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順 馬 均
四川丘陵區(qū)冬、春干旱頻繁,初夏旱發(fā)生頻率高,同時灌溉水源不足,季節(jié)性爭水矛盾十分突出,影響水稻適期栽插,常年有500~800萬畝雜交稻因等水栽秧,其秧齡達50天以上,個別片區(qū)甚至長達60~70天。目前生產上大多采用一段水育秧和密播旱育秧等方式,秧苗適栽期短,長齡秧素質差,同時也缺乏與遲栽水稻生育特點相適應的其它配套栽培技術,因而遲栽低產是本區(qū)水稻生產上一個十分普遍而突出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近年來,項目組在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實施過程中,研究并集成了“四川丘陵區(qū)雜交稻超稀播旱育秧避旱穩(wěn)產栽培模式”。
1.核心技術(超稀播旱育秧技術)
(1)品種選用 選用生育期適當、豐產性好、抗逆能力強、前期耐旱性較好的優(yōu)良雜交水稻品種。
(2)秧床準備 選擇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管理方便的旱地(最好是菜園地)作秧床地。每畝本田至少備足秧床地70m2。秧床地在播種前15~20天精心翻整,揀盡土壤中的石塊、菜頭等雜物,按60~70m2秧床地施尿素 2.5~3.5kg、過磷酸鈣10kg、氯化鉀2.5kg。先將肥料均勻撒于床土表面,然后連續(xù)來回翻刨3次,使15cm內土層的土和肥料充分混勻。對于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按60~70m2秧床地撒施“地蟲光”500g左右加以防治。
(3)種子準備及處理 按1畝本田備種0.75~1.0kg。選晴天曬種1~2天。采用清水漂選,將種谷倒入水中適當攪拌,10分鐘后撈凈浮在水面上的廢種子,將下沉種子反復淘洗后,先放入清水中浸泡8~12小時,按1.0~1.2kg種子用“旱育保姆”1包( 350g)包衣。采取“ 現包現播”的方法,將浸好的稻種撈出,瀝至不滴水時,將其倒入圓底的瓷盆中,然后慢慢地加入種衣劑,邊加邊滾動拌勻,直至種衣劑全部包裹在種子上為止。包衣后晾干水汽,即刻播種。
(4)開溝作廂和澆底水 一般按1.7~1.8m開廂,廂面寬1.3~1.4m,廂溝走道寬0.3~0.4m,廂面高10~15cm,廂長一般不超過10m。精細平整廂面,將走道中的土取出過篩備用,用于播種后覆蓋。播種前將秧床土充分澆透。澆水時,要分2次澆,2次間隔10多分鐘,使6~8cm厚的土層完全濕透。澆水后用少量過篩細土將廂面填平。
(5)分廂定量播種 播種時,將脹谷或粉嘴谷稱重,嚴格分廂定量,均勻撒播。先撒70%的種子,留30%的種子在較稀的地方補撒。播種后用過篩細土精心覆蓋廂面,厚度0.5~0.8cm,切勿讓種子外露。
(6)化學除草 在蓋種后,每60~70m2凈秧床地用“旱秧靈”(40%丁噁乳油)1袋(10ml)對水 6~7kg噴霧。施藥半小時后起拱蓋膜,拱高25~35cm。
(7)秧床地管理 播種后至苗期管理按一般旱育秧規(guī)范進行。為了減少秧床中后期水分損失和補水次數,可將拱膜高度提高到40~45cm。4月下旬以后在秧廂薄膜兩側每隔2m左右互開側窗,以利在晴天通風降溫。防止高溫燒苗,適當推遲完全去膜時間,即“高起拱、多側窗、遲去膜”。但雨天必須及時打開薄膜接納雨水,過分干旱時適當補水。
(8)秧床抽密留稀 在同一農戶幾塊稻田既有早栽又有等水遲栽的情況下,早栽的在拔秧時不一次性拔完,而是只在秧床地上較密的地方抽拔部分秧苗。留下的秧苗經澆水施肥后讓其繼續(xù)生長,形成多蘗大壯秧,用于等水遲栽田栽插。
(9)秧床地綜合高效利用 要在秋季計劃好下年秧床用地。秧床地冬季可在施足有機肥料,保證培肥地力的前提下種植蔬菜,蔬菜在育秧前半個月左右收獲;水稻播種后,可在秧床走道間種雙行玉米或間種西瓜、苦瓜等其它適宜的作物,以提高秧床地利用率。
2.配套技術
(1)本田規(guī)范化栽植技術 在小麥、油菜等小春作物收獲后,若水源條件許可,就盡早栽插;若遇干旱或灌溉水源不足,則保持正常的秧床管理,等水栽插,盡可能避開干旱對水稻栽插的限制。栽插規(guī)格根據品種特性、本田肥力和秧苗素質而定。一般為行距35~40cm,窩距20cm,每畝栽8000~12000窩。栽后每畝總莖蘗數依秧齡而定,秧齡50~60天的保持在8~10萬苗;秧齡60天以上保證在10萬苗以上。實行牽繩定植,保證行距、窩距規(guī)范。秧苗單株帶蘗多的(7~8個或更多)每窩栽單株;秧苗單株分蘗較少但生長健壯的,兩株合栽1窩。選晴天下午或陰雨天栽插,秧苗適量帶泥,同時盡量避免秧苗的損傷。
(2)前促式平衡施肥技術 因旱遲栽的雜交稻,施肥要集中在底肥和本田分蘗始期。麥茬田底肥每畝用碳銨40kg,或尿素15kg左右,或氯化銨 28~30kg;過磷酸鈣 40kg;氯化鉀10kg或草木灰100kg。油茬田施肥量比麥茬田減少1~2成。提倡施用農家肥,若農家肥用量較大,化肥用量應適當減少。也可施用質量合格的專用復合肥,其用量根據有效養(yǎng)分含量而定。實行“頭天施肥,第二天栽秧”,避免肥料損傷秧苗。栽后6~8天內追施分蘗肥,一般畝用尿素10kg左右。在保水保肥能力強的田塊,也可實行底肥“一道清”。
(3)科學管水和稻田輪曬節(jié)水技術 實行淺水栽秧,栽后3~5天內深水護苗。追施分蘗肥時田內持淺水層,追肥后5天左右田面自然落干,其后保持淺水層促進分蘗發(fā)生。當每窩莖蘗數達到15個左右時排水曬田。曬田復水后實行間隙灌溉,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淺水層,揚花后保持“干干濕濕”。在曬田期間,條件適宜的片區(qū),可實行稻田輪曬制度,即利用不同稻田的高低落差和秧苗長勢差異分批輪流曬田,低位田或肥田實行超前曬田,中位田次之,高位田后曬。后曬田排出的水盡量用于先曬田的復水或暫復水,做到田水不出片區(qū)。
(4)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 大田人工中耕除草或化學除草。特別注意在植保部門指導下抓好二化螟、稻苞蟲和稻曲病等病蟲害的防治。
1.增產增效 2006年以來在綿陽梓潼、游仙、涪城,南充順慶和遂寧安居等區(qū)縣的示范應用表明,采用該項技術在丘陵旱區(qū)同等條件下,一般每畝比常規(guī)密植育秧增產稻谷40~50kg,節(jié)省灌溉用水20%~30%,節(jié)省勞動力2個左右(由于大田稀植等),每畝增加稻作純收益80~120元。2008年在綿陽游仙區(qū)魏城鎮(zhèn)示范應用6000畝,30個代表性田塊在移栽秧齡為62~70天的條件下,平均畝產達到621.7kg,其中最高實收產量達到畝產806kg,創(chuàng)造了當地兩熟制雜交稻產量的最高記錄。
2.避旱節(jié)水 第一,實行旱育秧比水育秧在育秧階段節(jié)省用水50%~70%。第二,由于延長水稻的秧床期而相應縮短其本田期,本田期耗水量相應減少;同時,可以較好地錯開用水高峰,緩解水資源矛盾。第三,在稀播優(yōu)育條件下適當遲栽還有利于秧苗充分利用秧床地較好的生長條件,特別是利用5月中下旬優(yōu)越的光熱條件,增加分蘗,擴大苗體,栽后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較大葉面積而覆蓋田面,減緩田面水分蒸發(fā)。第四,實行稻田輪曬,有序排水,可把曬田期水資源的浪費降到最低程度,其節(jié)水效應能較好地適應四川丘陵旱區(qū)的氣象條件和水資源分布特點。
3.簡便易行,易于推廣 該技術實用性強,技術原理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明確,實施過程中不明顯增加農民的物質和勞力投入,還可省種和節(jié)省大田栽插用工,有利于緩和兩熟制稻區(qū)夏收夏種的機械、人力、畜力和季節(jié)等矛盾,符合當前農業(yè)生產的實際情況,農民容易接受,應用前景廣闊。
該模式適用于四川丘陵及類似生態(tài)區(qū)移栽秧齡為50天以上的麥(油)茬雜交中稻。預計本模式近5年內每年可推廣應用300萬畝,每畝增產稻谷45kg,增加經濟收益100元。5年累計可增產稻谷 13.5億kg,增加經濟收益21.6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