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敏,鄭立星,謝漢國
2.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廈門中華按蚊吸血活動規(guī)律及嗜血習性的調查
邱志敏1,鄭立星1,謝漢國2
2.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廈門市集美區(qū)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微小按蚊曾經是廈門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隨著農田改造及田間管理方式改變、農藥用量的增加以及城鎮(zhèn)的改造擴建,微小按蚊自90年代后在該地區(qū)就難以捕獲,而中華按蚊雖傳瘧能力較弱,但因孳生環(huán)境廣泛、生命力較強等因素導致種群密度較高,逐漸取代微小按蚊成為當地的優(yōu)勢蚊種。因此,為科學地防控瘧疾在本地的流行,有必要了解中華按蚊的嗜血習性、季節(jié)消長、夜間活動規(guī)律等生物學特性。
1.1 地點 選擇周圍種植水稻的廈門市集美區(qū)灌口鎮(zhèn)雙嶺村開展中華按蚊種群密度調查。
1.2 時間 2006-2008年,每年從5月末開始至10月初結束,每半個月開展1次中華按蚊密度調查,每年完成10次。
1.3 方法 采用半通宵或通宵室外人、牛帳誘法,人誘與牛誘地點相距10m,蚊帳下緣離地面20cm,用電動吸蚊器在帳內捕蚊,每小時捕蚊1次,捕獲蚊蟲用氯仿麻醉致死,帶回實驗室鑒定并計數。
2.1 叮人率與嗜血習性 2006-2008年采用人、牛帳誘法全通宵觀察,3年時間共調查30次,捕獲中華按蚊4 096只,其中牛誘3 998只,人誘98只,趨吸牛、人血比例為1∶81.59,叮人率為1.63只/人?夜(見表1)。
表1 中華按蚊嗜血習性調查結果
2.2 季節(jié)消長 3年數據均顯示中華按蚊種群密度存在2個高峰,6月為第一高峰,7、8月蚊密度降低,9月為第二高峰(見表2)。
表2 中華按蚊種群密度季節(jié)消長
2.3 夜間活動規(guī)律 從2006年7月的第2次調查開始,采用每小時捕捉1次的方法,共調查26次。結果顯示,調查點中華按蚊吸血活動高峰為19~20時(構成比為15.12%),以后逐漸減少(見表3)。
表3 中華按蚊夜間活動規(guī)律
2.4 氣溫與吸血活動的關系 記錄每次調查的氣溫,將平均氣溫從23°到33°分為5段,統(tǒng)計各平均氣溫調查的數據。結果顯示,在平均氣溫為27°~29°時,牛誘和人誘捕獲的中華按蚊數最多(見表4)。
表4 不同氣溫捕獲中華按蚊數
中華按蚊是我國廣泛分布的傳瘧媒介,廈門市中華按蚊的嗜血習性、季節(jié)消長、夜間活動規(guī)律等生物學特性鮮見報道。本調查發(fā)現(xiàn),廈門市集美區(qū)中華按蚊趨吸人、牛血比例為1∶81.59,叮人率為1.63只/(人?夜),種群密度呈雙峰型,6月、9月為高峰,夜間吸血高峰為19~22時,日平均氣溫為27°~29°是中華按蚊在自然環(huán)境中最適合生存和活動的溫度。調查結果表明,該地區(qū)中華按蚊趨吸人血率、種群密度及其叮人率均較低。
R384.1
B
1002-2694(2010)01-0091-01
1.廈門市集美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廈門 361022;
2009-07-12;
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