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院利
(華中科技大學(xué)中國語言研究所,湖北武漢 430074;西藏民族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陜西咸陽 712082)
張院利
(華中科技大學(xué)中國語言研究所,湖北武漢 430074;西藏民族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陜西咸陽 712082)
“”在甲金文及其它先秦傳世典籍里難覓蹤影,而在楚簡里則大量使用。對楚簡里“”的構(gòu)形造意進行考察,有利于我們構(gòu)想“”在早期的使用形態(tài),揭示“”、“敝 ”、“幣 ”間的關(guān)系。
楚簡;;敝 ;幣
近幾十年來出土的大量簡牘帛書里的文字,不僅為研究古代的思想文化、社會制度和物質(zhì)生活等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而且也大大推動了古文字研究的進展和古文字學(xué)科的建立。在出土的大量簡牘帛書等材料里,楚簡是一大宗。簡帛研究被稱為“顯學(xué)”,其中楚簡研究可以說是“顯學(xué)”里的“顯學(xué)”。出土的楚簡材料大多為秦統(tǒng)一以前的文字,沒有經(jīng)過輾轉(zhuǎn)傳抄所致的訛誤,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的信息。本文擬對楚簡中出現(xiàn)的“”進行考察,并分析其與其它相關(guān)文字如“敝”、“幣”等的遞嬗關(guān)系。
②郭·緇衣·四〇“必見其~(敝)”
③郭·性·二二“~(幣)帛”
④郭·老乙·十四“其甬不~(敝)”
⑥上博 (一)·孔子詩論 ·二十:“~(幣)帛之不可去也?!?/p>
⑦上博 (二)·魯邦大旱·二:“女毋薆珪璧~(幣)帛于山川?!?/p>
一、用如破敝之“敝”。如例①、例②、例④。
二、用如幣帛之“幣”。如例③、例⑤、例⑥、例⑦。
②“敗巾”說,如朱駿聲曰,“上下四注于六書為指事,謂破痕也,本訓(xùn)敗巾。”(指事)
即使是理解為表示敝敗義,最初人們造字時恐怕也是著眼于自身佩戴之衣巾。從以上各家解說,我們不難推測,也許最初即兼有敝敗和幣帛之意。敝敗大多為衣巾之?dāng)?然后才引申指其它各種敝敗。幣帛雖貴為貨幣,但檢之布帛初成之時,恐怕最初也是破碎之布帛甚至是麻皮之類。一“”而兼二義,看似矛盾,實則合理。所以才有了徐灝的“即古幣字”的說法。馬敘倫先生一方面認為“本訓(xùn)敗也”,同時又指出“徐謂為幣之古字可從”。在無意識中暗示出“”、“敝”、“幣”三字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遺憾的是在甲骨文、金文及其它先秦典籍里,我們已很少能看到“”的使用?!氨帧眲t較為常見。所以對“”字形體是如何從演變?yōu)榈?我們可以藉助對“敝”的考察來嘗試做出判斷。
A中三形與 F形、I形皆為像以攵撃巾之形,巾上或有兩點,或有四點,象灰塵之形?;驘o點,以“攵”顯意。B形左部為巾上加冗筆,巾上四點移到“攵”形之上。
D從巿從攵,“巿”上短橫折成銳角狀,兩點灰塵在巿內(nèi)。
C為從巿從攵,巿上有四點以示灰塵 (或可析為從釆從巾從攵)。G為從巿從殳,巿上有四點灰塵 (或可析為從米從巾從殳)。偏旁“攵”與“殳”在古文字中??赏ㄓ?。H為從巿從殳,巿上有兩點灰塵 (或可析為從米省從巾從殳)。“‘釆’、‘米’二字字形相近,在古文字中作為偏旁可以通用?!盵1]
E形為楚簡文字,從釆從巿從攵。
上述 C、G、H均可作兩種構(gòu)形理解。H形與G形同為馬王堆漢墓帛書文字,H當(dāng)為 G之省寫。E為楚簡文字。長沙馬王堆漢墓為古楚舊地,出土帛書文字仍保留有楚文字特色。所以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揭“敝”諸形,大致可以分為三組:
第一組為 A、B、D、F、I七形 (古文字中“巾 ”、“巿”形義相近,故“古文字中屢見把‘巾’旁寫作‘巿’旁的情況?!盵3]
第二組為 C形;
第三組為 E、G、H三形。
散盤為西周晚期之物,此時出現(xiàn)了 C形之“敝”,此后“敝”的兩種寫法分別體現(xiàn)了秦系文字和楚系文字的不同特點。近年來出土楚簡文字中大量使用的“”的形體特征也足可證明。
“幣”,帛也。從巾,敝聲。毗祭切。馬敘倫認為“幣”“帛”音同并紐。幣為帛之轉(zhuǎn)注字。古以玉貝為貨幣。璧即幣之先造字。后用布帛。則有幣字。[2]
但這樣的假設(shè)在現(xiàn)存的傳世典籍里尚未得到確證。較早的典籍即已有“敝”、“幣”而沒有“”。如《易 ·井 》:“甕敝漏?!薄抖Y記 ·樂記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薄抖Y記·緇衣》:“子曰,茍有車必見其軾,茍有衣必見其敝?!蓖跻雎?“敝 ,謂衣袂也?!薄稌?·召誥 》:“我非敢勤,惟恭奉幣,用供王能祈天永命?!薄秲x禮·聘禮 》:“幣美則沒禮。”《儀禮 ·士相見禮 》:“凡執(zhí)幣者不趨,容彌蹙以為儀?!背喼械摹啊眲t為我們提供了解讀三者關(guān)系的線索。祈望有更多的出土文獻為我們的假設(shè)提供更多的佐證。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九店楚簡[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李圃.古文字詁林 (第七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 (上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4]李家浩.戰(zhàn)國貨幣文字中的“”和“比”[J].中國語文,1980.(5).
H121
A
1003-8078(2010)02-107-03
2009-12-10
張院利 (1977-),女,河南汝州人,西藏民族學(xué)院講師,華中科技大學(xué) 08級博士生。
責(zé)任編輯 高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