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碧萍
中文戲劇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處理
——兼析巴恩斯譯《日出》
沈碧萍
在現(xiàn)代翻譯中,各種類型的文學翻譯都深受文化差異的制約而難以完全體現(xiàn)其內在思想,對有深厚文化根基和濃重文化特色的中國戲劇,則更是翻譯上的一個難點。在功能對等和目的論的指導下,分析了巴恩斯的《日出》譯本中一些主要文化因素的翻譯,總結了文化因素處理的主要策略。
戲劇翻譯;文化因素;策略;《日出》
戲劇翻譯是文學翻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國內外翻譯家更多地研究文學其他形式的翻譯,如小說、詩歌、散文等,對戲劇翻譯所做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對戲劇語言的具體特點或者是一些語言學方面的理論上。
“文化”是戲劇翻譯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正如王佐良所指出的:“翻譯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譯者不僅要了解外國的文化,還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痹凑Z文化能否在目的語中準確傳達直接關系戲劇文化內容以及藝術內涵的再現(xiàn),同時也會直接影響戲劇演出的成功。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人尤金·A·奈達提出。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
在這一理論中,奈達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jù)奈達的理論,譯者應在目的語中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涵。
戲劇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種形式,又有其獨特性。戲劇翻譯的服務對象大多是劇院的觀眾,而不是文學翻譯所服務的文本讀者,以舞臺表演為原則的戲劇翻譯所強調的也正是觀眾的感受,所以讓觀眾容易理解,一聽就懂是譯者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若能使觀眾獲得與源語觀眾相同的感受,就是成功的戲劇翻譯。這也說明了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在戲劇翻譯評價中的積極意義。
翻譯目的論起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德國譯論家漢斯-威密爾發(fā)展起來的翻譯理論模式,該理論基本上屬于一種對翻譯的外部研究,它將研究聚焦在翻譯過程中各種目的的選擇上。
戲劇翻譯是翻譯行為的一種,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同其它的翻譯行為一樣能夠架起兩種文化交流的橋梁。戲劇翻譯的交際目的在整個戲劇翻譯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戲劇翻譯中,只有對翻譯目的進行明確的界定,充分認識到戲劇翻譯是為劇院的觀眾服務的,譯者才能應付戲劇翻譯中存在的矛盾,以采取適當?shù)牟呗院头椒ㄟM行劇本的翻譯。
《日出》作為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文學界的廣為關注,對其中文劇本的創(chuàng)作意圖、手法等方面的研究頗為深入。但是,筆者在資料查詢和收集過程中發(fā)現(xiàn)鮮有學者對巴恩斯《日出》劇本的英譯本進行研究,更不用說對其英譯本在處理文化因素方面的研究。筆者對《日出》英譯本中的文化因素處理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析。
(一)名字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名字所代表的特點和內涵是不同的,因此翻譯者在翻譯名字時要特別注意名字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度粘觥纷鳛橐徊繎騽〔粩啾话嵘蠂鴥韧獾膽騽∥枧_。為了使外國觀眾能夠容易地記住戲劇中的人物,在翻譯名字時譯者要特別注意姓名的翻譯技巧。如:(1)胡四。在劇本中翻譯成中文拼音HUSI,而不是Forth-born Hu。巴恩斯的翻譯充分考慮到戲劇翻譯的目的——為表演服務。因為在劇本中作者沒有清楚告知胡四是不是家里的老四,而且他的社會地位也不需要在劇本中有進一步的解釋,所以HUSI這樣翻譯簡潔明了,能同時為演員和觀眾接受并記住。(2)小東西。翻譯成the shrimp而不是the little thing。巴恩斯選用shrimp一詞是充分考慮到這個詞的一個非常用的意思,是一種幽默并且貶義的用法,表示微不足道,個子小的人。這樣的翻譯把人物的名字和她在劇本中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小東西是一個倍受蹂躪最后慘死的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
(二)俗語
俗語是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包括俚語、歇后語、諺語及口頭常用的成語。俗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煉著許多有著典型中國文化色彩的意象。俗語翻譯是文化翻譯中的難點之一,下面看看巴恩斯是如何處理《日出》中的俗語翻譯的。如:(1)達生:竹均,你已經忘了你自己是個讀過書的人,還是個書香門第的小姐。 (DASHENG:Zhujun,you’re forgotten you’ve had an education,that you’re a young lade from an intellectual family)“書香門第”在中文里是指上輩有讀書人的家庭,了解了該成語的內在含義,譯者并非采取直譯的手法,而是用意譯的手法來翻譯,使目的語觀眾易于理解。(2)潘月亭:哼!“請神容易送神難”。用這個招牌把他們趕走了倒容易,回頭見著金八,我們說不定就有亂子, 出麻煩。 (PAN:No,Humph! “Its’easier to raise the Devil than to send him away.”It’s easy enough to get rid of them with a piece of bluff like that,but the next time we run into Mr.Jin there’s going to be hell to pay,as likely as not.)在東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有些原來陌生的文化意象已經能為外國讀者所接受,所以可以直接翻譯。在這個俗語的翻譯上巴恩斯使用的就是直譯的手法,直截了當,達到了翻譯的最佳效果。
(三)方言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包含了某種最直接的文化認同,它體現(xiàn)了某一地域的生活習俗、性格心理,甚至倫理規(guī)范等?!度粘觥纷鳛橐徊繕O具中國特色的話劇,人物的對話中包含了很多的方言,在分析《日出》英譯本的文化因素處理時,這是不容忽視的方面。如:(1)王福生:……你到處裝孫子,要找事,你當我不知道,不認識你?(FUSHENG:……You are going round everywhere pretending to be something you’re not and trying to get a job.You think I don’t know all about it?Think I don’t know you?)“裝孫子”可以指奉承別人時的嘴臉,多數(shù)都是指有事求人家辦或下級向上級溜須拍馬時讓人厭惡的表情與話語。也可以表示他人知道卻裝作不知道?;蚴欠窖缘囊环N用法表示裝可憐相。在劇本中是黃省三到旅館找潘經理不要解雇他時,被王福升碰到辱罵他時說的話。“裝孫子”這里表示裝可憐相,翻譯成“pretending to be something you’re not”,顯然不符合劇本的意思,“pretend to be pitiable”應該是更加適合的翻譯。(2)再看對“破鞋”一詞的翻譯?!捌菩笔欠窖灾傅氖莵y搞男女關系的女人,而在《日出》的英譯本中直譯成“an old cast-off shoe”,這顯然和文中的原意不符。這種翻譯的偏失是譯者對源語文化誤解所造成,勢必會導致目的語觀眾對戲劇內容的理解偏差。筆者認為“Loose Woman”是更加適合的翻譯。
(四)社會和物質文化內容
作為文化的一部分,社會和物質文化在戲劇翻譯中要遵循相關文化翻譯的所有準則?!度粘觥芳蟹从沉酥袊奈幕貏e是中國的社會和物質文化,所以對其中社會和物質文化內容的翻譯值得探討。如:(1)陳白露:……你昨天找我原來是要給我說媒,要我嫁人???……(BAILU:……oh,I see,you mean the reason you came and looked me up yesterday was that you were bringing me an offer of marriage for someone.)“說媒”一詞對于中國人來說非常熟悉,就是通過媒人從中說合,讓男女雙方共結秦晉之好。劇本中的翻譯“bring me an offer of marriage for someone” 能夠充分地傳達說媒的意思而且翻譯得通俗易懂,適合舞臺表演這個目的。(2)翠喜:不都交柜,掌班的印子錢一天就一塊,你給?(CUIXI:Why not?The boss must have one dollar a day,you know.N.a kind of usury,the borrower shall pay the loan to the lender in stages,each payment will be sealed as evidence.)印子錢是清朝時期高利貸中的一種形式,放債人以高利發(fā)放貸款,本息到期一起計算,借款人必須分次歸還,每次歸還都要在折子上蓋一印記,所以人們就把它叫做 “印子錢”。如果翻譯中要充分解釋印子錢定就要花費不少的篇幅,巴恩斯在這里巧妙地運用了省略法,雖然未能向目的語觀眾傳達印子錢是中國特有東西,但是能夠滿足舞臺表演這一目的。省略的譯法雖與源語有偏差但能夠表達該句臺詞的大體意思。
在戲劇翻譯中,如果在目的語文化中存在著與源語文化話對等的文化現(xiàn)象,那么,對于譯者來說很容易翻譯得對等,可以選用直譯的方式。而如果兩種語言中不存在這樣的文化對等關系,最好的方式是舍棄目的語觀眾難以理解的文化意向保留源語文化中的最基本內涵。特別是在劇院,觀眾要對演員的臺詞做出迅速的反映,根本沒有時間去參看劇本的腳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在翻譯戲劇中的文化因素時要力求做到的是內容和信息上傳達的準確,并非是形式上的一致。當然,以此為目的的戲劇文化因素翻譯難免有時會喪失源語所呈現(xiàn)的文化魅力,這時選用的翻譯方式可以是歸化法、意象轉化法、省略法等。
通過上述分析,譯者想把一部中文戲劇劇本成功地翻譯成適合于舞臺表演的英文劇本,正確處理文化因素是非常關鍵的。源語文化意思的充分傳達是整個戲劇英譯中正確選擇翻譯策略的指揮棒。在翻譯中,譯者對文化因素的忽略會導致目的語讀者和觀眾的誤解。
[1]Bassnett,S&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Printer Publisher,1990
[2]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G]//London:Rutledge,1992.
[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5]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UK:St.Jerome Publishing,1997.
[6]曹禺.日出[M].巴恩斯 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7]郭建中.文化與翻譯 [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8]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 [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9]王蘭.論戲劇翻譯中的跨文化交際障礙:以《茶館》兩英譯本為例[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
H059
A
1673-1999(2010)05-0135-03
沈碧萍(1980-),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杭州310000)講師,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方文學、戲劇翻譯。
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