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娟,凌立君
1.南京醫(yī)科大學,江蘇南京 210029;2.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乳腺外科,江蘇南京 210029;3.江蘇大學附屬武進人民醫(yī)院乳腺外科,江蘇常州 213000
影響乳腺癌患者預后的因素較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年齡、絕經(jīng)與否、原發(fā)腫瘤大小、腋窩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TNM分期、雌孕激素受體表達、CerbB-2、內分泌治療、化療、放療與否等。綜合治療對乳腺癌患者的療效將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本文通過對236例可手術乳腺癌患者在經(jīng)過綜合治療后的隨訪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根據(jù)影響患者預后的各種因素,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江蘇大學附屬武進人民醫(yī)院診治、病理組織學明確為乳腺癌,并行乳腺癌手術治療的患者共236例,全部患者均進行過5年以上的隨訪,患者年齡26~83歲,中位年齡52.5歲;其中76例已經(jīng)絕經(jīng)。腫瘤大小、腫瘤分期、受體陽性檢測結果見表1。病理類型:導管原位癌5例,浸潤性導管癌217例,小葉原位癌2例,浸潤性小葉癌5例,浸潤性髓樣癌2例,浸潤性黏液腺癌3例,浸潤性小管癌2例。
全部患者均經(jīng)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乳腺癌典型的根治術26例,改良根治術153例,乳腺單純切除術27例,保乳手術30例。根治術的切除范圍包括乳腺組織、胸大小肌、腋窩及鎖骨下淋巴結的清掃;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切除范圍包括乳腺組織、腋窩淋巴結的清掃,保留胸大小肌,腋窩淋巴結清掃第Ⅰ組和第Ⅱ組,保留第Ⅲ組。保乳手術即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術,要求患者自身有強烈的保留乳房的愿望,一般原發(fā)腫瘤不能太大(≤3 cm),離乳頭較遠。絕對禁忌證:多發(fā)病灶,且位于乳腺不同象限,或有彌漫性鈣化。患乳曾接受過放射性治療,患者有膠原血管病變。
術后是否進行輔助化療,一般分為低危復發(fā)風險,中危復發(fā)風險和高危復發(fā)風險,低危復發(fā)風險患者可以不用化療,但需滿足以下要求:淋巴結陰性,腫瘤<2 cm,組織學分級為Ⅰ級,年齡>35歲,腫瘤無外周血管浸潤,HER-2無過度表達。術后有201例有輔助化療指征,其中,181例行輔助化療4~6療程,20例未行輔助化療?;煼桨敢暂飙h(huán)類藥物為主,包括CEF、CAF、AC方案,有部分腋窩淋巴結陽性的患者選用了包含紫杉類藥物的方案,包括TAC、TA方案。有136例ER(+)或PR(+)的患者有內分泌治療的指征,其中84例進行了內分泌治療,有60例服用了三苯氧胺3~5年,有24例服用了芳香化酶抑制劑(來曲唑)。150例術后有放療指征,其中116例行術后放療。放療的適應證:行保乳手術的患者;原發(fā)腫瘤≥5 cm;腋窩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4個;手術切緣陽性。
應用SPSS 1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模型進行各因素與預后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發(fā)病年齡和絕經(jīng)與否對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無影響。見表1。
236例患者中浸潤性導管癌217例,5年生存率為69.2%;導管原位癌5例,小葉原位癌2例均無復發(fā)生存,浸潤性小葉癌5例,其中2例因骨轉移死亡,浸潤性髓樣癌2例,浸潤性黏液腺癌3例,浸潤性小管癌2例,其中有3例死亡。
本組資料顯示,腫塊大小、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數(shù)目以及TNM分期均與患者5年生存率相關。原發(fā)腫塊越大、腋窩淋巴結轉移越多、TNM分期越晚的乳腺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越低(P<0.001)。見表 1。
術后標本采用免疫組化法對相關受體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患者5年生存率與雌激素、孕激素受體以及CerbB-2表達與否無關。42例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顯低于非三陰乳腺癌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2)。
表1 236例乳腺癌患者相關因素分析
本組26例患者行典型根治術,153例行改良根治術,乳腺單純切除術27例和保乳手術30例。術后181例患者進行了術后輔助化療,其5年生存率為70.8%,高于未行化療的5年生存率54.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7)。術后服用內分泌治療藥物的84例患者,5年生存率為83.3%,較未服用內分泌治療藥物的5年生存率60.5%明顯升高(P=0.011)。116例行術后放療的患者,5年生存率為65.5%,34例未行術后放療者5年生存率為3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8)。
以上述7個因素(腫塊大小、腋窩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TNM分期、三陰性與否、術后化療、內分泌治療、術后放療)建立多因素Cox比例風險模型,采用篩選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原發(fā)腫塊大小、腋窩淋巴結陽性數(shù)目、TNM分期進入模型,回歸系數(shù)為正值,表明三者與生存率呈負相關,即原發(fā)腫塊越大、腋窩淋巴結陽性數(shù)目越多、TNM分期越晚者生存期越短,三者均為影響乳腺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Cox比例風險模型預后分析情況
乳腺癌是近年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逐年遞增,發(fā)病率為10%~15%[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常規(guī)體檢日益普及,使很多患者得到了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與此同時,放療設備的改進和技術的普及,新的化療藥物的問世和優(yōu)選方案的運用,內分泌治療的應用,使乳腺癌已成為實體瘤中療效最佳的腫瘤之一[2]。根據(jù)乳腺癌患者術后病理分期,以及激素受體的免疫組化表型等因素選擇術后化療、放療以及內分泌治療等輔助治療,制訂合理的綜合治療方案變得愈來愈重要[3]。
近年來,乳腺癌的發(fā)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很多學者開始關注年齡問題。年齡因素是否會對乳腺癌患者的預后產生影響,還沒有定論。Han等[4]認為,青年乳腺癌患者因乳腺組織比較致密,早期容易造成漏診,發(fā)現(xiàn)時常常腫瘤體積比較大,臨床分期比較晚,激素受體的陽性率低,CerbB-2陽性的比例比較高,淋巴結轉移的比例高且陽性數(shù)目多,腫瘤的侵襲性強,轉移復發(fā)的幾率高。青年乳腺癌中病灶位于內乳區(qū)的比較多,癌細胞容易經(jīng)胸導管或右淋巴導管侵入靜脈,容易引起早期轉移,所以認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預后比較差,年齡是乳腺癌的獨立預后因素。但Khanfir等[5]認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預后與其他各年齡組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組資料顯示:在不同的年齡組,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乳腺癌高發(fā)于女性圍絕經(jīng)期,亞洲地區(qū)的發(fā)病高峰在40~50歲之間,而且自絕經(jīng)后5~10年也有一個小高峰。大部分研究都證實,是否絕經(jīng)與乳腺癌患者預后無明顯聯(lián)系,本文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乳腺癌是激素依賴性腫瘤,ER/PR陽性的腫瘤一般組織學分化好,發(fā)生內臟轉移的概率低,不容易血管浸潤,腋淋巴結轉移較少,對內分泌治療比較敏感,轉移和復發(fā)率較低,生存率高,預后一般比較好;陰性者通常分化較差,異倍體多見,增生分數(shù)較高,腫瘤生長較快,容易發(fā)生內臟及腦轉移,對內分泌治療反應較差。很多研究認為HER-2的表達是預后不良的指標,而且是第一個用來預測化療療效的因子。目前大多數(shù)回顧性研究認為HER-2蛋白過度表達的患者對CMF方案不敏感,而對紫杉類化療藥物比較敏感[6]。本組資料顯示,ER、PR、CerbB-2陽性與否對患者5年生存率并無影響(P>0.05),這個結果與大部分研究結果不符,分析原因可能是:有資料表明ER陰性的乳腺癌患者對蒽環(huán)類為主的化療方案較陽性患者更敏感,而本組所用化療方案(CEF、CAF、AC、TA、TAC)中均含有蒽環(huán)類藥物,所以對生存率的影響有所抵消。免疫檢測的精準性還不夠,缺乏嚴格質量認證的實驗室控制體系,檢測人員的不同或標本處理的差異均會導致結果的不同,而且隨著新技術的誕生,Her-2基因的擴增現(xiàn)在大部分采用熒光原位分子雜交(FISH)檢測,這個檢測結果更精確,但對病理實驗室的要求也很高,在我院還沒能達到。
乳腺癌患者的預后指標一直是一個傳統(tǒng)的研究課題,腋淋巴結轉移與否以及轉移的數(shù)目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預后指標之一,患者的生存期、局部復發(fā)、復發(fā)的時間、遠處轉移以及治療失敗都與腋窩淋巴結的數(shù)目密切相關[7]。腋窩淋巴結陰性患者10年無瘤生存率為70%~80%,而腋窩淋巴結陽性患者10年無瘤生存率在30%以下,生存率隨著陽性淋巴結數(shù)目的增多而下降。所以在行腋窩清掃手術時,應盡量清掃徹底,減少殘留。作為病理科醫(yī)生,也應盡量多地查找淋巴結,獲得的淋巴結數(shù)目越多,對術后評估也更精確。原發(fā)腫瘤大小也已經(jīng)被大量研究證實為乳腺癌患者重要的預后指標,許多研究均表明患者的生存期隨腫塊體積的遞增而縮短,即腫塊越大,生存期越短。Ⅰ期病例中,腫瘤直徑<1 cm的患者,其20年的無瘤生存率為88%,其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概率為10%,而腫瘤直徑為1~2 cm的患者,20年的無瘤生存率為68%,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概率則高達60%~70%,所以腫瘤的大小也決定了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概率大小,是非常重要的預后指標[6]。
綜上所述,原發(fā)腫瘤大小、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及TNM分期是影響預后的重要的獨立因素,需重視體檢,能盡量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這才是解決問題、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1]Chow LW,Loo WT.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yclophosphamide,ep irubicin and 5-fluorouracil on apoptotic marker(CPP-32),pro-apoptotic protein[p21(WAF-1)]and anti-apoptotic protein(bcl-2)in breast cancer cell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3,80(3):239-244.
[2]Jacobs JR,Bovasso GB.Early and chronic stress and their relation to breast cancer[J].Psychol Med,2000,30(3):669-678.
[3]Recht A,Edge SB,Solin LJ,et al.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J].J Clin Oncol,2001,19(5):1539-1569.
[4]Han W,Kang SY.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t diagnosis and outcome of 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age less than 35 years is a reasonable cut-off for defining young age-onset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0,119(1):193-200.
[5]Khanfir A,Frikha M,Kallel F,et al.Breast cancer in young women in the south of Tunisia[J].Cancer Radiother,2006,10(8):565-571.
[6]沈恩超,王水,凌立君,等.芳香化酶抑制劑在乳腺癌內分泌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16(5):456-458.
[7]沈鎮(zhèn)宙,邵志敏.乳腺腫瘤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