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莉
中國對非戰(zhàn)略:成功與挑戰(zhàn)3
呂曉莉
新時期的中非關系在“中非合作論壇”機制的推進下健康發(fā)展,但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特別是來自西方大國的挑戰(zhàn)。西方大國在誣指中國對非搞“新殖民主義”的同時,加緊對非戰(zhàn)略調整。正視競爭、立足共贏、理性應對西方的挑戰(zhàn)成為新時期中國對非戰(zhàn)略的重要任務。
中非關系 發(fā)展 挑戰(zhàn) 對策
進入新世紀,隨著世界經濟、政治與國際力量對比等各種因素的變化,非洲在大國國際戰(zhàn)略中的地位發(fā)生相應變化。面對新的國際形勢,中國對非戰(zhàn)略做出積極調整,中非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隨著中非關系的升溫,西方大國對中非關系的關注與質疑也不斷加大,他們在誣指中國對非搞“新殖民主義”的同時,加緊調整對非戰(zhàn)略。針對西方的挑戰(zhàn),中國應正視競爭,立足共贏,理性應對。長期穩(wěn)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關系。2003年12月溫家寶總理率團出席了在埃塞俄比亞首都舉行的第二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會議為此后三年中非合作制定了總體規(guī)劃。2006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將中非友好合作關系推向了高潮。48個非洲國家的領導人或高級代表聚首北京,與會各國一致同意建立和發(fā)展中非新型戰(zhàn)略伙伴關系。胡錦濤主席在峰會上宣布了加強中非務實合作、支持非洲國家發(fā)展的8項舉措,受到非洲國家的熱烈歡迎。2009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成功舉行,埃及總統(tǒng)穆巴拉克等18位非洲國家領導人與會。溫家寶總理在開幕式上就推進中非務實合作宣布了新8項舉措,得到非洲各國高度評價。
在具體政策實踐中,中非合作關系在各方面都有重大進展。首先,雙方在國際事務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中國政府2006年1月12日發(fā)表了《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對非洲聯(lián)盟等地區(qū)組織及相關國家為解決地區(qū)沖突所做的努力表示支持,并承諾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繼續(xù)支持并參與聯(lián)合國在非洲的維和行動。中國從2003年開始向聯(lián)合國在剛果(金)、利比里亞和蘇丹的維和行動派出了維和部
新時期的中非關系在“中非合作論壇”機制的推動下發(fā)展迅速,中非友好合作關系不斷加強并取得積極成果。尤其是2000年以來,中國根據國際形勢和非洲國家發(fā)展的需要,積極調整對非戰(zhàn)略,在與非洲國家傳統(tǒng)友誼的基礎上擴展中非全面合作,共同構建面向未來的中非新型戰(zhàn)略伙伴關系,使中非友好關系步入了一個全面、快速發(fā)展的新階段。在部分非洲國家的建議下,中國與非洲國家于2000年建立了在南南合作范疇內的集體對話機制——中非合作論壇,并以此為平臺加強雙邊合作與交流,促進共同發(fā)展。2000年10月10-12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會議有來自45個非洲國家的外交部長、主管對外合作或經濟事務的部長以及部分國際機構和地區(qū)組織的代表參加。中非雙方決定在21世紀建立和發(fā)展隊,迄今已在非洲地區(qū)執(zhí)行了12次維和行動。中國通過自身的努力,推動國際社會加大對非洲問題的關注,為維護非洲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非洲各國在臺灣、涉藏、人權、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關系到中國重大利益的問題上,也都給予了堅定的支持。中非雙方高度重視高層互訪,中國多位國家主席、總理訪問過非洲,非洲國家10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也分別對中國進行了約200次的訪問。頻繁的高層互訪,增進了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了解、信任與合作,為中非經貿合作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其次,在經濟上,中非堅持互利互惠、共同繁榮。多年來,中國一直對非無私援助,幫助他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創(chuàng)造經濟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并且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迄今中國在非洲援建的鐵路已達2200多公里,公路近3400公里。中國重視扶持非洲民族工業(yè),增強其自主發(fā)展能力。中國目前正在資源并不豐富的埃塞俄比亞援建一個總投資預計4億多美元的工業(yè)區(qū),發(fā)展冶金、建材和機械制造等產業(yè)。①“指責中國掠奪非洲資源系污蔑”,http://finance.people. com.cn/GB/10801223.html.(上網時間:2010年3月20日)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推動下,中非經貿合作也得到快速發(fā)展。中非貿易額自2000年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后連續(xù)8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8年突破千億大關,達到了1068.42億美元。②“‘中國殖民非洲’論調極不負責任”,《參考消息》,2009年11月12日。2008年以來,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資金短缺等困難。中國通過向非洲國家提供優(yōu)惠貸款和優(yōu)惠出口買方信貸帶動工程承包。截至2009年10月底,中方向28個非洲國家提供了優(yōu)惠貸款,支持53個項目,向11個項目提供了優(yōu)惠出口買方信貸。為擴大從非洲國家的進口,中國政府自2005年開始,陸續(xù)給予非洲31個最不發(fā)達國家478個稅目(按中國海關2009年稅則8位編碼計)的輸華商品享受免關稅待遇。截至2009年11月底,中國從非洲進口受惠產品累計10.3億美元。受惠商品主要包括芝麻、未鍛軋精煉銅、金屬鈷、山羊皮等。③“擴大對非援助規(guī)模全面發(fā)展中非經貿合作”,中央政府網,http://www.gov.cn/gzdt/2010-01/06/content_1504272.htm.(上網時間:2010年4月9日)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期間,中國政府還宣布將逐步給予與中國建交的非洲最不發(fā)達國家95%的產品免關稅待遇,2010年年內首先對60%的產品實施免關稅。④“擴大對非援助規(guī)模全面發(fā)展中非經貿合作”,http:// www.gov.cn/gzdt/2010-01/06/content_1504272.htm.(上網時間: 2010年4月9日)近年來,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也在穩(wěn)步擴大。截至2008年底,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存量78億美元。值得指出的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大幅下滑的形勢下,中國對非直接投資不降反升。2009年1 -9月,中國對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8.75億美元,同比增長77.5%。⑤“擴大對非援助規(guī)模全面發(fā)展中非經貿合作”,http:// www.gov.cn/gzdt/2010-01/06/content_1504272.htm.(上網時間: 2010年4月9日)作為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8項舉措之一,目前中國已在利比亞、尼日利亞等非洲5國興辦了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qū),集群式地引入中國企業(yè)投資,形成產業(yè)鏈,帶動當地資源深加工和制造業(yè)的發(fā)展。目前在非洲投資的中國企業(yè)有1600多家,涉及生產加工、農業(yè)開發(fā)、城市建設、資源開發(fā)等多個領域。2009年,中國企業(yè)對非實際投資已由2001年的5000萬美元增加到10多億美元。⑥“指責中國掠奪非洲資源系污蔑”,http://finance.people. com.cn/GB/10801223.html.(上網時間:2010年3月20日)中國企業(yè)在非洲承擔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安哥拉洛比托港碼頭擴建、加納布維水電站等重大項目。⑦“‘中國殖民非洲’論調極不負責任”,《參考消息》,2009年11月12日。中非經貿合作經過多年發(fā)展已逐步形成貿易、投資、援外、工程承包等多元互動的發(fā)展格局。
此外,在文化上,中非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展。自2007年來,中國共派出4個政府文化代表團訪問非洲12個國家,有14個非洲國家的政府文化代表團訪問中國。中非合作舉辦了多項較大規(guī)模和影響的文化交流活動,如“相約北京——非洲主賓周”、“中華文化非洲行”、“中華文化北非行”、“感知中國”等。中國30個省市的藝術團組赴非洲訪問演出,進行文化交流并參加了30多個當地舉辦的藝術節(jié)或慶祝活動。⑧文化部外聯(lián)局局長董俊新:“中非文化交流空前活躍與繁榮”,中央政府網,http://www.gov.cn/fwxx/wy/2009-07/23/content _1372927.htm.(上網時間:2009年7月23日)中非教育交流與合作也呈現(xiàn)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2000年首屆中非合作論壇召開后,在中國政府設立的“非洲人力資源開發(fā)基金”的資助下,職業(yè)教育培訓、漢語教學,以及其他各類專業(yè)技能培訓成為新的發(fā)展重點。目前中國已在非洲16個國家建立了21所孔子學院和兩所孔子學堂,向非洲派遣了83名專職教師,舉辦了165個長短期漢語培訓班。①中國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許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孔子學院構建中非文化交流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9-10/12/content_ 12218703.htm.(上網時間:2009年10月15日)據統(tǒng)計,在2006-2009年間中國共為非洲培訓和培養(yǎng)了1.5萬名各類人才,向非洲派遣了100名高級農業(yè)技術專家,在非洲建立起10個有特色的農業(yè)技術示范中心,并為非洲援建100所農村學校。②“胡錦濤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6年11月5日。
中國對非戰(zhàn)略宣示了中國對非政策的目標和措施,推動中非互利合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但隨著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非洲大陸本身的戰(zhàn)略價值被重新定位,中國在非不斷上升的影響力和中非關系的快速發(fā)展引發(fā)了西方國家的不安和猜忌,新時期中國對非戰(zhàn)略面臨諸多挑戰(zhàn)。
一方面,中非之間一切正常的經濟交往、能源合作都被西方刻意抹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2006年2月英國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勞(Jack Straw)把中非之間的資源合作指責為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掠奪資源,將中國與貧困、地區(qū)沖突、恐怖主義等一并列為非洲面臨的十大挑戰(zhàn)之一。③Tunde Adelakun,“Is the Influence of China Growing in Nigeri2 a”,http://www.helium.com/items/439062.(上網時間:2009年8月23日)非洲不少國家資源豐富,合理開發(fā)利用資源是這些國家積累資金,啟動經濟發(fā)展所必需的。中國企業(yè)公平參與競爭,依法經營,無可非議。西方真正擔心的是西方跨國公司長期壟斷非洲資源的局面將被打破。2007年在德國舉行的八國峰會為配合西方大國對非政策調整,聚焦中國對非政策,稱中國“近期向非洲投入大量貸款,以此獲取開發(fā)非洲資源的權利”。一些西方學者也認為,中國關注非洲是為了獲取其國內經濟發(fā)展所需的戰(zhàn)略資源,中國奉行實用主義的經貿政策“損害”了西方國家的利益,“破壞”了國際貿易的公平和透明。④Michael Klare&Daniel Volman,“America,China&the Scramble for Africa’s Oil”,Review of African Political Economy,No. 108,2006,pp.296-298;Denis M.Tull,“China’s Engagement in Africa:Scope,Significance and Consequences”,The Journal of M odern African Studies,Vol.44,No.3,2006,p.462.2008年7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社會學教授艾伯特·伯格森(Albert Bergesen)更是提出“外科手術式新殖民主義”(the new surgical co2 lonialis m)概念來描繪中國對非政策。⑤Albert Bergesen,“The New Surgical Colonialism:China,Afri2 ca,and Oil”,Paperpresented at the annual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2 ci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http://www.allacademic.com// meta/p_mla_apa_research_citation/2/3/7/1/9/pages237190/p237190 -1.php.(上網時間:2009年12月23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許多西方國家也認為,中國破壞了最近幾年西方大力推行的在非洲減債的計劃,中國提供低息貸款可能使得剛有所緩解的非洲國家債務情況再度惡化。⑥祝鳴:“試析‘中國援助威脅論’——中國對外援助的外部壓力與挑戰(zhàn)”,《上海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5頁。美國外交政策理事會亞洲研究員喬舒亞·艾森曼(Joshua Eisenman)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喬舒亞·庫蘭茲克(Joshua Kurla2 ntzick)還認為,中國對非政策將“使非洲的民主和良治建設變得更為復雜”⑦Joshua Eisenman&Joshua Kurlantzick,“China’sAfrica Strat2 egy”,Current History,May 2006,p.223.。
西方國家近年來不斷鼓吹的所謂“中國在非洲掠奪資源”說,既缺乏歷史依據,也沒有事實基礎。中國以合理的市場價格與非洲進行正常經貿往來,且所占比例較小。以石油為例,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只占非洲出口總量的13%,而歐洲和美國都占30%以上。中國在非洲石油領域的投資只占世界在非洲此類投資總額的1/16,美國和歐洲都比中國多得多。⑧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答記者問:“中國在非洲石油領域投資占全球1/16,遠低于美歐”,新華網,ht2 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7/content_13119163_5. htm.(上網時間:2010年3月22日)西方國家利用話語權優(yōu)勢鼓吹“中國援助威脅論”,對中非關系的發(fā)展無疑會帶來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對非洲的關注普遍上升,世界范圍內已出現(xiàn)大國重返非洲現(xiàn)象,美、日、俄、印等國及歐盟均以不同方式加大對非政策調整力度。中國面臨更嚴峻的大國在非洲競爭的壓力。
首先,各大國紛紛調整與非洲關系的定位,進一步關注非洲在地緣安全和地緣戰(zhàn)略中的作用,把對非關系提升到事關國家利益的高度。“9·11事件”后,美國強化了在非洲的軍事存在及對非援助。2008年9月美國成立非洲司令部作為美國第六個統(tǒng)一的海外軍事司令部,致力于增進區(qū)域安全和加強危機反應能力。奧巴馬總統(tǒng)承諾任內將對非援助增加一倍,由現(xiàn)在的每年40多億美元增加到90億美元,并推動一項為期6年、總額630億美元的全球防治疾病計劃。①董振宇:“解讀美國新政府對非政策”,《當代世界》,2009年第9期,第34頁。在G8峰會期間,美國還主導出臺了3年200億美元的糧食安全援助計劃,其中美國承諾出資35億美元。該計劃中的主要受惠對象是非洲國家。②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答記者問:“中國在非洲石油領域投資占全球1/16,遠低于美歐”,新華網,ht2 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7/content_13119163_5. htm.(上網時間:2010年3月22日)法國政府把非洲視為支撐其大國地位的“前沿基地”,把維護其在法語非洲國家的特殊利益作為對非政策的核心,強調“失去非洲,法國將成為二流國家”。俄羅斯著眼于恢復大國地位,提出“重返非洲”。普京任總統(tǒng)期間,將發(fā)展對非關系確定為俄羅斯長期外交方針。③邢玉春:“西方大國對非政策新動向及其影響”,《國際問題研究》,2006年第6期,第25頁。日本對非洲國家的滲透力度也不斷加大,將打開非洲外交局面視為自身成為“正常國家”或“政治大國”的一條必要之路。④Deinhard Drifte,Japanπs Foreign Policy for the21st Century: Fo rm Economic Superpower to What Power?Macmillan Press LTD,1998, p.114.
其次,加大在非投資,以求在非洲資源的爭奪戰(zhàn)中爭取更大利益。俄羅斯1993年起開始調整對非戰(zhàn)略,將俄羅斯在非洲的優(yōu)先重點轉移到符合本國利益的經濟及資源開發(fā)領域。2009年6月俄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在危機背景下逆勢偏行,注資25億美元與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創(chuàng)下尼單筆吸引外資的最高紀錄。⑤梅德韋杰夫:“去了非洲才知非洲重要”,《人民日報》,2009年8月6日。俄羅斯最大的投資銀行復興集團、俄諾里爾斯克鎳業(yè)集團、俄鋁業(yè)集團、俄鉆石公司等都在實施開發(fā)南部非洲礦產資源的龐大計劃,其中僅對納米比亞投資一項就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而投資重點將是納米比亞的水電和鈾礦開采。⑥Deinhard Drifte,Japan’s Foreign Policy for the21st Century: Form Economic Superpower to What Power?p.114.美國是最重要的非洲資源進口國。2007年美國從撒哈拉以南非洲進口額的80%是石油,尼日利亞和安哥拉已分別成為美國第五和第七大石油供應國,每年向美國供應原油3億桶和1.17億桶。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預測,到2015年美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將占其石油進口總量的25%,超過其從海灣國家進口的石油總和。⑦“希拉里選擇性‘進軍’非洲”,《國際先驅導報》,2009年8月6日。目前,赤道幾內亞、安哥拉、加蓬、剛果(布)和科特迪瓦等國的油氣資源已經基本被美國公司掌控。美國石油巨頭??松凸竞馁Y37億美元在西非地區(qū)鋪設了一條長達1000多公里的輸油管道,將乍得的石油輸往喀麥隆的幾內亞灣沿岸,使該公司開采并運往美國的石油暢通無阻。⑧“希拉里選擇性‘進軍’非洲”,《國際先驅導報》,2009年8月6日。法國在西非根深蒂固,利用前宗主國身份較早參與了幾內亞灣石油的開發(fā),面對近年來美國后來居上的逼人態(tài)勢,危機感增強,也加緊了政治經濟攻勢。
第三,各大國爭相建立與非洲合作的制度化平臺。2006年9月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訪問南非,這是俄國家領導人對該地區(qū)的首訪。2009年8月5-14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對肯尼亞等7國進行訪問,此行與總統(tǒng)奧巴馬7月中旬訪問加納僅相隔不到4周,刷新了美國歷屆總統(tǒng)、國務卿就任后最早訪問非洲的紀錄,凸顯了奧巴馬政府在加緊對非外交攻勢。2008年是日本的“非洲年”。新年伊始,日本外相高村就遠涉非洲,當年5月日本舉辦了第四屆東京非洲發(fā)展國際會議,40位非洲國家元首與會。當年舉行的八國集團峰會上,日本又邀請7個非洲國家領導人出席。⑨“西方大國:非洲,我們又回來了”,中國網,http://big5.chi2 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8/06/content_18284122.htm.(上網時間:2010年3月24日)2007年6月歐盟委員會通過了《從開羅到里斯本:歐盟-非洲戰(zhàn)略伙伴關系》文件,旨在與非洲建立“平等伙伴”關系,希望通過對話推動形成歐非關系新格局。2007年12月,來自歐洲和非洲80個國家的領導人參加了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第二屆歐盟-非洲首腦會議,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峰會上宣布與非洲建立合作伙伴關系。①[德]白小川:“歐盟對中國非洲政策的回應——合作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共贏”,《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4期,第72頁。在歐非關系史上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在歐非兩個大陸之間建立平等戰(zhàn)略伙伴關系,對歐非關系發(fā)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印度采取的舉措包括2002年由印度進出口銀行和印度工業(yè)聯(lián)合會發(fā)起的“聚焦非洲”項目,通過印非伙伴關系“秘密會議”來加強經濟關系。此外,印度還舉辦了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印非論壇,首屆峰會于2008年4月召開。印度宣布,在未來5年內將向非洲提供5億美元援助和54億美元的信用額度。②Sarah Raine:China’s African Challenges,The International In2 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London:Routledge,2009,p.152.
非洲國家是國際舞臺上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非洲53國均為聯(lián)合國成員國,占聯(lián)合國成員國總數的28%。非洲還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10個非常任理事國席位中占3席,在人權理事會47個席位中占13席。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上,非洲國家一直高姿態(tài)參與,而且自始至終不畏外來壓力或誘惑,堅持自己的立場和主張。事實上,沒有非洲國家的支持和擁護,任何實質性的聯(lián)合國或安理會改革都是難以想象的。非洲是面積僅次于亞洲的世界第二大洲,戰(zhàn)略位置重要。蘇伊士運河和好望角扼東西交通要沖,且毗鄰重要的中東產油區(qū),在反恐、防止核擴散以及打擊各類走私活動上的戰(zhàn)略和安全價值非常突出。非洲的資源和市場潛力巨大,在中東局勢持續(xù)緊張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今天,其豐富且未得到充分開發(fā)的自然資源和近10億人口的潛在大市場,以及近10年來年均約5%的經濟增長率,無不使之成為西方大國競相逐鹿的寶地。特別是非洲占有全球總量10%的原油儲藏,有“世界原料庫”之稱,原油日產量已達約1000萬桶,占世界原油日產總量的近12%。有關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的原油產量在世界原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③“奧巴馬加納之行意在闡述新政”,http://world.people. com.cn/GB/1029/42359/9636055.html.(上網時間:2009年8月11日)除石油外,非洲還擁有鋁礬土、鈷、金剛石、黃金等多種礦產資源。如今非洲已不是無足輕重、只接受援助的對象,而是可以給世界帶來財富和機會的大陸。在這種新的形勢下,不管是資源渴求型還是資源相對富饒型的西方各國都加大了對非洲的重視力度,特別是在能源方面積極增進與非洲的聯(lián)系,非洲國家已經成為各大國競相爭奪的政治、經濟伙伴。在這種多元競爭格局中,理性看待來自西方大國的不同聲音,思考中國對非戰(zhàn)略的成敗得失,成為現(xiàn)實的需要。
對非戰(zhàn)略是近年來中國外交戰(zhàn)略中備受關注的熱點之一。把握新形勢下對非戰(zhàn)略的合理走向,積極、理性應對來自西方大國的挑戰(zhàn),成為新時期中非關系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要正視競爭,立足共贏,以此作為中國對非戰(zhàn)略的基本立足點。新時期進一步發(fā)展同非洲國家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對團結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夯實中國外交基礎十分重要。在構建中非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時,需要注意到:一方面,中非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在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始終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另一方面,中非關系的發(fā)展也在客觀上刺激和推動了非洲與西方大國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給非洲帶來更多戰(zhàn)略選擇,非洲國家的利益取向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新的表現(xiàn),中國、非洲和西方國家之間在客觀上形成互動關系。在現(xiàn)實政治中,非洲各國、中國、西方大國和其它新興大國之間的關系日益相互交織,參與非洲事務的各方都密切注視著彼此在非洲取得的進展,在某些領域的相互競爭不可避免。
中國也應該站在共贏的戰(zhàn)略高度看待對非洲的援助。中非雙方貿易和合作所帶來的好處絕不僅僅局限于能源,非洲基礎建設的進步和經濟發(fā)展,也使中國最終受益。也就是說,對非援助是一項長期、戰(zhàn)略性的政策,這一方面是因為非洲目前仍然是全球最不發(fā)達國家和重債窮國最集中的大陸,多數非洲國家處境艱難,在經濟發(fā)展中非常需要外援;另一方面,中國對非援助始終是中非經貿合作關系,乃至整個雙邊關系中的一個特殊領域,中國對非援助并不僅僅使非洲受益,實際上從長遠的角度看,中國在援助非洲的過程中,也擴展了中國在非洲的利益。
其次,理性處理各種紛爭,維持中非關系的良性發(fā)展。中國在非洲影響力的加強,客觀上觸及了西方大國的敏感神經,“對非殖民主義”等等相關提法就是突出的表現(xiàn)。我們需要厘清種種說辭背后的真實意圖,理性處理各種紛爭,同時還需不斷探討如何更好地協(xié)調各方利益。
在非洲問題的種種爭論背后,在理論上存在一個爭議,即“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更能促進非洲的發(fā)展?一般而言,“華盛頓共識”代表了美國人乃至歐洲人試圖運用自由主義理念來促使非洲國家改變其政治和社會體制,從而促進其經濟發(fā)展的理念;而“北京共識”代表了另一種經濟增長模式乃至社會發(fā)展途徑,其目標是在保持獨立的同時實現(xiàn)增長。對非洲而言,“華盛頓共識”意味著歐美將它們的社會價值觀念即經濟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推廣到這個大陸,而這種推廣尤其體現(xiàn)為雙方經濟關系中的強制性政治條款。例如,在美國的對非政策中明確提出要將民主和人權作為美非關系發(fā)展的重要目的,而歐盟在最近10年來的對非政策文件中日益強調歐非“政治”上的聯(lián)系和人權、良治、民主發(fā)展和社會自由對非洲的激勵作用。然而,中國的對非政策反映了另一種態(tài)度。盡管中國政府并不正式承認是否有一個“北京共識”,①簡軍波:“非洲問題與中美歐關系”,《國際問題論壇》,2008年夏季號,第105頁。但中國對非關系事實上遵循了對非洲國家的主權尊重,包括不干涉內政原則(實現(xiàn)國家獨立前提下的發(fā)展)。這一純粹通過吸引力、以互惠為目的的自由貿易關系而非強制發(fā)展雙方關系的方式,成為中國和美國、歐盟在發(fā)展對非關系時的一個矛盾焦點,它反映了在非洲問題上,中國與歐美在理念和行動上存在巨大差異。
事實上,無論是“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都是西方學者的話語。中國無意輸出“模式”。新中國成立60年來,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理念、政策、實踐、成果和存在問題的經驗引起關注,別的發(fā)展中國家愿意參考中國改革開放的某些做法,是一種正?,F(xiàn)象。這正如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下,愿意參考他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功做法一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理解了這一點,就能看清很多爭執(zhí)是在無事生非。
第三,進一步拓寬對非合作渠道,加強國際合作意識。新時期中非關系的發(fā)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和非洲各國之間,也不僅僅局限于政府層面。進一步拓寬對非合作渠道,加強國際合作意識是新時期推進中非關系穩(wěn)定向前發(fā)展的理性選擇。一方面,中國需要加大與非洲各級地區(qū)性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在援助項目上的多層次合作。目前中國和非洲在機構交往上還有不足之處,包括中國與非盟和非洲發(fā)展新伙伴計劃委員會(NEPAD)的協(xié)調和合作還不太充分,中國還是更喜歡以雙邊方式與非洲交往,沒有充分考慮推動與非洲地區(qū)組織的協(xié)調和一體化進程,不善于利用業(yè)已存在的非洲本地機制來加快與非洲的發(fā)展項目。在各種對非項目開展的步驟方面,在堅守互不干涉內政原則的前提下,對非項目應先有政治、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的評估,后有等級劃分和效績鑒定;在項目管理方式上,需適應非洲政治的變化,加強與非洲非政府組織的交流,大力發(fā)展志愿者行動計劃,使國家形象的塑造具備堅實的群眾基礎。由于非洲非政府組織已經參與中非交往,并成為影響中非關系的重要因素,中國對非洲非政府組織外交因而尤其顯得日益迫切和重要。②王學軍:“非洲非政府組織與中非關系”,《西亞非洲》,2009年第8期,第60頁。
另一方面,與其他大國和國際組織在非洲發(fā)展問題上的合作也是發(fā)展趨勢的需要。中國特色的對外援助理念與做法同西方相比有許多長處,應該繼續(xù)堅持。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應積極借鑒國際社會對外援助的有益做法。發(fā)達國家在多年對外援助過程中,盡管有不少教訓,但也積累了不少先進經驗,中國應該加強這方面研究。比如說,中國在非洲除與當地精英階層交往外,與工會等組織打交道非常缺乏經驗,與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社會的合作也存在較大難度,而美國則樂于與這些組織打交道。③美國華盛頓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2007年2月5日發(fā)表由季北慈、黃勁豪、史蒂文莫利森執(zhí)筆的該中心中國非洲美國關系事務訪華代表團報告,題為《中國在非洲日趨擴展的角色對美國的影響》,http://www.cetin.net.cn/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2 ml Document Action?baseid=1&docno=299693.(上網時間:2009年10月23日)另外,在解決非洲地區(qū)沖突、艾滋病、瘧疾和其他傳染病、非洲維和和良政治理等領域,中國也并非能以一國之力所及,與各類國際組織加強在非洲事務上的合作也是必要的選擇,多邊合作尤其是必要之需。
第四,要積極擴大對外宣傳,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對非援助不光要“做”,也要“說”。中國需要逐步在援助政策上加大開放和宣傳力度,與西方國家開展有效對話,大力宣傳中非合作、對非援助的理念、原則、精神、項目和實際效果等,化解各方的猜疑和誤解。
中國對外援助概念與西方有很大差異,與西方國家將官方援助與經濟合作明確分開的做法不同,中國在開展對外援助時,并不很嚴格區(qū)分對外援助與對外經濟合作之間的差別,這源于中國對援助概念的不同理解。中國對非援助時,并不認為非洲僅僅是受援對象,而是認為非洲也是中國經濟的機遇所在,希望通過互利合作式的援助來促進雙方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同時,中國也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援助項目只有同經濟合作項目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非洲的發(fā)展,從而發(fā)揮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在表達與非洲國家的經濟關系時,就已經越來越多地使用“合作”而不是“援助”一詞,強調雙方互利合作而不僅僅是中國對非洲的單方面援助,這些都與西方國家所主張的援助理念有很大差異,需要在宣傳工作中多加以解釋和說明。在宣傳策略上,中國應建立立體宣傳體系,制造話題,掌握話語權;在宣傳主體上要重視非政府組織和國外的有利聲音。因為很多事情從宣傳效果上看,由政府宣傳不如由非政府組織力量宣傳好,由中國人宣傳不如由外國人宣傳好。具體到中國對非政策,非洲人的評論具有最佳效果,西方學者的客觀評價至關重要,學者意見遠比政府宣傳有效。○
(責任編輯:蔣裕國)
book=5,ebook=1
[作者介紹]呂曉莉,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外交戰(zhàn)略及國際關系理論研究。
3 本文為“中國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戰(zhàn)略定位與建設性作用研究”(200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08AGJ003)的中期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