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曦
(鄭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鄭州450001)
語言是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工具。憑借語言,各國之間開展外交和外貿活動,進行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社會向前發(fā)展。利用語言,世界各國人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加深了解,建立感情,增進友誼。世界上語言種類紛繁,多達三四千種,其中被廣泛使用的有兩百多種,另外還有許多語言至今尚不為語言學家們所知。人類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交往的過程也正是各種語言相互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借用,互相補充,不斷完善的過程。英語和漢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兩種語言,這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借用由來已久,借詞對兩種語言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借詞(loan word),有時也稱外來詞,即借用外國語詞匯來表達信息。[1]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當它作為一種信號系統(tǒng)履行其社會職責時,各個民族(種族)所固有的語言必然產生交流,相互影響。早在60年前,語言學家薩丕爾(Sapir)在論證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時,就提出語言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他寫到:“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一種語言的人和說鄰近語言的或文化上占優(yōu)勢的語言的人發(fā)生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保?]
當然,由于人們互相之間存在著大同和文化及語言的共性,各語言之間存在著相對等成分(equivalent),同時,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一種語言中的某些詞在另一種語言中也許沒有對等或契合的詞,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就稱之為詞匯空缺(lexical gap),這必將導致在各語言的交流過程中借詞的產生。[3]
在社會經濟蒸蒸日上,科學文化興旺發(fā)達,民族自信心很強的國家、民族及社會里,由于提高生產力和科學文化水平的需要,大量吸收外來詞語,即接受大量借詞成為必然現象。
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看,英語中出現漢語借詞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具體說來,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早期(17世紀以前)的借詞。在這個時期,由于地理原因,中國與英國幾乎沒有任何往來,中國與歐洲只通過絲綢之路,與馬可波羅等少數商人有聯(lián)系,所以漢語借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詞,而且還主要是以其他語言做媒介進入英語的。這些單詞是:silk(絲綢)、galingale(良姜)、tea(茶葉)、litchi(荔枝)、li(里)、ginseng(人參)、chaa(茶葉)等。[4]
2.17至19 世紀的借詞。在此階段,由于交通工具逐漸發(fā)展,航海業(yè)比較發(fā)達,世界各地貿易往來增多,語言文化交流也自然增多。[5]此時被借入英語的漢語詞有:japan(日本漆)、bohea(武夷茶)、pongee(繭綢)、sycee(銀錠)、ketchup(番茄醬)、congou(工夫茶)、hong(商行)、gaolin(高嶺土)、hyson(熙春茶)、souchong(小種紅茶)、whangee(柴竹)、loquat(枇杷)、yamen(yamun,衙門)、oolong(烏龍茶)、kylin(麒麟)、tong(堂)、sampam(舢板)、bonze(和尚)、另外還有幾個藏語借詞:lama(喇嘛)、Dalai lama(達賴喇嘛)、yak(牦牛)。
3.當代英語中的漢語借詞。19世紀后期,科技開始突飛猛進地發(fā)展。進入20世紀以來,火車、飛機等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電子通訊技術等使各國交往越來越密切,語言的借用也越來越多。在這一時期,漢語借詞不僅數量多,而且涉及面廣,如:cheongsam(旗袍,廣東方言“長衫”的音譯)、chiao(角,《新英漢詞典》里為 jiao)、Kung fu(武術)、Lantian man(藍田猿人)、Maoism(毛澤東主義)、Mao Tai(茅臺酒)、RedGuard(紅衛(wèi)兵)、renminbi(人民幣)、running dog(走狗)、tai chi chuan(太極拳)、Wu- ts’ai(五彩釉)、hutong(胡同)、tao(道)、tofu(豆腐)、tung(桐油樹)、typhoon(臺風)、yang(陽)、yin(陰)等,涉及了生活的各個領域。
從總體上來看,英語中的漢語借詞主要涉及中國民族文化方面的相關詞匯??萍挤矫娴慕柙~則相對較少。[6]
漢語中的英語借詞數量要比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多,具有數量大、范圍廣、譯法活和影響深的特點。由于地域關系和歷史原因,漢語中的英語借詞也同樣主要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特別是“五四”運動后才開始滲入的。[7]加之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結構差別也較大,處理借詞的方法也比較復雜。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音譯詞,即把其他語言里的詞連音帶義都接受過來。這種外來詞的漢字表達本身不表示意義,只作為記音符號,如:可可(cocoa)、撲克(poker)、坦克(tank)、咖啡(coffee)、彌撒(missal)、休克(shock)、歇斯底里(hysteria)、圖騰(totem)、模特兒(model)、卡通(cartoon)、拷貝(copy)、摩托(motor)、巴士(bus)。但也有一些音譯詞的漢字表達與其詞義相近,如:幽默(humor)、引擎(engine)、維他命(vitamin)、俱樂部(club)。
2.音譯加意譯詞,或稱混合詞。如:啤酒(beer)、高爾夫球(golf)、卡片(card)、芭蕾舞(ballet)、法蘭絨(flannel)、邏輯學(logic)、霓虹燈(neon),這些詞都在音譯后面加上了該詞的屬性或詞的意義。
3.仿譯詞,即保留外語詞的形態(tài)結構和內部形式,并用自己的語言材料逐“字”翻譯過來。如:筆名(pen name)、馬力(horse power)、籃球(basketball)、足球(football)、汽船(steam boat)、蜜月(honey moon)、超市(supermarket)等。
4.意譯,即將借詞翻譯成對等的中文。如科學(science)、國會(parliament)、自助餐(buffet)、總統(tǒng)(president)、手杖(stick)等。
語言之間的接觸是經常發(fā)生的,一旦離開了人的使用,一旦停止了變化,語言必僵死不可。語言接觸,從廣義上看,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會集團之間的跨方言邊界的相互接觸以及跨語言邊界的相互接觸??缯Z言邊界的接觸不可避免地導致“借入”和“借出”現象,最突出的就是借詞。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和交通落后,中國和英國最早的直接接觸是在1637年英國船隊來華運茶,此前中英接觸主要是通過第三國進行。漢語中的詞語大多是通過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傳到西方去的,英語在17世紀以前總共借入和派生了shantung(山東綢)、pekin(北京寬條子綢)、silky(絲綢的)、china(瓷器)等幾十個詞。[8]相比之下漢語中的英語借詞更是少。那時,借詞的數量有限而且大多與貿易有關。
20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后,中外交往劇增,漢語進入了一個與其他語言高度交融的時期。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因此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交融也尤為引人注目,英漢互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這一時期的借詞不僅數量多,而且涉及面廣,其中包含大量的科技詞匯。
所謂“強勢”和“弱勢”,就不同民族語言而言,一是與各個語言自身系統(tǒng)、發(fā)展程度和使用人數有關,二是與語言使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技術實力和國際地位有關。弱勢民族或國家為了加速其發(fā)展,勢必要向強勢民族或國家借鑒先進的科技與文化,這就導致了強勢語言的大量借入。
早期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可以說明那時中國的強盛。silk進入英語反映了我國絲綢文化對西方的影響;china反映了中國的瓷器聞名世界;tea和cha表明了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及一度繁盛的茶葉貿易。只有這些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才能使相關的漢語詞匯順利地進入英語。
然而,經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卻在經濟、科學技術等方面逐漸落后,與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強烈反差。在這種情況下,英語作為一種強勢語言向現代漢語遷移,成了一種客觀存在的語言事實。以美國為代表的英語國家所處的優(yōu)勢地位決定著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借貸傾向,形成“輸入”大于“輸出”的局面,漢語中的英語借詞數量巨增。這一時期的借詞多半是涉及科技方面的,如:計算機(computer)、鼠標(mouse)等。強勢語言的入侵還表現在:雖然漢語中有完全等義的詞語,但人們更傾向于使用英語借詞,如MTV(音樂電視)、BP機(無線傳呼機)等。這足以表明英語的強勢地位。
20世紀末期,漢語詞匯進入英語的速度明顯加快,在1997年出版的《牛津英語大詞典增補本》(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第三卷上,又有13個新增加的漢語借詞第一次列入英國出版的詞典中。在一本僅350頁、收詞3000個的冊子里有13個漢語借詞被列入,這個數量已經不算少了,其中包括中國的少數民族Lahu(拉祜族),地名Kiangsi(江西省),植物名 lingchi(靈芝),古代的兵器 ko(戈),書法lishu(隸書)等。這足以表明,漢語正在經歷從“弱勢”語言向“強勢語言”的過渡。
有些詞語只不過是由于語言接觸過程中一時的需要,趁特殊的機會作為借詞進入其他語言,不久就會消失。但是記錄民族(種族)中專有事物名稱或動作的語匯一旦被借入,就具有廣泛的市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漢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由社會習俗、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構成的獨特的文化對英美人而言是一塊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磁石。tea、china和silk是具有漢民族特色的借詞,可如今卻看不出一點異國的味道。直接貿易使英語增加了飲品、水果、布料的名稱,例如:oolong(烏龍茶)、Twankay(屯溪茶)、loquat(枇杷)、pongee(山東府綢)、nankeen(南京棉布)等[9]。大量有中國特色的漢語政治詞也涌入英語。毛澤東為英語創(chuàng)造了paper tiger(紙老虎)和one divides into two(一分為二);鄧小平為英語創(chuàng)造了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國兩制)。中國還為英語提供了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等政治術語。另外,中醫(yī)作為中國的國粹也被“借入”了英語,如cupping glass(拔火罐),acupuncture points(穴位)等。[10]
奇特的異域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使英語借詞也對漢民族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如比基尼(bikini)、因特網(internet)、超市(supermarket)、民主(democracy)、激光(laser)、咖啡(coffee)、迪斯科(disco)、熱狗(hot dog)等等。
每一次社會變動都會使一些表達新事物的詞語與外界接觸,這些詞語必然作為借詞進入外界的各語言中去。其中有些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因為所表達的事物消失了,這些借詞也就消亡了,有些雖然原物已成為歷史的殘跡,但它們卻作為這個社會變動的見證而長久地保留下來。
近代中國動蕩不安,發(fā)生了多次社會變革。中國在19世紀上半葉的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太平天國運動、外國入侵、義和團的反帝運動、清政府的垮臺、三民主義的提出、國民黨風雨飄搖的統(tǒng)治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等歷史事件都在英語中留下了痕跡。Taiping(太平天國運動)、Boxer(義和團)、Sun yat-senism(三民主義)、Kuomintang(國民黨)等眾多借詞無一不反映著當時的歷史與社會。1949年以后中國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也使英語中出現了不少漢語借詞,例如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Gang of Four(四人幫)、Maoism(毛澤東的理論思想)、Four Modernizations(四個現代化)、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改革開放)、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國兩制)等,其中一些已經被收入詞典,另外一些則運用于新聞媒體。[11]
大量漢語中的英語借詞都真實地記錄了英語國家發(fā)展的痕跡。如工業(yè)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為漢語帶來了蒸汽機(steamer)、圈地運動(Enclosure)、淘金熱(gold rush);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帶來了冷戰(zhàn)(cold war)、北約(NATO)等和戰(zhàn)爭有關的借詞。
語言既是交際工具,又是文化載體,它真實地記錄著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全部過程,而詞匯則是語言諸多要素中反映社會變動最敏感的部分。借詞是客觀世界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從英漢詞語互借可以看出,語言呈現出動態(tài)的建構狀態(tài),各種微觀變體處于競爭之中,隨時豐富著語言,使之更適應社會、交際和信息交流的需要。文化的民族性與強勢語言的入侵等都成為借詞的來源。借詞體現出社會各個方面的發(fā)展趨勢與速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借詞體現出語言與社會的共變,成為研究社會發(fā)展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1]R A Hudson.Socio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Dennis Freeborn.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M].United kingdom:Macrmillan Publishers Ltd.,1998.
[3]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i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5]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汪榕培.英語詞匯學高級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7]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8]蔣澄生,廖定中.英語學習背景知識精粹[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9]現代漢英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10]汪榕培,常駿躍.英語詞匯中的漢語借詞的來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7).
[11]陶岳煉,顧明華.英語中漢語借詞的社會文化淵源及其語法、語用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