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連,黃斌豪
(江門市中心醫(yī)院核醫(yī)學科,廣東 江門 529070)
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的血管疾病,是由胎兒期血管組織畸形或原有毛細血管擴張所致的一種良性腫瘤,大多數(shù)為錯構(gòu)瘤,多見于嬰幼兒。臨床上將血管瘤分為四種:⑴草莓狀血管瘤;⑵鮮紅斑痣;⑶海綿狀血管瘤;⑷混合型血管瘤。本科自2000年開始采用90鍶(90Sr)敷貼改良法治療嬰幼兒皮膚血管瘤,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核醫(yī)學科接受90Sr敷貼治療的嬰幼兒血管瘤患兒2380例,所有患兒均符合《皮膚病學》中血管瘤的診斷標準[1],其中草莓狀血管瘤1885例,鮮紅斑痣321例,混合型血管瘤130例,海綿狀血管瘤44例。男982例,女1398例,年齡最小18 d,最大8歲。血管瘤散在分布于頭部、顏面部、軀干和四肢,面積最小的直徑約3 mm,最大的直徑約5.2 cm。
1.2 治療方法90Sr敷貼器由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生產(chǎn),大小2 cm×2 cm,有效活性范圍約1.5 cm×1.5 cm。本科采用改良法對患兒進行治療,根據(jù)患兒血管瘤的厚度、年齡、范圍和部位的不同給予不同的劑量。每次給予500-700 rad,隔3 d治療一次,一共3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總劑量1800-2000 rad。經(jīng)敷貼治療約1個月左右出現(xiàn)干性皮炎,待壞死皮膚脫落后復(fù)查。根據(jù)療效決定是否再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第2個療程與第1個療程治療相仿,一般經(jīng)1-3個療程治愈。
1.3 療效判斷標準[2]痊愈:血管瘤完全消失且皮膚顏色正?;蚓植苛羯僭S痕跡;顯效:血管瘤明顯蒼白或變平,局部尚有少許痕跡;好轉(zhuǎn):血管瘤停止生長,顏色變淺;無效:血管瘤外觀無明顯變化或有發(fā)展趨勢。
2380例血管瘤患兒經(jīng)90鍶敷貼改良法治療后,總治愈率為98.8%(2351/2380)。其中1885例草莓狀血管瘤經(jīng)1個療程治愈185例,經(jīng)第2個療程治愈1063例,經(jīng)第3個療程治愈637例,總治愈率為100%。鮮紅斑痣一般經(jīng)2-3個療程治療治愈率為91.3%(293/321)?;旌闲院秃>d狀血管瘤均經(jīng)3個療程治療,總治愈率為86.2%(150/174)。
血管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新生兒發(fā)病率約3%-8%[2]。血管瘤的治療方法很多,有局部注射硬化劑、冷凍、激素、手術(shù)等非核素治療方法和核素β射線治療。而核素90Sr敷貼治療因其治療簡單、方便,患兒和家屬易于接受,治療效果良好而成為嬰幼兒血管瘤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科使用90鍶敷貼改良法治療嬰幼兒血管瘤共2380例,經(jīng)實踐證明此方法易觀察治療反應(yīng),便于調(diào)整治療劑量,治療效果好,副作用少,總治療有效率與其他相關(guān)報道[3-5]相當。本組病例中單純性血管瘤(草莓狀血管瘤)的療效最好,鮮紅斑痣次之,混合型和海綿狀血管瘤療效稍遜。經(jīng)觀察血管瘤的療效與年齡有關(guān),年齡越小療效越好,皮膚色素沉著消失也快。與傳統(tǒng)一次大劑量法相比,一次性大劑量療法因劑量大,致使治療處皮膚反應(yīng)劇烈,病灶處可出現(xiàn)疼痛、起水泡、破潰、感染,進而形成瘢痕或出現(xiàn)明顯色素沉著,副作用較多;而小劑量分次法每次劑量小,病損部位皮膚反應(yīng)輕微,但該法治療次數(shù)多,尤其給遠道而來就診患兒和家屬帶來極大不便。此外,部份因劑量小,達不到治療目的[3]。因此,本科采用改良法治療皮膚血管瘤,副作用少又給患兒家屬帶來方便,深受患兒家屬好評,獲得滿意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yīng)用。
[1]楊國亮.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2:836-837.
[2]潘中允.放射性核素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62-363.
[3]黃江河,唐真武.90鍶敷貼改良法治療血管瘤248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4):619-620.
[4]朱 寶,黃海峰,王俊超.90Sr敷貼治療嬰幼兒顏面部血管瘤療效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9,13(7):57.
[5]饒國輝,李潔明,岳殿超,等.90Sr-90γ敷貼治療嬰幼兒皮膚血管瘤103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1):52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