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曼
【摘要】李清照以《詞論》力陳詞"別是一家",王漁洋以《鬲津草堂詩集續(xù)》追述自己如何突破詩壇片面宗奉漢魏盛唐的狹隘界限。本文擬從二者對詩詞的評價入手,論述王漁洋對易安的認同態(tài)度。
【關鍵詞】別是一家;李清照;王士禎;接受
一 、《詞論》的批評論
李易安有關詩詞批評的理論態(tài)度基本見于其《詞論》之中,詩言志,詞源情,此文不從詩詞抒情的傳承與擴延立論,而將視角調入強調詞的特性、捍衛(wèi)詞體獨立,從品賞到批評,得盡當時風流。到了后世,李易安更是得到普遍贊賞。即使對其晚節(jié)頗多微辭的紀昀,在修纂《四庫全書》為《漱玉詞》作提要時,也贊其詞"抗佚周柳","為詞家一大宗"。晚清樊增祥在《石雪齋詩集》卷二《題李易安遺像》詩序云:"其所為古詩,放翁、遺山且猶不逮,誠齋、石湖以下無論矣。"李清照的文章,贊賞者亦眾。學際天人的錢謙益,讀李清照《金石錄后序》,拍案叫絕:"其文淋漓曲折,筆力不減乃翁,'中郎有女堪傳業(yè)',文叔之謂耶。"這些關于李清照文學成就的評論,雖然也有后人一時興高贊譽過度之嫌,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易安成就之大,得趣者眾多。
縱觀《詞論》,李易安系統(tǒng)而明確地展示了詞體發(fā)展的軌跡,清晰地品評了從唐至宋詞壇代表的優(yōu)缺之處,充分地表達了自己豐富而嚴謹?shù)膶徝览硐?愛"新聲",尚"文雅";賞"妙語",重整體之美;主"情致",又要求兼?zhèn)?鋪敘"、"典重"、"故實"等藝術特點并提出生活的復雜性要求詞風的多樣性等觀點。眾所周知,李易安強調詞"別是一家"是對東坡的詞"自是一家"的延展和矯正。易安著眼于詞的音律特征,詞既為配合歌唱樂曲而作的歌詞,如不合聲律則歌者何以歌?《詞論》所說歌詞又分"五音"、"五聲"、"六律"、"清濁輕重"等等,現(xiàn)在看來雖然過嚴,但應該是符合當時歌唱需要的。李易安作為"婉約派"的正宗,更有這篇鋒芒四射的詞學論文,不失為北宋詞壇理論發(fā)展的一座高峰。其對后世的影響,后人對其的接受和品評,可從清人王士禎的接受上得到體現(xiàn)。
二 、王漁洋的"詩論屢變"
清王朝由康熙朝始,社會相對穩(wěn)定,文人對上層歸雅的文化政策的逐漸接受,繼錢謙益、吳偉業(yè)后,王士禎成為一代宗匠。由他從理論上總結并提倡的清和平遠、悠閑淡泊的詩風和"神韻"學說,并且對"婉約"和"豪放"不同的接受態(tài)度來看,值得放在此處一一探討。
后人皆知王漁洋標榜詩之"神韻"說,但觀其一生,其詩學理論變化也是一個豐富、發(fā)展的過程。大致經(jīng)歷了三次變化,初讀詩時"惟務博綜該洽,以求兼長",繼而"越三唐而事兩宋",后又重舉"《唐賢三昧》"的論述。在其詩論的重要篇章《鬲津草堂詩集序》也憶述自己怎樣突破詩壇片面宗奉漢唐的狹隘界限,又怎樣看到宋詩派的發(fā)展應該舍棄漢唐流弊的思想變化:
"歷六朝而唐、宋,千有余歲,以詩名其家者甚眾,豈其才盡不今若耶?是必不然。故嘗著論,以為唐有詩,不必建安、黃初也;元和以后有詩,不必神龍、開元也;北宋有詩,不必李、杜、高、岑也。二十年來,海內賢知之流矯枉過正,或欲祖宋而桃唐,至漢魏樂府古選之遺音,蕩然無復存者,江河日下,滔滔不返,有時者懼焉。"
從王漁洋自述中可以看出,他始終愛唐詩,取宋元,不同時期有所專注,卻不限一格。他早期主張"博綜兼長"而更重唐音,也包含有對宋詩的借鑒;在"越三唐而事兩宋"時,實際上對"三唐"是突破而非舍棄;他五十余歲編選《唐賢三昧集》,有對宋詩"滯而不靈,直而好盡;語錄史論,皆可成篇"的矯變,卻又不能據(jù)以論述此時的他完全排斥其他流派的詩歌。
王漁洋仿元遺山而作的《論詩絕句》組詩,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詩學觀點,組詩評論起自建安,重論唐宋,后說明詩,最后兩首敘述其學詩經(jīng)歷。整體思想以崇尚天機自呈和風懷澄澹,博采兼宗唐宋元詩家,肯定詩歌體材的多樣性,重視詩歌現(xiàn)實內容為主,具有比較廣泛的內容。
三、王漁洋的"易安接受"
張宗楠稱王漁洋為"海寓詩宗" ,除此之外,他還是清朝最早熱衷于填詞者之一。他在揚州期間的填詞--"漁洋之數(shù)載廣陵,始為斯道總持" ,直接激發(fā)了一大批文人的創(chuàng)作興趣——"而吳越操斛家聞風競起" 。可見此時的王漁洋處于清初詞壇的中心位置,其詞認同明人王世貞所言"蘇、黃、稼軒為詞之變體" ,但又言"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 ,所以在此論方面他尊婉約為宗,兼賞豪放,他對李易安的評價與接受直接影響了江南的詞學觀。
王漁洋最初作詞從云間入手,尤侗在《炊聞詞》序中曰:"向讀阮亭《衍波詞》。每出一語,如有香氣,固當奴視七郎,婢視清照。"從中可見王漁洋對李易安詞的偏愛,在《倚聲集·序》中他從詞史的角度把易安歸于文人之詞的行列:"有文人之詞,晏、歐、秦、李諸君是也",他認為婉約、豪放"第當分正變,不當分優(yōu)劣" ,因而他又說: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仆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皆吾濟南人,難乎為繼矣。
王漁洋在此將李易安、辛稼軒看作是詞壇兩大派之經(jīng)典權威,他承接并延續(xù)了李易安的婉約正宗,對其備加推崇。他在晚年撰寫《古夫于亭雜錄》,再次說:"詞如少游、易安,固是本色當行。"可見仍以婉約為詞宗,以李易安為宗。他不認同蘇、辛的詞風,他說:"凡詩文貴有節(jié)制,即詞曲亦然。正調至秦少游、李易安為極致,若柳耆卿則靡矣。變調至東坡為極致,辛稼軒豪于東坡而不免稍過,若劉改之則惡道矣。" 正是在自己詞論中有如此筆墨論述李易安的詞學正宗地位,充分肯定了王漁洋對易安的接受和品評的態(tài)度:相較豪放而言,婉約為宗;相較稼軒而言,易安為上。
這種接受表現(xiàn)較為顯著的一點是,易安在《詞論》中表現(xiàn)出對詞風多樣化的追求的原因是易安對生活復雜性的充分認知;王漁洋在論作中提到的詩詞體材多樣性的要求源于他所處的特殊時代。前者由北入南適逢亂世,后者祖父、父親歷經(jīng)明清,也是由亂入安,相似的生活境遇使二人在論作中都提出了詩詞現(xiàn)實化和復雜化的認識,二人的詞作都涉及到游獵、懷古、從軍、傷春、恨老等各方面的題材。王漁洋在詞作方面的感悟,有易安的深刻影響在其中。
四、結語
詞具有文學屬性,作為一種文藝形式,有著特殊的性能和獨特的形式。詞人對詞的看法和后人對詞人的看法,由于側重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從易安的《詞論》到王漁洋對易安的接受和品評,其中可見詞人和后人之間對于詞這種文學樣式獨特的個人見解之間的傳承與批評。不論如何,今人對詞人和后人的接受與批評的態(tài)度,也應該持有上述的側重不同而結論相異的觀點,不能求全,更不能責備。
【參考文獻】
[1]《王漁洋詩文選注》,第342頁,齊魯書社,1982年1月版。
[2]《帶經(jīng)堂詩話·序》,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3]顧貞觀《今詞初集·序》,觀貞觀、納蘭性德選,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
顧貞觀《今詞初集·序》,觀貞觀、納蘭性德選,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
王漁洋《花草蒙拾》,《詞話叢編》本。
王漁洋《花草蒙拾》,《詞話叢編》本。
王漁洋《香祖筆記》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漁洋《花草蒙拾》,《詞話叢編》本。
王漁洋《分甘余話》卷上,《古今說部叢書·四集》。
作者簡介:趙曼(1985--),湖北十堰人,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中國古典文獻學0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