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慧
《敦煌碑銘贊輯釋》補(bǔ)校舉隅
姬慧
《敦煌碑銘贊輯釋》是敦煌本碑銘贊文獻(xiàn)的重要釋本,是敦煌學(xué)界新的研究成果。但因原卷俗字漫漶、殘缺損壞及字跡模糊等原因,釋本中對一些字詞的注釋仍值得商榷。以法藏和英藏原卷為參照,對《敦煌碑銘贊輯釋》進(jìn)行補(bǔ)正,指出了其中的疏誤與不當(dāng)之處,并予補(bǔ)校。
敦煌學(xué);碑銘贊;《敦煌碑銘贊輯釋》;疏誤;補(bǔ)校
鄭柄林先生的《敦煌碑銘贊輯釋》(以下簡稱《輯釋》),是敦煌本碑銘贊文獻(xiàn)的集大成之作,是敦煌學(xué)界又一新的研究成果。但因為原卷本中大量俗字和模糊不清字跡的存在以及原卷本身的殘缺損壞等原因,《輯釋》中還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前賢時能對《輯釋》已經(jīng)做過一些校補(bǔ)工作,如鄧文寬的《敦煌本〈劉慶力邈真贊并序〉校注并跋》《敦煌本〈張靈俊寫真贊并序〉校注并跋》,顏廷亮的《敦煌遺書P.3633〈張安左生前邈真贊并序〉新?!?,曾良、蔡俊的《〈煌碑銘贊輯釋〉補(bǔ)?!罚w紅的《〈敦煌碑銘贊輯釋〉補(bǔ)訂》《〈敦煌碑銘贊輯釋〉補(bǔ)?!返?。除了上述文章補(bǔ)校的條目外,我們在《輯釋》與原卷進(jìn)行??睍r發(fā)現(xiàn)其中還存在一些地方可以校改。這里所說的校勘只是對錄文與原卷,即英藏和法藏卷子進(jìn)行比勘,改正其不當(dāng)之處,補(bǔ)出其漏錄之字,校出其殘缺之處。下面對此逐條列出,指出其中的疏誤與不當(dāng)之處,並作簡單的補(bǔ)校。敬請方家指正。
○余資棄舍於率泥;共具三衣。(S.390《汜嗣宗和尚邈真贊并序》)
○比望延壽,為兵師長。(P.2482+P.3268《汜府君圖真贊并序》)
○共具三衣,刻已賑貧而守道。(S.390《汜嗣宗和尚邈真贊并序》)
(一)不明慣用詞語而誤
○師乃童儒異貌,早歲殊英。(P.3792《張和尚生前寫真贊并序》)
儒:鄭照錄原卷,應(yīng)作“孺”?!巴妗币鉃閮和?、幼年,與下句中的“早歲”相對為文。該詞在傳世文獻(xiàn)中也廣泛使用。如《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北魏》:“然諾之信,著于童孺,瑤音玉震,聞於弱冠。”
○威振八宏,名楊(揚(yáng))九極。(P.2482《羅盈達(dá)邈真贊并序》)
八宏:宏,應(yīng)該作“紘”,“八紘”與“九極”對,都泛指天下。貫休《聞前王使君在澤潞居》:“使四野霧廓,八紘鏡開?!?/p>
○俊以忝為時儻,難免固邀。倎申鄙詞,聊題陋句。(P.3718《劉慶力和尚生前邈真贊并序》)
○揮毫指硯,詞峰透出於錐□;(S.390《汜嗣宗和尚邈真贊并序》)
(二)不明典故詞語而誤
○猶鐘儀之見縶,時望南冠;類莊象之執(zhí)珪,人聽越音。(P.4640《吳僧統(tǒng)碑》)
(三)不明佛教詞語而誤
○博通八轉(zhuǎn),七禮妙宣。(P.3718《劉慶力和尚生前邈真贊并序》)
○方延惠命,岳石齊同。(P.2481《副僧統(tǒng)和尚邈真贊并序》)
○天降災(zāi)崇,命逐時傾。(P.3556《張戒珠邈真贊并序》)
○奈何穹蒼不佑,禍崇窀邅。(P.2482《張懷慶邈真贊并序》)
○才上齋壇,俄有黃熊之崇。(P.3718《府君憂道邈真贊并序》)
○忽染屙疾,藥餌難痊。(P.3718《李紹宗(潤晟)邈真贊并序》)
○何兮逝逼,不容時晌。(P.2482+P.3268《汜府君圖真贊并序》)
○於是大縱龍韜,布雄芒於陣上。(P.3518《張保山邈真贊并序》)
○共具三衣,刻已賑貧而守道。(S.390《汜嗣宗和尚邈真贊并序》)
○輒便(陳)短見,用贊高功,駐筆悲號,乃為頌曰:(S.390《汜嗣宗和尚邈真贊并序》)
○故得君候仰重,榮遷四郡之副尊;(P.2481《副僧統(tǒng)和尚邈真贊并序》)
○五蘊(yùn)之空空未子,榮利頗構(gòu)。(P.3390《孟授上祖莊上浮圖功德記并序》)
○或則武亞由基,穿揚(yáng)之妙。(S.4860《創(chuàng)建伽籃功德記并序》)
○此世難遇於魚顋,別後順憑於鳥字。(S.289《李存惠邈真贊并序》)
○和尚俗姓陳氏,香號法嚴(yán),即先大唐三藏卅代之云孫矣。(P.3556《都僧統(tǒng)陳法嚴(yán)和尚邈真贊并序》)
○主持寺宇,糹/冓續(xù)鴻□(基)。(S.5405《張福慶和尚邈真贊并序》)
○善乘鞍馬,弓開而猿猴先啼;(S.289《李存惠邈真贊并序》)
○辯如??冢蹇そ灾?。(P.3630+P.3718《閻會恩和尚邈真贊并序》)
○清如冰璧,貞松比堅。(P.3718《范海印和尚寫真贊并序》)
○弱冠之步,秘戀一如之境。(P.3718《馬靈佺和尚邈真贊并序》)
○故知心明水鏡,理物上下均停。(P.3718《張喜首和尚寫真贊并序》)
○累載沾恩,奉法無虧於公格。(P.2482《張懷慶邈真贊并序》)
○內(nèi)外告泰安之聲,囹圄止訛斜(邪)之遺。(P. 3518《張保山邈真贊并序》)
○加以辭親割愛,長棄煩喧;(S.390《汜嗣宗和尚邈真贊并序》)
○道途而咽泣含酸,行路而傷嗟捫淚。(S.390《汜嗣宗和尚邈真贊并序》)
○承數(shù)歲之深恩,實(shí)今生之莫報。(S.390《汜嗣宗和尚邈真贊并序》)
○推沙掃窟之次,忽睹南大像北邊一所古窟,摧殘歲久,毀壞年深。(P.2641《觀音院主釋道真修龕短句并序》)
○況公累任大多,當(dāng)途不起而非邪。(P.3390《張安信邈真贊并序》)
○社眾等三稱其善,雅愜本意。(S.4860《創(chuàng)建伽籃功德記并序》)
○[□]祚安邊,永承乾坤之壽。(S.4860《創(chuàng)建伽籃功德記并序》)
○大哉智覺,神力無邊。(S.4860《創(chuàng)建伽籃功德記并序》)
○作忍幻厭,知曉逝川。(S.4860《創(chuàng)建伽籃功德記并序》)
○八節(jié)團(tuán)員,災(zāi)殃永殲。(S.3245《創(chuàng)於城東第一渠莊新造佛堂一所功德記并序》)
○衙庭綱紀(jì),忠言獻(xiàn)玉珪之十條。領(lǐng)袖敦煌,抱直進(jìn)狄公之九諫。(P.3718《閻勝全寫真贊并序》)玉珪:玉,原卷作“ ”。按,應(yīng)該校改作“王”?!巴醌暋迸c后句“狄公”對應(yīng)。王珪,唐代名臣,字叔玠,唐太原祁(今祁縣)人。生于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卒于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狄公,指狄仁杰。
○恨嗟短□,羞見鏡前。S.4860《創(chuàng)建伽籃功德記并序》
○□懷氣義,夙抱溫柔。(S.289《李存惠邈真贊并序》)
○於是龍紀(jì)二年庚戌二月□□柒葉記。(P.4986+ P.4660《京兆杜氏邈真贊并序》)
□□:疑作“蓂生”。蓂,即蓂莢,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草。它每月從初一至十五,每日結(jié)一莢;從十六至月終,每日落一莢。所以從莢數(shù)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在碑銘贊文獻(xiàn)中,用“蓂生某葉”表示時間的文句比較多。如P.4660《康通信邈真贊》“大唐中和元年歲次辛丑仲冬蓂生五葉葉?!盤.4660《都僧統(tǒng)唐悟真邈真贊并序》“廣明元年歲次困頓律中夷則蓂生七葉題記?!盤.4660《令孤公邈真贊》“廣明元年庚子孟夏蓂生十一日(葉)題記。”
[1]黃征.敦煌俗字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任繼愈.佛教大辭典[Z].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3]楊任之.中國典故辭典[Z].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bǔ)定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鄭柄林.敦煌碑銘贊輯釋[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
[6]周丕縣.《敦煌碑銘贊輯釋》評介[J].敦煌研究,1994(1).
G256.1
A
1673-1999(2010)07-0135-03
姬慧(1983-),女,陜西榆林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陜西西安710062)文學(xué)院2007級漢語言文字學(xué)碩士研究生,榆林學(xué)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近代漢語及敦煌文獻(xiàn)。
2009-12-05
2007年度教育部重大攻關(guān)項目“百年敦煌學(xué)研究史”(項目批準(zhǔn)號07JZD0038,合同號07JZDH038)“語言文字卷”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