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后殖民”的殖民
——對后殖民翻譯理論適用性的思考

2010-08-15 00:45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外國語系廣東中山528402
關鍵詞:后殖民殖民主義殖民

廖 濤(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外國語系,廣東中山,528402)

“后殖民”的殖民
——對后殖民翻譯理論適用性的思考

廖 濤(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外國語系,廣東中山,528402)

發(fā)軔于西方政治與文化環(huán)境的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近年受到國內譯學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分析后殖民翻譯理論在我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后殖民翻譯理論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

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適用性

近10年,從“后殖民”角度討論翻譯的論文和論著逐漸增多。縱觀這些論文和論著,對后殖民理論進行介紹和詮釋的居多。反思近20年中國譯學走過的歷程,人們會發(fā)現譯學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西方譯學思想更迭或發(fā)展中體現出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批判精神,在中國似乎還沒有形成氣候。無論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譯論還是西方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們往往滿足于詮釋與跟蹤,因襲多而創(chuàng)新少,證實多而證偽少;守護多而詰問和質疑少[1]。后殖民理論在國內翻譯研究中的借鑒和應用似乎也存在上述問題。本文擬對后殖民翻譯理論在國內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后殖民理論與翻譯研究

后殖民理論是一種多元文化理論,通常被認為發(fā)端于19世紀后半葉歐洲殖民體系的瓦解,在印度獨立之后逐漸演變成一種嶄新的意識,然后揉合葛蘭西(AntonioGramsci)的“文化領導權”理論、法儂(Frantz Fanon)的反殖民主義寫作理論,最后發(fā)展為聲勢浩大的文化批評話語[2]。后殖民理論主要研究殖民時代結束之“后”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文化話語權力的關系,以及有關種族主義、文化帝國主義等新問題。

后殖民翻譯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昂笾趁穹g研究”這一術語由道格拉斯·羅賓遜(Douglas Robinson)于1997年首先提出。他認為后殖民翻譯研究可以被認為是把翻譯與帝國聯(lián)系起來的翻譯研究[3]1。關于“后殖民”的研究領域,羅賓遜給出了三種定義。

其一,研究歐洲前殖民地獨立后的情況:這些殖民地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如何應對、適應、抵抗或超越殖民主義的文化遺存。在此,“后殖民”指殖民時代開始后的各種文化,所指歷史時期大致是20世紀下半葉。

其二,研究歐洲前殖民地自殖民時代以來的情況:這些殖民地被殖民以后如何應對、適應、抵抗或超越殖民主義的文化遺存。在此,“后殖民”指殖民時代開始后的各種文化,所指歷史時期始于16世紀,大致覆蓋現代時期。

其三,研究不同文化、不同社會、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權力關系:征服者文化如何令被征服文化屈從其意志;被征服文化如何應對、適應、抵抗或克服這種政治高壓。在此,“后殖民”囊括我們在20世紀末對政治和文化關系所形成的觀點。所指歷史時期覆蓋整個人類歷史。[3]13-14

后殖民翻譯理論以后殖民理論為理論基礎,從后殖民視角考查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翻譯行為,關注的問題是譯本生成的外部制約條件以及譯本生成后對目標文化的顛覆作用,通過研究譯文與歷史條件之間的關系揭示譯文背后源語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權利爭斗和運作[4]。

二、我國翻譯研究中的后殖民傾向

近年來,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在國內受到追捧。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引進了兩套大型國外翻譯研究成果叢書,其中包括代表性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家,如羅賓遜(Robinson)、尼南賈納(Niranjana)、韋努蒂(Venuti)、斯皮瓦克(Spivak)等人的專著和論文集約7種[5]。

通過閱讀近年我國內地期刊發(fā)表的后殖民翻譯研究方面的論文,可以發(fā)現早期的文章主要是譯介具有代表性的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家的一些重要理論思想,介紹后殖民翻譯理論在西方的發(fā)展情況以及分析后殖民翻譯理論對中國翻譯研究的啟示。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開始進行個案研究,用后殖民翻譯理論分析我國的翻譯現象及譯作,如,陳歷明《從后殖民主義視角看〈紅樓夢〉的兩個英譯本》(《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王輝的論文《后殖民視域下的辜鴻銘〈中庸〉譯本》(《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嚴曉江《理性的選擇 人性的闡釋——從后殖民翻譯理論視角分析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等。到目前為止,國內涉及后殖民翻譯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九本①九本著作為吳文安的專著《后殖民翻譯研究——翻譯和權力關系》加上該書中列出的八本。,其中有兩本專門研究后殖民翻譯理論。這兩本專著分別是孫會軍的《普遍與差異——后殖民批評視域下的翻譯研究》和吳文安的《后殖民翻譯研究——翻譯和權力關系》。

后殖民理論揭示了西方第一世界國家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輸出霸權,他們將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文化媒體強制灌輸給第三世界國家。面對第一世界文化霸權主義,第三世界文化失去了話語主動權。鑒于中國的翻譯研究在國際譯學界的“失語”現象,有學者用后殖民的批判眼光看待西方翻譯理論,把它們看成是西方霸權的表現,進而排斥和抵制西方翻譯理論,主張翻譯的“中國學派”。2002年,《中國翻譯》連續(xù)幾期刊載有關歸化異化翻譯的文章,形成了一次歸化異化翻譯策略的大討論。目前,主張異化的人似乎更多一些[6]。很多學者認同韋努蒂的觀點,大力提倡翻譯過程中采用異化的策略,把異化翻譯當作“解殖民化”的策略。

三、對后殖民翻譯理論適用性的思考

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講,受過殖民影響的國家和后殖民理論多少有些關聯(lián)。我國學人借鑒后殖民翻譯理論時可以使用羅賓遜的第三種定義。翻譯中的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研究在印度、加拿大、愛爾蘭、巴西等國的后殖民語境中產生,又受解構主義、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等理論維系。這些國家的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在中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國內對后殖民翻譯理論譯介與詮釋多,反思和批判少,證實多而證偽少。相關后殖民研究著作較少聯(lián)系國內實際情況,就算提到香港和澳門也是寥寥數語,沒有深入研究殖民主義對香港和澳門翻譯的影響。一些運用后殖民翻譯理論分析國內翻譯現象和翻譯文本的研究顯得有些牽強,因為研究者帶著后殖民主義的有色眼鏡在翻譯文本中尋找后殖民的痕跡。

后殖民翻譯學者韋努蒂大力提倡異化翻譯。但是,中國一些學者不考慮譯入還是譯出,無論是在英譯漢還是漢譯英的時候都主張異化。后殖民視域的歸化/異化其內涵都有明確的所指和定位,是取歸化還是取異化應結合具體的社會情境,不能不作分析而一味跟風(葛校琴,2002)。古語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韋努蒂使用“異化翻譯”是有限制的。他總是在同一語境下交替使用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異化翻譯)和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in English(用英語異化翻譯),他的“異化翻譯”指的就是“用英語異化翻譯”,in English是對“異化翻譯”的限制。然而一些中國學者在引進“異化翻譯”這個術語時忽略了文本語境及其文化語境[7]。

其實,西方后殖民翻譯理論家內部對后殖民翻譯理論也有分歧。羅賓遜認為該理論在討論翻譯中的政治和權力差異問題上走得太遠,后殖民翻譯理論仍不成熟,存在很多問題[3]104-113。為數不多的中國學者聯(lián)系中國的語境,對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的作了深入的思考,見解獨到。香港學者陳德鴻認為由于中國國情和印度等國不一樣,后殖民主義理論在中國不可能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8]。中國本身就是文化殖民者,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中國文化已經深深滲透到越南、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的文化當中,大量的中國文學經典被譯入這些國家的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臺灣學者胡功澤對德國傳教士理查德·威爾蒙(Richard Wilhelm)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用德文翻譯的中文經典著作做了個案研究,認為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不一定影響譯者及譯作,譯者個人的意識形態(tài)才是影響翻譯的最重要因素[9]。

正如羅賓遜所言,在后殖民語境下,翻譯“既是殖民化的途徑,也是解殖民化的工具”[3]31。中國翻譯理論界受西方翻譯理論的影響,學者們把精力都放在了翻譯引進西方翻譯理論上,本土的語言、經驗、記憶、動機、意向以及情感、直覺、潛意識等都隨之而去,結果是逐漸失去了自己翻譯理論的話語權利[10]。國內譯學界譯介、吸收后殖民翻譯理論的過程中應警惕被后殖民理論“殖民”。目前在我國學術界所遭遇的“失語癥”并非完全是西方話語霸權造成的,觀其變,究其因,主要有如下兩個制約因素。學界人士一方面無法有效地吸取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思想,另一方面又無法自創(chuàng)話語來抵制西方話語霸權的擴張,因而感到“失語”之痛[2]。對于后殖民翻譯理論既要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也要避免集體無意識的狀況。

在后殖民語境中,翻譯研究目前在多數情況下只是后殖民理論研究的一個平臺,其研究與其說是為了解決翻譯中的現實問題,倒不如說是為了印證后殖民的理論假設[4]。西方后殖民主義翻譯學者內部對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仍有分歧,我們將其引入中國文化語境的時候就更需謹慎了。面對西方的學術話語權力,國內學人的思考和批判不能缺位。最佳利用后殖民翻譯理論的途徑或許在于學習其相關的問題意識、思考方式,深入分析、研究自己的問題,得出結論。

[1] 廖七一.翻譯學歸結論序[M]//趙彥春.翻譯學歸結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 張柏然,秦文華.后殖民之后:翻譯研究再思[J].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1):112-117.

[3] Robinson,Douglas.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 Jerome,1997.

[4] 王東風.翻譯研究的后殖民視角[J].中國翻譯,2003(4):3-8.

[5] 陳橙.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在中國的“旅行”[J].社會科學研究,2008(6):179-183.

[6] 胡德香.后殖民理論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啟示[J].外國語,2005(4):56-61.

[7] 曹明倫.當代西方翻譯理論引介過程中的誤讀傾向[J].上海翻譯,2005(3):4-9.

[8] 陳德鴻.“Colonization”、Resistance and the Use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M]//Simon,Sherry&St-Pierre,Paul.Changing the Terms:Translating in the Postcolonial Era.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9] 胡功澤.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A Case Study[M]//羅選民.視角:翻譯學研究(第三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0] 曹山柯.后殖民主義在我國翻譯學上的投影[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1):103-106.

Colonization of Post-colonialism——Thinking upon Applicability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al Theories

Liao Tao

Emerging in Wester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postcolonial translational theories have gained the glare of publicit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China,and calls for correct attitudes toward them.

postcolonialism;translation studies;applicability

H059

A

廖濤(1980-),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后殖民殖民主義殖民
全球化之下的少數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論淺探
殖民豈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莊和神秘字符
后殖民解讀與性別研究的有機結合
——評《后殖民女性主義視閾中的馬琳·諾比斯·菲利普詩歌研究》
后殖民主義視域下的《魯濱遜漂流記》解讀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義研究
東北淪陷時期日本的殖民宣傳
民族主義、現代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
——晚近西方學術語境中的韓朝歷史編纂學
終極真人秀:瘋狂的火星殖民計劃
史蒂文森小說《金銀島》的后殖民主義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