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合刑事司法實踐,對逃債案件中“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司法認定作一初步探討。
一、逃債案件情況簡要分析
本文研究的“逃債”,是指在市場經(jīng)濟領域中無正當理由拒絕或逃避履行按照債權合同及行政合同(以下簡稱合同)形成的義務,該債限指債權合同和具有經(jīng)濟交付內容行政合同之債,不包括物權合同、身份合同形成的債。
基于討論的目的,根據(jù)債務人逃債原因。筆者認為,對逃債案件大體可分為以下五類:一是“糾紛”型逃債,是指債務人對債權人履行合同行為存在異議,認為債權人履行行為與合同條款不相符合,或單方認為己方支付對價義務已履行,又嫌麻煩不愿與債權人深入溝通而逃避履行債務。二是“虧損”型逃債,是指債務人考慮不周,措施不當。經(jīng)營失敗,致使應該回籠的資金無法回籠或全部回籠,購置的貨物無法到位或全部到位,出現(xiàn)虧損,資金貨物緊張而逃避履行債務。三是“借用”型逃債,是指債務人資產(chǎn)實力有限,資金匱乏,為償還其它債務或高利貸,或為再投入生產(chǎn)經(jīng)營,占用了債權人資金、貨物,出現(xiàn)資金貨物緊張狀況,沒有條件履行債務,而逃避履行。四是“揮霍”型逃債,是指債務人占有了債權人資金貨物后,將該部分資金貨物用于賭博、消費、娛樂、從事非法活動或投入到高風險行業(yè)如購買彩票、投資股票、期貨等揮霍,造成資金貨物緊張,無條件履行債務而逃避履行。五是“占有”型逃債,是指債務人在根據(jù)合同取得債權人貨物、資金時,即打算不支付合同對價或僅支付部分對價,意圖占有債權人交付的資金、貨物,而關停經(jīng)濟實體,隱匿行蹤。逃避履行債務。
二、逃債案件“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司法認定
“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認定,歷來是刑事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難題,在逃債案件中,尤顯得困難。因為,逃債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都是在經(jīng)濟交往中產(chǎn)生的,往往與正常的經(jīng)濟行為相交織,很容易與帶有民事欺詐、夾雜逃債行為的經(jīng)濟糾紛發(fā)生混淆,造成誤判誤定。結合司法實踐,筆者認為,要正確認定逃債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為目的”,必須在準確理解非法占有目的內涵標準基礎上,遵循具體司法認定原則,運用慎重、科學、逐步推演的方法按步驟加以認定。
(一)“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司法認定的標準
1.內容標準。通說認為,刑法上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是指違反法律規(guī)定以所有人意思永久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具有永久排除財物所有人行使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項權利并加以控制的意思。_2]在逃債案件中,必須認定逃債債務人具有不法使債權人財物為本人所有或為第三者(或單位)所有的意思。
2.對象標準。“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指向的對象是指他人所有或控制管理的財物(所有權、使用權)。在逃債案件中,即指逃債行為人非法占有債權人所有或控制管理的財物的所有權、使用權,并不包括債權人的債權等權利,
3.時間標準?!耙苑欠ㄕ加袨槟康摹毙纬傻臅r間,在不同類型的財產(chǎn)型犯罪中,有不同的體現(xiàn)。在逃債案件中,合同詐騙等經(jīng)濟詐騙犯罪,就詐騙本質而言,與普通詐騙無異,仍然遵循行為人企圖非法占有他人財物一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一受害人陷入錯誤認識一受害人“自愿”將財物交付給行為人這一詐騙結構,其非法占有目的形成時間應當在行為人取得合同財物前,即行為人在取得合同定金、預付款、保證金、貨款、貨物之前就已產(chǎn)生永久占有不支付對價的目的,在這一目的支配下實施一系列詐騙行為,
(二)“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司法認定的原則
1.主客觀統(tǒng)一的原則。認定主體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圖,除了主體自我陳述(含傳來證人印證)外,還要通過主體的行為表現(xiàn)來印證。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有言無行,不能認定,且亦無意義;反過來,有行無言,不排除認定,因為神智健全人的行為總是在一定認識支配下實施的。
2.逐步推演的原則。判斷主體有無非法占有目的,首先要分析主體的自我陳述。掌握主體自述的行為緣由,其次根據(jù)主體自述,若表明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圖則要分析主體行為表現(xiàn)。予以佐證;若否認非法占有意圖,則要認真鑒別。在掌握主體全部行為表現(xiàn)基礎上,結合相關人員證詞,分析主體辯解是否合法合理,同時按照經(jīng)驗法則及行為邏輯規(guī)則,排除合理懷疑,推定主體主觀意圖。
3.可辯駁的原則。在主體對非法占有目的未作陳述的情況下,要認定主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必須借助主體行為表現(xiàn)及有關人員的證詞從邏輯上進行推定。由于推定的機理是基于事物之間的常態(tài)聯(lián)系,即人們通過長期、反復的實踐所取得的一種經(jīng)驗法則,這種經(jīng)驗被實踐證明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真實的,具有高度的蓋然性。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才產(chǎn)生例外。_3]因此,在推定的過程中,應當允許并重視主體的自我辯解,對每一階段作出的結論,應當堅持可辯駁的原則,排除合理懷疑,得出最終結論。
(三)“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司法認定的方法
在上述具體原則的指導下,可通過以下兩種方法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進行認定:一是直接證明法。即在主體自述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況下,通過對主體行為表現(xiàn)的認定予以印證,進而直接證明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二是間接推定法。即在主體自述沒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況下,根據(jù)主體的行為表現(xiàn)及有關人員的證詞,排除合理懷疑進行推定,得出有無非法占有目的的結論。
司法實踐中,具有非法占有企圖的逃債行為人出于逃避懲處的心理,自述時往往要回避、掩蓋其主觀目的,司法工作重心常常就落在如何通過掌握的逃債行為人行為表現(xiàn)來推定其主觀意圖,運用間接推定法占的比重較大。在具體如何推定時,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步驟:
第一步是查贓,即查明逃債行為人占有債權人的貨物、資金等款物是仍為債務人現(xiàn)實控制所有,還是被債務人揮霍消費、用于購置個人財產(chǎn)。或是用于從事非法活動、償還債務、歸還高利貸,或者是用于經(jīng)營投資發(fā)生虧損等。
第二步是歸因。即歸類逃債原因。在查明涉案款物去向的基礎上,初步分析逃債行為人不償還債務的原因,即初步查明是糾紛引起還是虧損引起,或是償還債務、經(jīng)營資金不足引起,或是揮霍消費、從事非法活動導致資金不足引起,或是直接打算非法占有引起。在此過程中,要重視逃債行為人對逃債原因的辯解,或加以排除,或予以吸收。經(jīng)過歸因,若逃債行為人逃債行為類型為“占有”型逃債,應直接初步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若為“虧損”、“借用”等類型逃債,要根據(jù)案情進一步分析。
第三步是析時,即分析原因事實存續(xù)時間。在確定逃債原因的基礎上,分析原因事實存續(xù)時限。在這里,以逃債行為人取得債權人資金、貨物之時為界限,對確定的逃債原因事實如糾紛原因、虧損原因、揮霍消費原因、償還債務原因、從事非法活動原因等存續(xù)時限作一判斷,判斷這些已確定的原因事實是取得債權人資金貨物之前已產(chǎn)生,還是之后產(chǎn)生。或橫跨前后。在判定原因事實存續(xù)時限的過程中。逃債主體,可能會極力辯解原因事實存續(xù)于取得財物之后,這里要結合有關證據(jù)認真加以甄別。
第四步是推定,即根據(jù)行為事實及原因事實初步推定。首先,對逃債原因事實僅存續(xù)于逃債行為人取得債權人財物之后的逃債行為,應推定逃債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為正當取得財物在前(從民法角度講,取得財產(chǎn)所有權正當合法),逃債原因事實發(fā)生在取得財物之后:其次,對逃債原因事實存續(xù)于行為人取得財物之前或橫跨前后的逃債行為,應區(qū)別對待。
第五步是印證,即對初步推定的非法占有目的予以進一步印證,重點是查明逃債行為人在取得債權人財物前對債權人有無冒用他人名義、提供虛假擔保及支付承諾等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取得財物之后(逃債之前)是否積極采取有效的債務履行措施,以此進一步印證逃債行為人非法占有目的,得出推定結論。
責任編輯: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