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祥
(華南理工大學 建筑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40)
審美活動是自由、 自主、 能動的情感價值活動。在建筑審美活動中, 情感是活躍且最為重要的主體心理因素之一, 發(fā)揮了顯著的作用。對此, 建筑學界和美學界給予充分關注和高度重視。建筑學家吳良鏞院士在其《廣義建筑學》中曾指出, 建筑是“人為且為人”的?!叭藶椤保?表明建筑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 “為人”, 表明在某種意義上, 建筑滿足了人的情感需求。芬蘭建筑大師阿爾瓦·阿爾托說: “只有當人處于中心地位時, 真正的建筑才能存在?!盵1]13美國著名美學家蘇珊·朗格更是“情感”表現(xiàn)論者, “由建筑師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環(huán)境, 則是由可見的情感表現(xiàn)(有時稱作‘氣氛’)所產生的一種幻象?!盵2]117“幻象”之說明確地指出建筑藝術所具有“情感表現(xiàn)”功能。建筑審美活動是一種以主體的審美需要為根據和動因的情感價值活動。在建筑審美活動中, 審美主體是自主、 自由、 能動的, 在這些心理特性的作用下, 審美主體對建筑形成肯定性的態(tài)度及進一步的心理表現(xiàn), 就是建筑審美情感。主體對建筑物形成審美態(tài)度從而使之轉化為審美對象, 主要通過情感選擇實現(xiàn)的; 而主體對建筑物的知覺完形從而使之轉化為個性化的審美對象, 主要通過情感加工、 情感建構來實現(xiàn)的。[3]138
建筑是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物, 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 承載著主體的情感記憶, 并在一定情況下激發(fā)主體的情感記憶。建筑審美活動的開始, 是以主體在審美興趣和情感的驅使下對特定建筑物產生審美注意為標志的。在建筑審美活動中, 審美主體對建筑物的選擇實質上是一種情感選擇。
審美主體的生活背景、 知識修養(yǎng)、 興趣愛好、 情感取向等構成了主體的情感選擇的依據和動因, 審美主體根據自己長期形成的審美標準和特定的情境, 能夠自主地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要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的藝術形象及表現(xiàn)特征)作為審美對象, 而不受實際功利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審美主體的自主性決定了主體對建筑的情感選擇的差異性。面對不同的建筑物, 同一主體的感受和理解不同。老北京的居民看到四合院就產生莫名的親切感, 安徽人獨鐘情于白墻青瓦的徽派建筑, 文人雅客欣賞江南園林的含蓄雅致, 朝圣者一生仰視布達拉宮的金光頂。面對同一建筑物, 不同的審美主體對其藝術形象及表現(xiàn)特征的情感選擇也呈現(xiàn)出差異性。如在對明清故宮的審美活動中, 有人驚嘆于其“嵯峨城闕, 傑閣崇殿”的建筑形象, 有人震懾于其層層推進的空間組合而營造的環(huán)境氛圍, 有人癡迷于其殿、 閣、 廊、 廡、 樓、 門等排列組合的“秩序”與“變化”。正如杜威所說: “藝術是選擇性的, ……因為在表現(xiàn)行為中情感在發(fā)揮作用。任何主導情感都會自動地排斥與自己不一致的東西?!盵4]185
在建筑審美活動中, 審美需要對人的審美情感有激發(fā)、 定向選擇功能。審美主體因審美興趣和審美需要的不同, 會選擇不同風格或不同特點但又契合自己的審美需要的建筑作為審美對象。黃鶴樓承載著與友人分別的記憶, 引發(fā)詩人的“煙波江上使人愁”之嘆; 富甲一方的鹽商鐘愛于竹及其所象征的“本固”、 “心虛”、 “體直”、 “節(jié)貞”, 而有個園的文人之風、 雅正之氣。貝聿銘追憶姑蘇似水年華, 稱自己的最后一件作品蘇州博物館新館為“中國小女兒”。 主體審美注意的出現(xiàn)正如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所說的, 是“感物而動”、 “即景生情”、 “哀樂之心感, 歌吟之聲發(fā)”……《淮南子》認為: 藝術創(chuàng)作是人接觸外物后所引起的真情感的自然而非矯強的表現(xiàn)。其《俶真訓》里說: “且人之情, 耳目應感動, 心志知憂樂……所以與物接也?!袢f物之來擢拔吾性, 搴取吾情, 有若泉源, 雖欲無稟, 其可得耶?”[5]367這里講人之情, 感于物而動, 有若泉源那樣外涌, 是不得不表現(xiàn)的。建筑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審美亦然。
建筑審美情感不是先驗的孤立的自生自滅的內心運動, 它同其它心理形式一樣, 總是被特定的建筑物所刺激所激活。所謂的“人稟七情, 應物斯感”, “觸景生情”, “情由境發(fā)”也適應了對建筑審美情感產生契機的描述。情感選擇的過程也是審美主體對建筑表現(xiàn)形式的情感肯定和開始感知的過程, 是建筑審美活動中主體經由建筑審美態(tài)度的形成走向建筑審美感知的獲得的心理節(jié)點。
審美主體在情感的驅使下, 通過審美想象和審美聯(lián)想的作用來豐富、 深化審美體驗和審美理解, 對建筑物中某些形式、 環(huán)境因素進行情感關注、 忽略, 或進行情感想象去比附別的形式因素, 使建筑物對主體更具有感官的吸引力和更強烈的情感表現(xiàn)性, 即情感加工。這是建筑審美心理活動的主要階段。同一建筑物經過審美主體的情感加工而表現(xiàn)為豐富多樣的個性化的審美對象。
情感加工是審美活動的主體性特征的又一重要確證。在情感加工的過程中, 審美主體用全部的精神感覺去“占有”建筑物,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主體憑借審美想象力, 可以打破法則的限制和時空的限制, 創(chuàng)造出新的建筑意象。如在對建筑的賞鑒品評中, 《詩·小雅·斯干》創(chuàng)造了“如鳥斯革, 如翚斯飛”動人的建筑意象,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繪了“五步一樓, 十步一閣, 廊腰漫回、 檐牙高啄, 各抱地勢, 鉤心斗角”等一連串的建筑意象, 計成在《園冶》中描述了“山樓憑遠”、 “竹塢尋幽”、 “軒楹高爽”、 “窗戶鄰虛”、 “奇亭巧榭”、 “層閣重樓”等大量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建筑意象。[6]260
在建筑審美活動中, 情感加工作用是繼情感選擇之后憑借審美理解、 審美聯(lián)想和審美想象而發(fā)揮的, 表現(xiàn)為建筑審美體驗的持續(xù)和深化。主體的審美體驗不僅是沿著主體對建筑物的想象的展開, 更是遵循主體的情感路線而深入。在構建個體化的審美對象的過程中, 主體的審美想象也是自主、 能動、 自由的, 主體能夠任憑情感的驅使, 隨意地想象, 就自己的情感選擇對象進行情感加工。同樣面對悉尼歌劇院, 有人把它看成揚帆待航的輪船, 有人把它看成是碧海沙灘上的貝殼, 其實都是建筑審美主體情感加工的結果。又如備受人們關注的法國朗香教堂, 勒·柯布西耶設計的原意是立足于建筑的功能, 把教堂當作傳達上帝旨意和傾聽天國綸音的圣所, 以巧妙地隱喻營造出教堂的神圣性和神秘感。但由于審美主體的不同及其自由的情感想象, 經過情感加工或想象成一雙祈禱的手, 或為一艘輪船, 或為一只鴨子, 或為一個牧師的后側投影, 或為兩個修女, 一高一矮。況且, 這還只是黒勒爾·肖肯個人的看法。[3]131想象因情感而無限展開, 不僅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實中已有或可能有的建筑形象, 也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實中根本不可能有的建筑意象; 而情感則因想象而得到充分表現(xiàn), 得到一切可能需要的滿足。情感和想象的相互激蕩正是審美活動中情感加工的主要內容。
鄭板橋曾這樣描寫一個院落: “十笏茅齋, 一方天井, 修竹數竿, 石筍數尺, 其地無多, 其費亦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 日中月中有影, 詩中酒中有情, 閑中悶中有伴, 非唯我愛竹石, 即竹石亦愛我也。彼千金萬金造園亭, 或游宦四方, 終其身不能歸享。而吾輩欲游名山大川, 又一時不得即往, 何如一室小景, 有情有味, 歷久彌新乎! ”[6]263這是讓鄭板橋怡情養(yǎng)性的園林意境之美。其空間流動變化, 其竹石有味有情。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園林意境的審美屬性因為滿足人的情感需要而被確證。人們在園林審美鑒賞中, 憑借自由的聯(lián)想和想象, 進行自主的情感加工, 豐富審美感受, 深化審美體驗, 實現(xiàn)審美超越。
登“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北望長城蜿蜒山間, 南眺渤海波濤浩淼, 古戰(zhàn)場的鐵蹄聲又到耳邊, 金戈鐵馬如在眼前。臨四川眉山的三蘇祠的抱月亭, 如見蘇軾獨坐亭中, 把酒問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睂徝乐黧w還可借助建筑的造型、 線條、 色彩的變化等聯(lián)想到音樂的繪畫、 音樂、 書法等。梁思成先生說中國園林是一幅立體的中國山水畫; 歌德說他在圣彼得大教堂廣場的廊前散步時, 感覺到了音樂的旋律。審美主體在情感的驅使下, 馳騁審美想象, 深化審美體驗, 加速情感加工和情感建構。
需要指出的是, 建筑審美活動中的情感加工并不排斥主體的理性認知, 甚至是以主體的理性認知為基礎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是建筑師運用隱喻主義手法構劃的動感建筑形象。從高空看, 這座音樂殿堂猶如一只美麗的蝴蝶, 正在百花叢中采蜜飛翔; 從稍高處俯瞰, 這座殿堂的屋面又像五片綻放的花瓣, 連系著一朵碩大的“蝴蝶蘭”。 審美主體在這一具體的建筑審美活動中, 忽略了龐大的建筑體量, 模糊了建筑的物質材料外殼, 使建筑以一只蝴蝶、 一朵花的形象呈現(xiàn)于面前, 更加地美侖美奐, 賞心悅目, 使審美主體的心都激蕩起來。而意大利比薩斜塔以其聳立時的“斜而不傾, 歪而不倒”造就了一番攝人心魄的力量。遠遠望去, 它的不正之體讓人感到一種缺失和不安全。審美主體容易忽略它簡潔質樸的羅馬建筑風格, 從其不平衡的外形進行想象和體驗, 形成類似于充滿壓迫感、 危機感等的客體形象。再如面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中國特色、 時代精神”的設計理念給人深刻印象。何鏡堂院士定位準確, 突出三點。一是要體現(xiàn)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 二是要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民族特色, 三是要體現(xiàn)當今中國的氣質與氣度。國家館居中升起, 層疊出挑, 莊嚴華美, 形成“東方之冠”的主體造型。地區(qū)館水平展開, 形成華冠庇護之下層次豐富的立體公共活動空間, 并以基座平臺的舒展形態(tài)映襯國家館。國家館以整體大氣的建筑造型整合豐富多元的中國元素, 傳承經緯網格的傳統(tǒng)建造文化; 地區(qū)館建筑表皮鐫刻疊篆文字, 傳達中華人文歷史地理信息。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 宛如華冠高聳, 天下糧倉; 地區(qū)館平臺基座匯聚人流, 寓意福澤神州, 富庶四方。在建筑審美活動中, 令人驚艷的“東方之冠”的大紅色斗拱造型, 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 經過主體的情感加工, 如缶, 如冠, 又如倉; 讓人沉浸在賞心悅目、 心曠神怡、 悅神悅志的審美欣賞和審美體驗之中。
類似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經過審美主體的情感加工, 建筑物形式或整體形象由于審美主體情感的差異而具有了個性化的特點, 再經過情感建構的作用, 建筑物將形成千差萬別的個性化的審美對象。
情感建構, 指主體在審美感知過程中, 按照自身的情感需求對客體(建筑物)的知覺(特別是幻覺創(chuàng)造), 或稱知覺完形。客體由此而成為審美對象。[8]164情感建構是情感加工的必然結果。審美主體在情感加工的基礎上, 通過想象、 理解、 或聯(lián)系自身的際遇等形式, 從特定的角度把握建筑物的深層文化內涵, 建構盡可能傳情達意的、 更符合主體的審美理想的審美對象。
如前所述, 黒勒爾·肖肯把自己的生活經驗、 知識修養(yǎng)、 生命體驗等結合到對朗香教堂造型的聯(lián)想中, 產生了如浮在水中的鴨子、 駛向彼岸的航船、 牧師頭部的側影、 兩個竊竊私語的修女、 一雙合攏的手等差異巨大的建筑意象, 加深了審美主體對朗香教堂造型美的把握。黒勒爾·肖肯的這一建筑審美活動充分說明了審美情感的作用。從情感選擇開始, 主體觀照的是朗香教堂造型, 經由主體的的聯(lián)想和想象, 進行情感加工, 最后產生五種建筑意象, 完成情感建構。王勃在對滕王閣凝神觀照, 在失望與希望的情感交織中漫游時, 由“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象比興引發(fā)出“天高地迥, 覺宇宙之無窮; 興盡悲來, 識盈虛之有數”的哲理性感悟, 從滕王閣的意義世界上升到對自己人生意義、 價值的思考之中, 由建筑審美體驗升華到建筑審美超越。
在情感建構過程中, 審美主體積極主動地調動自己的知識和情感記憶, 把各種知覺心象和記憶心象重新化合, 孕育成一個全新的心象, 即審美意象, 并激發(fā)起更深一層的情感反應。在建筑審美活動中, 主體一方面通過情感建構不僅達到對建筑意義的感性把握, 而且加深對建筑價值的理性認識, 另一方面通過情感和想象、 理解等心理機制在對象中看到了自己, 實現(xiàn)了主體和客體的溝通和交融, 從而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和審美愉快。在這種情況下, 建筑的存在和意義就在于它外化了主體的生命情感, 顯現(xiàn)了主體的生命情感。
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是建筑師運用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中“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念, 創(chuàng)作出的優(yōu)美建筑形象。黃浦江上, 波光瀲滟, 遠眺東方明珠塔, 恰如倒映于水中之珠, 熠熠生輝。東方明珠不正是上海的化身嗎?建國以來, 上海以強烈的進取精神, 解放思想, 與時俱進, 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領域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 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它不正是東方的一顆耀眼明珠嗎?又如哥特式教堂, 空間闊大, 群柱律動, 恰如歌德的描述, 它們騰空而起, 像一株崇高壯觀、 濃蔭廣覆的上帝之樹, 千枝紛呈, 萬梢涌現(xiàn), 樹葉多如海中的沙礫。主體用自己的審美想象與情感來理解和豐富建筑的意義: 一切都指向上帝。向上涌動的群柱和肋架券, 引領著人們仰望天堂的圣父, 奔騰向四面八方沖射出肋架卷的列柱, 導引著信徒走向前方圣壇上的耶穌。希臘神廟充分體現(xiàn)了希臘人的審美特點和生命情感, 希臘神廟不像埃及金字塔那樣龐大壓抑, 也不像基督教堂那樣巍峨神秘, 它莊重, 明快, 呈規(guī)整的幾何結構, 細部變化多端, 柱石肅立, 挺拔, 好比希臘的運動健兒, 風度瀟灑、 氣概非凡。希臘神廟的意義和價值也在于它體現(xiàn)了希臘的藝術精神, 即如溫克爾曼所說: “希臘藝術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種高貴的單純和一種靜穆的偉大?!盵7]2
在情感建構過程中, 主體的理性上升, 超越了建筑形象, 更深地理解了建筑的意義和底蘊。主體沿循情感的路線, 沉浸到宇宙感、 歷史感和人生感的理解和體悟之中, 即建筑意境之體悟。用著名美學家葉朗先生的話, “超越具體的、 有限的物象、 事件、 場景, 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 即所謂‘胸羅宇宙, 思接千古’, 從而對整個人生、 歷史、 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8]57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 大至故宮、 天壇、 十三陵、 頤和園、 承德外八廟, 小至一處小園林, 一所小山寺, 無論是令人驚嘆其偉大, 或是流連其幽靜, 美就美在那能夠使人從中領悟認識到比感官的愉悅更多一些的東西?!盵9]109即建筑意。建筑審美中, 只有“情深”, 才會對建筑意有深刻的感悟。因此, “理情寓合, 情理交融, 是欣賞和創(chuàng)造建筑美的又一條重要原則?!盵10]145
通過情感建構, 審美主體達到對建筑文化精神的進一步把握, 指向于創(chuàng)造意義的世界。這時, 建筑不再作為純客觀的現(xiàn)象表象存在, 而是作為某種文化精神的表象對審美主體存在著, 如蘇州園林如畫如夢的鬼斧神工之中蘊含中國歷代文化經營所創(chuàng)造出的建筑哲學, 山西的晉商大院、 平遙古城, 體現(xiàn)著中國歷史上商人所遵從的建立在儒家哲學基礎上的人文哲學, 北京四合院的風水營建中融入了中國古代的建筑環(huán)境哲學, 廣州陳氏書院的裝飾裝修印證著嶺南獨有的文化精神等。因此, 經過情感建構的審美對象與實存客體相似而又不同, 是審美主體心靈中的對象, 往往具有象征性。
綜上所述, 在建筑審美活動的整個過程中, 始終伴隨、 彌漫著審美情感, 這種情感是自由自主、 差異豐富, 變化發(fā)展的。在建筑審美活動中, 由情感選擇而情感加工至情感建構的這一過程, 是審美主體將情感由主觀化轉變?yōu)榭陀^化的過程, 即審美主體對內心體驗的情感進行了選擇、 提煉之后, 通過塑造的建筑意象而外化的過程, 表明了情感作用的歷時性特征的內容。情感選擇、 情感加工、 情感建構是相互聯(lián)系, 依次遞進的。情感選擇標志著建筑審美活動的實質性開始, 情感加工展示了建筑審美活動的深廣內容和主體性特征, 情感建構體現(xiàn)了建筑審美活動的情感作用結果。
參考文獻:
[1] 秦紅嶺. 建筑的倫理意蘊: 前言 [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6.
[2] 蘇珊·朗格. 情感與形式 [M]. 劉大基, 傅志強, 周發(fā)祥, 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6.
[3] 唐孝祥. 近代嶺南建筑美學研究 [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3.
[4] 葉朗. 現(xiàn)代美學體系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5] 敏澤. 中國美學思想史: 第一卷 [M]. 濟南: 齊魯書社, 1987.
[6] 侯幼彬. 中國建筑美學 [M]. 哈爾濱: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
[7] 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宗白華美學文學譯文選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2.
[8] 葉朗. 胸中之竹——走向現(xiàn)代之中國美學 [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
[9] 王世仁. 理性與浪漫的交織 [M].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
[10] 汪正章. 建筑美學 [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