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朱海濤
體育課中加強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培養(yǎng)的嘗試
王勝,朱海濤
運動性損傷是體育鍛煉中難免的現(xiàn)象。教學實驗證明,在體育教學中加強自我保護教育,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是可以減少運動受傷幾率和程度的。
體育教學;教學實驗;運動損傷;自我保護教育
在大學體育課程中開設多種體育項目并進行運動衛(wèi)生保健教育,目的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zhì),增強預防運動損傷和抵御疾病的能力。隨著全民健身工程的實施,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和次數(shù)大大增加,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出現(xiàn)運動損傷的機率也相應增加。運動損傷不僅給學生帶來痛苦,還會對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和信心造成不良影響。要使學生在運動中盡量避免受傷或減輕受傷程度,則需要提高學生在運動中的自我保護能力。
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自我保護教育,這對于避免學生運動損傷有多大的作用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實驗研究。
我校2007級新生4個普通班均未受過體育專業(yè)訓練。我們將學生分成2個組,實驗組2個班70人,對照組2個班72人,分別設檔案。對其在校4年的情況進行跟蹤考察,并通過問卷調(diào)查,進行情況對比。
我們把體育鍛煉中受傷的情況,按時間分成4個階段:T1表示體育鍛煉前準備活動時間;T2表示體育鍛煉時間;T3表示體育鍛煉中出現(xiàn)危險受傷瞬間時間;T4表示受傷后處理時間。對學生在這4個階段時間中,受到的有關自我保護的教育情況進行問卷調(diào)查。
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要求,對實驗組強化了這樣幾個方面的教育:(1)要求學生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強調(diào)準備活動的重要意義;(2)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特點,提醒學生容易出現(xiàn)那些部位受傷,提高預防意識;(3)告訴學生如果遇到危險怎樣保護自己,并讓他們做一些自我保護的輔助練習;(4)加強身體素質(zhì)練習。
跟蹤考察學生4年中在體育課堂上和課余體育鍛煉中受傷的情況,然后總結受傷人次、原因、程度、特點等,把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
體育課堂上得到有關自我保護教育的情況,見表1。
表1 142名學生接受自我保護教育的情況
兩二個組的學生在大學體育課中,在4個階段接受自我保護教育的人數(shù)相差不大。T1、T2階段學生在中學體育課中85%以上受過相應方面的教育,T4階段有60.56%,而T3階段則只有14.08%的學生受到過自我保護的教育。
根據(jù)表1統(tǒng)計情況,在實驗組的體育課中,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傳授自我保護方法,如摔倒時要立即屈肘、低頭、團身,以肩背著地,順勢滾翻,而不可直臂撐地;從高處跳下時,要用前腳掌先著地,同時屈膝,以增加緩沖,必要時接滾翻等。并做一些失去平衡時怎樣保護自己的輔助練習,如前滾翻、側(cè)滾翻、后滾翻等,使學生由條件反射上升到非條件反射程度,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
調(diào)查統(tǒng)計的學生受傷人數(shù)見表2。
表2 學生受傷人數(shù)跟蹤統(tǒng)計
從表2看,上課時的受傷率,實驗組比對照組少9.14%;課外鍛煉中,實驗組比對照組減11.63%。沒有體育課后的二年,實驗組比對照組少11.47%。由此可見,實驗組,通過體育課中強化自我保護教育,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高于對照組。
運動中受傷,有各種各樣的原因。4年中這些學生在運動中受傷的原因,大致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原因?qū)е碌倪\動損傷人次
從表3可以看出,因為準備活動不充分、技術不正確、身體素質(zhì)差而造成損傷的,占70%左右。首先,學生對準備活動認識不夠,特別是剛開始參加課外活動,大腦能很快興奮,但肌肉卻興奮得較慢,突然直接參加對抗項目,身體局部的關節(jié)和肌肉難以承受這種負荷,因此容易造成肌肉損傷和關節(jié)扭傷。其次,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技術要領掌握不好,動作變形,也容易造成受傷。再次,身體素質(zhì)差,對體育課中的運動量和強度感到壓力比較大,如田徑跨欄、三級跳、跳馬等項目,也容易出現(xiàn)受傷。當然,還有其它原因如場地設備、運動量和組織、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實驗組受傷人次低于對照組,說明自我保護教育,可以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有助于學生避免在運動中受傷。
參加體育鍛煉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有時會受傷,這是難免的。根據(jù)運動損傷的基本原因,改善教學條件,通過加強教育,提高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同時提高身體素質(zhì),是可以減少受傷幾率和程度的。
培養(yǎng)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手段。在體育教學中,根據(jù)課堂活動的內(nèi)容和特點,強調(diào)如何自我保護,做一些輔助練習,是十分必要的。在場地、設施簡陋的條件下,參加體育鍛煉和比賽,自我保護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姚鴻恩.體育保健學[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永泉.談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外傷[J].中國學校衛(wèi)生,1995(1).
G642.42
A
1673-1999(2010)07-0197-02
王勝(1983-),男,重慶科技學院體育系助教。
201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