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志強(南陽理工學院, 河南 南陽 473004)
音樂美學思想,是對音樂的審美感受。中國歷史亙古綿延,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時期人民對音樂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在原始社會,人們認為聲音具有魔法而音樂則被認為是巫術(shù),不但可以溝通思想還可以治病消災(zāi)。西周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則認為音樂具備培養(yǎng)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功能,可以與禮相輔相成,并制定了一套被后來的儒家津津樂道的禮樂制度。《論語·八佾》:“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雹俚搅舜呵飸?zhàn)國時期,周王室已經(jīng)是明日黃花,力不從心,諸侯國割據(jù)紛爭,紛紛招賢納士,出現(xiàn)了中國古代史上的“百家爭鳴”局面,儒家與道家成為兩個影響較大的流派。他們的思想不僅反映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也涵蓋了音樂。
由老子奠定的道家音樂美學思想是自由主義的美學思想,它高度重視人的理性精神,反對用固定的社會倫理道德來約束人的情感,主張自然地抒發(fā)和表現(xiàn)情緒。
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主要是通過老子、莊子的著作表現(xiàn)出來的,在《呂氏春秋》《淮南子》等也有表現(xiàn)。
1.音聲相和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雹?/p>
老子從美與丑(惡)、善與不善的對立統(tǒng)一角度,推演出“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和“前后”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就在于“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和“相隨”。這中間所體現(xiàn)出的音樂美學思想就是——音聲相和。
所謂音聲,在古漢語里應(yīng)當做兩個詞語來理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音乃合奏而出,聲乃單一發(fā)出。同時歷代對音聲作解的也不少,有的認為音乃藝術(shù)之音,聲乃未經(jīng)修飾的自然聲音。在世人看來,前者是和諧的,也是美的;后者是不和諧的,是惡的。但老子認為,只有“音”而無“聲”,或者只有“聲”而無“音”都會顧此失彼,二者是對立的兩面又統(tǒng)一于“和”?!昂汀北闶恰耙簟薄奥暋钡拿芙y(tǒng)一體。和為貴,樂從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雹鄣谒氖略疲骸胺凑叩乐畡?,弱者道之用?!雹茉诖丝梢钥闯觯庩柣酉嗷f(xié)調(diào)才能達到“和”,換言之,音聲變化則也推動“和”向真正的平衡和諧發(fā)展,“和”是音聲發(fā)展的高層次形式。
從音聲的橫向聯(lián)系看,和是音樂藝術(shù)的生理(耳朵)享受和自然聲音的相互結(jié)合。人們演奏樂曲不論是追求喜樂或是哀怒都是向自然接近的一種方式,因為人們起初獲得喜怒哀樂等情感就來自于自然。而通過音樂表現(xiàn)出這些情緒,則反映了人們對回復到自然狀態(tài)的向往。人們在充分體會了人為之聲后,轉(zhuǎn)而渴望自然之音,是為了在音與聲之間尋求“和”,調(diào)諧失衡的音聲,以求心理、生理平衡。同時,人們在進行音樂欣賞和審美時,只有維持適當?shù)臅r間,保持感官接受刺激的程度,方能達到音樂的美的享受和愉悅。
2.五音之論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雹?/p>
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難得之貨都是眾人之所“欲”。而道家是講究近自然遠物欲的,視音樂與色、味、畋獵、難得之貨一樣,是一種奢望、欲望。同時,欲望又是一切疾病的肇始,是修身養(yǎng)性之人應(yīng)當摒棄的。通過近些年的科學試驗發(fā)現(xiàn),人體的內(nèi)臟和軀體的固有頻率大多在幾個赫茲的次聲頻率范圍。一旦外界的次聲頻率與人體固有頻率接近或一致,就會產(chǎn)生共振,使人感覺不舒服,嚴重的還會給人體帶來損害,甚至致人死亡。這與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關(guān)于人耳與心、肝、脾、肺、腎的關(guān)系以及養(yǎng)生原理中的耳與“精神”的關(guān)系的論述是一致的。所以,要想耳聰目明,就需要在審美過程中把握住“度”,使審美主體處于“和”的狀態(tài)——即生理和心理都處于平衡狀態(tài),從而才能從“音聲相和”中得到審美享受,進而身心愉悅。故此,老子說:“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雹蘧褪且獟仐墕渭兊母泄傧硎埽≈泻椭?,從而回歸自然,心性平和。
3.大音希聲
大音希聲見于《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忘;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 ;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雹唠m只有寥寥四字,但卻是道家音樂美學思想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點。《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有:“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聲”⑧的記載。
老子提出“大音希聲”的說法,并非是無的放矢,而是有所指向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啦煌幌酁橹\’,豈謂是耶?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⑨從司馬遷的記載可以看出,在當時老子之說應(yīng)當是和儒家之說齊頭并進的,同為顯學。同時,在漢朝初期,高祖劉邦休養(yǎng)生息,就是采用的黃老之說。道家講究無為而治,無為非不為也,乃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儒家卻是主張入世,強調(diào)有為。儒家認為音樂與社會、政治等都密切相關(guān),音樂不僅是簡單的樂器演奏,而要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就要善加利用使之成為統(tǒng)治手段,以教化萬民。
老子所謂的“大音希聲”,歷來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根據(jù)《老子》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雹庵Z,三十五章“聽之不足聞”?之語,以及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話,似乎老子的“大音希聲”說的是對音樂本體的認識,也是論述音樂的形式和內(nèi)容之間的關(guān)系。
就音樂的創(chuàng)作而言,它實際上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盁o”是作者內(nèi)心的感情,“有”則是創(chuàng)作出來的音樂。而內(nèi)心的感情一旦表現(xiàn)出來,從音樂的角度講就一定要成為一種音響。沒有音的前提,音樂也就不存在了,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同時,在道家看來,音樂也可以用“無”來解釋,《莊子·齊物論》說:“樂出虛,蒸成菌”?;樂出虛實乃幻聲也,蒸成菌實乃幻形也。因此,筆者認為,“大音希聲”可以理解為從有聲中體會無聲的境界,如白居易所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可見“大音希聲”還是有聲的,并非真的“無聲”,如若果真“無聲”,也就根本無須乎聽了。
莊子作為老子的繼承,其思想與老子屬于同一范疇。相傳莊子會唱歌、會彈琴,《莊子》中的《馬蹄》《天運》《天道》《齊物論》等篇章中有許多談?wù)摌肺璧恼Z句。同時,莊子寓言中與音樂相關(guān)的也不少,形容庖丁解牛時的熟練程度時說:“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在莊子的理論系統(tǒng)中,其思想的基礎(chǔ)核心就是“法天貴真”。與此對應(yīng)的音樂美學思想的顯著特色就是它對自然之樂的獨好和推崇。同時,莊子又將自然之樂進行了不同的層次劃分:人籟、地籟和天籟。人籟是指絲竹鐘鼓琴瑟等樂器所發(fā)出的聲音,由于這種聲音是人為的,就算是它具有美的形式和內(nèi)容,但卻是有缺憾的,因為這種聲音的發(fā)出必須依靠外在的樂器。地籟是指各種竅孔所發(fā)出的風聲,這種聲音是不完全自由的。而在這三個層次里面,莊子看來最高妙的境界就是天籟之音。天籟乃自然無為的大世界,是萬種竅孔發(fā)出的聲音;但這些聲音卻千差萬別,主要是因為各種竅孔的自然狀態(tài)不同所致。由于這些竅孔發(fā)出的聲音不受任何人為因素的驅(qū)使,完全是由竅孔自身的特征發(fā)出的,因此它是完全自由的,是至大至美、至真至純之音。
莊子對老子的“大音希聲”的音樂美學命題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他以為鐘鼓之音乃“樂之末”,精神體現(xiàn)之音乃“樂之本”,應(yīng)當求心而不求于聲,無言而心悅,在無聲之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和體驗,代表了一種重視精神領(lǐng)悟的審美傾向。而天籟之音帶給人們的正是“無言而心悅”。追求一種與道冥合的無聲之樂,通過對無聲之樂的情感體驗而獲得天下的至樂——順任自然、物我合一。心中無我無物、無思無慮,胸中清虛曠然,于自然狀態(tài)中逍遙適意,山河川澤草木魚蟲都令人心曠神怡、愉悅性情。這種清虛中的快樂并非世俗的聲色犬馬之樂所能夠比擬。
在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對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自始至終起著潛在的主導作用。我國音樂審美中對沖淡、自然、含蓄等的追求,都與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相切合。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相當重視音樂的作用,音樂在其各種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yīng)用,成為中國宗教音樂中極為重要的品種。
道教音樂來源于道家,它既有崇尚自然的意境,也有自身修持的意味,但究其本質(zhì),仍不失其自然虛靜之美。道教早晚開宗第一曲的“步虛韻”和“澄清韻”是典型代表,聆聽之時,能令人不覺晨昏,不思塵緣與欲界,與那些奢麗浮華的世俗音樂相比,的確是難得的修身養(yǎng)性之樂曲,同時也反映了道家思想中所主張的“清靜無為”。
中國歷史上的道教音樂鼎盛時期應(yīng)當是在唐宋時期。開元年間,唐玄宗曾詔告天下道調(diào)與法曲合作,《霓裳羽衣舞》就是道曲音樂的一種法曲。
什么樣的音樂最美?道家認為真正的音樂是天然而成,看不出人為加工斧鑿痕跡,是大音希聲,是天籟之音。在道家看來,最高最完美的音樂是總體意義上的音樂,而人們所能聽到的都是具體的音樂,無論有多么美好都不是全部,不能稱為大音。只有大音希聲才合乎無為、自然和虛靜的特點。如何能達到這種至美的境界呢?莊子認為應(yīng)該保持一種物我兩忘、虛靜澄明的心態(tài)。但莊子對音樂并非全盤否定,只是否定人為地去制造音樂,即反對人籟。因為人籟是人們自己制作的,是較低級的音樂,破壞了道的自然圓滿,容易使人沉溺于感官聽覺的低級庸俗享受之中。老莊的這種自然思想,從魏晉開始逐漸被中國音樂審美所接受,而且逐漸成為中國音樂審美的一個標準,成為歷代音樂家所不懈追求的至高境界。
道家的“道”是博大精深的,還包括:“淡、樸、柔、靜、虛、弱”等特點。它們都是自然的,是沒有經(jīng)過人工雕飾的。中國古琴音樂中便典型地滲透著道家這種自然的沖和、淡泊的精神。
① 《論語》,京華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1頁。
②③④⑤⑥⑦⑩?? 陸元熾:《老子淺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14頁,第94頁,第90頁,第30頁,第30頁,第91頁,第33頁,第71頁,第29頁。
⑧ 《呂氏春秋》,華齡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03頁。
⑨ 《史記》,京華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05頁。
?? 《莊子》,陜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4頁,第50頁。
? [唐]白居易:《琵琶行》,選自賀新輝主編《全唐詩鑒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年8月第2版,第936頁。
[1]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版。
[2] 夏野編:《中國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 陳四海編:《中國民族音樂概論》,陜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4]《老子·莊子·列子》,岳麓書社,1989年版。
[5] 陸元熾:《老子淺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