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翰,鄭自立
(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我國弱勢群體面臨的現實困境與政策選擇
周作翰,鄭自立
(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近年來,弱勢群體問題逐漸成為我國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弱勢群體在就業(yè)、利益表達、維權、心理等方面所面臨的困境嚴重制約和影響了社會安定與和諧。在論述當前我國弱勢群體的特征、困境及其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消解當前我國弱勢群體困境的主要對策,這包括:實行就業(yè)援助,不斷提高弱勢群體的就業(yè)競爭力;努力構建起理性的、暢通的和制度化的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加強司法救濟,大力完善弱勢群體權利保護制度;積極構筑起弱勢群體的精神支持和人文關懷機制等方面。
弱勢群體;困境;政策選擇
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弱勢群體的規(guī)模已達1.4—1.8億人左右,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14%。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成員是由于在社會轉型期間沒有得到社會資源受益的均等機會和權利分配上的基本權利目標,而逐步淪為弱勢群體中的一員的。然而,正如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應“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1]追求“所有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乃是社會主義社會區(qū)別于其他階級社會的最主要特征和重要優(yōu)勢。而當代國外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的已有經驗也表明:相當數量的社會弱勢群體的存在是造成社會動蕩與不安的重要根源。因此,當前,要在我國實現科學發(fā)展,構建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必然要求我們須著力幫助弱勢群體走出困境,找到出路。
我們認為,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由于受到先天的或自然的或社會的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單靠其自身所占有的社會資源,不能維持正常生活水平和獲得正常發(fā)展機會的人的集合體。它是一個歷史的概念、相對的概念和社會的概念。就我國現階段而言,下崗職工、困難企業(yè)職工、城鄉(xiāng)貧困人口、貧困地區(qū)群眾、受災地區(qū)群眾、體弱多病的離退休人員、孤寡老人、特困戶、未成年人、傷病殘人等構成了我國弱勢群體的主體。雖然他們相互之間在弱的內容、程度、層級等方面有所區(qū)別,但是他們又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貧困性
目前我國弱勢群體成員每天的收入大都低于聯合國的一天1美元的收入標準,且有約3 000萬人的年收入還不到958元。這種低收入的狀況使得弱勢群體的一些成員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國有些學者也把我國的弱勢群體稱作“貧困人口”。經濟貧困性是當前我國弱勢群體的最顯著特征。
2.生活少助性
目前我國弱勢群體成員在生活上較為缺少外界的關愛和幫助,“看病難”、“住房難”、“就業(yè)難”、“告狀難”等名詞總是跟弱勢群體聯接在一起,常見于報端。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由市場競爭所產生的“馬太效益”使得弱勢群體日趨被邊緣化,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弱勢群體在生活中的困難。目前,我國對弱勢群體的一些支助主要是來自于政府策劃的有限的正式支助,在全社會還沒能形成對弱勢群體進行全方位支助的良性機制。
3.資源匱乏性
目前我國弱勢群體大都處于社會的中、下層級,社會政治、經濟地位低下,因此,其手中所掌握的社會資源比較匱乏。既缺少物質資源,也缺少人力、政治資本。即表現為,身體健康狀況堪憂,缺乏適應現代工作條件下的專業(yè)技術技能和素質,子女受好教育的機會缺失,在政治上的話語權嚴重被剝奪等。
4.行為分散性
目前我國弱勢群體成員在行動、行為上缺乏組織性、紀律性,崇尚民粹主義。這種狀況,一方面,使得他們沒有很好地團結起來,建立相應的維權組織,造成力量不夠,其正當要求沒能較好地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另一方面,當他們的正當要求得不到應有的回復和滿足時,他們又容易走極端主義路線,這樣以來,使得他們在行為上的危害性顯得不可預測,而且破壞性極大。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社會轉型的加劇,我國弱勢群體在生存和發(fā)展上面臨的困境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化。其中在當前較為突出的是體現在就業(yè)、利益表達、維權、心理等4個方面。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就業(yè)乃民生之本,民富之基。然而當前我國弱勢群體成員的失業(yè)率與面臨的失業(yè)機率都很高,在就業(yè)方面面臨著諸多困境,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就業(yè)門檻日趨抬高。當前許多企事業(yè)單位在招聘過程中都條件苛刻,不少單位的用工要求在不斷提高,對高學歷、專業(yè)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工人的需求增大,而對低學歷、粗勞動力日漸不感興趣,據今年3月份某媒體報道,山東濟南市城肥清運管理二處招聘的5名掏糞工,都系是名校大學畢業(yè)生。這一就業(yè)門檻趨高的形勢顯然對弱勢群體成員的就業(yè)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我們知道,弱勢群體成員大都因家境困難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學歷一般不高,而且由于他們長期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或是在家務農,因此,他們的工業(yè)技術也不很熟練,這就必然使得他們在謀求就業(yè)時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二是就業(yè)歧視大量存在。對弱勢群體的就業(yè)歧視是我國社會非常突出的問題之一,像性別、戶籍、地域、年齡、相貌、身高、血型以及婚姻都被作為歧視的借口,這種情況嚴重地損害了弱勢群體就業(yè)的平等權,破壞了就業(yè)市場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而且據調查,有的企業(yè)為了利用減免稅費等政策,允許農民工、殘疾人就業(yè),但很多時候不與這些弱勢人群簽訂勞動合同,有的同工不同酬。三是就業(yè)競爭日趨激烈。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出席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2010年年會時稱,我國的失業(yè)人口有兩億之多,就業(yè)壓力可見一斑。而當前又正值高校學生就業(yè)高峰期,這樣一支高素質、競爭力相對較強的就業(yè)大軍進入勞動力就業(yè)市場對弱勢群體的就業(yè)無疑又是一個強大沖擊和挑戰(zhàn)。當前我國弱勢群體陷入諸種就業(yè)困境,在其背后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的。這其一是與我國經濟體制轉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有關。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逐步實現了由計劃經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企業(yè)要生存和發(fā)展,就必須遵循效率原則,追求利潤擴大化,而這在客觀上也就要求企業(yè)須對生產要素進行優(yōu)化組合,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于是也迫使企業(yè)采用“有效就業(yè)”的政策以取代原有的“充分就業(yè)”政策,“下崗分流,減員增效”成為必然選擇,從而也就造成了就業(yè)形勢的緊張局面。另外,我國當前的經濟發(fā)展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企業(yè)不再單純依靠通過增加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來擴大生產,它們更多的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率來增效。而弱勢群體勞動的科技含量較低,吸納他們將導致整個企業(yè)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下降,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yè)出于節(jié)約成本考慮也就不太愿意錄用弱勢群體。這其二則與勞動力供需結構失衡,就業(yè)競爭加劇有關。當前我國是一個資本相對缺失而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在現有生產力條件下,本來就已非常不夠的資本積累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嚴重不足,這就必然會形成勞動力供遠大于求的局面,那么,在這一背景下,許多用人單位在利益的驅動下,利用就業(yè)選擇權力不對稱與就業(yè)信息的不對稱,使各種就業(yè)歧視大行其道,增大了弱勢群體的失業(yè)數量以及問題的復雜性。這其三也是與人力資源市場不完善,現有就業(yè)體制還存在諸多弊端有關。當前我國的就業(yè)體制尚不健全,存有許多體制上的弊端,這包括:促進就業(yè)或控制失業(yè)在許多地區(qū)都還未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宏觀調控目標,地方的就業(yè)投入不夠;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未能充分體現,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行業(yè)壟斷以及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后,行業(yè)性失業(yè)問題突出;再就業(yè)教育培訓發(fā)展滯后,增大了低素質勞動力的供給壓力等。
利益表達是現代社群爭取和實現自身利益的主要渠道,也是化解不同社群之間矛盾和沖突,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手段。然而當前我國弱勢群體在利益表達方面卻陷入了一定的困境,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利益表達的“被”境。當前我國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往往不是由自身自覺來完成的,而是被他人所完成,在利益表達上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況。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能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涉及弱勢群體利益的時候,往往要政府和大眾媒體來為他們說話,他們自己的聲音是很微弱的”[2]。二是利益表達的“弱”境。當前我國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政策影響力是非常弱的,他們的聲音很難傳到政府的決策層或是被用來作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在當前政府與強勢群體已結成事實同盟關系的背景下,政府對于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不聞不問,采取漠視的態(tài)度,甚至以專政的手段來打壓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三是利益表達的“力”境。當前我國弱勢群體在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時往往是費盡力氣卻不得善果,有時不得不走非常道。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正常渠道的利益表達是要花費較高額的社會成本的,高額的成本花費常常讓弱勢群體成員難以承受,因此,在這一境遇下,有些弱勢群體成員無奈采用暴力的或激進的手段等制度外的利益表達式,來表達他們利益訴求的行為。這些困境給我國弱勢群體擺脫其發(fā)展現狀帶來了較大的障礙。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弱勢群體組織程度不高,利益表達能力不足。當前我國的弱勢群體由于地域限制和自身的文化水平,以及利益表達成本過高等因素的影響,他們沒能就共同利益有效地組織起來進行訴求表達,在進行利益訴求時,往往多是采取個體性、分散性的利益表達方式,這種方式不僅耗費過高的成本,而且因為沒有形成足夠的能量而難以引起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另外,他們在進行利益表達過程中,往往由于自身教育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利用和把握我國現有的利益表達機制,在表達能力上存有不足,影響了其利益表達的效果。二是制度化利益表達渠道存有缺陷,限制和阻塞了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由于當前我國的人大代表制度、政協制度、信訪制度、大眾傳媒體制等存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得人大、政協、信訪、傳媒等利益表達渠道都未能提供給弱勢群體更多、更好的平臺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據調查,貧困群體在遇到矛盾糾紛和利益受損時求助于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比例為零,大部分受訪者選擇沉默,不進行任何利益表達,因為他們認為“找也沒有用”[3]。三是政府的角色和職能定位的偏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條件下,政府的角色和職能應隨其發(fā)生改變,政府更多的應成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和社會矛盾的調解人,而不應該再充當為經濟運行的主體承擔者。但問題是,當前我們的許多地方政府依然是把自己看作為經濟發(fā)展的主體,而不是把自己看作為經濟與社會的服務者以及利益主體間矛盾沖突與博弈的裁判者。在社會弱勢群體和強勢群體利益博弈的過程中,政府往往更多的是站在了強勢群體的一邊,從而使自己成為當前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重要障礙之一。
在當前,權利缺失和權利侵害,對我國弱勢群體是一種普遍存在。與強勢群體成員相比,“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的現象已并非個案。近年來的一些媒體數據顯示,在采掘、建筑等農民工比較集中的行業(yè),致傷、致殘、致死人數均有所增加。這些現象都反映出我國弱勢群體在維權方面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具體來看,當前我國弱勢群體的維權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當前的法律法規(guī)制定相對滯后,對由于社會制度排斥、社會分層而致弱的弱勢群體缺乏應有的、明確的、完善的權利規(guī)定。這一方面反映在內容的不全面、不完善,近些年來,在媒體報道的許多弱勢群體維權事件中,最終往往都因法律法規(guī)內容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導致弱勢群體成員沒有得到應有的報償,甚至敗訴。另一方面又反映在權利規(guī)定的操作性不強。在權利受損時,弱勢群體要維護好自己的權利,程序復雜,參與成本較高,一旦敗訴,損失較大,這就導致許多弱勢群體在權利受損時往往選擇沉默。二是當前弱勢群體的申訴知情權沒能得到很好地保障,司法執(zhí)行過程中的一些不公正現象,嚴重影響著弱勢群體維權的效果及其積極性。有的弱勢群體成員甚至因為檢舉揭發(fā)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而遭到打擊報復,為實現自身的權利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造成弱勢群體陷入維權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既有弱勢群體自身主觀方面的原因,如維權意識不強、維權意志不堅決、維權能力不足等,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如維權渠道不暢、弱勢群體保護的法律規(guī)定可操作性差、弱勢群體缺乏參與制定法規(guī)的權利等。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原因就在于我國司法制度的公正性欠缺,亟待改善。
據近幾年來的一些社會調查研究表明,當前,隨著我國的弱勢群體在就業(yè)、利益表達、維權等方面陷入不利的境遇,在社會發(fā)展中日益被邊緣化,其成員普遍呈現出了一種消極負面的心態(tài),又陷入了心理困境之中。這主要體現在:一是弱勢群體存在著嚴重的失落感和被剝奪感。弱勢群體成員普遍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對自己目前的生活質量極不滿意,認為造成目前這種狀況主要是社會原因造成的,他們認為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勞動成果都被哪些企業(yè)主、政府官員等強勢者給無情地剝奪了,他們對強勢者表現出強烈的不滿,但同時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前景又感到很無奈,認為自己的今天乃是歷史大勢所趨。二是弱勢群體存有較為強烈的憂郁情緒和自卑感。迫于生活和生計問題,弱勢群體成員普遍都覺得生活壓力大,既不能很好地贍養(yǎng)老人,又不能給自己的孩子好的受教育的機會,苦苦掙扎,憂郁情緒比較嚴重,再加上在社會上常常得不到應有的人格尊重,又逐漸產生出一種自卑感。三是弱勢群體表現出有一定的反社會傾向。近幾年來,由弱勢群體所發(fā)動的群體性事件或是報復社會的行為有所增加,這成為了引發(fā)社會動蕩的新引擎。調查結果表明,這些事件和行為都是由于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心理失衡而引起的。弱勢群體的這一心理困境背后是有著現實的錯綜復雜的社會根源的。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首先,由于當前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不合理,在貧富差距日趨拉大的同時,弱勢人群的基數不斷擴大。其次,由于改革和市場經濟注重發(fā)展效率,忽略了公平與公正,弱勢群體中的許多人承擔了改革成本卻未能分享利益,弱勢群體的相對剝奪感對心態(tài)失衡產生強化作用。再次,弱勢者客觀的劣勢狀況,使他們容易陷入弱勢者更加弱勢的惡性循環(huán),出現心態(tài)失衡。最后,社會排斥和經受挫折的經常性,使弱勢者更習慣于將弱勢的產生歸因于外在的社會原因,在此基礎上引起對社會和強勢群體的怨恨與不滿,妨礙了他們尋求心理平衡的主動性、自覺性和自信心。[4]
弱勢群體在就業(yè)、利益表達、維權、心理等方面所面臨的困境嚴重制約和影響了他們的脫 “弱”進程,而如果弱勢群體不能順利脫“弱”則又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乃至影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因此,當前,我們須采取一些積極的舉措來消解我國弱勢群體當前所面臨的這些主要困境,以幫助他們早日脫“弱”,找到出路。
就業(yè)困境是使弱勢群體致“貧”的主要原因。而弱勢群體的“貧”乃是其“弱”的重要根源、核心內容和最顯著特征。因此,要使弱勢群體能早日脫“弱”,首先就得讓其走出就業(yè)困境。然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當前弱勢群體單靠其自身現有的條件,是一時難以改變其就業(yè)困難的現狀的,要使其擺脫就業(yè)困境,就需要對其進行就業(yè)援助,黨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幫助弱勢群體擺脫就業(yè)困境,就須“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yè)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yè)家庭解決就業(yè)困難?!蓖ㄟ^就業(yè)援助,使有就業(yè)能力的弱勢群體實現就業(yè)和再就業(yè),這是弱勢群體獲得穩(wěn)定收入,實現自身價值,早日脫“弱”的基本途徑,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根本要求。對弱勢群體實行就業(yè)援助,首先,政府須推行積極產業(yè)政策,調整產業(yè)結構,以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和就業(yè)崗位。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經驗表明,第三產業(yè)是就業(yè)彈性最大的產業(yè),它的發(fā)展、發(fā)達能有效地吸收第一、二產業(yè)的過剩勞動力。然而有資料顯示,我國的第三產業(yè)還不很發(fā)達,第三產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比重大大低于發(fā)達國家70%-80%的水平,也明顯低于發(fā)展中國家40%的平均水平。可見,在擴大就業(yè)上,我國第三產業(yè)可利用的發(fā)展空間還很大,這就要求政府要注意大力發(fā)展具有廣闊就業(yè)空間的新興服務業(yè),開發(fā)公共部門就業(yè)崗位,以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和就業(yè)崗位。其次,勞動就業(yè)部門須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就業(yè)教育、培訓,以不斷提高弱勢群體的就業(yè)競爭力。這包括:通過職業(yè)介紹、職業(yè)指導等形式,幫助弱勢群體轉變擇業(yè)觀念,支持他們自主創(chuàng)業(yè);按照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充分利用內部與外部資源,采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弱勢群體的職業(yè)技能培訓;建立起準確及時的勞動就業(yè)信息網絡系統(tǒng),為弱勢群體免費提供各種就業(yè)信息等。最后,社會保障部門要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建立健全弱勢群體的就業(yè)保障制度。這包括:要著力消除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公正因素,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使更多的弱勢群體成員能享有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要進一步完善弱勢群體的“低?!敝贫?,根據國情不斷提高低保水平,以緩解弱勢群體在就業(yè)難的條件下的生活困難等。
導致弱勢群體陷入利益表達的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弱勢群體自身方面的,也有政府和社會方面的,但說到底,就在于沒有建立起有利于弱勢群體進行利益表達的社會機制,因此,當前,我們要消解弱勢群體在利益表達上的困境,就須整合政府、社會和弱勢群體自身三方的力量以建立起理性的、暢通的和制度化的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首先,要提高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組織化程度,規(guī)范其利益表達的方式。組織化程度低是影響當前弱勢群體利益表達力度和效度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效果,各級政府須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引導弱勢群體建立起自己的社團組織如下崗工人協會、農民工協會等,使之成為弱勢群體有力的利益表達者和代言人。引導建立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組織不僅有利于提高其利益表達的力度,而且也有利于進一步規(guī)范其進行利益表達的方式[5]。政府通過加強對這些弱勢群體社團組織的培育和管理,積極引導弱勢群體在進行利益表達時嚴格按照法定的程序來進行,避免危害共秩序,損害公共利益和其他社群的正當利益。其次,要建立起開放、暢通的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渠道。這包括: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適當增加弱勢群體的代表數量,為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提供更多表達機會;進一步完善信訪制度,加強對信訪部門的監(jiān)督,消除其中存在的各種形式主義問題,使信訪能真正成為維護弱勢群體權益的重要渠道;進一步健全公眾傳媒機制,建立起有為弱勢群體說話的輿論平臺等。最后,要積極營造一種公平正義的社群利益博弈環(huán)境,為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提供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因為只有在一個公平正義的社群利益博弈環(huán)境中,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才會同強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一樣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
當前我國司法制度公正性的相對缺失,司法救濟的缺乏是導致弱勢群體不能很好地維護自身權利的最重要原因。因此,“規(guī)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司法救濟,乃是使弱勢群體走出維權困境的必要舉措。首先,在司法工作的指導思想上,要堅持“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方針,在其中要強調“民”的弱勢群體內涵,讓司法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在司法工作中公正對待弱勢群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在司法程序設計上,應更多地體現為弱勢群體提供及時有效的司法服務的規(guī)定。如在立案環(huán)節(jié),盡量減輕弱勢群體當事人的經濟負擔;在訴訟環(huán)節(jié),加強對弱勢群體成員的訴訟指導,降低訴訟成本;在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要加強與弱勢群體當事人的聯系,充分了解他們的訴求,確保他們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建立弱勢群體的司法救濟專項基金,以依法、及時地保障弱勢群體成員的正當權益。最后,在司法機構設置上,要方便弱勢群體參與司法訴訟,以保障弱勢群體權利的實現[6]。如要建立專門負責弱勢群體司法保護的國家機構,要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貧困山區(qū)設置必要的派出法庭等。
弱勢群體所面臨的心理困境與前面所談的幾大困境不同,它是屬于精神層面的問題,消解這一困境不能單靠物質手段,更多的是需要構筑起弱勢群體的精神支持和人文關懷機制。首先,要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弱勢群體成員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踐證明,只有當人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才有可能正確地看待社會和個人發(fā)展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而這正是一個人能達成心理和諧的前提和基礎。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教育內容上,應以“四信教育”為重點,幫助弱勢群體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疑惑,著力糾正弱勢群體由于“誤知”而產生的偏見性印象障礙,重建其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其進行合理歸因,進而使其走出憂郁和自卑的情緒陰影,找回自信心。其次,要對弱勢群體實施文化關懷,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我們在文化工作中要密切關注弱勢群體成員的特殊文化精神需求,有目的地開展一些文化扶貧工作,通過有針對性的主題文藝演出、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優(yōu)秀電影展播等方式,豐富弱勢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宣傳黨和國家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疏導其心理,化解其不良情緒,以促其形成健康、向上、奮進的積極心態(tài)。最后,要建立起弱勢群體的心理疏導社會機制。地方政府要把對弱勢群體的心理疏導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計劃之中,加大對弱勢群體心理疏導的投入。在弱勢群體聚集地區(qū)要建立起適當數量的心理咨詢機構,大力向弱勢群體普及心理健康理論知識,提高他們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對患有心理疾病的弱勢群體成員要及時地對之加以診治。另外,要動員一些社會公益性組織經常到弱勢群體聚集區(qū)開展各種形式的助“心”活動、開“心”活動。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2]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8.
[3]趙光俠.社會轉型期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困境與出路[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4).
[4]馬皚,樂國安.弱勢群體與心態(tài)失衡[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4,(2).
[5]朱海林,石娉婷.道德調節(jié):和諧社會的倫理支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8,(2):51.
[6]黃竹勝,劉建軍.從救濟基本權利的視角看法國行政法源之新發(fā)展[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9,(6):39.
【責任編輯:張西山】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problems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hottest issues in China’s academic circle.The difficulties facing thes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employment,interest expression,maintaining rights and psychology etc.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and effected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difficulties and the causes of these difficulties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our country,major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resolve these difficulties,which include employment aid,the raising of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the construction of a rational,unobstruct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interests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Meanwhile efforts should be put into the legal relief,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the rights of these groups and building the mechanism of spiritual support and humanitarian care.
Key words:disadvantaged groups; difficulties; policy choice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of Our Country and Their Policy Choice
ZHOU Zuo-han,ZHENG Zi-l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D 034.5;D 621.5
A
1000-260X(2010)06-0051-06
2010-07-12
湖南省2010年高校創(chuàng)新平臺開放基金項目(10K038)
周作翰(1929—),男,浙江東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民主政治和農民權利問題研究;鄭自立(1975—),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