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道、佛三家體育養(yǎng)生思想之比較研究

2010-04-09 05:55
關鍵詞:養(yǎng)生學道教儒家

胡 旭

(延安大學體育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儒、道、佛三家體育養(yǎng)生思想之比較研究

胡 旭

(延安大學體育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中國古代儒、道、佛各家學說及其相互關系,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主體,對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古代體育養(yǎng)生學,自然也是具有深刻的影響,以至起著某種支配作用。儒、道、佛各家體育養(yǎng)生學說雖然各有其特色與長短,但合起來卻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古代體育養(yǎng)生學所具有的個人與社會價值,至今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儒、道、佛;體育養(yǎng)生思想;意義

一、儒家與體育養(yǎng)生——“自強不息”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宗教、哲學……甚至于對整個民族心理的塑造,它都起著任何一種文化所不可取代的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總綱。儒家學說以肯定并面向現(xiàn)實世界,從而積極治理人生與控制社會的思想特征區(qū)別于其他各家。儒家養(yǎng)生思想是其基本學說的折射,并對中國古代體育養(yǎng)生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早期儒家的體育養(yǎng)生思想

儒家的體育養(yǎng)生思想可以追溯到很早?!犊鬃蛹Z》卷3則引述了孔子關于人們夭折而死的原因的說法:“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處不理,飲食不節(jié),勞過者,并共殺子。少以敵眾,弱以侮強,忿不量力者,并共殺之。”第一條是指由于日常飲食起居調攝失節(jié),導致疾病而夭亡;后面兩條涉及精神情志調養(yǎng)與道德修養(yǎng)問題,也與體育養(yǎng)生有關。明智的人不犯此三事,就能避免于非命,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智者不惑”(《論語·憲問》)之意??鬃拥倪@種說法,明確強調了包括養(yǎng)形與養(yǎng)神在內的體育養(yǎng)生與延年益壽的關系。

《周易》也是儒家取法的經典之一?!兑住では蟆匪f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進取的、求實的人生觀,歷來被儒家所推奉,也貫穿在儒家養(yǎng)生思想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自強不息”可以說是對儒家養(yǎng)生思想中積極面的精辟概括。儒家思想從現(xiàn)實主義的中心出發(fā),其人生觀是積極的。儒家重視現(xiàn)實的生命,并不是為了活命而生存,而是為了去實現(xiàn)他們所主張的人生價值與社會抱負。在儒家看來,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重視,就是因為它是實現(xiàn)理想的前提。正如,中國共產黨的前領袖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論述德、智、體三者之間的關系為:“體者,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吳德智也。”說明健康的身體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前提條件??鬃诱f:“愛其死以有待也,養(yǎng)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禮記·儒行》)養(yǎng)生以準備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有所作為,這就是儒家養(yǎng)生思想的根本出發(fā)點,也是區(qū)別于道、佛養(yǎng)生學說的基本特征。

(二)發(fā)展中的儒家體育思想

儒家在中國歷史上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自從孔子創(chuàng)立學派以后,深得儒者信奉?!俄n非子·顯學》記載分為子張、子思、顏氏、孟氏(孟子)、漆雕氏、孫氏(荀子)、樂正氏八派,以孟子和荀子兩派對社會影響最大,特別是宋代以后,被視為孔子嫡傳弟子,儒家正宗,尊孟為“亞圣”,孔廟列位祀奉。之所以影響最大,是由于他們的學說思想滲透入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對中國文化具有一定的影響。從董仲舒到康有為都認為孔子為教主,蕭衍有儒、佛、道三圣設教,唐代有“三教歸一”,康有為《孔子改制考》曾說“孔子創(chuàng)教”,所以有的稱儒家為儒教。按照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對客觀世界虛幻的歪曲反映”(《辭源》)的解釋看,以為儒的學說理論不盡如此,所以稱儒家不稱儒教為好。

(三)儒家體育養(yǎng)生重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

儒家特別注重個人道德修養(yǎng)在體育養(yǎng)生中的作用,主張突出個人養(yǎng)德的主動性,來達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認為這是人們得以長壽的基本要素?!暗抡邏邸钡挠^點可以說是儒家養(yǎng)生思想最為集中典型的體現(xiàn)。儒家對養(yǎng)德的具體要求方面可以列舉一些與體育養(yǎng)生關系較為直接的說法。如《禮記·曲禮上》說“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庇捎凇暗抡邏邸钡闹饕蛟谟诰袂橹镜恼{諧,所以儒家養(yǎng)德以至整個養(yǎng)生的基本途徑就是“修心養(yǎng)性”、“正心”?!抖Y記·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同篇又解釋道:“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為修身在正其心。”可以看出,這里的“正心”具有重視精神調養(yǎng)、消除情志的異常狀態(tài),時時專一其神的含意。

二、道家與體育養(yǎng)生——“重人貴生”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重人貴生”的宗教,其論涉“生命”的義理極為豐富多彩,是道教學中最具有社會價值的理論成就,是人類“生命學”園地的奇葩。

(一)道教的生命觀

“道”是生命的根本,早在道教創(chuàng)教之時,道教就把太上老君視為“道”的化身?!独献酉霠栕ⅰ贩Q“道”為“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碧拼痘煸实凼ゼo》也說:“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生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笨梢娞侠暇蠢献?即“道”,即天地宇宙乃至生命之根本。而對于宇宙和生命的誕生,《道德經》這樣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笨梢哉f這是宇宙和生命乃至萬事萬物生成的最原始的科學解釋。

對生命的解釋,歷來有著不少說法。如:具有肉體、精神、靈魂三大要素,謂為生命;神識與先天之氣的合一,謂為生命;形神相依相守的和諧統(tǒng)一,謂為生命;有謂“性命”即生命;有謂生機與形體俱為生命。道教對人體生命的解釋,也有很精彩的論述。如吳筠《元氣論》認為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謂為生命;《太上老君內觀經》認為,“氣來人身謂之生”,“從道受生謂之命”,即氣為生機之源,氣人形體,從道受生,謂為生命;《太平經·令人壽平治法》認為,精、氣、神三者相與共于一體,謂為生命,更說神乘氣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為治于一體,謂為生命。為此,道教強調以氣為本,精、氣、神三者和諧于一體的“生命說”(或謂生命三義論),這是道教生命觀的特征之一。

(二)道教的體育養(yǎng)生思想因素

道家用神仙方士的長生思想和陰陽五行說作宗教性解釋。以“清靜無為、清心寡欲”修真養(yǎng)性為上、以生為樂、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死;認為生長、生命、生存是生道的本性,主張生道相守,生道合一,長生久視;希望“保守固根,精氣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是體育思想可吸取的因素。尤其是道家創(chuàng)造了外丹、內丹、存思、守一、服氣、服餌、導引、行蹺、房中、守庚申等養(yǎng)生方術,更容易接近群眾,使之能長期延續(xù)綿綿不斷??偟恼f,道家的道論、氣論,以及天人合一的理論,構成了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理論基礎,成為我國體育養(yǎng)生的重要方面,特別是長期形成的坐忘、行氣的體育思想理論及方法,構成了中華民族保健強身醫(yī)療治病的重要框架,成為東方保健體育的瑰寶。

(三)道教的心理健康思想

1.清靜——以靜制躁

清靜是道教教義之一。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玩物只有清靜,才有道來居,學道的人只有清靜,才能修道和得道。

道教認為,人們要做到清靜,首先必須做到“無欲”,這是道的規(guī)律?!独献酉霠栕ⅰ氛f:“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薄兑捫Z錄》也說:“學治心者必須萬慮俱忘,一心清靜。問曰:‘如何得心清?’曰:‘誰令爾動!’凡人起一切事,本由自心;止一切事,亦由自心。如耳不聞非禮之聲,聲自不擾汝耳;目不視非禮之色,色自不浸汝目。作如是想,自然清靜矣。”

2.無為——順應自然

無為是道教教義之一。道教認為,無為就是對于社會政治和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萬事萬物以及社會的發(fā)展自有其“道”,治理天下要順乎社會發(fā)展,與民休養(yǎng)生息;待人處事則要摒棄妄自作為,而應追求清靜寡欲。“無為”是達到無不為和自化之目的的途徑和方法。

3.寡欲——見素抱樸

寡欲是道教教義之一。道教認為,為人處世應當節(jié)制欲望,個人修煉要少思寡欲才能求得長生之道。道教認為,“欲”是兇害之根,欲盛則傷氣害性。孫思邈說:“養(yǎng)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于老人也?!碧蘸刖啊娥B(yǎng)性延命錄》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悶心勞形,養(yǎng)生之方也?!泵鞔鷧卫ぁ渡胍髡Z》將寡欲作為良藥,“以寡欲為四物,以食淡為二陳,以清心少省事為四君子。無價之藥,不名之醫(yī),取諸身而已?!?/p>

三、佛教與體育養(yǎng)生——“禪定”

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有感于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種苦惱,便放棄了印度的王室貴族生活,離家修煉并創(chuàng)立了佛教,其教義長期以來在亞洲及歐洲地區(qū)流行,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

佛教認為,治病要對癥下藥?!赌υX止觀輔行》第32卷說,醫(yī)生必須先正確診斷病情、分析原因。在治“身病”時,提出了藥物、飲食、養(yǎng)生和運動(如瑜珈術、太極拳、習武等)、按摩法和修定法(靜坐)等多種對治方法。而這些方法與中醫(yī)養(yǎng)生治病的方法融為一體,成為中國養(yǎng)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心理學的作用,它關心人類的心理狀況和所謂的“苦難”,對人生的價值、意義做出了特定的判斷,提出了一整套約束人們思想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并賦予它們以生動形象的心理學解釋。

(一)禪定與體育養(yǎng)生

古代的高僧長壽者以禪師居多,他們雖然衣食非常儉樸,醫(yī)療條件極差,甚至長年餐風露宿,但精神充實,以“禪悅法喜”充滿,因而能盡享天年。虛云禪師的一弟子妙智法師(俗名蔡松蒼)1888年12月28日出生于福州市鼓樓區(qū),2004年5月于佛堂安詳逝世,享年116歲。他生前總結自己養(yǎng)生之道是:“三勤、三靜、三淡、三樂。”三勤謂腦勤、手勤、腳勤;三靜即靜心、靜氣、靜行;三淡是淡權力、淡金錢、淡忘年齡;三樂就是要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他的這種養(yǎng)生之道與他的禪修生涯是分不開的。無數(shù)高僧大德的修禪實踐證明:“生命在于靜”,佛教“禪定”的理念與方法是佛教養(yǎng)生的一大秘訣,人人都可以通過修禪充分調動自己身心具有的巨大潛能,從而實現(xiàn)祛病強身,悅情養(yǎng)性,延年益壽。

(二)佛教思想與體育思想的關聯(lián)

佛道結合,天臺宗智穎提出的“止觀并重”起到了體育養(yǎng)生的作用。止是坐禪,觀是宗教世界觀的建立。按《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說:“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yǎng)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的勝因,觀是智慧之由借”。慧思提倡禪定、靜觀,并吸收道教神仙方術與印度神仙方術,希望成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為得宣揚佛法。這樣更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使禪定、靜觀成為佛徒修養(yǎng)的準繩。實際上止觀法是消除一切妄念,專心一致,再調養(yǎng)身心;并注意調食、調睡、調身、調息、調心使之和適;再注重一數(shù)、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的修煉方法,是可以達到體育養(yǎng)生和體育健身的作用的。如“安心住在病處,即能治病”(《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逐漸形成后來的靜坐氣功。

四、結語

綜上所述,評論儒、道、佛各家體育思想特點時,蘇軾曾經比喻道:“釋如白壁,道如黃金,佛如五谷?!?《尊生八箋·清修妙論箋》上卷引)從體育養(yǎng)生的角度,這可以理解為儒家強調修身以待,其說切近現(xiàn)實生活,風格平實;道家、道教最重生命本身,其說最具體育養(yǎng)生價值,彌足珍貴;佛教長于精神內修領域的探索,其說理論層次甚高,超塵脫俗。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歷代人們對他們的作用也作了相應的評價,如宋代以來即有“以儒治世,以道養(yǎng)身,以佛修心”一類的流行說法。在各家中,如果以與體育養(yǎng)生關系的直接、養(yǎng)生態(tài)度的積極及養(yǎng)生學內容的豐富而論,道教顯然更為突出。有人對此評論道:“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塵幻化,業(yè)不可逃,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變化飛升,其不信天命,不畏業(yè)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耶!”從各家生死觀的比較出發(fā),贊揚了道教力圖與生命抗爭的積極的體育養(yǎng)生宗旨。也正因如此,道教養(yǎng)生學說對中國古代體育養(yǎng)生學的影響也最大。不過各家體育養(yǎng)生學說雖然各有特色與長短,但結合起來卻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古代體育養(yǎng)生學所具有的個人與社會價值,至今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于文明、舒天音:《中華養(yǎng)生寶典》,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05年,第14-21頁。

②王光、張秀萍:《民族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10頁。

③郝勤:《體育史》,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年,第256-259頁。

④郝勤:《試論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思想中的動靜觀》,《體育文化導刊》1990年第2期。

⑤李長福、李慧雁:《孫思邈養(yǎng)生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402-403頁。

⑥李似針:《養(yǎng)性延命》,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53-64頁。

⑦周際明:《養(yǎng)生學新編》,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5-42頁。

⑧詹石窗:《道教科技與文化養(yǎng)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年,第127-128頁。

⑨張清華、羅偉凡:《古人談養(yǎng)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第3頁。

⑩羅時銘:《孫思邈養(yǎng)生思想初探》,《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

?楊朝霞:《修禪養(yǎng)生》,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207-213頁。

?陳攖寧:《道教與養(yǎng)生》,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第52-75頁。

?譚華:《體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4-75頁。

?樊西寧:《生命在于什么——對古代養(yǎng)生思想的思考》,《體育文化導刊》2001年第5期。

?喬克勤、關文明:《中國體育思想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51-154頁。

2010-03-16

責任編輯 文音

猜你喜歡
養(yǎng)生學道教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古詩中的養(yǎng)生學
“健康中國2030”背景下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學發(fā)展的路徑抉擇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西夏道教補議
論《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論圖式”特征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近現(xiàn)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道教“師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