?;同時,我們的認知圖式似乎也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的注意力似乎在單一極性到多重極性的轉化過程中分散了,力量削弱了。
英語多重物質性極性向單一物質極性的轉化基本也循以上幾種路徑,只不過順序發(fā)生了顛倒,因而在概念化的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由分散變得集中,轉化的量由無限變得有限,認知的詳細程度由低變高。在相反的過程中這些特征呈現(xiàn)出相反的趨勢。
漢語單一物質性極性與多重物質性極性的轉化途徑有三種:
A.“們”
與英語不同,漢語極少有可以利用的形式變化來改變極性,主要是復數(shù)人稱詞尾“們”①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25頁。②張斌:《漢語語法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頁。③Packard,Jerome: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頁。,比如:“學生們”、“老師們”。大量的漢語名詞本身兼具單、復數(shù)概念:“學生”、“老師”也是如此,“們”的作用有二,第一標定復指概念,第二調節(jié)語音。
B.數(shù)量結構式
由于大量漢語名詞兼具單、復數(shù)概念,其單一或多重極性的標定就需要借助于詞匯手段,數(shù)量結構式是經常采用的手段。上文所述的有量名詞都可以利用這一方法,有兩種途徑:第一,改變“數(shù)”,比如:“一/兩滴墨水”、“一/三頓晚餐”、“一/兩場友誼賽”等;第二,重復量詞,比如:“朵朵白云”、“片片樹葉”。量詞重疊后一般不可以再受數(shù)詞的修飾④郭銳:《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203頁。,但“一”除外,如“一朵朵白云”、“一排排房子”等。無量名詞中2a-c類為多重極性名詞,沒有單一極性形式;2d為單一極性名詞,沒有多重極性形式。
C.上下義詞
此外,漢語與英語類似,也可以利用上下義詞關系實現(xiàn)單一極性與多重極性的轉換,比如:胳膊—四肢,眼—五官等。不過,由于漢語形態(tài)特征的原因,諸如scene-scenery的模式的轉換漢語無法做到。
與英語類似,在漢語單一物質性向多重極性轉換的過程中,量由有限變成了無限,認知圖式的界限變得模糊,詳細程度有一定下降,注意力的分布也有一定分散。這說明人類的認知在數(shù)的概念上存在共性,只不過表達形式有差別。
本文應用極性理論,初步探討了英漢語物質性極性的分類及其相關特征,單一極性與多重極性的相互轉化。對比分析說明,英語通過形態(tài)手段與表量結構標識物質性單一極性與多重極性,漢語絕大部分利用表量結構,只有極少數(shù)用例借助形態(tài)方法。在轉化途徑上,英語主要通過單復數(shù)形式、限定詞結構和類屬詞及上下義詞關系,漢語則主要借助于復數(shù)詞尾“們”、數(shù)量結構和上下義詞關系。此外,極性不僅僅有物質屬性,動作屬性也是其一大特征。⑤詳見鄭國鋒:《英語名詞/動詞極性及其相互間的轉化》,《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即將出版)。
Matter Plexities and Their Transform 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ZHENG Guofeng
The author recategorizes plexity into four kinds according to Talmy,namely matter plexity:matter uniplexity,mattermultiplexity,and action plexity:action uniplexity,action multiplexity.We focus on matter plexity here.The E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in English affixation and partitive constructions are employed to express matter plexity,whereas in Chinese it is predominantly partitive constructions expressing matter plexity.In terms of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matter uniplexity and matter multiplexity,plurality,partitive constructions and generic or hyponyms are employed in English,while in Chinese plural suffix“們”,quantifying constructions and hyponyms aremade use of.
matter plexity,uniplexity,multiplexity
鄭國鋒(1973-),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講師,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英漢語對比,認知語言學,敘事學。
H059
A
1008-7672(2010)06-0098-07
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