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平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新加坡637616)
近20年來形容詞作狀語研究述評
劉振平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新加坡637616)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形容詞作狀語的研究逐漸升溫,焦點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1)對形容詞作狀語的能力進行計量考察;(2)對形容詞作狀語的語義指向類型進行分析;(3)對不同指向的形容詞狀語的語義類型進行分析;(4)對不同指向的形容詞狀語的語義特征進行分析;(5)對不同語義指向的形容詞狀語的換位情況進行分析。總體上,形容詞作狀語的研究出現(xiàn)方法精密化、角度多樣化的趨勢,但大多還停留在描寫層面上,且缺乏服務教學的成果。
形容詞;狀語;語義指向;語義特征
從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現(xiàn)了大量的專門對形容詞作狀語情況進行研究的文章。而在此之前,對形容詞作狀語情況的研究大多散見于一些語法著作、漢語教材和對形容詞研究或狀語研究的文章中。同時,我們通過考察還發(fā)現(xiàn),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研究,大多是注重從句法上對形容詞作狀語的情況進行研究,而對形容詞作狀語的語義研究,大多只是對其所表示的意義簡單分類。只是在80年代末出現(xiàn)了屈指可數(shù)的幾篇對形容詞作狀語的語義指向問題進行探討的文章。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形容詞作狀語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大多學者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形容詞作狀語的語義指向研究上。在形容詞作狀語的語義指向研究當中,不僅僅是描寫形容詞作狀語的語義指向情況,而且還對具有不同語義指向的形容詞作狀語時所表達的意義,所具有的語義特征以及句法特征、認知基礎和語用動機等進行了探討。以下對近20年來形容詞作狀語的研究成果進行述評,以期能夠為形容詞作狀語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山田留里子著力對雙音節(jié)形容詞作狀語的情況進行了考察。[1]她以鄭懷德、孟慶海編《形容詞用法詞典》(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所收的形容詞為選詞范圍,根據(jù)“能受‘很’修飾,但不能同時帶賓語”的標準確定形容詞,排除了《形容詞用法詞典》中的一些不符合該標準的詞。對剩下的雙音節(jié)形容詞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所分的義項,進行分義項考察。得出的結果是:《形容詞用法詞典》所收錄的918個雙音節(jié)形容詞義項中,能作狀語的有468個,占51%;不能作狀語的有450個,占49%。
山田留里子又指出,有些形容詞單獨不能作狀語,重疊后就可以了。作狀語可帶可不帶“地”的(有些帶不帶“地”跟所修飾的動詞的音節(jié)有關,修飾雙音節(jié)的不需要帶,修飾單音節(jié)的一定要帶)有143個,占能作狀語的30.6%;作狀語一定要帶“地”的有320個,占能作狀語的68.4%;作狀語絕不帶“地”的有5個,僅占能作狀語的1%。
賀陽著力對性質(zhì)形容詞在一般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作狀語的情況進行了考察。[2]他以國家漢辦編的《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和鄭懷德、孟慶海編《形容詞用法詞典》(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所收的形容詞為選詞范圍,根據(jù)“能受‘很’等程度副詞修飾,能充當定語或謂語”的標準確定性質(zhì)形容詞,共考察性質(zhì)形容詞1115個。這些性質(zhì)形容詞中能直接作狀語的共有166個,占總數(shù)的14.9%。單音形容詞無論能否直接作狀語,都不能帶“地”作狀語;雙音節(jié)形容詞不能直接作狀語的(796個),帶上“地”后有40.8%(325個)能作狀語。這樣,把帶“地”不帶“地”作狀語的情況加起來,共有44.0%(491個)的形容詞可以作狀語。
郭銳劃分形容詞的標準是“很[不]~∧*(很[不]~〈賓〉)”,對形容詞作狀語的考察結果是:12%的形容詞可以直接作狀語,40%的形容詞加上“地”可以作狀語。[3]
李泉考察了700個單音形容詞詞項(基本上是一個形容詞有幾個義項就分成幾個詞項)作狀語的情況。得出的結果是:有191個詞項能夠做狀語,占總數(shù)的27.28%。他還指出,“單音形容詞做狀語是相當受限的,在實際語言運用中真正能夠做狀語的單音形容詞詞項肯定連27.28%的比例也達不到?!盵4]
劉振平選取《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所收的單音形容詞(包括兼有形容詞性的兼類詞),并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義項分析加以適當處理,得出437個單音形容詞詞項作為考察對象,考察的結果是:能夠作狀語的單音形容詞詞項共95個,占所考察詞項總量的21.7%。[5]
綜觀這一時期學者對形容詞作狀語不同語義指向類型的研究,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者們有一點的認識是基本相同的,即形容詞作狀語語義上既可指向動詞又可指向名詞。
不過,正如張國憲所指出的那樣:“雖然人們擁有同一物質(zhì)世界,但由于人們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的不同和認知能力的差異,致使各自所建立的‘認知環(huán)境’(cognitive environment)仍會呈現(xiàn)出或多或少的差異,從而導致對語義指向成分的推理也不會完全相同?!盵6]所以,在學者們之間,就會存在著像陸儉明[7]和肖偉良[8]之間的那種分歧。即在對“a.老伯爵客客氣氣地勸說著尼古拉”“b.工人們客客氣氣地請兩位領導坐下”兩句中“客客氣氣”的語義指向的理解上,陸儉明認為a句中“客客氣氣”指向“老伯爵”;而肖偉良認為在b句中“客客氣氣”既指向施動者“工人們”又指向謂詞語“請兩位領導”。這種分歧,實際上就是不同學者在斷定相同詞語在相似語境下的語義指向上的分歧。
實際上,在對形容詞作狀語語義指向的認識上還存在著一個更大的分歧,即對形容詞作狀語語義能否同時指向動、名兩個成分的認識上的分歧。有些學者認為形容詞作狀語語義上不能同時指向兩個成分,如董金環(huán)[9]、張國憲[6]、張世才[10]等;而有些學者則認為可以同時指向兩個成分,如張力軍[11]、鄭貴友[12-15]、侯友蘭[16]等。
這個時期,對形容詞狀語的語義類型研究,著重點不是簡單地指出處于狀語位置上的形容詞具有哪些語義類型,而是詳細地指出不同語義指向的形容詞狀語是什么樣的語義類型。如:
張力軍指出,形容詞語義指向名詞時,雖然與動詞沒有直接的語義關系,但仍有一定的語義聯(lián)系,即A或是VP的伴隨狀態(tài)(如“笑盈盈地看著”),或是VP所致使的狀態(tài)(如“嫩嫩地炒個肉絲”)。它在語義類型上共有六種,即: (1)表示神情、表情的;(2)表示心理、態(tài)度的;(3)表示說話者的一種評價的;(4)表示物體之形狀的;(5)表示物體的顏色的;(6)表示物體其他方面的特征的。[11]
董金環(huán)先根據(jù)狀語位置上的形容詞的語義指向情況,將其分成An(語義指向體詞性成分)和As(語義指向謂詞性成分)兩種,然后又根據(jù)它們與所指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對每一種分下義類。指向體詞性成分的共有四類:神態(tài)、部位狀態(tài)、形態(tài)、性態(tài);指向謂詞性成分的共有八類:程度、方式、結果、頻率、原因、目的、評價、語氣。[9]
賀陽指出,能直接作狀語的形容詞絕大多數(shù)是可以表示數(shù)量、時間、頻度、程度、范圍、情狀或方式的詞,只能表示事物品質(zhì)的形容詞中,只有極個別的可以直接作狀語,而且,在語義上,表示事物品質(zhì)的形容詞不是修飾動詞,而是修飾與動詞相關聯(lián)的名詞。[2]
王俊毅認為形容詞作狀語在語義上主要是表達陳述和表達描寫,據(jù)此將形容詞狀語分為兩類——陳述性狀語和描寫性狀語,陳述性狀語主要是表行形容詞及表示在動作進行中的物體性狀的形容詞,而描寫性狀語主要是表物形容詞和描寫性較高的表行形容詞。[17]
形容詞作狀語,語義不一定指向謂語動詞,可以指向其它位置上的名詞,那么,不同指向的形容詞作狀語的語義特征是什么呢?進入21世紀90年代以后,出現(xiàn)了圍繞這樣一個問題進行探討的一些文章,如:
鄭貴友對語義和句法上雙向聯(lián)系句中主語和動詞的形容詞狀語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這類形容詞狀語,既可表示主語名詞所表事物的[+原生性態(tài)],也可表示主語名詞所表事物的[+暫生性態(tài)]([+暫生性態(tài)]又分[+伴生性態(tài)]、[+后生性態(tài)]、[+未生性態(tài)]);既可表示動作的[+恒時性態(tài)],也可表示動作的[+暫時性態(tài)]。[11]
鄭貴友還分別對“制作類”、“視覺感知類”、“味覺感知類”句子中的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在“制作類”句子中,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對于動詞而言,具有[+制作標準]的語義特征,對于賓語而言,具有[+使成性狀]的語義特征;[13]在“視覺感知類”句子中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具有[+感知性態(tài)]的語義特征;[14]在“味覺感知類”句子中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具有[+味覺選擇]的語義特征。[15]盧建主要是運用句式語法理論,對摹物狀語句(如“稠稠地熬了鍋粥”)與摹物定語句(如“熬了鍋稠稠的粥”)進行對比分析。他指出摹物狀語句的句式義是“有意識地對受動者施加某種行為,使其達成某種狀態(tài)”。典型摹物狀語句中的狀語都是形容詞完全重疊式,因為這些重疊式是一種典型的帶有主觀估價作用的形式,所以這類狀語的語義特征可以描寫為[+主觀意志性][+動作伴隨性][+狀態(tài)臨時性]。[18]
張國憲將形容詞分為表物和表行兩個語義類型,在語義指向、形容詞的語義類和句法成分三個范疇之間建立起一個關聯(lián)模式,從其建立的關聯(lián)模式可以看出,表物形容詞如果作了狀語是語義異指現(xiàn)象。通過其對這種語義異指現(xiàn)象的語用動機的探討,可以看出其認為表物形容詞作狀語具有[+臨時][+有意][+主觀]的語義特征。[6]
劉振平通過對狀語位置上的語義要求進行分析,并結合對出現(xiàn)在狀語位置上的形容詞的考察,認為雖然語義指向存在差異但作狀語的形容詞一般情況下都應具有[+系動性]的語義特征。[6]
上文提到,學者們大都認為形容詞作狀語,語義上既可指向謂語動詞又可指向句中名詞性成分。那么,指向名詞性成分的形容詞是否可以變換到名詞性成分的定語位置上?變換前后意思是否發(fā)生了變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引起了學界的思考。
張力軍指出,狀態(tài)形容詞作狀語,語義指向句中名詞的“可以移到它所指向的NP的定語位置上”,而語義指向句中的謂語中心語的,則“不能移作NP的定語”。對于移位后語義上有沒有變化,有何變化,他沒作介紹。[11]
張虹指出了形容詞狀語轉(zhuǎn)換成賓語的定語的四種不同情況。[19]第一種是狀語語義上只跟動詞后頭的賓語有關,轉(zhuǎn)換后語義完全不發(fā)生變化;第二種是狀語對謂語修飾、限制的同時,其語義也指向賓語,轉(zhuǎn)換后語義上和謂語就沒有關系了;第三種、第四種都是表面上看,狀語似乎可以轉(zhuǎn)換為定語,但是狀語在轉(zhuǎn)換前和轉(zhuǎn)換后,所描寫的對象改變了。
鄭貴友對雙向聯(lián)系句中主語和動詞的形容詞狀語轉(zhuǎn)換為主語的定語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探討。[12]研究的結果是:狀語具有[+原生性態(tài)]這一語義特征時,前移定位而句子保持原義;狀語具有[+后生性態(tài)]或[+未生性態(tài)]的語義特征時,前移定位會造成句子全然變義;狀語具有[+伴生性態(tài)]時,前移定位會造成句子非全然變義。
鄭貴友還認為在“制作類”、“視覺感知類”、“味覺感知類”句子中的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都可以自由地轉(zhuǎn)換為賓語的定語。[13-15]只不過是,在“制作類”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句中,如果形容詞狀語移到賓語前作定語,語義特征就由[+制作標準]變成了[+使成性態(tài)];在“視覺感知類”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句中,如果形容詞狀語移到賓語前作定語,語義特征就由[+感知性態(tài)]變成了[+客體性態(tài)];在“味覺感知類”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句中,如果形容詞狀語移到賓語前作定語,語義特征就由[+味覺選擇]變成了[+味覺性態(tài)]。
侯友蘭認為,狀態(tài)形容詞作狀語,語義指向句首主語的,一般可以前移作主語位置上的名詞的定語,但狀語如果表示人的神態(tài)、帶有評價性不能前移,主語是代詞時不能前移;語義指向賓語位置上的名詞或者雙向指向謂語動詞和賓語位置上的名詞的,都能后移作賓語位置上的名詞的定語,無一例外。而且認為“狀語移位轉(zhuǎn)換為定語,使句法結構發(fā)生變化,而語義基本不變”,“語義表達的側(cè)重點有些細微差異?!彼詈蟮贸隽酥萍s狀語移位的四個因素: (1)狀語的語義指向;(2)謂語動詞的制約;(3)充當主語的名詞性成分的性質(zhì);(4)充任狀語的狀態(tài)詞的性質(zhì)。[16]
張世才認為當形容詞狀語語義指向名詞時,無論該名詞是施事主語、施事賓語、兼語、受事賓語還是介詞賓語,充當狀語的形容詞都可以移到其語義指向的成分前作定語。[10]而盧建認為語義指向名詞的形容詞狀語,移到名詞前作定語與移位前相比意義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18]
李勁榮指出,語義上描述賓語名詞的狀態(tài)形容詞一般作定語,但有時也可置于動詞前作狀語,二者雖然存在著一定的變換關系,但并不完全等同。兩種句式分別表達了兩種不同的語法意義:前者強調(diào)結果性,后者強調(diào)過程性。如果著眼于信息功能,那么,異位作狀語削弱了源句式的及物性特征,尤其是削弱了賓語名詞的可操縱性,使其對后續(xù)篇章的啟后性弱化。異位的語用動機是使性狀成為焦點。[20]
綜觀20世紀90年代以后形容詞作狀語的研究成果,從中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基本的認識:
第一,形容詞作狀語的研究,已經(jīng)開始探討深層的語義問題,并呈現(xiàn)出逐漸深入的趨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描寫的多,解釋的少。如對形容詞作狀語語義指向的研究,出現(xiàn)了很多成果,但大多只是描寫它們的語義指向情況,而對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語義指向情況(即造成這種語義指向現(xiàn)象的因素有哪些)解釋得并不多,且不是很徹底。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運用相關理論對形容詞作狀語的一些語義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
第二,由最初的例舉形容詞作狀語的情況,發(fā)展到對形容詞作狀語的情況進行計量統(tǒng)計,這是形容詞作狀語研究的一大進步。對形容詞作狀語進行計量統(tǒng)計,一方面可以使得人們清楚地看到形容詞作狀語的能力,另一方面還能開出作狀語的形容詞的清單,告訴人們到底是哪些形容詞能夠作狀語。但是,我們也能夠看到,已有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這就有找出不一致的原因并按照較為可行的標準再進行統(tǒng)計的必要。
第三,已有研究成果往往是舉例性地談一些成分作狀語的句法和語義特征,尚未對其進行全面把握。當然,由于成分的復雜性,做到全面把握是不太容易的,但在研究中我們至少應該以類為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應該至少能夠解釋一類詞,而不能一個詞一個解釋。
第四,在形容詞作狀語的教學上,目前存在著很多問題,已有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告訴我們形容詞放在狀語位置上表達什么意義,而沒有人清楚地告訴我們?yōu)槭裁匆恍┰~可以放在狀語位置上、放在狀語位置上的成分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征,也沒有人清楚地告訴我們什么情況下應該將一個形容詞放在狀語位置上。這樣,由于我們自己都沒有研究清楚,更不用說要求留學生正確運用形容詞作狀語了。因此,從促進漢語國際推廣的角度來看,還需進一步加強形容詞作狀語的研究,著力說明具有什么特征的形容詞可以作狀語、為什么具有這些特征的形容詞可以作狀語以及什么時候需要運用形容詞作狀語這一語法結構等問題。
[1] 山田留里子.雙音節(jié)形容詞作狀語情況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1995,(3):27-34.
[2] 賀 陽.性質(zhì)形容詞作狀語情況的考察[J].語文研究,1996, (1):13-18.
[3] 郭 銳.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 李 泉.單音形容詞原型性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5] 劉振平.單音形容詞作狀語和補語的對比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6] 張國憲.性狀的語義指向規(guī)則及句法異位的語用動機[J].中國語文,2005,(1):16-28.
[7] 陸儉明.八十年代中國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8] 肖偉良.兼語短語前的狀語的語義指向[J].梧州師專學報, 1998,(1):18-21.
[9] 董金環(huán).形容詞狀語的語義指向[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1):91-97.
[10] 張世才.形容詞作狀語的語義指向與在句中的位置[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9,(1):89-92.
[11] 張力軍.論“NP_1+A+VP+NP_2”格式中A的語義指向[J].煙臺大學學報,1990,(3):87-96.
[12] 鄭貴友.動·主雙系的形容詞狀語[J].語文研究,1995, (3):19-25.
[13] 鄭貴友.“制作類”句子中的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J].漢語學習,1995,(6):23-27.
[14] 鄭貴友.“視覺感知類”句子中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J].漢語學習,1998,(1):24-26.
[15] 鄭貴友.“味覺感知”句子中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J].東方論壇,1999,(4):74-76.
[16] 侯友蘭.雙系狀語的移位考察[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1998,(2):74-78.
[17] 王俊毅.陳述性和描寫性——形容詞狀語的分類[J].世界漢語教學,2006,(4):26-32.
[18] 盧 建.可換位摹物狀語的句位實現(xiàn)及功能分析[J].語言研究,2003,(1):99-106.
[19] 張 虹.談談狀語和定語的轉(zhuǎn)換[J].漢語學習, 1993,(6):16-18.
[20] 李勁榮.指賓狀語句的功能透視[J].中國語文, 2007,(4):331-342.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Adjectives Used as Adverbials in Recent 20 Years
Liu Zhenping
(Asian Languages&Cultures,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N TU,Singapo re 637616)
More and more research has been made on adjectives used as adverbials(AUAA)since the 1990s,mainly in term s of the five aspects:(1)the measurement of the ability of AUAA;(2)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o rientation types of AUAA;(3)analysisof the semantic typesof AUAA w ith different semantic o rientations;(4)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AUUA w ith different semantic o rientation;(5)analysisof the transposition of AUUA w ith different semantic o rientation.In general,the research on AUUA is p recise in the method and varied in the angle but still remains descrip tive w ithout effect on the service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djective;adverbial;semantic orientation;semantic features
book=0,ebook=148
H146
A
1673-1794(2010)03-0001-04
劉振平(1979-),男,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語音、語法與國際漢語教學。
20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