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蕊
內容摘要:近幾年來,中職生現狀堪憂,他們知識欠缺,行為失范,心理脆弱,缺乏自信,不上進,不學習,心中迷惘,是新生的“迷惘一代”。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引導他們成長,幫助他們成材,不容忽視。筆者提出“根性”教育,旨在通過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讓傳統(tǒng)文化精神,引導他們走出迷惘,走向成功。
關鍵詞:中職生 “根性”教育 緣起 策略
一.對中職生進行“根性”教育的緣起
在二十年的中職教育工作中,一個問題越來越讓我焦慮不安:中職生的素質一屆不如一屆。一方面,他們基礎知識儲備量嚴重不足,各方面的能力欠缺,行為習慣差,難管難教,心理敏感而脆弱,妄自菲薄,內心冷漠,玩世不恭,抱著“混”人生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缺乏責任與擔當,精神萎靡,整體上缺乏對知識的渴求,對未來的規(guī)劃、對生活的熱情,渾渾噩噩,近于麻木。
另外,我曾經在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中看到一期關于中國和美國12名高中生的節(jié)目。主持人分別給出“智慧、權利、真理、金錢和美”的選項,12名美國學生全部選擇了真理與智慧,而中國的學生除了一個選擇了美之外,其余的選擇了權利與金錢,沒有人選擇真理與智慧?!爸忻栏咧猩g的差距,以這樣一種直觀的形式,將教育的宗旨、目標、結果都分明地呈現在眼前,也將公民素質的差距和國家未來的前景擺在國人面前,這不得不讓人感慨和深思”[1]。我在想,現在,我們的高中生選擇了權和錢,那么當曾經選擇過真理與智慧的人們退出歷史舞臺之后,誰去追求真理?誰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誰去傳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高中生是未來社會的精英,中職生是未來社會的生力軍,他們的現狀,讓人擔憂,擔憂他們個人的未來,也擔憂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價值取向離中國傳統(tǒng)精神到底有多遙遠?中國傳統(tǒng)精神丟到哪里去了?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2]。楊叔子先生說:“沒有先進的科學,沒有現代的科技,一個民族,一打就垮;而沒有民族傳統(tǒng),沒有人文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打自垮”[3]。習近平總書記說:“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涵養(yǎng)了一代代的中華兒女,今天,依然是我們的精神寶庫和民族‘根之所在”。[4]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5]。
繼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tǒng)精神,不是寫進文件、講幾次話就能實現的,而必須通過傳承教育,使我們的孩子懂民族的歷史,愛祖國的文化,關懷現實,著眼未來,對祖國有一份擔當,對人民有一份責任;繼承傳統(tǒng)精神,要讓青年學子蓄積實實在在的精神力量,擁有純純正正的道德品質,煥發(fā)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自信,表現出“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和“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南西北風”的鋼鐵意志。但高中生的選擇和中職生的現狀,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近年來,我們的經濟發(fā)達了,物質富裕了,可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卻放松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識淡化了,國家立場不堅定了,道德水平下滑了,損害國家利益的多了,追名逐利的多了,貪圖享樂的多了,將來把國家交給他們來管理,會把國家引向何方?中國夢能否實現?中華民族能否復興?很讓人擔憂。所以,“根性”教育,于家于國,于現在于未來,都勢在必行。
二.“根性”教育的內涵
時下,人們在交談中時不時會說“現在的人誰還講這個?”,“現在的年輕人才不在乎這呢!”?!斑@個”指什么?“這”、又指什么?我相信說這話的是60后70后的人,他們說話的語氣中有一種對過去的懷念,有一種對當下的無奈與不解,更有一種對未來的擔憂。我想,“這個”、 “這”,所隱指的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標準禮儀、規(guī)范、道德、準則,是謙讓,是責任,是擔當,是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精神,是我們民族的“根”。而“根性”,正是指幾千年中華民族所形成并鞏固傳承下來的民族精神和國家品質,它涵蓋了中華民族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價值取向、禮儀規(guī)范等多層面的內容。而“根性”教育,就是指通過加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通過對中華文化中“仁義禮智信,恭良勤儉讓”、“百善孝為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等內容的宣講學習,使這種精神熠熠生輝,發(fā)揚光大,滲入國人的生命,指導人們的行為,啟發(fā)人們的智慧,孕育人們的浩然正氣,激發(fā)人們的干云豪氣,用中華精神的正能量,指引迷惘的人們,警醒貪婪的人們,教育年輕的人們,使他們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使我們的民族煥發(fā)青春與活力,去實現中國夢,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根性”教育的策略
中職生學習負擔輕,教學內容不受高考應試的束縛與限制,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精力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比較全面的學習。
(一) 中國的經典,都是教如何做人的,因此,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以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感、高尚人品、責任意識、奉獻意識等為終極目的,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漢字教學,培養(yǎng)中職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方方正正的漢字,既是記錄華夏文化的符號,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智慧的中國先民“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皇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6]。集體創(chuàng)造的結晶,是全世界唯一傳承下來的鮮活的表意文字。在古代的學問中,關于漢字的學問叫“小學”,區(qū)別于君子之學的“大學”,漢字的構形,都有其理據可言,每一個漢字,都反映著中國人對自身、對世界的認識,記載著中國社會和歷史的演變,沉淀著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倫理觀念,漢字如同《易經》的爻卦一樣,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道理。魯迅先生曾說“漢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7]。但現在的語文教育,恰恰刪除了漢字中最民族最美的部分,僅僅停留在認識字上,而漢字自身的文化則被刪除殆盡,學生對漢字的尊敬與熱愛,就無從談起,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也無從建立。如“子”字,甲骨文文寫成這樣子,“美”字寫成,“孕”寫成,從視覺上看就很美,表意性也很直觀,學生一看,十分有趣,不僅會記住漢字,而且會愛上漢字,這種愛一旦在孩子的心田生根發(fā)芽,就永遠不會變。誠如曲黎敏所說“漢字是中國人心靈上綻放出的花朵,是中國人人心的造化”[8],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字,有中國字的地方,就有中國心” [9]。如今電腦的普及,人們書寫的機會越來越少,“提筆忘字”的情形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漢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根性”教育應從漢字這個根之根開始。endprint
2.加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教育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敝袊鴤鹘y(tǒng)文化精神中,最響亮、最有感召力、最有血性的便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它集中表現了中華兒女的社會責任和時代擔當。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就是一路高唱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積貧積弱不斷走向富強、文明,一代代的中華兒女,就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甘愿把苦難一肩擔起。人心齊,泰山移,樹多成林不怕風,線多搓繩挑千斤,這就是民族的凝聚力,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強有力保障。而現在的青少年,自私自利,缺乏治國安邦的追求與抱負,缺少感恩的心,只知索取,不談責任,殊不知,天下不太平,哪有個人的幸福?古人云“邦無道,富且貴,恥也;邦有道,窮且賤,恥也”[10]。人生只有在承擔責任的奮斗中,才更有價值。因此,責任感的培養(yǎng),無論對學生個人還是對國家都至關重要。
3.培養(yǎng)“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情懷
“不管去到哪個國家生活,都比不上住在自己國家理直氣壯又幸福啊”[11]。祖國給了我們尊嚴,離開祖國,我們什么都不是。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屈原“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當祖國貧窮落后時,我們被叫做“東亞病夫”,被標識“唯中國人和狗不得入內”,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被日本燒殺蹂躪。祖國遭受恥辱,人民深受災難;今天,祖國強大了,人民幸福了,中國有了話語權,人民說話底氣足了。艾青說“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個人只有深愛自己的國家,才會有博大的胸襟,才會有無窮的動力,事業(yè)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人生就會更有價值。個人和祖國,是海和浪,只有大海浩瀚蓬勃,浪花才會永不干涸。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常說打鐵還需本身硬,但現在的教師,大多數也是應試教育的成功者,因此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并不能完全勝任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需要,如漢字教學,對很多語文老師來說不能勝任,這樣,要切切實實抓好傳統(tǒng)文化教育,首先得培訓教師,使他們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脈線和思想有一個完整的把握,在實施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能夠獨當一面,通過他們言傳身教,引導學生走出迷惘,走向成功。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突出傳統(tǒng)文化特色
中職學生之所以消極迷惘、不思進取,主要原因是他們依然認為只有上高中考大學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出路,因此,當中考失敗后,他們便看不到希望,陷入迷惘,對中職學習不屑一顧,卻又無力改變,在矛盾焦慮中走向頹廢。因而,中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在引導學生辯證思維、轉變就業(yè)觀念成材觀念、謀劃定位、另辟蹊徑等方面構思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板塊,讓文化墻、宣傳欄、校園廣播、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成為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徑,讓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改變學生,只有當學生這一內因發(fā)生改變,中職生的精神面貌才能轉變,中職教育的現狀才能改變,教育改革才能成功轉型,走上正軌。
(四)選編經典篇目,強化經典背誦
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要避免走過程走秀,要選編摘錄各個時期的優(yōu)秀經典篇目,長期堅持背誦,讓學生切切實實記憶一定量的經典名篇,出口能誦,中國文化精神的清泉,就會滋潤他們的心田,修養(yǎng)他們的品性,歷練他們的人格,鍛煉他們的意志,開啟他們的心智,“道不遠人”[12],在傳統(tǒng)文化精神力量的感召下,馬不揚鞭自奮蹄,面對困難,學生會迎難而上;出現迷惘,學生會自我調適;面臨抉擇,學生會正確取舍。中國文化的“根”就會更加蓬勃蓊郁,中華民族才會生生不息,永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俊.《加強青少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夯實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N].網絡文庫.
[2]人民網.《深入討論》[N].2014.8.
[3]楊叔子.《下文上達文質相宜》[J].《山東工業(yè)大學學報》.1998第二期.
[4]習近平.《習近平談中國文化》[N]. 網絡文庫.2014.
[5]胡錦濤.《中共十七大報告》[R].新華網.2008.
[6許慎.《說文解字序》[M].中華書局.2004.
[7][8][9]曲黎敏《從字到人<養(yǎng)生篇>》[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4.
[10]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
[11]樸槿惠.《絕望鍛煉了我:樸槿惠自傳》[M].譯林出版社.2013.5.
[12]于丹.《論語心得》[M].中華書局.2006.11.
本文系甘肅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對中職生進行根性教育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4]GHB1477.
(作者單位:甘肅平涼師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