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管子》法制思想倫理意蘊透析

2010-08-15 00:44鄒建平
關(guān)鍵詞:管子法制公正

鄒建平

(重慶郵電大學 移通學院,重慶 401520)

《管子》法制思想倫理意蘊透析

鄒建平

(重慶郵電大學 移通學院,重慶 401520)

《管子》一書內(nèi)容駁雜,思想豐富,涵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后人對此論述已非常精到,故在此不再述贅。此文主要從交叉學科(倫理學-法學)的角度來考察《管子》的法制思想,以探尋其法制思想中所蘊含的道德訴求,從而尋找到《管子》法制思想的合理內(nèi)核——人本性的回歸,即回到人本身。

《管子》;《管子》法制思想;倫理訴求;道德價值

管子(約公元前725一前645年),名夷吾,字仲,穎上(今安徽穎上縣)人,春秋初年齊國政治家。當今學術(shù)界稱他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法家的創(chuàng)始人、管仲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豆茏印芬粫鵀槠渲?,成書時間很長,當今學術(shù)界認為非管仲一人一時之作,某些文章為其身后的管仲學派所加,此說雖無定論,但還是可信的;但此論無法掩蓋《管子》一書是管仲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這一點應該也是肯定的。但作為學術(shù)研究,還是應該把《管子》一書與管子本人分開來,以區(qū)分流與源的關(guān)系。本文論述的問題涉及《管子》一書,非管仲本人,特此說明。

《管子》作為“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其內(nèi)容幾乎無所不包,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百家之集大成者,法制思想就是其中重要思想之一,雖不是主流,但卻是《管子》治國思想的重要支柱之一。本文主要從倫理學的角度考察《管子》法制思想的意義。

一、《管子》之法的倫理意蘊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崇尚武力爭霸,用以規(guī)范社會的禮制和道德受到漠視和踐踏,社會秩序處于一種動蕩狀態(tài),面對此種社會狀態(tài),管仲提出用法制來治理國家,認為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需要一種強權(quán)政治(暴力機構(gòu))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即法的運行來規(guī)范秩序,匡扶正義,所以,《管子》一書中有大量論述法制重要性的文章。在《管子》著述中,《管子》對法律的性質(zhì)和作用作了明確的論述,認為法作為治國的工具,其效果的好壞直接取決于法制的性質(zhì),如果法治的性質(zhì)是好的,立法和執(zhí)法都體現(xiàn)人的本性并且符合人類善良的道德要求,即立法的哲學基礎(chǔ)是善政,符合社會和人的發(fā)展要求,這樣的法才能起到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作用。所以,《管子》倡導符合道德要求的法,德法結(jié)合,法出于德,德又輔法,兩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根據(jù)《管子》對法制在治理社會功能的不同作用上來劃分,法分為三類:“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盵1](《管子?七臣七主》)從其分類可以看出,《管子》認為法(大法制概念,在古代社會里,法不但包括法律,還包括國家頒布的政令,帝王的詔書)具有懲惡揚善,裁奪是非,明白事理的作用。興功懼暴是指法律能夠除暴安良,打擊邪惡,維護社會正義;定分止爭是指法律能明辨是非,讓人們知道好歹和是非曲直,從而為社會提供了判斷正誤的客觀尺度;令人知理就是讓人們明白事理,即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管子》之法充滿了濃郁的道德取向。其道德取向主要表現(xiàn)在下面兩個方面。

(一)法是勸善禁私的

《管子》認為,法制是執(zhí)政者用來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它不但可以打擊邪惡,匡扶正義,而且勸人棄惡從善;在勸善的同時,它能規(guī)范人性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抑制人們的私欲,防止私欲膨脹,從而可以阻止某些人因私欲膨脹鋌而走險走向危害社會的道路。它說“故法度行則國治 ,私意行則國亂”[1](《管子?明法解》),“治國無法,則民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盵1](《管子?君臣上》)有法度,大家都有法可依,人們依法行事,社會秩序才得以有效維持;如果大家都結(jié)黨營私,都為了一己私利而把國家、社會、他人的利益拋在一邊,各自貪婪地占有一切,最終大家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護,整個國家也會陷入混亂,從而亂國、誤國甚至毀國。因此法律的作用在于明辨公私,禁止不合理的私欲?!豆茏印氛J為,從治國方略上來講,法律是國家治理的大儀和根本,國無常法,則民易成其私,私欲太重,人人為所欲為,很容易導致天下大亂從而削弱國家的統(tǒng)治。因此,“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故貧者非不欲奪富者財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強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誅也;故百官之事,案之以法,則奸不生。暴慢之人,誅之以刑,則禍不起?!盵1](《管子?明法解》)貧不奪富,強不暴弱,百官不敢胡來,是因為有法律這把劍懸在頭上。《管子》從性惡論的觀點出發(fā),認為人性本惡,要控制人的惡念必須有一種外在的強制力來克服它,即法的利劍高懸在上,使那些想作惡想徇私舞弊的人不敢去作惡和舞弊,惡念被消除,善才能正常生長,所以法能引導人們抑惡揚善,用善克服惡,用公克服私,其目的是勸善禁私,提升社會公共價值。在這里,《管子》雖然強調(diào)法禁的作用,即惡者不敢胡作非為,但其目的是善政,用善良的道德克服、感化人們頭腦中潛在的惡意及生活中惡行,治國使眾,禁淫止暴,教人以禮,不貪、不欲、不掠,使社會規(guī)于禮,合乎法,行不歪,意不亂,從而使社會得以安定有序地運行下去,即《管子》所說的“法度者,主所以制天下而禁邪也,所以牧領(lǐng)海內(nèi)而奉宗廟者也?!盵1](《管子?明法解》)由此可見,《管子》把法度與國家社稷和禁人私行聯(lián)系起來,其法的道德取向是很明顯的。

(二)法有道德感召力

以力服人是征服,以德服人是“降伏”,只有從道德的高度對民眾進行規(guī)化、感化,法才能從根本上起到治理社會的作用。法要使人心悅誠服,必須具有道德的感召力量,從心理上擁護它、愛護它,這樣的法律才會在民眾中普遍推行,才能感化民眾,達到不怒而威的效果。在《管子》看來,單單施以嚴刑酷法只能使人畏懼,它只是一種外在的強制性約束,是“口服”,不能治到民眾“心”上去的,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起到教化社會的作用。法只有符合道德善的本質(zhì),起到示范和勸導的作用,并對百姓進行引導教化,這樣才能起到真正的約束作用,使人心服口服,治到人“心坎”上去。因此,法律制定的目標,不僅要使人們恪守社會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在知法守法的同時提升社會道德水平,從而達到棄惡從善的社會目標。一切以法律為準繩,行動和思想向法律看齊,久而久之,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一個知法、守法、重法的文明社會,從而在總體上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正如《管子》所言,“明主者,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為奸;百姓知主之從事于法也,故吏之所使者有法,則民從之;無法,則止;民以法與吏相距,下以法與上從事,故軸偽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妒之人不得用其賊心,讒諛之人不得施其巧,千里之外,不敢擅為非”。[1](《管子?明法解》)有了法的約束的存在,官吏不敢貪贓枉法,胡作非為;人們也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quán)益,自覺抵制官吏的不法行為;奸饞小人不敢搬弄是非,擾亂社會秩序。這樣各種奸邪違法事件就難以出現(xiàn)?!胺ㄕ?,天下之大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懸命也?!盵1](《管子?禁藏》)法律一出,天下歸心,為社會樹立一個良好典范,人們以此為鏡,去反思和對照自己的行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惟其如此,善治可得也,民不教而知禮義廉恥,即《管子》所追求的大治,“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大治”[1](《管子?任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管子》之法的道德價值訴求

《管子》之法不但符合善政的治國思想,而且也符合良法的法治要求。為此,《管子》又提出了法律的道德價值訴求,那就是法必須公正、公平、謹慎,最后達到刑設(shè)而不用的理想治世。

(一)法之公正

《管子》認為法必須公正,法的公正是法制得以有效執(zhí)行的前提條件,如果法制不公正,法律就不能代表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法就不能獲得社會正義的支持,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社會價值。法律的不公正會造成人們漠視和違抗法律,使法律流于形式或只能靠高壓政策來維持,而這最終只會造成官逼民反,從而導致社會的混亂,這樣的法就不能起到維護社會的作用,而只會給社會添亂?!胺卜ㄊ抡撸俪植豢梢圆徽?;操持不正,則聽治不公;聽治不公,則治不盡理?!盵1](《管子?版法解》)法治的根基不穩(wěn),其上層建筑也必將動搖,法律就不能得到公正有效的執(zhí)行,法律也就成了一紙空文,有法等于無法甚至公然違抗法律。為此,《管子》提出立法和執(zhí)法公正原則,認為它是法律得以有效推行的基本條件。首先,法的公正性原則要符合道德的無私原則,立法不能有私心,要照顧各方面的利益,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這樣的法律才會得到人們的真心擁護。其次,執(zhí)法也要公正,執(zhí)法者在執(zhí)法時要公正嚴明,不徇私枉法,不偏袒任何一方,這樣老百姓才會覺得法是為他們說話的,是為他們伸張正義的?!皵嗍乱岳怼?、有根有據(jù),一切以法律為準繩,對誰都不偏心,這樣即使犯了法的人對處罰也會心服口服?!胺蚬樱镫m重,下無怨氣。私之所加,賞雖多,上不為歡。行法不道,眾民不能順。舉措不當,眾民不能成?!盵1](《管子?禁藏》)執(zhí)法公正,刑罰雖重,人無怨言;按私心行事,賞賜雖多,人們也不會受到鼓勵。所以法律公正是法治得以有效執(zhí)行的前提條件,沒有立法的公正也就不會有執(zhí)法的公正,同樣,執(zhí)法的公正能維護立法的公正。相反,法治不公,民眾就不會順從;措施不得當,民眾就會有逆反心理。要想消除這種負面作用,就必須做到法的公正性原則,必須做到大公無私,不辱法,不枉法,平才能正,正才能服天下?!耙苑ㄖ菩兄缣斓刂疅o私也,是以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說,皆虛其匈以聽於上。上以公正論,以法制斷,故任天下而不重也”。[1](《管子?任法》)法律公正了,則“私論”、“私議”、“私說”等都沒有了存在的理由,就會自然消失掉。以公立法和執(zhí)法,民眾就會擁護它,社會也會有章可循;法律失去公正,民眾就會背離它,社會無章可循,秩序就會混亂,進而影響到社會穩(wěn)定,為國家的覆亡埋下隱患,“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則是利奸邪而長暴亂也。”[1](《管子?明法解》)“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盵1](《管子?君臣下》)君主帶頭行私,大臣跟著仿效,官場腐敗,則民不能幸免,整個社會私意橫行,那么這個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這是《管子》所提倡的法為什么必須公正的道理。[2]

如何做到法治公正呢?

首先,行法必須自上始。君主是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具有至尊的地位,法是君主治國的法寶,發(fā)揮“興功懼暴”、“定分止爭”的社會功能,雖然君主是法的制定者,但在執(zhí)法時也必須以身作則,做到 “故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也”[1](《管子?法法》),而不能“淫意于法之外”或“為惠于法之內(nèi)也”[1](《管子?明法》)。法自上起,能夠起到垂范和表率的作用。

其次,執(zhí)法要大公無私,一視同仁,行法要不論親疏,不分遠近?!豆茏印氛J為,凡民皆從上,且“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1](《管子?法法》),上行下效,所以,統(tǒng)治者必須先做好自己的工作,身先士卒,心中有桿秤,做到“令重于寶,社稷先于親戚”[1](《管子?法法》),以江山和社稷為重,親賢臣,遠小人,“法重于民,威權(quán)貴于爵祿”[1](《管子?法法》),否則,民不從法;民不從法,國家就會混亂,國亂則危。所以,在以法治國的過程中,君主要任法而不任智,任公而不任私,秉公執(zhí)法,才能服天下人心,統(tǒng)一萬民行動。

(二)法之平等

在《管子》看來,法不但要有公正性,而且要公平,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一旦制定出來,不論是生法者(這里指法律的制定者君主)還是普通百姓都要嚴格遵守,所以《管子》主張法不輕出,立則必行。法律一旦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面講的法慎原則)制定下來,則任何人都要嚴格遵守,不能僭越,即使是“夫生法者君也”[1](《管子?任法》)也不能例外,這體現(xiàn)了《管子》法制思想公平性的原則。君主雖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不是說君主就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法律一旦頒布,就必須“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1](《管子?任法》),一切以法律為準繩,而不以上級的好惡來評判事物。不但如此,君主還要率先從法,即“上亦法臣法,斷名決,無誹譽。故君法則主安位,臣法則貨賂止,而民無奸?!盵1](《管子?七臣七主》)君主先從法,大臣也跟著從法,最后老百姓也跟著從法,則社會治安得到好轉(zhuǎn),民無奸邪?!豆茏印氛J為法之平等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君主從法,地位就得到鞏固;大臣從法,社會就清正;老百姓從法,社會糾紛就會減少?!笆枪氏韧踔螄?,不淫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nèi)也。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盵1](《管子?明法》)君主必須依法行令,而不能根據(jù)自己的喜怒好惡行事,正所謂:“喜無以賞,怒無以殺,喜以賞,怒以殺,怨乃起,令乃廢?!盵1](《管子?版法》)這樣就會引起社會怨聲載道,法令弛廢,最終會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所以法之平等不但體現(xiàn)法制的公正性原則,更體現(xiàn)了法制建設(shè)與政權(quán)興衰更替的密切的關(guān)系。

(三)法之“省”、“慎”

《管子》認為立法必須慎重。《管子》認為法律要寬厚,懲罰不是目的,法制的目的是規(guī)范和教育人,主張省刑罰,“省刑罰,薄賦斂,則民富矣?!盵1](《管子?小匡》)《管子》從禮制的角度提出了省刑罰的必要。禮是周朝典章制度,用以規(guī)范社會秩序,使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法要合乎禮制。法的懲罰作用只是為了使犯錯誤的人認識和牢記所犯錯誤,其目的是為了挽救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這很符合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理想。因此《管子》反對酷刑,提倡法之省慎,適度寬松的法律是《管子》民本思想在法治理念中的反映,也是《管子》法治思想倫理取向價值訴求,是《管子》德法相輔治國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管子法制思想合理內(nèi)核的集中體現(xiàn),即法要順應人的本性發(fā)展。為此,《管子》提出了其法治的目標:寬政。“薄徵斂,輕征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此謂寬其政。”[1](《管子?五輔》)輕徭薄賦,省刑罰,不拘小過,給犯過錯的人以改過自新的機會,體現(xiàn)了《管子》法思想中以人為本的倫理原則。如果刑罰嚴酷,則易滋生暴虐,暴虐則失其民,失其民則失其國,這是禍亂的開端,后世的秦朝和隋朝就是很好的例子?!柏攨T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1](《管子?君臣下》)失民就是失根本,失根本就是失國家,因此法的寬嚴與否與國家社稷的安危有直接的厲害關(guān)系。如果盛刑殘害百姓,則必然失去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其結(jié)果是國將必亡,因為盛刑、酷刑之下必然會造成很多冤假錯案,如果超過了社會承受能力,那么官逼民反就勢使必然。相反,如果省刑、輕刑,給犯一般過錯者以改過自新的機會,那么犯錯誤的人就會從心理上感激,洗心革面,從而改過自新。所以,寬刑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而為社會步入良性互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當然,省刑、輕刑并不是說對一切罪犯從輕處理,對一個法制社會來講,刑罪相當是必要的,但施刑必須謹慎,因此《管子》法思想另一個重要的倫理原則就是審慎行刑。慎刑不但是法公正性的表現(xiàn),而且從道德的角度來講是對人生命的尊重,是《管子》法制思想中法制本質(zhì)的重要體現(xiàn),特別是對死刑、酷刑、重刑,更要慎重考慮,“用民之死命者,則刑罰不可不審。刑罰不審,則有辟就;有辟就,則殺不辜而赦有罪;殺不辜而赦有罪,則國不免於賊臣矣?!盵1](《管子?權(quán)修》)可以看出《管子》對刑罰的慎重思想。管仲在回答桓公垂問時,認為“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盵1](《管子?小匡》)行刑慎重,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犯錯者的尊重,更是對社會的尊重。這樣,那些受刑者即使受到處罰也覺得心服口服,不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管子》慎刑思想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老弱孤幼不刑。首先,它說“老弱勿刑,參宥而后弊?!盵1](《管子?戒》)老弱者犯罪,不要立即執(zhí)行,要給他們?nèi)胃倪^的機會,如果確實不改者才給以處罰。體現(xiàn)了《管子》法制思想中尊老的道德要求。其次就是“孤幼不刑?!盵1](《管子?霸形》)《管子》認為,年幼無知者和孤兒非故意原因而犯罪,應該不予處罰,而是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體現(xiàn)了《管子》關(guān)心愛護失足青少年的思想,這是《管子》法制思想中獨特的倫理觀的體現(xiàn)。

(四)設(shè)刑而不用

《管子》之“省刑”、“慎刑”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設(shè)而不用”[1](《管子?君臣上》)的理想境界,它不是沒有刑罰,而是有刑罰而不用,這是《管子》法制思想的理想境界,也是《管子》治國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設(shè)刑而不用,一是人們畏懼它,不敢違反;更重要的是人們自覺地愛護它、遵守它,不去觸犯它。要做到這點,首先法律要符合人們的意愿,能夠維護人們的切身利益;其次,法制宣傳要深入民心,使人們知法、懂法。如何做到設(shè)刑而不用呢?《管子》認為,首先是英明的君主應順應民心,發(fā)布的法令合于民情,體現(xiàn)民心、民意,這樣,才會得到設(shè)刑而不用的結(jié)果。真正善意的法律不是違反人民善良的人性,而是彰顯和保護人民善良的人性;相反,違背人們意愿的法律頒布的再多,執(zhí)行得再嚴厲,必定會遭到廣大人民的反抗。英明的君主頒布的法律從民心,順民情,因民之性而治之,行事都從老百姓所關(guān)心的事出發(fā),這樣,命令布置下去不會受阻礙,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人們也會嚴格恪守,處事的過程中人們會三思而后行,看看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刑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而達到刑設(shè)而不用的目的。

三、《管子》法制思想倫理取向的現(xiàn)代意義

(一)《管子》之法倫理意蘊的現(xiàn)代啟示

《管子》強調(diào)法律要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道德要求,法律用以勸善禁私,號召人們遵守社會秩序,并感召人們的行為,從而提升社會的道德價值。法律與道德有著共同的社會價值訴求:懲惡揚善。沒有善意的法律是不符合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的,也不會得到人們的擁護和贊成。一般來說,法制健全的國家,其道德水準是比較高的;同樣,高水準的道德又能促進法律的不斷完善,因此,法制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常常會遇到合法不合情,合法不合理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shè)還不健全,同時也說明我們的沒有很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道德傳統(tǒng),把法律與道德斷裂開來,割裂了法律與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從而出現(xiàn)一些鉆法律空子卻無法予以制裁的無奈的情形。因此,我們在法制建設(shè)中因該把情與理的合理因素考慮進去,盡量做到合法又合理,合法又合情,使情、理、法相互包容、相得益彰,把合理的社會風俗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積極因素吸收到法制建設(shè)中來,使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shè)能以人為本,理解人,關(guān)心人,愛護人。

然而在現(xiàn)代生活中,法律只重視了懲惡的一面而忽視了揚善的一面,重視法律的制裁作用,卻忽視了法律的宣傳教育作用,使社會正氣沒有很好地發(fā)揚起來,好人得不到好報的社會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我們的法律工作者一味地強調(diào)人們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然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shè)還不健全,法律有待修改、完善的地方還很多,普法程度遠遠不夠,特別是對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來說,由于文化和其它社會生活條件的限制,他們對法認識和了解有限,他們主要是沿襲傳統(tǒng)道德來維持社會規(guī)范,恪守著道德規(guī)范。從理論上來講,道德恪守著法律的底線,超過這條底線就違背了法律,所以,現(xiàn)代法制建設(shè)因該更好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特別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中的精華部分,做到古為今用,盡量做到情、理、法的有機結(jié)合,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法制精神。法律的作用不但要懲惡,更重要的是揚善,張揚其善良的本性,法律不是冰冷的武器,更不是無情的機器,我們常常說法律是無情的,這樣很容易把法律置于道德的對立面,使其水火不容,這種把法律與道德割裂開來的做法是錯誤的,也是有害的,如果法律僅僅成為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那么法律又如何來保護人民的權(quán)利?

(二)《管子》之法的道德價值訴求的現(xiàn)代意義

《管子》認為法要有效推行,法律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著要帶頭遵守,它說,“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1](《管子?任法》),“是故,道德出於君”[1](《管子?君臣上》),但是作為生法者君主和管理國家事務(wù)的大臣都要帶頭遵守法律,不能超越和違背法律,這對我們今天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shè)有重要啟示。法律作為一種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制度,具有普遍適用性,任何人都必須遵守,包括它的制定者,它不是控制別人的權(quán)力,更不是某些人手中生殺予奪的的特權(quán)。法律的權(quán)威在于它的公正性與合理性,法要體現(xiàn)大多數(shù)人的意志,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立法和執(zhí)法應該體現(xiàn)民心民情,關(guān)心人,愛護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做到愛民如子,而不是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隨意顛倒黑白,如云南“躲貓貓”事件,湖北鄧玉嬌案,杭州富二代“七十碼”飚車案等都是典型的民眾對法律對公正性的呼喚,也是人們對法律公正性的自發(fā)理解;恰恰相反,有執(zhí)法者把民眾當成法盲,應用手中的權(quán)力隨意歪曲事實,以為法律是他們手里隨意揉捏的玩物,可以隨意解釋法律,嚴重背離了法律最基本的精神,踐踏了法律的尊嚴,從而也有違于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

《管子》的法之平等思想對我們今天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shè)也有重要的啟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領(lǐng)導干部老爺意識嚴重,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大搞錢權(quán)交易,就是因為他們腦中有特權(quán)思想,缺乏平等意識。為什么有那么多“光鮮”的干部落馬,他們在公眾面前大講特講清正廉潔,背后卻貪污腐敗,嚴重影響了黨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以至于使得人們對一些領(lǐng)導有抵制心理,仇恨心理,就是因為這些人損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甚至給當?shù)氐念I(lǐng)導作風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造成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局面。因此,應該在政府官員中大力開展法制教育,使他們的意識中時時牢記法律,在面對誘惑時,要時時保持清醒,用公克服私,用義克服利,做到防患于未然。有些領(lǐng)導被拖下水就是因為他們法制觀念淡薄,老爺意識嚴重,知法犯法,大搞錢權(quán)交易,在利益面前喪失原則,完全背離人們的根本利益,也違背了做人最基本的準則。

此外,《管子》慎刑思想對加強司法隊伍的法制建設(shè)同樣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作為法制工作者,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更因該愛法、守法、護法,公平公正地用好人們賦予他們的權(quán)力,嚴格、認真、謹慎地執(zhí)法,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摒棄嚴刑逼供,杜絕出現(xiàn)趙作海、佘祥林之類的冤案。

[1]管仲.管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 王京龍.〈管子〉之法對中國法制思想史的貢獻[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 (4)

(責任編輯:張宏敏)

Analysis of Ethical Implication of Legal Thought in Guan Zi

ZOU Jian-ping
(ChongQ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China)

The book Guan Zi is compound in content and rich in thoughts, covering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is mainly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disciplinary (ethics – law) to explore the moral requisition contained in the legal thought, thus to seek the reasonable core of Guan Zi, that is, regression of the nature of man.

Guan Zi; legal thought in Guan Zi; ethical requisition; moral value

B226.1

A

1672-0105(2010)03-0083-06

2010-06-18

鄒建平(1972 —),男,江西高安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傳統(tǒng)倫理思想與現(xiàn)代化。

猜你喜歡
管子法制公正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艱難的抉擇
《民主與法制》雜志1000期大事記
培養(yǎng)中職生法制意識探析
醫(yī)養(yǎng)結(jié)合亟須法制規(guī)范
滾球游戲
搞不定的水管子
呂坤公正觀淺析
公正俄羅斯黨往何處去?
法制嚴質(zhì)量高
公正俄羅斯黨如何準備杜馬選舉
兴安盟| 永新县| 克拉玛依市| 绩溪县| 台州市| 沙雅县| 墨玉县| 德州市| 新平| 资中县| 奇台县| 正镶白旗| 循化| 绥芬河市| 威远县| 静海县| 泗洪县| 洞口县| 璧山县| 青河县| 新余市| 郑州市| 湖北省| 兖州市| 普兰店市| 侯马市| 且末县| 陆良县| 泗洪县| 桂阳县| 新绛县| 麦盖提县| 蕉岭县| 乌什县| 平度市| 西吉县| 宣城市| 济阳县| 菏泽市| 静安区|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