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東
(重慶市云陽縣洞鹿鄉(xiāng)衛(wèi)生院,重慶 400050)
2000年 4月 ~2009年 9月,筆者用黃連溫膽湯治療小兒滯頤 37例,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37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男 16例,女 21例;年齡最小 3個月,最大 14歲;病程最短 10天,最長 6個月。28例伴夜眠不安,口臭,目眵,便秘;9例伴呃逆,嘔吐。X光均排除幽門狹窄。
臨床表現(xiàn)為流口水日久不止,夜眠不安,口臭,目眵,便秘,呃逆,嘔吐,舌質(zhì)紅或淡紅,苔黃膩或薄白,脈滑數(shù)或緩(指紋呈弓反外形或淡紫隱隱)。
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藥用黃連(搗爛)5g,法半夏(搗爛)5g,陳皮 10g,白茯苓 12g,枳實 8g,竹茹 12g,益智仁(搗爛)8g,藿香(后下)10g。目眵加黃菊花 10g,夏枯草 12g;呃逆,嘔吐加沉香(后下)6g,枇杷葉(去毛)10g;熱勝大便秘結(jié)加黃芩 10g,蘆薈 5g;腹脹,噯腐,大便臭穢加檳榔 10g,谷芽 10g;咳痰色黃加黃芩 10g,全瓜蔞 10g,竹瀝 15mL。每日 1劑,煎 3次,各加水 600mL,先武火煎沸后,后文火煎熬,3次各取汁 150mL,將 3次取汁混合均勻后分 3次服,5天為一療程。
治愈:流口水及其他臨床癥狀消失。好轉(zhuǎn):流口水及其他臨床癥狀減輕。無效:流口水及其他癥狀無減輕。
1個療程治愈 10例,2個療程治愈 18例,3個療程治愈 7例,無效 2例。
張某,男,4歲,2003年 3月 26日初診。流濁口水 4個月,夜眠不安,呃逆,嘔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診斷為滯頤。證屬痰濁上壅。治以燥濕化濁,降逆止嘔。藥用黃連(搗爛)4g,法半夏(搗爛)4g,陳皮 6g,白茯苓 8g,枳實 6g,竹茹 8g,益智仁(搗爛)6g,藿香(后下)6g,沉香(后下)4g,枇杷葉(去毛)6g。水煎服,每日 1劑,每日 3次。服 2劑后流口水減輕,夜間睡眠好轉(zhuǎn),未見有呃逆,嘔吐,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上方去沉香,煎法、服法同前。服 3劑后,流口水明顯減輕,夜間睡眠佳,無呃逆、嘔吐,舌淡紅苔薄黃,脈數(shù)。上方加炒薏苡仁 8g,服后諸癥皆消,隨訪至今未復(fù)發(fā)。
滯頤為脾胃不和,痰濁內(nèi)蘊,日久化熱,隨胃氣上逆而致。以小兒流口水日久不愈,夜眠不安,大便不調(diào),或呃逆、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黃連溫膽湯藥用黃連、法半夏辛開苦降,燥濕化濁;藿香芳香化濁,與陳皮、白茯苓相配共奏理氣和胃,芳化濁氣之功;枳實行氣導(dǎo)滯,除脾胃痰濁積滯;竹茹、枇杷葉、沉香清化痰濁,降逆止嘔(呃);益智仁益腎攝唾,防腎中濁氣上逆。諸藥合用,燥濕化濁、和胃降逆功效甚強,故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