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陳焱
(浙江省社會主義學院,浙江杭州 311121)
和諧世界理念:和合文化啟迪國際關系新思維
——兼談和合文化實現(xiàn)跨文化對話的進路
孔陳焱
(浙江省社會主義學院,浙江杭州 311121)
和諧世界理念充分吸收和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和合文化的寶貴精神,既為處于全球化過程中的國際關系提供了全新的思維,同時也以此表明中國政府對于當今世界戰(zhàn)略的抉擇和良好愿望。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和諧世界理念要被全世界理解并接受,與和合文化走向世界密不可分。筆者認為和合文化提供了成功實現(xiàn)跨文化對話的進路,即尊重跨文化對話的平等性和互惠性。
和合文化;和諧世界;跨文化對話
十七大報告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共有精神家園。和合文化產生以來,作為對中華普遍文化現(xiàn)象的概括,始終貫穿于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各個時代各家各派之中,從而成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認同的人文精神。當代學者對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關注和重視,使得對和合文化的研究在學界催生了一門新的學問“和合學”。張立文教授的《和合學概念 --21世紀文化戰(zhàn)略的構想》(1996年)一書出版,標志著和合學理論體系的確立。他系統(tǒng)論證了中華文化在化解自身和人類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中走向世界和21世紀,終將獲得世界認同,這正是和合學的現(xiàn)代價值所在。
筆者試就和諧世界理念提出的文化淵源角度分析和合文化在新時代啟迪當今世界的新成果,并就促進和合文化與世界各文化進行成功跨文化對話的進路問題提出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追溯和合文化的歷史可謂久遠,然而卻歷久彌新??疾旌汀⒑隙?最早見于甲骨文和金文?!昂汀弊畛跏侵嘎曇粝鄳椭C,“合”的本義是上下唇的合攏。
春秋時期開始,和、合二字連用構成“和合”概念,始見于《國語·鄭語》卷十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表f昭注:“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鬃訉秃暇穹浅V匾?《論語·子路》的《論價》中強調“禮之用,和為貴”的行為準則,認為治理國事,禮儀制定都要以和為價值標準,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他又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著名思想,即認為君子講和諧一致而不苛求完全等同;小人則只苛求完全一樣而不講究和諧的完美?!蹲髠鳌は骞辍贰叭鐦分?無所不諧”?!豆茏印けā酚涊d:“畜之以道,則民和;養(yǎng)之以德,則民和;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即管子認為:畜養(yǎng)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諧,和諧所以團聚,和諧團聚就不會受到傷害?!盾髯印ぬ煺摗芬舱J為不僅“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而且“人之歡欣和合之時,則夫忠臣孝子亦憚詭而有所至矣?!奔窜髯诱J為:萬物化生,事物運動變化,天下的治理、精神的愉悅都是和合的結果。墨子也認為和合是處理人與社會關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結冤仇,而有離散之心,所以“離散不能相和合”。
東漢以后,和合概念被廣泛使用。思想家陸賈在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中指出:“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義相承?!钡兰业拇碜鳌短浇?jīng)》指出:“陰陽者像天地以治事,和合萬物,圣人亦當和合萬物,成天心,順陰陽而行?!焙秃鲜且环N愉悅,“樂乃可和合陰陽?!薄痘茨献印分赋?“天地之和合,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人氣者也?!?/p>
佛教傳入中國后,以“和合”解釋萬事萬物存在與消亡原因,佛學中許多派別對于這一基本理論作了大量的解釋,以致留下了許多以和合為顯語的概念,如“和合生”、“和合因”、“和合相”、“和合性”、“和合智”、“和合二諦”、“和合思擇”、“和合離散無?!钡取h傳佛教還把和合作為構建僧團及處理僧團內部成員關系的指導原則,形成了以和合為要求的戒律。“僧伽”(往往略稱為僧)一詞來自梵語音譯,而意譯即為和、眾,乃和合之意,故又稱作和合眾、和合僧、海眾 (喻眾僧和合如海水一味)。律宗創(chuàng)始人,佛教史學家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大師曾經(jīng)對此作過詳盡分析,他認為構成僧伽須有兩種條件:1、理和,即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為目的。2、事和,有六種,即: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說明佛教思想對和合概念作了成功的文化融合。
在各家闡釋的過程中,和合概念的內涵與日俱增,明代思想家王夫之以和合對儒家文本進行“六經(jīng)注我”式的詮釋。他在《張子正蒙注》中指出:“圣人成天下之盛德大業(yè)于感通之后,而以合絪缊一氣和合之體,修人事即以肖天德,知生即以知死,存神即以養(yǎng)氣,惟于二氣之實,兼體而以時用之爾?!薄昂秃现w”即和合體,是陰陽兩氣氤氳于太虛,而為一氣之體。在“和合之體”中,人事與天德、知生與知死、存神與養(yǎng)氣、體與用等沖突,都蘊涵于“和合之體”中。和合詮釋成為他溝通傳統(tǒng)與當代、經(jīng)典文本與時代精神之間的橋梁或聯(lián)結點。
中國民間社會也廣泛接受和倡導和合概念。如《紅樓夢》中也多次提到和合,第八回賈母送給秦鐘一個荷包,一個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第二十八回蔣玉涵行酒令中更有“女兒樂,夫唱婦隨真和合”的語句。和合概念甚至經(jīng)過長期演變而神化和形象化,成為民間崇拜對象,出現(xiàn)了和合二神。
和合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通用,成為儒、釋、道概括本身宗旨的綜合性概念。佛、道、儒三家均特別重視和合概念的闡釋。如老子的《道德經(jīng)·四十二章》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币馑际钦f,道是獨一無二的,它本身含有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和諧、均衡、協(xié)調的狀態(tài),萬物就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生,充分肯定了“和”在萬物生成中的作用。后來的宋明理學更是儒、佛、道三教和合的產物。
和合概念立足于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各時代的各家各派當中,成為中國文化思想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并應用于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以及國與國、民族與民族間的關系當中。和合文化已然成為中華民族思考、生活、解決各種問題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潛移默化于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這一文化基因始終存在。只是在不同時代呈現(xiàn)出這一基因的顯性或隱性。
“和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生命力的集中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倡導的和合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在每個歷史時代都結出新的奇葩。
建國以后,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黨和政府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倡導了和平和睦的國際氛圍,也強調了平等互利的合作精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擴大,和平合作已自然而然的被作為一個整體而看待。黨的歷代領導人都把和平與合作作為一個整體予以闡發(fā)。中華古老的“和合”概念與當代世界的和平合作趨勢有機地契合在一起。正如程思遠在《世代弘揚中華和合文化精神——為中華和合文化弘揚工程而作》一文中提出:“中華民族講和合,主要用來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黨派關系、民族關系乃至國際關系,強調要使這些關系保持和諧統(tǒng)一,形成合力。”[1]他認為這應該是今天弘揚和合文化最值得注重的方面。
2005年 4月,胡錦濤總書記參加亞非峰會時第一次提出這一理念。同年 7月,胡錦濤出訪莫斯科,“和諧的世界”被寫入《中俄關于 2l世紀國際秩序的聯(lián)合聲明》。胡錦濤總書記在 2005年 9月 15日聯(lián)合國成立 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fā)表了《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演講,系統(tǒng)闡述了和諧世界的理念,提出“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的國際關系新理念。[2]2006年 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沙特阿拉伯王國協(xié)商會議上,發(fā)表了題為《促進中東和平、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演講,從政治、經(jīng)濟和文明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建立和諧世界的問題。
在新時代,“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為處于全球化過程中的國際關系提供了全新的內容。關于和諧世界理念的內涵,張立文教授把它概括為四點[3]:
1、共同發(fā)展與繁榮。就是要促進全球協(xié)調、平衡、普遍發(fā)展,特別要推動發(fā)展中國家加快發(fā)展,使21世紀真正成為人人享有發(fā)展的世紀。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國利益相互交織、命運彼此依存。各國在發(fā)展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經(jīng)濟發(fā)展,而且要考慮自身經(jīng)濟發(fā)展與他國的關系,爭取共同發(fā)展與繁榮。沒有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發(fā)達國家的繁榮也難以持久。
2、相互包容。就是各國必須求同存異,以一種包容精神尊重各國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fā)展模式。當今世界是一個多樣性的世界,正是這種差別與多樣性使世界生機勃勃。對這些差別要倡導開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價值觀的多樣性,尊重各國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模式的自主權,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fā)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
3、永久和平。就是不僅要消滅戰(zhàn)爭,而且要求用和平和合作的方式,通過協(xié)調、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或沖突。世界和平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首要條件,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人類只有生活在和平環(huán)境里,才能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追求幸福生活,創(chuàng)造燦爛文明。沒有和平,就沒有和諧世界。和諧世界追求的和平是持久和平,是穩(wěn)定安寧,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和平。
4、共同安全。就是應在安全觀念上淡化排他性的安全合作,加強國家間的對話與合作,建立防范和解決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國際安全新體系。傳統(tǒng)的安全觀慣于從排異的角度出發(fā)來考慮國與國之間的安全問題,經(jīng)常以犧牲他國的安全利益來實現(xiàn)部分國家自身的安全。要構建和諧世界就必須建立共同安全觀,減少安全困境出現(xiàn)的可能性。
顯然,和諧世界理念要解決的就是人類社會發(fā)展所共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解決的方法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古國的智慧。同時,中國政府也以此表明了對于當今世界戰(zhàn)略的抉擇和良好愿望,正面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疑問。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國際上“中國威脅論”一度甚囂塵上。當代意義上的中國威脅論產生在蘇聯(lián)解體之后,源起于日本學者寸井友秀 1990年發(fā)表的《論中國這個潛在的威脅》。此后,中國威脅論在美國漸成體系,經(jīng)濟威脅、軍事威脅、文明威脅、環(huán)境威脅等大量見諸西方報刊。其論調大體就是認為不斷強大的中國必然會挑戰(zhàn)他國利益和國際秩序,進而對亞太乃至全球穩(wěn)定構成威脅。2009年,在全球經(jīng)濟危機局勢下,新版“中國威脅論”亦隨之悄然登場。日媒率先報出中國經(jīng)濟總量將于今年底超過日本,升至全球第二。美媒熱議所謂“中美共治”的 G2概念。兩個“2”看起來很美。但在 2009年 5月 20日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中歐峰會上,溫家寶總理淡然對“G2”說“敬謝不敏”。以此表達了中國政府一貫主張的奉行反霸權政治,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的理念。中國政府不愿意增添日、歐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在自身困難之際的防范和疑慮,也不愿意使周邊近鄰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加深憂慮。這與中國向世界莊嚴宣誓“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建設和諧世界”,“始終不渝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承諾是一致的。
和諧世界新理念充分吸收和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和合文化的寶貴精神,是一個具有全新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創(chuàng)見。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和諧世界理念要被全世界所理解并接受,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和合文化走向世界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國家、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自古就有,然而成功地向世界推出一種文化,并被欣然接受卻殊非一時一刻之易事。因為這涉及到跨文化對話的問題。如果和合文化能夠成功地與全球文化實現(xiàn)跨文化對話,那么就能為全世界接受和諧世界理念提供文化交流基礎上的重要條件。筆者認為,和合文化本身就包含了成功實現(xiàn)跨文化對話的可能性。
在日常接觸的媒體中,“對話”一詞越來越普遍地出現(xiàn)。在所謂的“全球化”時代,文化之間的碰撞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和強度發(fā)生,歷史和現(xiàn)實都警戒人類,只有“對話”才是減少沖突的必由之路。平等的對話不僅在思想上為人們普遍接受,在制度上也開始得到不同程度的確認,在國際舞臺上各類“對話”機制相繼成立。和合文化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必將面臨與世界各多元文化進行跨文化對話的局面。在當今世界的各種不同文化的對話中,也許說著同一種語言,但互相卻不能理解,甚至發(fā)生誤讀??缥幕瘜υ捰中枰p方遵守的游戲規(guī)則。當大家在一起進行對話,互相解讀的時候,雙方都要遵守某些規(guī)則,形成最基本的認同,否則是無法正常溝通的。這就如同平日里兩人打麻將,不能用各自的麻將規(guī)則來要求對方,必須事先溝通規(guī)則,然后才能開始游戲。在跨文化對話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要形成一種能相互理解和接受的規(guī)則。目前,發(fā)達國家以其雄厚的政治經(jīng)濟實力為后盾形成了要求得到廣泛認同的“全球化”文化對話規(guī)則,也就是他們的一套文化概念和規(guī)則。很顯然,由于硬性推行這套文化話語來詮釋“他者”文化,文化的多元性難以被尊重,強勢文化和強勢價值觀引發(fā)的只能是跨文化交流的失敗,導致“文明的沖突”。面臨這樣的跨文化對話困境時,有識之士已然注意到了其間的問題所在。意大利著名思想家恩貝托·??略?1999年紀念波洛尼亞大學成立九百周年的大會主題演講中曾指出,歐洲大陸第三個千年的目標是“差別共存與相互尊重”。他認為人們發(fā)現(xiàn)的差別越多,能夠承認和尊重的差別越多,就能更好地相聚三種相互理解的氛圍之中。[4]??绿岬囊娊夥浅>哂袉l(fā)性。樂黛云教授認為,這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強調的“和能生物,同則不繼”頗有相通之處。中國的“和而不同”原則和協(xié)調各種差別的“禮樂”精神一定會成為人類第三個千年實現(xiàn)“差別共存”的重要精神資源。
因此,從跨文化對話的理論來說,跨文化的“對話”存在兩個基本前提或者說是原則,即平等性和互惠性。筆者認為這就是成功實現(xiàn)跨文化對話的進路。
首先說平等性。在跨文化對話中存在三種關系,即“我”高于“你”,“你”高于“我”,“我”與“你”平等。從哲學本體論角度來說,“我—你”的關系是原初的,是你我共同構筑了“之間”的關系,這中間不存在誰先誰后的問題,也不存在西方唯我論哲學那種由自我構造他者的思想,“你”天然地就在“我”的面前,所以,我們在本質上是完全平等的。這種平等是由關系本體所確立的,是先在的,而不是在角力過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說,由于文化本身即是在“我—你”的相互關系中生成的,所以,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是任何一種文化試圖進行跨文化對話的應有之義。第二是互惠性。各種文化,包括我們自己的文化都生活于互惠性之中,互惠性是所有存在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漠視來自自身之外的一切文化?!拔摇恪钡幕セ菪栽谖幕瘜υ挼囊饬x上,就是任何一種文化都存在著對于對方的益處,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在跨文化對話中自以為是,借著跨文化對話的形式,實質卻是試圖進行單向度的輸出。
文化對話的失敗,文化傳播的受阻,幾乎都是由于這兩個基本前提或原則的缺失。理想的跨文化對話模式就是通過“之間”和“相遇”,通過“平等性”和“互惠性”等概念,幫助雙方或多方克服自我中心,從而以寬容的心態(tài)迎接“他者”,為真正的“對話”構筑良好的基礎。但是在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人的本性往往被理解為趨利避害,無休止地追求個人的利益,追求權力。就如英國哲學家霍布斯所說,每個人生來“都有占有一切東西乃至相互占有別人的軀體的權力?!盵5]人類交往的本質被理解為力量的角逐,因此,沖突就變得必然。反映在國際間交往上,在冷戰(zhàn)結束后,尋找新的對立面,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就并不令人奇怪了。筆者認為,這便是對立的思維方式導致的結果。
和合文化提供了人類另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我們之所以對這種文化與世界上各種文化的對話結果充滿期待,是因為這種充滿古老智慧的文化已經(jīng)具備了跨文化對話的兩個基本前提或者說是原則,即平等性和互惠性。
和合文化中蘊含著跨文化對話所需的“平等性”。我們從和合文化的特性中可以看到并發(fā)揚這種“平等性”。和合文化倡導“尊重差異”,倡導“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和合以事物差異矛盾的存在為前提,求大同而存小異。承認客觀世界存在不同的事物,而事物內部又存在差異,這是和合的前提。和合非單一,同一,唯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是包含差別和對立的同一、具體的同一。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對立、相互斗爭,就談不上它們的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宇宙萬物都是一個內部包含著不同因素不同成分,包含著陰陽對立的和的系統(tǒng)。說明和合文化本能地尊重世界各種文化的相互依存意義。倡導“尊重差異”可以說是它的一個重要貢獻。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只有承認和尊重差異,這個世界才能更好地相互理解,世界前景才能越來越美好。
和合文化中蘊含著跨文化對話所需的“互惠性”。和合文化強調“仁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觀。和合文化的基礎是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這在各家學說中表述不同,都強調了仁愛的精神原則。應該說“仁”是人類共同的道德基礎,馮友蘭先生曾指出:中國文化在觀念和價值上對 21世紀人類所能提供的最大貢獻首先是一個“和”字,是“以仁為體,和為用?!笨鬃铀鶑娬{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xiàn)?!八 钡朗恰叭省钡南麡O表現(xiàn),而其積極表現(xiàn)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己與人永遠是對峙的,己立、己達就遏制人立、人達,或者人立、人達可能威脅、損害己立、己達。這是和合文化展現(xiàn)出來的“互惠”的雙贏心態(tài)。
因此,和合的觀念構成一種新的國際關系觀。如《中庸》所說“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大道也”,本著平等互惠的思想,消除種族、宗教、意識形態(tài)等差異,充分尊重人權、尊重各種文化,求同存異,推行世界博愛,建設和諧世界,具有相當重要的啟蒙意義。當今世界,我們看到強求“同一”的霸權思維并沒有削弱,它導致國際紛爭不斷。然而無論怎樣,起碼在一般的意義上,代表著尊重他者的“對話”思想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共識。中華和合文化以其不卑不亢、寧靜致遠的心態(tài)和合萬千世界,把和諧世界的新理念、國際關系新思維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1]程思遠.世代弘揚中華和合文化精神 --為中華和合文化弘揚工程而作[N],人民日報,1997.6.28.
[2]胡錦濤在聯(lián)合國成立 60周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9.16.
[3]馮來興.中國傳統(tǒng)“和合”文化與構建和諧世界[J],江漢論壇,2006.5,44-45.
[4]樂黛云,李比雄主編.跨文化對話第 4輯[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1.
[5]霍布斯[英],趙雪綱譯.利維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98.
B26
A
1009-6981(2010)01-0069-05
2009-11-30
孔陳焱,男,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后,副教授,浙江省社會主義學院教研室主任,專業(yè)方向為政治學、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趙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