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云
摘要:漢束三國時期遺書,以類別分,遺書可分為遺詔、臨終上疏、遺書三類,出于時東漢以來厚葬之風(fēng)弊端的認(rèn)識,漢末三國遺書大多強調(diào)薄葬,而作為臨死最后遺響,這些遺書具有感情特別真摯的特點。
關(guān)鍵詞:遺書;厚葬與薄葬;感情真摯
所謂遺書,顧名思義,乃臨死所留之書,熊禮匯《先唐散文藝術(shù)論》中將遺書列入書牘散文一類。這一時期的遺書大多只是斷句殘篇,用語簡潔。然而亦頗可見其性情。本文試對這一時期的遺書作一番研究。
一、遺書分類
嚴(yán)可均所輯錄《全后漢文》以及《全三國文》共收錄遺書42篇。根據(jù)遺書寫作人的身份以及遺書呈送的對象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皇帝所擬遺書,是為遺詔:
如明帝遺詔:
遵儉無起寢廟,藏主于世祖廟更衣。
無起寢廟,藏主于先烈皇后更衣別室。
二是送呈皇帝的遺書,即為臨終上疏:
如馬超《臨沒上疏》:
臣門宗二百余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dāng)為徽宗血食之蛀,深托陛下,余無復(fù)言。
三是留給家人親友的遺書,是為普通遺書,可直稱為遺書。這一類數(shù)量最多。
如蔡彤《臨終敕其子逢參等》:
吾奉使不稱,微功不立,身死慚恨。義不可以守賞賜。汝等赍兵馬詣迫,乞效死前行,以副吾心。
此篇乃寫給兒子的遺書。
又如任末《敕兄子造》:
必致我尸于師門,使死而有知,魂靈不慚;如其無知,得土而已。
這一類是寫給侄兒的遺書。
再如李固(臨終與胡廣趙戒書):
固受國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顧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圖一朝粱氏迷謬,公等曲從,以吉為兇,咸事為敗乎?漢家衰微,從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祿,顛而不扶,傾覆大事,后之良史,豈有所私?固身已矣,于義得矣,夫復(fù)何言!
這一類則是寫給朋友的的遺書。
二、厚葬的風(fēng)俗與薄葬的要求
趙咨<遺書敕子胤)一文,可算是一篇關(guān)于葬禮的專論。其文詳細(xì)論述了葬禮之變遷?!肮讟≈?,自黃帝始。爰自陶唐,逮于虞、夏,猶尚簡樸,或瓦或木”。而到了殷代,則‘有加焉”。到了周,則是”制兼二代。復(fù)重以墻耍之飾,表以錦銘之儀,招復(fù)含斂之禮,殯葬宅兆之期,棺槨周重之制,衣衾稱襲之?dāng)?shù)。其事煩而害實,品物碎而難備。然而秩爵異級,貴賤殊等。自成、康以下,其典稍乖?!钡搅藨?zhàn)國時期,葬禮,漸至頹陵,法度衰毀,上下僭雜。終始晉侯請隧,秦伯殉葬,陳大夫設(shè)參門之木,宋司馬造石槨之奢”?!半剪弑┣?,違道廢德,滅三代之制,興淫邪之法,國貲糜于三泉,人力單于郾墓,玩好窮于糞土,伎巧廢于窀穸。自生民以來,厚終之敝,未有若此者。雖有仲尼重明周禮,墨子勉以古道,猶不能御也,是以華夏之士,爭相陵尚,違禮之本,事禮之末,務(wù)禮之華。棄禮之實”,而到了漢代,則是“并棺合槨,以為孝愷,豐貲重襪,以昭側(cè)隱”。p濕然,作者是反對厚葬而提倡薄葬的,但該文同時也指出了當(dāng)時重厚葬的風(fēng)俗。
據(jù)(后漢書,粱商傳)載,梁商薨,帝親自臨喪,,賜以東園朱壽之器,銀鏤、黃腸、玉匣、什物二十八種,錢二百萬,布三千匹?;屎箦X五百萬,布萬匹。及葬。贈輕車介士,賜謚忠侯”,p)又<楊賜傳)載,楊賜薨,“天于素服,三日不臨朝,贈東園梓器樓服,賜錢三百萬,布五百匹……及葬,又使侍御史持節(jié)送喪,蘭臺令史十人,發(fā)羽林騎、輕車、介士、前后部鼓吹。又敕驃騎將軍官屬司空法駕,送至舊塋。公卿已下會葬”。pj朝廷之重喪如此,社會上重喪厚葬至烈。王符(潛夫論,浮侈)論東漢厚葬之風(fēng)曰:“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yǎng),死不極養(yǎng),死乃崇喪。或至刻金鏤玉、檑梓根棉,良田造塋,黃壤致藏,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其大冢,廣種松柏,廬舍飼堂,崇侈上僭,寵臣貴戚,州郡世家,每有喪葬,都官屬縣,各當(dāng)遣吏赍奉,車馬帷帳,貨假待客之具,竟為華冠。”
這可視為東漢厚葬之風(fēng)的真實寫照。
東漢厚葬之風(fēng)的形成,儒家禮教思想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又云:“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焙鹱与m倡薄葬,但因孔子講孝悌。講事死如事生,講喪祭以禮,又必引導(dǎo)人們厚葬以盡孝。V淮南子,汜論訓(xùn))便云:“厚葬久喪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o孟子、茍于的主張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孟子、荀子皆主張厚葬,v孟子,公孫丑)記孟子厚葬其母,并解釋日:“古者棺槨五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dá)于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于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餃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泵献诱J(rèn)為,厚葬非為觀美也,而是要盡子孫之心。荀子也指出:“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好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薄笆律恢液癫痪次模^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边@種重喪厚葬之思想。隨著漢代統(tǒng)治者對儒家孝的推揚,隨著經(jīng)學(xué)的興盛,而逐漸成為了人們普遍的觀念。
然而物極必反,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風(fēng)造成了極大的奢侈浪費,正如趙咨所說,“華夏之士,爭相陵尚。違禮之本,務(wù)禮之華,棄力之實,單家竭財,以相營赴,廢事生而營終王,替所養(yǎng)而為厚葬,豈云圣人制禮之意乎?”
隨著厚葬之風(fēng)的弊端日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rèn)識到厚葬的弊端。漢末遺書大多交代薄葬便是因為出于對厚葬之弊的深刻認(rèn)識。
如張霸(遺敕諸子):
昔延州使齊,子死羸、博,固坎路側(cè),遂以葬焉。今蜀遭阻遠(yuǎn),不宜歸塋,可止此葬。足藏齒發(fā)而已。務(wù)遵速朽。oj我本心。人心一世,但當(dāng)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為守之。Ltj
崔璦(遺令子實):
夫人稟天地之氣以生,及其終也,歸精于天,還骨于地,何地不可藏形骸!勿歸鄉(xiāng)里。其婿贈之物,養(yǎng)豕之奠,一不得受。
趙岐<臨終敕其子):
我死之日。墓中聚沙為床,布簟白衣,散發(fā)其上,覆以單棱,即日便下。下便掩。Lt真
這些要求薄葬的遺書昭示子孫后,子孫倒并不一定會全然遵守,畢竟厚葬的陋俗已成,然而當(dāng)愈來愈多的人認(rèn)識到此俗之陋,從而表示薄葬意愿之后,總是能起到一些矯正作用的。
三、以氣運文,感情真摯——漢末遺書的藝術(shù)特征
漢末三國遺書大多為斷句殘篇,語言前練,質(zhì)樸無文。然而遺書乃,臨死之前所留之書,人之將死,其盲也善。,臨死之言,感情自然來的特別真摯。無論是對朝廷的忠心耿耿,或是對黑暗社會的滿腔憤怒,或是對于孫的殷殷期盼,或是對家人的萬般不舍都是真摯動人。
前所引蔡彤(臨終敕其于逢參等),臨死之前尚叮囑兒子“汝等赍兵馬詣邊,乞效死前行,以副吾心?!?0讓兒子衷心為國效死沙場,滿腔赤誠之心見于言表。
李固(臨終與胡廣趙戒書)則是對“粱氏迷謬,公等曲從,
以吉為兇”的不滿。對“公等受主厚祿,顛而不扶”的憤怒,對“漢室衰微,從此始矣”的擔(dān)憂,對自己“竭其股肱,不顧死亡,志欲扶持王室”則滿是志氣不能展,國家無法報的滿腔悲憤。
趙岐<遺令敕兄子):
大丈夫生世,遭無箕山之操,仕無伊、呂之勛,天不我與,復(fù)何言哉!可立一員石于吾墓前??讨唬骸皾h有選人,姓趙名嘉,有志五時。命也奈何!”
趙岐畏人廉直疾惡,然“年三十余,有重疾,臥蓐七年,自慮奄忽”,故寫下這封給兄子的遺書,其文嘆功名事業(yè)未成而天命不永,感慨時世,怨氣沖天。
張奐(遺命諸予):
吾前后仕進(jìn),十要銀艾,不能和光同塵,為讒邪所忌。通塞,命也;始終,常也。但地底冥冥,長無曉期,而復(fù)墟以擴棉,牢以釘密。為不喜耳。聿有前窀,朝殞夕下,措尸靈床,幅巾而已。奢非晉文,儉非王孫,椎情從意,庶無咎吝。”
這篇遺書,“把薄葬的理由和生平為讒邪所忌,扯在一起,語涉幽默,卻也表明他至死猶有憤世之情。”
謝夷吾(敕子)
漢束當(dāng)有發(fā)冢露體之禍。使縣棺下葬,墓不起墳。
則是對昏暗之世之中有“發(fā)冢露體之禍”的滿懷怵惕。
周磐(令二子):
吾日者夢見先師東里先生,與我講于陰堂之奧。既而長嘆:“豈吾齒之盡乎!若命終之日,桐棺足以周身,外槨足以周官,斂行懸逢,濯衣幅斤。蝙二尺四寸筒,寫<堯典)一篇,井刀筆各一,以置棺前,示不忘圣道?!?/p>
示兒子以(堯典)、刀筆,叮囑兒子要“不忘圣道”。身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教誨期盼之情可見矣。
劉備<遺詔敕后主):
朕初痰但下痢耳。后轉(zhuǎn)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fù)恨?不復(fù)自飭。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fù)何忱!魁之,魁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千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札記),閑嘆歷現(xiàn)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索智。聞丞相為寫(中)、(韓)、(管予)、V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迭。o
對后主的期盼可見。其中“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更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言。
而馬超(臨沒上疏),殷殷托孤之意可見。劉備君臣之間的魚水之情亦從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