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一提到作文,大多數(shù)學生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顯然是學生的腦海中缺乏可供習作的素材,對作文并未產(chǎn)生好感。想要解決這個“無米之炊”,必須有一個“源”泉取“材”的過程,給學生帶來一方凈土,一片燦爛的天空,幾許作文的“靈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小學生作文要“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的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這不僅是對教學的要求,更是反映了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因此,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讓他們親身體驗,去獲取各方面信息,表達真情實感。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一個作曲家創(chuàng)作美妙的音樂也是來自于生活的源泉;一個作家沒有生活經(jīng)驗,寫不出一篇好的作品;一個學生沒有生活經(jīng)驗寫不出好的作文。
作文就是把我們周圍的生活寫出來,把我們平日所見、所聞、所做、所想的寫出來,敘述喜聞樂見的事情,刻畫具體可感的人物,描寫時時變化的風景,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好作文,首先要學會觀察。如春天到了,我先讓學生去尋找春天:岸邊的垂柳,河塘里的小蝌蚪,草坪上的嫩草,公園里的鮮花,田野里播種的農(nóng)民伯伯。再讓他們聆聽歌曲《春天在哪里》,適時地播放春天象征物的美麗圖片:綻放笑臉的迎春花,翩翩起舞的蝴蝶,婉轉啼鳴的小鳥,淙淙流淌的溪水……美圖美景強烈地刺激著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器官,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想說,樂說。有的說:春天真是一副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色;有的說:春天也是播種希望的季節(jié)。情感之弦被撥動,便產(chǎn)生了不吐不快的寫作沖動,美麗的畫面便化為筆下生動的文字。
唐代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毕容吀嬖V我們,只有平時多讀書,寫起作文來才會有“神”在幫助。習作就是強調(diào)厚積而薄發(fā),因此我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童話、小說、散文、詩歌等。并要求每人準備一本專門用來摘錄好詞好句好段的筆記本,在讀的過程中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養(yǎng)成多積累的好習慣。為了避免摘抄的枯燥,我教學生為所摘的文章加插圖,作為“文集”本,圖文并茂,學生的興趣高漲,每個學生都為自己的“文集”增光添彩。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形成了一個學習、積累的濃厚氛圍。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就會胸有成竹,信手拈來,游刃有余。
在有些學生眼中,生活是那么的簡單和單一,其實這只是生活的表象,它掩蓋了紛繁復雜的實質,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一看法?是學生不用心,還是他的表達能力差?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缺乏對生活的熱愛的感情,缺乏對生活的觀察、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的生活原本是豐富多彩的,他們之所以總是感到?jīng)]什么可寫,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生活,沒有看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和人物,而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認識、觀察生活。在他們的生活中,許許多多值得一寫的事物、人物,他們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結果都與他們擦肩而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這就是造成學生經(jīng)常感到?jīng)]什么可寫的真正原因。比如,家鄉(xiāng)的變化,學生只描寫路和房子的變化,往往只寫些見聞,不作深入挖掘,文章流于表面而無深意,顯得干癟無味。為此就要求老師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各種各樣現(xiàn)象,可以談談鄰里之間的友愛互助,也可以談談人們的思想從愚昧到蘇醒的轉變,又可以說說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如小河不在哭泣了,垃圾也有了自己的家,天藍了,家鄉(xiāng)更美了。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有內(nèi)容可寫,寫出來內(nèi)容也有深意,如《山美、水美、人更美》、《小河的訴說》……。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的指導往往流于形式,如提供一個話題,給予一個命題或材料。學生的作文停留在“接受”狀態(tài),表達時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何減少學生的這種無奈?我覺得優(yōu)化作文情境,再現(xiàn)生活讓學生盡情表達很重要。這里所說的作文情境不只是提供某個活動場景讓學生觀察思考后表達,而是從更廣的含義上去闡釋它。即: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從作文的言語表達、情感流露等角度鋪設情境,為學生作文靈性的飛揚提供廣闊的生活背景。
教師要用充滿感情,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喚醒習作者內(nèi)蘊的喜怒哀樂,與情感相依存。如在學習《凡卡》一文中,我對學生說九歲的凡卡他的生活是多么的可憐、凄慘。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些什么,鼓勵學生聯(lián)系自己生活,在對比中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的心靈活躍,流瀉內(nèi)心的情感。如有的這樣寫:一幕幕情景,一聲聲呼喚,象尖刀一樣刺痛我的心。有的說:凡卡的生活太可憐,與凡卡相比,我們的生活多幸福啊:有老師的教育和培養(yǎng),家人的呵護關懷,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別啊!讀《凡卡》有感,《假如凡卡來到我身邊》……學生用真實的情感抒發(fā)了對凡卡的同情,對黑暗制度的痛恨。
另外,開展一些活動可以補充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的不足。無論是怎樣的活動,都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親自體驗,感受較深。
生活是習作的大舞臺。一張卡片,一個過客,一陣風雨,只要我們用心去體驗,生活就是我們習作的源泉,就會豐富你易于感動的心靈。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說:“有了源頭,才會不息地傾注出真實的水……這源頭很密邇,很廣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這就是我的充實生活?!弊屨鎸嵉纳钴S然于學生的紙上,讓真實的生活喚起學生作文的真實感受和無限遐想。如“三八”婦女節(jié)到了,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張卡片,并寫上自己的心里話,送給媽媽,看看媽媽有什么反應。有的說,媽媽接到卡片,臉上露出了微笑說:“孩子長大了?!庇械恼f,媽媽接到卡片,一臉吃驚,不停地問“這是你做的嗎?”還有的說,媽媽抱著我說:“孩子,這是我收到的一份最好的禮物?!拔以僖騽堇麑?,讓學生說說平時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通過這次活動,學生的思維火花被撞開了,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源泉,寫出了一篇篇言真意切的好習作,《媽媽,您辛苦了》、《媽媽,謝謝你對我的愛》……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在生活的沃土中主動習作,自由表達,放飛心靈,用筆描繪五彩繽紛的世界和自己的文化地圖,鋪張開他們自己鮮活生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