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亞里士多德公民品德理論對公民教育的啟示

2010-08-15 00:45
關(guān)鍵詞:善人政體城邦

趙 穎

(鄭州大學(xué),河南鄭州450001)

亞里士多德公民品德理論對公民教育的啟示

趙 穎

(鄭州大學(xué),河南鄭州450001)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xué)》一書中提出的關(guān)于公民品德的論述,將公民品德分為好公民的品德和善人的品德兩種類型,指出公民品德應(yīng)符合其政治體系并以促進城邦的優(yōu)良生活為目的。現(xiàn)代公民教育也應(yīng)以培養(yǎng)出符合國家政治體系要求的、促進國家優(yōu)良生活的公民為宗旨。為實現(xiàn)這一宗旨,一要重視合格公民教育,培育“好公民”;二要加強道德教育,培育“善人”;三要通過政治參與和道德實踐養(yǎng)成良好公民行為。

亞里士多德; 公民品德; 公民教育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臘政治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在《政治學(xué)》中論述了諸多涉及到政治學(xué)基本問題的理論,其中包括公民理論。本文僅擷取其中的一點——公民品德理論,來談一談其對公民教育的啟示。

一、亞里士多德的公民品德理論

本文所談的公民品德理論出自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學(xué)》一書中第三卷第四章中集中論述的公民品德問題。其核心問題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公民品德的一般概念是什么?公民應(yīng)具有何種品德?善人品德和好公民的品德是否應(yīng)屬相同?

(一)公民品德的概念

首先需要說明亞里士多德筆下的“公民”和“城邦”的含義:“(一)凡有權(quán)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我們就可以說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二)城邦的一般含義就是為了要維持自給生活而具有足夠人數(shù)的一個公民集團?!盵1](P116~117)基于此基本認識,亞里士多德展開了他的“公民品德說”。

在《政治學(xué)》第三卷第四章中,亞里士多德討論了關(guān)于公民品德的一些概念。首先,他以水手之于船舶的關(guān)系為例,論證了“公民們的職司固然各有分別,而保證社會全體的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1](P123)的觀點。然后,他提出“公民既各為他所屬政治體系中的一員,他的品德就應(yīng)該符合這個政治體系”[1](P124),指出了公民品德的性質(zhì)與其所屬政治體系的性質(zhì)具有一致性。而后他提出“不同的職分須有不同的善德”[1](P124),說明公民品德不能全部相同,而且“所有的公民都應(yīng)該有好公民的品德”[1](P124),說明公民品德也具有共同點和一致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歸納出公民品德的概念:公民品德是滿足城邦的安全和發(fā)展這一共同要求,與城邦政體的性質(zhì)、特點和宗旨相一致,在專職品德之外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共同要求和行為規(guī)范。此外,由于城邦存在的目的在于促進善德,因此公民品德也具有向善性。

(二)公民品德的類型

亞里士多德以優(yōu)伶戲劇演出的例子論證了政治制度的同異主要決定城邦的同異這一觀點。而公民作為城邦的組成分子,其品德應(yīng)該由何決定?亞里士多德指出,“倘使政體有幾個不同的種類,則公民的品德也得有幾個不同的種類”[1](P124),說明了政治體系對公民品德的決定作用。城邦的社會生活要求公民從事不同的職司,城邦由不同的分子組成,因此“全體公民既為各種職分相別的組成分子,他們的品德就不能是單純的同一品德”[1](P125),說明了職司差異對公民品德的影響。

由于政治體制和公民職司分配的差異性,在不同政治體制之下或從屬不同職司的公民必然要求具有不同的品德。由此引出了善人的品德和好公民的品德是否應(yīng)屬相同這一問題。

1.好公民的品德——“好公民不必統(tǒng)歸于一種至善的品德”

首先,假設(shè)一個城邦不可能完全由善人組成,而每一公民又各自被希望能克盡職守。要是不同的職分要求不同的善德,那么所有公民的職分和品德就不完全相同。城邦必然是由不同的分子構(gòu)成的,每一分子各自發(fā)揮不同的功能。合唱隊的樂師和歌者,包括不同聲部的歌者,被要求的品德必然互不相同。在城邦中,各司其職的公民們被要求的品德就不能是單純的同一品德,由此說明“好公民不必統(tǒng)歸于一種至善的品德”[1](P124)。既然公民與善良之人的德性要求不同,其要求低于善良之人,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公民不一定在品德上至善至圣,不一定具備至高無上的品德修養(yǎng),它只須具備成為良好公民的一般要求即可。

亞里士多德指出了在“城邦政治家的治理體系”中好公民品德的要求——“他應(yīng)懂得作為統(tǒng)治者,怎樣治理自由的人們,而作為自由人之一又必須知道怎樣接受他人的統(tǒng)治——這就是一個好公民的品德?!盵1](P127)“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品德雖屬相異,但好公民必須修習(xí)這兩方面的才識?!盵1](P127)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對好公民品德的要求,只存在于“城邦政治家的治理體系”中,也就是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之間并不是類似于主奴關(guān)系,而是自由人對自由人的、出身地位相同的、可輪番為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關(guān)系。在其他類型的政體中,好公民的品德要求只是“作為自由人之一”知道“怎樣接受他人的統(tǒng)治”。

2.善人的品德——“善人卻是統(tǒng)歸于一種至善的品德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即使不具有一個善良之人應(yīng)具有的德性,也有可能成為一個良好公民??梢?善人的德性要求高于良好公民的德性要求,每一個人必須是一個好公民,然后才可能成為善良之人。

亞里士多德提到:“我們當說到一個優(yōu)良的執(zhí)政就稱他為善人,稱他為明哲端謹?shù)娜恕盵1](P127),可見在優(yōu)良的執(zhí)政者身上體現(xiàn)的“明哲端謹”屬于善人的品德。他又提出:“明哲(端謹)是善德中唯一為專屬于統(tǒng)治者的德性,其他德性(節(jié)制、正義和勇毅)主從兩方就應(yīng)該同樣具備(雖然兩方所具備的程度,可以有所不同)。”[1](P128)由此可推論,明哲、節(jié)制、正義、勇毅是至善品德的典型代表,也是善人應(yīng)該具備的品德。

3.好公民的品德和善人的品德可以相同

經(jīng)過亞里士多德的一系列論證,證明了好公民的品德和善人的品德是可以“有條件地”相同的——“(一)在有些城邦中善人和好公民的品德兩者相同,在另一些,則兩者有別。(二)在前一類的城邦中并不是所有的好公民全都是善人,只有其中單獨或共同領(lǐng)導(dǎo)——正在領(lǐng)導(dǎo)或才德足以領(lǐng)導(dǎo)——并執(zhí)行公務(wù)的人們,即政治家們,方才必須既為好公民而又是善人?!盵1](P132)此處第二條中所指城邦,即是指其政體模式是公民輪番為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城邦,也是亞里士多德在后文提到的“最好的城邦”——“在最好的城邦中,善人的品德必然相類于好公民的品德?!盵1](P177)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二者品德相同的兩個條件:其一,必須在公民輪番為政的、最優(yōu)良的政體中;其二,必須在作為統(tǒng)治者的那部分公民身上。滿足這兩個條件,則好公民的品德和善人的品德是統(tǒng)一的。

(三)公民品德應(yīng)符合的要求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無論公民品德有幾種類型抑或分為幾個層次,有一點是非常確定的,也是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xué)》中明確提出的,即“公民既各為他所屬政治體系中的一員,他的品德就應(yīng)該符合這個政治體系”[1](P124)。因此,亞里士多德主張依照政體的宗旨對公民實施教育。例如,平民主義政體的前提或準則是自由,對生活在這種政體下的公民就要進行平等教育,以保證多數(shù)人成為主宰者;君主制依據(jù)的是價值、才能、德性、勛業(yè)等,君主制下就要教育公民謙恭有度,這樣才能保全君主政體??傊?要教育公民適應(yīng)生活于其中的政體,因為每一政體一開始就形成了其固有的習(xí)俗,起著保存該政體自身的作用。

接著,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公民品德的目的要求?!耙皇峭接刑撁?而真正無愧為一‘城邦’者,必須以促進善德為目的?!盵1](P141)“政治團體的存在并不由于社會生活,而是為了美善的行為?!盵1](P143)不僅政治團體如此,作為政治團體成員的公民自身,其德行必然要符合能夠促成城邦目的這一要求,即“善德”和“優(yōu)良生活”。因此,必須按照城邦政體的要求來教育公民,培育良好的公民品德,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公民品德對城邦優(yōu)良生活的促進作用。

二、對公民教育的啟示

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根據(jù)該國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quán)利和承擔(dān)義務(wù)的人。與亞里士多德時代的公民含義一脈相承,現(xiàn)代公民含義的理論精神在于:公民是國家的成員,公民的品德要符合國家政治體系的要求,并有助于促進國家之優(yōu)良生活?,F(xiàn)代的公民教育也應(yīng)秉承這一理論精神,以培養(yǎng)出符合國家政治體系要求的、促進國家優(yōu)良生活的公民為宗旨。

基于此,亞里士多德的公民品德理論對今天的公民教育同樣有意義。

(一)加強合格公民教育,培育“好公民”

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好公民”的品德要求之一是作為被統(tǒng)治者知道怎樣接受他人的統(tǒng)治,對現(xiàn)代國家說來,即是作為一國之公民要服從國家對公民的要求。這也是判斷公民是否“合格”的最基本要件。因此,合格公民教育應(yīng)當作為一國公民教育之首要的和基本的任務(wù)。

所謂合格公民,筆者以為其含義有三:其一,該個體首先具有一國法定之公民身份,這是其“天然”角色(或稱“存在者角色”);其二,其行為舉止符合國家對公民的規(guī)定,不因違規(guī)逾矩而被剝奪公民權(quán)利或公民身份,這是其“消極角色”(或稱“服從者角色”);其三,以公民之身份而作公民之應(yīng)為,善用和維護其權(quán)利、承擔(dān)其義務(wù)、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發(fā)揮公民在政治團體中的積極作用,這是其“積極角色”(或稱“參與者角色”)。相應(yīng)地,合格公民教育應(yīng)以教導(dǎo)公民認識、保持和合乎其公民身份為目的,使公民避免因觸犯國家憲法和法律而被剝奪公民權(quán)利或公民身份,并以自省自覺的公民意識進行積極的公民作為。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公民愈發(fā)“合格”,愈發(fā)地成為“公民”,即所謂“好公民”。

(二)重視道德教育,培育“善人”

亞里士多德認為好公民不必統(tǒng)歸于一種至善的品德,而善人是統(tǒng)歸于一種至善的品德,并且提出“在最好的城邦中,善人的品德必然相類于好公民的品德”[1](P177)。即是說,雖然不必具備至善品德,也可成為一個好公民,但是至善品德卻應(yīng)作為好公民的品德理想而被追求。好公民的品德與善人的品德越是相類,則說明政體越是完善。如果說好公民的品德是公民的基本目標,那么善人的品德則是公民應(yīng)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在培育“好公民”的基礎(chǔ)之上,培育“善人”也應(yīng)成為公民教育的任務(wù)。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善人”,是一種集合了所有良好品德的完美化身。雖然好公民不必人人都是善人,但善人卻是每個政治團體都不可或缺的道德旗幟和精神支柱。倘若一個政治團體中只有庸俗化的公民角色,而缺乏了體現(xiàn)社會美好道德追求的“圣人”、“明哲之人”,那么這一政治團體則是沒有發(fā)展前景的、終將走向衰落的團體,至少也是一個平庸俗套、乏善可陳的團體。這必然與政治團體追求“優(yōu)良生活”和“促進善德”的目的相悖。善人所具有的“至善的品德”,則是一種摒棄階級差異和政治團體偏見的、體現(xiàn)人類社會共有之高尚道德追求的、具有普適價值的人類公德,其意義不僅在于有益一國之優(yōu)良生活,而且在于人類文明的延續(xù)和進步。因此,重視道德教育,培育更多的“善人”,促進社會的善德,不僅是促進政治團體及其成員達成優(yōu)良生活的必然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人類文明延續(xù)和進步的必然選擇。

(三)重視政治參與和道德實踐,養(yǎng)成良好公民行為

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公民行為對政治體系的作用,他認為“應(yīng)該培養(yǎng)公民的言行,使他們在其中生活的政體……都能因為這類言行的普及于全邦而收到長治久安的效果”[1](P281)。良好公民行為的養(yǎng)成離不開必要的公民參與和實踐。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成為公正的人,通過節(jié)制成為節(jié)制的人,通過做事勇敢成為勇敢的人。”[2](P36)由此可以推論:只有讓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才能成為真正的公民。

如果說政治參與是養(yǎng)成好公民行為的途徑的話,那么道德實踐就是養(yǎng)成善人行為的途徑。而那種潛意識的、不自覺的參與和實踐是難以為繼的,要保證公民的政治參與和道德實踐最終實現(xiàn),必須求之于國家的制度設(shè)計。例如,通過加強民主制度建設(shè)以促進公民政治參與,在參與中培養(yǎng)公民意識,鍛煉公民能力,提高公民素質(zhì),以更好地促進良好的公民行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再如,開展全民道德實踐活動,進行道德模范評選,宣傳道德模范善行事跡,培養(yǎng)公民對于善德的仰慕和向往之心,促使人人向善、積極行善,在向善、行善的循環(huán)過程中成為“善人”。

[1]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xué)[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5.

[2]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On In sp ira tion of A r istotle’s Theory of C iv ic V ir tue to C itizen sh ip Educa tion

ZHANG Ying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

A ristotle in hisworks“po litics”hasp roposed the theory of civic virtue.He divided civic virtues into good citizens’virtues and the sages’virtues,noting that they should be consistentw ith their po litical system and p romote the quality of city life.Therefore,modern civic education shou ld aim to train the citizens tom eet the requirem en tsof the coun try’s po litical system s and the p romotion of national quality of life.In order to do it,first,attention sholld be paid to the civic education of the qualified and nurture the“good citizens”.Second ly,moraleducation shoo 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sages”developed.Finally,through the politicalparticipation and virtualp ractice,good citizens’behavior sho lld be developed.

A ristotle;civic virtue;citizenship education

C40

A

1674-0297(2010)04-0080-03

(責(zé)任編輯:張 璠)

2010-04-15

趙 穎(1987-),女,河南濟源市人,鄭州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08級碩士研究生,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助研,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識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善人政體城邦
“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邊政體制嬗變與邊疆治理研究
《論語》“善人”解釋的“德位之爭”
亞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現(xiàn)實啟示
老善人
善人
19世紀中后期中國朝野對西方國家政體的認知
科學(xué)的政體和啟蒙的進階
雅典城邦的民眾失去政治熱情了嗎?——從2016年高考全國卷Ⅱ文綜第32題談起
不可復(fù)制的城市情感——從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
莊子說:自然的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