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添加相變材料的混凝土路面紅外偽裝應用研究

2011-02-22 07:30:38賈其呂緒良榮先輝何超湯雪峰
兵工學報 2011年8期
關鍵詞:微膠囊反射率涂層

賈其,呂緒良,榮先輝,何超,湯雪峰

(1.解放軍理工大學 工程兵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210007;2.解放軍理工大學 科研部,江蘇 南京210007)

0 引言

混凝土路面的獨特紅外特征是目標被偵察設備發(fā)現、識別和定位的明顯暴露征候,尚沒有行之有效的偽裝手段。由于相變材料能夠在相變溫度范圍內儲存或釋放大量的潛熱,具有蓄能密度大、溫升小的特點。利用相變材料改變混凝土的熱特性、控制其溫度升高是熱紅外偽裝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的情況是,對相變材料用于建筑墻體的應用已進行了大量研究[1-9],而利用相變材料控制混凝土紅外暴露征候的研究偏少。國內外對相變材料模擬金屬板用于假目標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驗研究[10-13],但采用相變混凝土對混凝土路面進行溫控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相變材料的種類很多,主要分為有機和無機兩類。必須從相變材料的應用場合出發(fā),選擇合適的相變材料。本文選擇了兩種相變材料進行了研究。由于相變材料是作為填料應用于紅外偽裝,為消除材料混合對相變特性的影響,需要對相變材料進行封裝,微膠囊技術是一種有效的封裝手段。

1 理論模型

相變混凝土的傳熱可以簡化為一維傳熱問題,模型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假設相變微膠囊在混凝土中均勻分布,如圖2所示。上表面吸收太陽輻射,與環(huán)境的熱交換途徑主要是對流和輻射,底部與地表的熱交換主要是熱傳導。由此可得熱模型控制方程為

圖1 熱物理模型示意圖Fig.1 Sketch of thermo-physical model

圖2 相變膠囊單元模型示意圖Fig.2 Sketch of PCM capsule cell model

邊界及初始條件為

式中:下標s 表示土壤;p 表示相變混凝土;m 表示低吸收材料涂層;c 表示迷彩涂層;cond 表示導熱;sun 表示太陽;rad 表示輻射;conv 表示對流;Hp表示相變混凝土的焓;T 表示溫度;t 表示時間。相變混凝土的焓T0為初始溫度,T1為相變開始溫度,T2為相變結束溫度。用分離變量法建立的巖土溫度場模型[14]表明,當巖土深度達到一定深度(這里取10 m)時,巖土全年溫度趨于穩(wěn)定。太陽的輻照度計算采用任意朝向傾斜表面上的輻照度模型[15]進行計算,地點在南京(E 118°46',N 32°03'),時間為5月2日。

為了有效降低混凝土表面的溫度,對混凝土的導熱性能進行改進??紤]在混凝土中添加石墨和鋁粉增大其導熱系數。根據導熱系數的串并聯(lián)模型計算混凝土的導熱系數[15],這里取其平均值。

串聯(lián)模型的有效導熱系數為

并聯(lián)模型的有效導熱系數為

式中:λe為有效導熱系數;λf為填料導熱系數;λp為基體導熱系數;為填料的體積分數。

2 材料制備及測試

由于相變混凝土要實現混凝土路面溫度與植被背景的一致,對其相變溫度和焓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根據南方混凝土路面和植被的年溫度變化,這里選擇相變溫度在15~50 ℃之間的相變材料,且該材料必須具備較大的相變潛熱,相變過程完全可逆,熱循環(huán)次數比較大?;谝陨峡紤],所選擇的相變材料和壁材如表1所示。

表1 相變材料的選擇Tab.1 Selection of PCMs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備微膠囊相變材料。制備的相變微膠囊材料的光學顯微鏡照片如圖3所示,圖中顯示相變材料包裹較好。用差示掃描量熱儀(DSC)測定微膠囊的吸熱峰,圖4為制備的微膠囊DSC 曲線圖。

圖3 十二醇微膠囊的光學顯微鏡照片Fig.3 Optical photomicrograph of lauryl alcohol microcapsule

高反射率涂層表面顏色深淺不一,其反射率在0.4~0.9 范圍內可控,測試的最高熱反射率達到0.9,本文中所使用的高反射率涂層的反射率為0.8。實驗表明[16-17]:在室外太 陽 輻 射強度約1 000 W/m2、且基本處于無風狀態(tài)時,反射率為0.05 的黑色保溫材料表面的溫度高于環(huán)境溫度約有50 ℃左右;而對于反射率為0.9 的高反射材料表面,其表面溫度高于環(huán)境溫度約有10 ℃左右。

圖4 不同微膠囊的DSC 曲線Fig.4 DSC curves of different microcapsules

3 計算結果及分析

3.1 導熱系數的影響

根據導熱系數的串并聯(lián)模型,取λe=(λes+λep)/2。計算得出混凝土中摻雜石墨和鋁粉體積百分比對其導熱系數的影響,如圖5所示。

從圖5可以看出,摻雜石墨和鋁粉大大增加了混凝土的導熱系數,石墨含量在10%、15%時混凝土導熱系數達到1.59 W/m·K、1.92 W/m·K,鋁粉含量在10%、15%時混凝土導熱系數達到1.60 W/m·K、1.97 W/m·K。

基于理論模型,計算所得的混凝土表面最高溫度與混凝土導熱系數的關系曲線如圖6所示。計算結果顯示,在混凝土路面最高溫度隨著導熱系數的增加緩慢降低,在導熱系數為2 W/m·K 以下時,降低的速率較快;在導熱系數大于2 W/m·K 時,混凝土路面的溫度變化不大。

3.2 相變材料的影響

基于所選擇的兩種相變材料,在體積分數為15%時,混凝土路面的溫度變化情況的計算結果如圖7所示。結果表明,相變混凝土可以大大降低路面的溫度,在相變溫度處吸收較多熱量,可將混凝土路面升至最高溫度的時間延緩1~2 h。正十八烷相變混凝土的最高溫度41.6 ℃,相比素混凝土,降低了5.6 ℃;十二醇相變混凝土的最高溫度42.7 ℃,相比素混凝土,降低了4.5 ℃。

圖5 摻雜對混凝土導熱系數的影響Fig.5 Influence of adding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oncrete

圖6 導熱系數與混凝土路面最高溫度的關系曲線Fig.6 Relation curve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concrete pavement

圖7 混凝土路面溫度日變化Fig.7 The changing curve of temperature of concrete pavement with time in a day

通過改變相變材料的量,所得的混凝土路面的最高溫度的變化如圖8所示。隨著相變材料量的增加,混凝土路面的最高溫度逐漸降低,體積分數在30%之前的降低速率要明顯大于體積分數在30%以后的降低速率。同時,由于混凝土道路的使用強度要求,相變材料的體積百分比不能無限制地增大。

圖8 混凝土路面最高溫度隨相變材料體積分數的變化Fig.8 Influence of volume fraction of PCMs o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concrete pavement

4 實驗

根據計算模型優(yōu)化的結果,考慮到混凝土路面溫度的年變化,分別使用的石墨、正十八烷相變微膠囊、十二醇相變微膠囊的體積分數分別為15%、20%、10%,組織了相應的實驗。為了達到有效分割目標熱圖的目的,在實際施工中,相變材料并沒有均勻混雜于混凝土砂漿中。

圖9 混凝土路面紅外熱圖Fig.9 Infrared thermal image of concrete pavement

數據采集的時間為5月2日,利用熱像儀獲得的目標熱圖如圖9所示,圖中可以看出混凝土路面形成了多個灰度等級,形成的熱斑點能夠有效歪曲、變形目標的外形輪廓,顯著降低了目標與背景的紅外特征差別。太陽輻照度的計算值和實測值的對比如圖10所示,可以看出,太陽輻照度的計算值與實測值非常接近,誤差較小。素混凝土路面和相變混凝土路面及植被的日溫度變化如圖11所示。圖中表明,相變混凝土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路面的溫度,相變混凝土溫度的計算值和實測值比較接近,誤差在2 ℃左右;相變混凝土的溫度和周圍植被的溫度日變化趨勢一致,最高溫度差在3 ℃左右。

圖10 輻照度計算結果與試驗結果的對比Fig.10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olar radiation in a day

圖11 目標溫度日變化Fig.11 The changing curves of temperature with time in a day

5 結論

本文通過建立熱傳遞模型,采用涂覆高反射率涂層降低太陽能的吸收、添加石墨和鋁粉增強混凝土的導熱性能和使用相變微膠囊改進混凝土的熱特性,大大降低了混凝土路面的溫度,有效地減弱了混凝土路面的暴露征候,模型與實驗結果吻合較好。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1)通過添加導熱性能好的材料,可以有效增大混凝土的導熱系數,但是,對于混凝土溫度的降低效果有限;

2)高反射率涂層和相變微膠囊可以大大改進混凝土的熱特性,有效降低混凝土路面的溫度,較好實現混凝土路面紅外暴露特征的削弱;

3)使用反射率為0.8 的涂層,摻雜石墨、正十八烷相變微膠囊、十二醇相變微膠囊的體積分數分別為15%、20%、10%的相變混凝土路面可以使路面溫度變化與植被背景較為一致。

References)

[1] 肖偉,王馨,張寅平.定形相變墻板改善輕質墻體夏季隔熱性能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9,30(9):1561-1563.XIAO Wei,WANG Xin,ZHANG Yin-ping.Thermal analysis of lightweight wall with shape-stabilized PCM panel for summer insula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2009,30(9):1561-1563.(in Chinese)

[2] Athienitis A K,Liu C,Hawes D,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passive solar test-room with wall latent heat storage[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1997,32(5):405-410.

[3] Wang X,Zhang Y P,Xiao W,et al.Review o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phase change energy storage building envelop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53(1):1-8

[4] 張東,周劍敏,吳科如.相變儲能材料的相變過程溫度模型[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7):928-932.ZHANG Dong,ZHOU Jian-min,WU Ke-ru.Temperature model of phase change process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J].Journal of Tong 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6,34(7):928-932.(in Chinese)

[5] Zalba B,Marin J M,Cabeza L F,et al.Review o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with phase change:materials,heat transfe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3,23(3):251-283.

[6] Cabeza L F,Castellon C,Nogues M,et al.Use of microencapsulated PCM in concrete walls for energy savings[J].Energy and Buildings,2007,39(2):113-119.

[7] Hunger M,Entrop A G,Mandilaras I,et al.The behavior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containing 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J].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2009,31(10):731-743.

[8] Castellón C,Medrano M,Roca J,et al.Improve thermal comfort in concrete buildings by us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C]∥Proceedings of the Energy Sustainability Conference,Calitornia:2007,2007:457-463.

[9] Zhang Y P,Yang R,Di H F,et al.Preparation,thermal 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 of shape-stabilized PCM in 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s[J].Energy and Building,2006,38(10):1262-1269.

[10] 葉宏,張栓勤,莊雙勇,等.相變材料模擬金屬板熱特性的理論設計與實驗驗證[J].兵工學報,2006,27(3):489-493.YE Hong,ZHANG Shuan-qin,ZHUANG Shuang-yong,et al.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 simu1ation of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plate with that of PCM[J].Acta Armamentarii,2006,27(3):489-493.(in Chinese)

[11] 呂舒眉,張栓勤,連長春,等.相變材料紅外特征模擬的理論和實驗研究[J].兵工學報,2007,28(4):463-466.LV Shu-mei,ZHANG Shuan-qin,LIAN Chang-chun,et al.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 in infrared character simulating[J].Acta Armamentarii,2007,28(4):463-466.(in Chinese)

[12] Osama M,et al.Numerical study for enhanc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storage using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porous matrix[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5,46:847-867.

[13] Frusteri F,Leonardi V,Vasta S,et al.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of a PCM based storage system containing carbon fibers[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5,25:1623-1633.

[14] 馬喜斌.地下工程圍護結構動態(tài)傳熱傳濕規(guī)律研究[D].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2009.MA Xi-bin.Transient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from envelope of the underground engineering[D].Nanjing:PLA Univ.of Sci.& Tech.,2009.(in Chinese)

[15] 何超.假目標用電熱涂層及其偽裝應用的理論和實驗研究[D].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2010.HE Chao.Research on theories and experiments of electro-thermal coating for decoy and its camouflage application[D].Nanjing:PLA Univ.of Sci.&Tech.,2010.(in Chinese)

[16] Synnefa A,Santamouris M,Akbari H.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using cool coating s on energy loads and thermal comfort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various climatic conditions[J].Energy and Buildings,2007,39(11):1167-1174.

[17] Akbari H,Levinson R,Rainer L.Monitoring the energy-use effects of col roofs on California commercial buildings[J].Energy and Buildings,2005,37(10):1007-1016.

猜你喜歡
微膠囊反射率涂層
影響Mini LED板油墨層反射率的因素
近岸水體異源遙感反射率產品的融合方法研究
海洋通報(2022年4期)2022-10-10 07:40:26
具有顏色恒常性的光譜反射率重建
塑料涂層的制備
上海建材(2018年4期)2018-11-13 01:08:52
化學腐蝕硅表面結構反射率影響因素的研究*
電子器件(2017年2期)2017-04-25 08:58:37
聚砜包覆雙環(huán)戊二烯微膠囊的制備
中國塑料(2015年9期)2015-10-14 01:12:21
一種用于橡膠材料自修復的微膠囊的制備方法
微膠囊自修復聚合物材料的發(fā)展
中國塑料(2014年3期)2014-10-27 08:26:48
Federal—Mogul公司開發(fā)的DuroGlide活塞環(huán)涂層
用于重型柴油機濺鍍軸承的新型聚合物涂層
寻甸| 方城县| 黄龙县| 盖州市| 时尚| 资兴市| 松江区| 阳春市| 满城县| 阳新县| 南华县| 白山市| 南充市| 旬邑县| 夹江县| 南召县| 漯河市| 江门市| 开封市| 平阴县| 太原市| 容城县| 安塞县| 海安县| 肥乡县| 筠连县| 静安区| 乐东| 蓬溪县| 汾阳市| 罗定市| 女性| 武宣县| 阿勒泰市| 齐河县| 息烽县| 改则县| 晴隆县| 上思县| 安化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