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賢芬
(嵊州市黃澤鎮(zhèn)文化館,浙江 嵊州 312400)
隨著現代化事業(yè)的推進,許多寶貴的民間藝術漸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只能在節(jié)慶的時候偶爾一睹民間藝術瑰寶的芳容。嵊州地區(qū)的孩子們很少有機會感受泥塑、竹編、秧歌、舞龍、舞獅、高蹺、根雕等本鄉(xiāng)本土藝術的魅力。群藝館作為專門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的機構,在切實有效地開展群眾文化,挽救逐漸流失的民間藝術,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應起到積極的作用。我調查研究了本地區(qū)的高蹺運動,認為以高蹺運動為契機,將是推進地方文藝工作的突破口。
一
高蹺作為一項我國民間體育健身娛樂活動,起源于人們的生產勞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文化蘊涵,它的發(fā)展總是與民間舞蹈、民間戲劇、雜技、燈展相融合,可以說它不僅是一項體育活動,而且是一項藝術活動。
記得在200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時候,越鄉(xiāng)嵊州,大地放歌。官河路上,喜氣洋洋,精彩紛呈。游行隊伍中,只見靈鵝高蹺隊以其雄赳赳氣昂昂的高度優(yōu)勢和勝似閑庭信步的高超技藝,贏得了圍觀群眾的陣陣掌聲。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小時候踩高蹺的快樂。二三十年前的農村,家家戶戶備有好幾副高蹺,踏板的高度不一,根據自身踩高蹺的水平,大人孩子隨手拿起一副,腋下一夾,噌噌噌,踏過水洼,跨過溝坎,越過小坡,甚至可以踩著高蹺在雪地里嬉鬧,而布鞋一點兒也不沾濕。當時的人們都會這一手,就像現在的人們會騎自行車一樣。技藝稍好一點的,聚在一起斗角,或者扭秧歌,或者表演金雞獨立,這種簡單而快樂的游戲,帶給人們的是身心的愉悅,鄰里的和睦。然而時隔幾十年,有著如此深厚群眾基礎的高蹺藝術,在各村各戶漸漸消失了,漸漸被人們遺忘了,這是多么可惜的現象。
試問,難道是現在的孩子們不再喜歡這種傳統(tǒng)的藝術方式了嗎?請看,在青少年實踐基地上,每當課余,學生總是喜歡拿起那些或高或矮的高蹺踩上幾腳,走上幾步,賽上一回,雖然步履蹣跚,樣子像企鵝,也難免有跌倒,但是,學生對它的喜愛不亞于對籃球乒乓球的喜愛。不遠處的球場上常是冷冷清清的,高蹺場上卻是熱鬧非凡人氣最旺。一次歷時三天的實踐活動,單靠課余時間的玩耍,大部分學生都愛上了高蹺運動,都掌握了初步的技巧,這就說明高蹺運動是受孩子們歡迎的,也是易學易會的運動。
二
關于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見孫作云《說丹朱》)考古學家認為,甲骨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古文獻《山海經》中有關于“長股國”的記述,根據古人的注釋,可知“長股國”與踩蹺有關。從“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這一注釋中,我們不難想象出腳上綁扎著長木蹺,手持長木制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海中捕魚的形象。而更令人感興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捕魚的風習。
今人所用的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于上下,動態(tài)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相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高蹺在我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書圣王羲之安度晚年之地金庭鎮(zhèn)是高蹺發(fā)源地。據史料記載,北宋乾德年間,金庭鎮(zhèn)靈鵝村在舉辦廟會時有人結隊踩高蹺穿梭于人群間。到了晚清,男女老幼學踩高蹺,建起了高蹺會,村里還劃有會田,以解決活動經費。到了清朝末年,擅長踩高蹺的革命志士竺紹康既有步入云霄之勢,又有激勵人們奮發(fā)向上之意,又將高蹺會改成步云會,這個名字在當地一直沿用至今。1991年以來,金庭高蹺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由老藝人擔任教練,在全鎮(zhèn)開展學習踩高蹺活動,建立了一支由100多名精英組成的表演隊伍。表演時,由一名隊員舉著一面10多米長的蜈蚣狀會旗領頭,其余隊員緊跟其后,每人穿各種戲文服裝,扮演梁山伯、祝英臺、包公、濟公等角色。特技動作有螃蟹橫走、猛虎跳澗、金雞獨立、鐵腿掃地等。
高蹺制作方便,家家可行。記得小時候,我們的爺爺都會制作。當我們剛學會走路,爺爺就會當做禮物送給我們。有時候踩爛了,小孩子還能夠自己敲敲打打鑿一個榫頭,上一根木頭,就是一副可愛的新高蹺了。假如用竹竿來做,那工程更省。高蹺發(fā)展到現在,人們總結了簡易高蹺的制作技巧:一般采用的是比較結實的直徑為0.05m左右的長型柱狀木棍制作,長1.60m左右,踏腳板寬為0.10m,離地面高度為0.20m左右,牢固地嵌在木棍里。如果采用竹子制作,踏腳棍用鐵絲綁在適當的地方就可以了。人們還總結了簡單易學的口訣:高蹺斜放用力抓,緊帖直臂用力夾,靠邊踩上不放手,重心移動平穩(wěn)走。高蹺運動場地幾乎不受限制,村村落落、城市廣場都可以是踩高蹺的理想場地。高蹺運動可以很好地發(fā)展一個人的平衡與協調能力。全社會推廣高蹺運動,不僅能夠強身健體,而且能夠抵制賭博迷信活動,建設和諧社區(qū)。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關于《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管理辦法》和文化館工作條例都明確規(guī)定:“兩館一站”必須運用文化藝術手段,進行時事政策、兩個文明建設,國內外形勢,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宣傳教育。群藝館如何以高蹺為契機推進地方文藝工作加強宣傳教育呢?
首先,提高認識,增強加快群眾文藝發(fā)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高蹺集藝術和體育為一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強人民體質、實現經濟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也是凝聚人心,激勵精神,為全面奪取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重要途徑。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奧運工程時發(fā)表重要講話,將辦好奧運會、加強體育工作的意義提高到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高度。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在北京舉辦的2008年奧運會和殘奧會,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增強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體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這充分表明,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春天已經到來。群藝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加快我市高蹺事業(yè)發(fā)展是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和諧嵊州的必然要求;是關注群眾利益,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的切實舉措;是倡導健康第一,培養(yǎng)現代生活方式的客觀需要。
其次,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切實加快群眾文藝發(fā)展步伐,大力推廣高蹺藝術。既然高蹺在我市有如此深厚的群眾基礎,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技藝表演,那么我們何不把這種藝術從群眾中來推廣到群眾中去,讓更多的人樂在其中?民間體育活動是由前人通過積累生活經驗創(chuàng)編形成的,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娛樂性、趣味性、形式多樣性、內容廣泛性、明顯的競爭性,只要群藝館措施得力、方法得當,推廣高蹺運動是可以辦成的一件大好實事。參考全國各地的推廣經驗,群藝館可以聯合學校舉辦培訓比賽活動,也可以單獨開展成人培訓比賽活動。浙江的桐廬縣就將高蹺運動引進體育課堂,既培養(yǎng)學生運動能力,又使桐廬縣特有的民間體育文化得到很好的發(fā)展。河北、天津、山西、上海等地也都采取了課堂教育來繼承和發(fā)展高蹺運動。
最后,強化措施,開拓創(chuàng)新,努力開創(chuàng)群眾文藝發(fā)展新局面。我市目前高蹺表演的隊形只限于方陣、圓陣、龍陣,特技動作限于螃蟹橫走、猛虎跳澗、金雞獨立、鐵腿掃地。遼南高蹺的發(fā)源地遼寧省海城市的高蹺歷史才300多年,可是在群眾藝術館的輔導下,他們的高蹺藝術已經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一枝永不凋零的民族藝術之花。他們集古代藝術之精華,融現代舞蹈和雜技于一體,具有節(jié)奏明快、粗曠、豪放、造型精彩等特點。他們能在“三層樓”上立大頂飛身而下,身輕如燕,俯在地面鯉魚打挺躍然而立,連續(xù)十幾個跟頭翻滾更是堪稱一絕。群藝館在組織開展高蹺活動中應該鼓勵創(chuàng)新、鼓勵改革,從高蹺的制作、形式、技巧各方面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嘗試。單是高蹺的玩法就可以有很多有意思的花樣,單人玩,踩高蹺前走,后退走,側身走,變換方向,雙腳連續(xù)跳,高蹺棍操,踩高蹺跑動,踩高蹺走臺階,跳臺階;多人玩,集體踩高蹺走圖形,踩高蹺跳繩,踩高蹺接力,踩高蹺踢足球,踩高蹺舞蹈。高蹺表演的展示時機不局限于節(jié)日歡慶的時候,比如把高蹺藝術應用于旅游業(yè),在旅游區(qū)開展生動活潑的表演,也可以邀請游客一起玩耍娛樂,定能引起游客興趣。
總之,繼承和發(fā)揚這項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群藝館工作如何更好地開展,關系到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和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作為群藝館的一員,我衷心希望我市的高蹺藝術發(fā)揚光大,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世界藝術之壇上不斷展示其獨特的風采和魅力。
[1]李紅云.淺議新時期群藝館工作.http://wenxue.yuxi.gov.cn/.
[2]由踩高蹺引發(fā)的思考.http://www.zaobao.com/.
[3]陳君賢.越劇之鄉(xiāng)一絕——高蹺.http://news.huain.com/.
[4]yjp561.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高蹺的實踐研究.http://www.ty121.cn/.
[5]李開唐,趙幫萬.高蹺的制作與開發(fā)應用.http://qkz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