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福東
從2007年起,廣東高考語文試卷在內容上有了較大改變,將現代文閱讀按文本分成了三類——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其中,實用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出現在選考部分。而論述類文本則出現在必考部分,因此,論述類文本是每個考生都無法回避的內容。
“論述類”文本一般以議論文的面目出現,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以闡述觀點、說明道理、分析事實、辯駁舊說、介紹新見等為主要內容,含時評、短論、書評、社科論文等。由于論述類文章是常用文體,所以被列為必考文體。概括地講,論述類文本有三個主要特征:(1)議論性較強;(2)觀點鮮明;(3)材料涉及面廣,大多涉及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
從表一可以看出,近三年來,題型、題量和分值都基本穩(wěn)定。除2009年考查的是科學論文之外,其他兩年考查的都是文藝論文。這其實也體現了一種文體的轉變——由偏向文藝論文而轉向科學論文,這種轉變在2010年的廣東高考語文試卷之中恐怕仍將繼續(xù)。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年究竟考查了些什么?
從表二可以看出,客觀選擇題一般用來考查信息篩選整合、概念詞語理解和觀點與論據的把握,而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概括文章內容、理解概括評價作者的觀點則是以主觀簡答題的形式來考查的。近三年涉及到的考點也無非是上述六個方面。
明確了過去考了些什么,我們再來看看2010年將要考些什么。2010年“廣東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中關于“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說明如下:
論述類文本考查的能力為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其中包括下列六個考點。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下面,筆者以近三年高考語文廣東卷為例,來看看上述考點在高考語文試卷中是如何體現的。
表一
表二
例:(2008年廣東卷)根據文意,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 )( )(5分)
A.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系,從事物間的聯系中概括出來的意義,都不屬于“直覺”。
B.“知覺”可用“A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沒有意義。
C.“‘直覺的知’的內容”的獲得并非易事,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想來完成。
D.靈感就如同禪家所說的“悟”一樣,常常突現于眼前而非艱苦思索的結果。
E.在古典派學者看來,“獨立自足的境界”應當包含在藝術須有的“整一”之中。
【答案】C、D
【分析】本題考查對文中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能力層級為C。C項的考查涉及對“‘直覺的知’的內容”和“‘名理的知’的內容”的篩選與整合,見于原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主要是第二自然段。D項考查的是對原文第四自然段相關內容的篩選與整合。
本小題五個選項涉及概念的把握、信息的篩選與整合,其實就是對文章相關內容的把握。這類題目的設計,大多數時候是不會照抄原文的,而是采用轉換表述、篩選整合的方式,因此我們在解題時,不可機械地看原文是否有這樣的文字表述。
例:(2008年廣東卷)下面對詩的賞析,符合“直覺的知”的一項是( )(3分)
A.在欣賞《詩經·蒹葭》時,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
B.在欣賞曹操《觀滄?!窌r,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
C.在欣賞杜甫《望岳》時,感覺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偉壯麗。
D.在欣賞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時,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
【答案】C
【分析】本題考查對文中相關概念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雖然本題涉及的四首詩歌(屬《考試說明》要求背誦的篇目)都是文本外的信息,但讀解時并不需要涉及這四首詩歌的有關內容,所考查的內容仍然立足于文本內的閱讀,是對文本的理解,因此還是符合閱讀考查的基本要求的。本題考查對“直覺的知”這一概念的準確理解,答案主要可從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找。本題設計有創(chuàng)新,難度適中,又回應了《考試大綱的說明》中的題型示例,是值得肯定的一道好題。
例:(2007年廣東卷)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論據證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的是( )(3分)
A.美國人莫爾斯發(fā)明了電報。
B.毛澤東說,《木蘭花慢》含有地圓的意思。
C.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美學誕生了。
D.藝術創(chuàng)新需要感性、直覺與頓悟。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對觀點與論據的把握,是根據要求對文中相關信息的篩選,能力層級為C。解答這道題,首先明確“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一句是處于第四段的開首。從文章的行文思路看,本句既是對上兩段內容的歸結(可從“上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說明”的表述得知),又是第四段的中心句。因此,本觀點句的論據就可在第三、四段中找。D項的“藝術創(chuàng)新需要感性、直覺與頓悟”只強調了藝術創(chuàng)新的特質,沒有言及科學,不能作論述題干的論據。錯誤為答非所問。
考查對觀點與論據關系的把握能力,只是2007年考了一次,但是這類試題應該引起重視,因為這種能力是閱讀議論文的基本能力。
在近三年的廣東高考語文試卷中,上述三類試題都是以客觀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的。歸納起來,解答論述類文本閱讀的客觀選擇題,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明結構(①標序每段,②每段寫什么,畫出關鍵詞句,③論點與論據);第二步找題源(①定嫌疑項,②找出相應段落,畫出對應文句);第三步校答案(將嫌疑項一一對照原文,精讀相應文字,這一步的關鍵在于對照比較)。
一般說來,客觀選擇題命題錯誤項的編制方式有下列六種:
(1)無中生有式。往往依據分辨能力不強的部分考生的思路,故意加些原文中沒有的內容,以迷惑考生。其特點是選項內容比原文內容“多”了,憑空捏造。
(2)歪曲文意式。往往依照理解能力不強的考生的理解方式,故意編造一些曲解文意的內容以迷惑考生,其特點是選項的內容“變”了。
(3)改變性質式。故意把事物的屬性、時態(tài)等說錯,或者把可能性說成必然性,把假設說成事實或者相反以迷惑干擾考生,“幾乎能”說成“所有的”。
(4)偷換概念式。把文中的某個重要概念用另一個概念偷換,以此迷惑考生。
(5)強加因果式。把沒有因果關系的說成有因果關系,有的選項則把因果關系顛倒了。
(6)弄錯時態(tài)、模態(tài)式。時態(tài)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已經如此”,還是“將來如此”。模態(tài):往往是在“必然如此”還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把“已經”說成“可能”。
例:(2007年廣東卷)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談到了藝術的科學性問題,這是重復嗎?請說明理由。(4分)
【分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結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層級為C。解答這道試題,可先從分析文章的思路入手:本文圍繞“藝術與科學的關系”話題,提出“科學與藝術應該交融”,“既要不斷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又要不斷提高藝術品味和形象思維能力”的觀點。圍繞這一話題和觀點,文章安排了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總起;第二、三自然段通過事例,分別論述了“科學性對藝術表達的重要性”、“科學發(fā)現并不只是理性思維的產物,它還依賴于藝術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依賴于人們的靈感和頓悟”。第四自然段則是對上兩段內容的總結與深化,論述“藝術與科學有重疊、有交融”。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總結,在上文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任何的創(chuàng)新,都不僅需要科學的邏輯推理,而且需要藝術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覺、頓悟”,從而再一次回應了“創(chuàng)新與想象”的標題。
根據上述結構思路的分析,我們再分析二、四兩段的內容。第二自然段談到藝術的科學性問題,目的是要強調在藝術表達中科學性的重要。這可以從本段所舉的三個例子和段末的總結句(“無科學性,藝術表達就不會有美感,也就難以為人們所理解”)看出。而第四自然段之所以談到藝術的科學性,是要從“藝術中常常蘊涵著科學”這一角度來論述“藝術與科學有重疊、有交融”的觀點。文中舉出王國維、毛澤東對《木蘭花慢》的評說的例子,就是要說明“藝術中蘊涵著科學”這一觀點。據以上分析,雖然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談到藝術的科學性問題,兩者的角度和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它們并不重復。
文章結構是指對材料的組織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現形式,是文章思路具體的外在表現。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边@就是說,只有弄清作者的思路,才能把握住文章的真諦,可見理清思路,對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議論文基本結構大概是這樣幾種形式:①總分式結構;②并列式結構;③對照式結構;④遞進式結構;⑤破立式結構。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結構,是研究作者的寫作意圖,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住作品思想內容的重要方法。在復習中,要訓練自己能分清語段內部的結構層次,把握好語句間的連貫與銜接,能將打亂了的語言材料按一定思路理順。把握文章的思路,是本考點發(fā)展的趨向。
例:(2008年廣東卷)“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4分)
【分析】本題考查對文中信息的篩選及綜合概括,能力層級為C??疾榈膬热莺w了全文,必須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行文思路和內容要點,才能作好歸納、概括。選文圍繞“詩的境界和直覺”問題用五個自然段展開論述。解這道題的時候,要注意題干的要求——“‘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不是“文章涉及……”——因此,答案并沒有將文章涉及的內容都歸納進去。應該說,本題的考點和能力設置是值得肯定的,它向中學的現代文閱讀教學提出了一個正確的導向——整體閱讀,把握文本的內容要點。
例:(2008年廣東卷)在“詩的境界”形成的過程中,只能有“直覺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4分)
【分析】本題考查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把握,能力層級為C。在一些內涵豐富的文章中,作者的觀點往往不止一個,或者說文章在論述主要觀點的同時,還會有其他次要的觀點,本文就屬于這種情況。文章在論述“詩的‘見’必為‘直覺’”(或:詩歌的境界的形成必須產生于“直覺”)這一主要觀點的同時,還談到了“思考與聯想對詩的境界的形成的重要性”。本題的設計就植根于此。從本題所提供的參考答案(“不正確”)來看,命題者是想考生在把握文本的主要觀點的同時,也能同時了解作者在文中的其他觀點,做到全面、準確地把握文中作者的觀點。
所謂“觀點態(tài)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對客觀存在的人、事、物、現象、表現、做法等所持有的主張和看法?!白髡咴谖闹械挠^點態(tài)度”即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也就是作者的見解和主張。如果不能準確概括出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就不能說讀懂了文章。所以,在閱讀時我們就能看出,作者對所論說的事物的觀點和態(tài)度,是頌揚還是批評,是完全支持還是有一定的保留。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間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這就要求考生能夠篩選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那么,如何才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呢?首先是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在閱讀時弄清文章的整體傾向、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大致結構;其次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文章的內容,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概括”。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分類只是筆者個人的分法,也許不夠全面,主要是為了解說的方便。2010年的廣東高考語文論述類試題或許會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筆者也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