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世孟,武金勇,張一舟
(1.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430072;2.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天津300072)
中國古代通常以青、赤、黃、白、黑“五色”描述色彩,這種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先秦語言的運用中,“五色”都不是某一種具體的色彩,而是一個較大的色彩范圍。在重視禮教的先秦社會,人們對居住、穿戴、車馬的色彩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性,“五色”顯然難以描述某一特定的色彩。
事實上,古人用“正色”的概念對廣義五色進行界定,也就是“五正色”,通常稱之為“狹義的五色”。它不僅將色彩從社會意義上倫理化,而且也將抽象的五色具體化,主要是指某種特定的色彩。本文所闡述的是將先秦文獻中語言上“五正色”還原成具體的色彩形象。
用來表示色彩的“正色”和“間色”,最早記載是出現(xiàn)在《禮記》中,該文獻《禮記·玉藻》中有這樣描述,士不衣織,無君者不貳采。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不入公門。鄭玄對此明確標注,即“謂冕服,玄上纁下”。而孔穎達疏解鄭玄的時候說:“玄是天色,故為正;纁是地色,赤黃之雜,故為間色;皇氏云,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之色;不正謂五方間色也,綠、紅、碧、紫、騮黃是也?!保?]
需要指出的是,孔穎達引用皇氏的說法,認為正色是純正的顏色,包括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與五方相對應。不正的五方間色是指綠、紅、碧、紫、騮黃五種顏色。這是對先秦文獻中“正色”“間色”的明確注解。后世關于正色所包括的內容古今并無太大異議,而關于間色所包含的內容,還有其他說法?!段倪x·別賦》李善注引《環(huán)濟要略》中寫道:“間色有紺、紅、縹、紫、流黃也?!保?]
對“間”色與“姦”色的解釋?!吨芏Y·地官·司市》一書有明確記載,即“凡市偽飾之禁”。鄭玄對此的標注為“姦色亂正色”。而孫詒讓進一步解釋說:“姦色,即五方之間色”[3]?!抖Y記·王制》則認為,布帛精粗不中數(shù),幅廣狹不中量,不粥(鬻)於市。姦色亂正色,不粥於市。孫希旦對此解釋為:“愚謂姦色,不正之色,若紅、紫之屬也[1]375。由此可見,“間(姦)”色就是指不正的顏色,如紅、紫等。
“姦”的本義是“私”,《說文·女部》文獻記載:“姦,私也”[4]。“間(姦)”色原本表示質量不過關,染色不正的顏色。因此,《禮記·王制》解釋道,姦色亂正色,不粥(鬻)於市。
“姦色亂正色”也說明在表示色彩的特點時,“正色”和“間色”是相對的,表示不同的色彩性質。“間(姦)”色是染色不正,正色就是染色純正。因此,可以這樣說,在先秦時期的染色中,正色也就是符合染色規(guī)范的顏色,除此之外就是間(姦)色??梢钥隙ǖ氖?,秦漢以后,“正色”使用的范圍擴展,是用來表示建筑、繪畫等領域的色彩。
“正色”和“間(姦)色”原本是區(qū)別織物染色是否純正的概念。但“間(姦)色”在當時已經(jīng)大量出現(xiàn),而且被人們接受,還成為日常外出的服飾顏色?!抖Y記·玉藻》記載:“士不衣織。無君者不貳采。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不入公門?!保?]801《詩經(jīng)·邶風·綠衣》記載,即“綠兮衣兮,綠衣黃里”。毛傳:“綠,間色;黃,正色”[5]?!盾髯印ふ摗酚涊d:“衣被則服五采,雜間色,重文繡,加飾之以珠玉”[6]?!墩撜Z·鄉(xiāng)黨》記載:“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7]。
間色的出現(xiàn)和推廣,既符合服飾色彩多樣化需求特點,又與文獻考證結論相一致。間色與正色在文獻中的出現(xiàn),說明當時正色與間色是分開使用的。不僅如此,早期的市場曾經(jīng)對織物染色的色相進行限定,符合規(guī)定就是正色,能夠在市面上出售,不符合規(guī)定就是間(姦)色,不許進入市場。既然古代曾有這樣的官方規(guī)定,相應的必定有一定的評定標準,尤其是像色彩這樣很難用具體語言表述的視覺結果。
古人采用何種辦法進行色彩的標準衡量,先秦文獻中并未直接記載,但后世學者的注釋不經(jīng)意中透漏了一些信息?!吨芏Y·天官·染人》記載,即“染人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编嵭榇藰俗⒌?“……染夏者,染五色。謂之夏者,其色以夏狄為飾?!队碡暋吩挥?,夏狄是其揔名。其類有曰翬、曰搖、曰、曰甾、曰希和曰蹲。其毛羽五色皆備成章,染者擬以為深淺之度,是以放而取名焉。”[3]603-606
鄭玄所處的時期同周禮的記載不會太遠,而且在古代社會,染色工藝有其很強的保守傳承性,鄭玄的注解應該反映了先秦染色的實情。鄭玄認為,《周禮》中染五色,以夏狄的羽毛作為染色標準。
從鄭玄的注解來看,夏狄是一種鳥類,其羽毛的顏色正是織物染成五色的標準,染色的工匠以此作為顏色的標準。因此,如果能夠找到這種鳥類,觀測其羽毛顏色,就可以判定周人染五色所用的標準,符合這個標準的是正色,不符合這個標準就是間色了。
《史記·夏本紀》記載:“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裴姻集解引孔安國曰:“夏狄,狄,雉名也。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8]《說文·羽部》文獻中寫道:“翟,山雉也”,段玉裁注:“翟羽,經(jīng)傳多假狄為之,狄人字,傳多假翟為之”[9]。
狄、翟所指的是雉[10],又名華蟲(《尚書》),野雞(《廣雅》、《釋名》、《玉篇》)。后世俗稱野雞,野雞的名稱從漢代時有,按李時珍《本草綱目》引述,因漢高祖的皇后(呂雉)名雉,避其名諱遂改為野雞[11]。
因此,狄、翟、雉、野雞實際上同物而異名。鄭玄在《周禮》中所注解的染五色是以野雞羽毛的顏色為標準的。
《周禮》用野雞的羽毛做為染正色的標準,有其的社會合理性。
(1)“雉”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關注。甲骨文中有“雉”字,說明早在商代就被認識并命名。從“雉”的字形來看,它所指的顯然是一種鳥類。它的命名正如其特征:“雉”不善飛翔,一般每次只能飛翔幾十米至一二百米,約為一箭之地。古人使用“雉”作為度量的尺度,如《左傳·隱公元年》記載:“都城過百雉”[12]。對此,先秦文獻中多有記載,如《詩經(jīng)·邶風·雄雉》中記載:“雄雉于飛,上下其音?!保?]302
(2)“雉”隨處可見,具有普遍性。就今天而言,我國有21屬55種,分布于全國各地(除西藏羌塘高原和海南島)。生活在低山、丘陵、農(nóng)田、沼澤、林緣。雜食性,以谷物、種子、昆蟲為食。近年來,因為城市的建設,以及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已經(jīng)使野雞的數(shù)量大為減少。在先秦時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野雞的數(shù)量應該很多,分布非常廣泛。
(3)“雉”便于參照。雉是鳥綱、雞形目、雉科的大型鳥類,體長58~90厘米,雖然是鳥類,不善遠飛,善于行走。而不像其他鳥類,善于飛行,不便于觀察和捕捉。
(4)“雉”羽毛五色齊備。雉羽毛上主要有五種(青、赤、黃、白、黑)顏色。在五行五色學說流行(秦漢)之后,雉被當做五德具備的象征。北宋時期的宋徽宗曾作繪畫《芙蓉錦雞圖》,主體部分是一只雄雉,右上角有他的親筆手書,即“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從詩中可以看出,他把五色具備的雉同五德齊備聯(lián)系起來,象征自己的王朝五德具備,不受五德興衰的影響[13]。
綜上所述,“雉”羽毛鮮艷華麗,具明顯的光澤。這種光澤同染色后絲綢的天然光澤相比,在視覺上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因此,“雉”具有分布廣泛、個體較大、不善飛翔、五色齊備的特點,在古人生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極易見到,先秦工藝實踐中,也很容易作為染色的參照標準。
在先秦時期,五正色的色相特征還取決于當時的工藝水平,這也體現(xiàn)在染色實物上。
以野雞作為染色的參照要注意到古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視覺直觀的經(jīng)驗性,野雞身上作為參照的色彩是主要的、比較明顯的大塊色彩。如果人們對野雞局部的細致觀察的話,就會注意到,即使在野雞身上,毛色也是多種多樣的。
先秦時期染青的植物染料是藍草。在《夏小正》中就有人工種植藍草的記載,而且已經(jīng)知道它的習性[14]?!盾髯印肺墨I中記載:“青,藍取之于藍而青于藍”[6]1,藍青植物是藍草,染出的青色比藍草更青。藍草是一種綠色的草本植物,藍草可以用來染色是因為其中含有靛藍,它的汁液與空氣發(fā)生反應后變成藍色。自然界含有靛藍的植物很多,文獻中提到的藍主要是指蓼藍。先秦時期主要使用浸染染色法[15]23-34,通過多次的浸染,染出的青色變成一種靛藍色,色澤濃艷而沉靜。同野雞脖子上的藍色相比的確具有共同性。
先秦時期的赤色染料主要有以下兩大類。
一類是朱砂這種礦物染料,通過粘合劑將絲綢固定在一起,《周禮·考工記》記載:“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3]3312,指礦石顏料、粘性谷物(秫)一起浸泡很長時間,將朱砂和絲綢通過谷物緊緊粘合在一起。又或者直接將朱砂磨成細小粉末后涂在絲綢上,陝西寶雞市茹家莊西周(魚)伯墓的絲綢就是使用的直接涂抹的朱砂[16]60-63。朱砂的赤色同野雞上腹部的紅色十分接近。
另一類是植物性染料茜草,茜草在文獻中作茹藘、蒨草、茅蒐?!对娊?jīng)》中多次說到茜草和茜草染成的服飾?!对娊?jīng)·鄭風·東門之墠》記載:“東門之墠,茹藘在阪”[5]344,《詩經(jīng)·鄭風·出其東門》記載:“縞衣茹藘”[5]346。鄭國建國于陜西華縣,后遷都河南新鄭,當時在這一帶,茜草的種植和利用都比較普遍。茜草染色主要是利用其根部,其色素含有茜素和茜紫素。以茜草進行染色時,如果以鋁媒劑染色,可以染成鮮艷的紅色。《詩經(jīng)》中記載茜草染成的赤、絳等色,顯然是使用了媒染劑[15]56-72。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赤色紡織品經(jīng)科學證實,便是使用了鋁媒劑[17]。茜草在多次的染色中,可以染成深紅色,接近野雞羽毛上腹部的紅色。
先秦染黃色染料也主要是礦物質的石黃和植物性染料藎草。
同朱砂一樣,古人使用礦物的石黃,將其磨成粉末后涂在絲綢上。西周陝西茹家莊出土織物印痕上的顏料是使用的石黃。[16]60-63對比野雞的羽毛上的黃色,是一種含有紅色的黃色,而且色澤濃厚。石黃是紅光黃,色相豐滿純正,和野雞胸部黃色羽毛十分接近。
先秦時期,黃色植物染料就已經(jīng)很多,包括藎草、黃櫨等。
鄭玄所注染草八個名稱,七個種類,即蒨(茅蒐)、藍、象斗(麻櫟子,皂斗)、橐蘆(黃櫨)、豕首(天名精)、紫草、藎草,其中黃櫨可以通過明礬作為媒染劑染成黃色[18]39-42。藎草在古文獻中作綠、菉、王芻等。《詩經(jīng)·小雅·采綠》記載:“終朝采綠,不盈一匊”[5]494。藎草的莖葉中含有黃色素,可以不通過媒染劑,直接染成黃色。如果以明礬為媒染劑,可以染成鮮黃色[18]39-42。使用藎草和黃櫨染成含赤的黃色同野雞羽毛上的黃色十分接近。
先秦時期染黑色有多種方法,主要采用櫟屬樹木的果實。染織史專家陳維稷認為,先秦時期黑色染料,是古代所說的栩,它泛指山毛櫸科的櫟、槲、槲櫟,這些樹木殼斗含有鞣質,麻櫟殼的鞣質,可以通過鐵鹽媒染成黑色[19]。
對比野雞身上黑色,黑點如漆,是一種十分純正的黑色,試驗證明麻櫟以鐵鹽染成漆黑的顏色,與野雞羽毛上黑點十分接近。
絲綢的本色一般來說就是白色。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掘來看,先秦時期也使用染色的方法染白。
1979年出土的春秋戰(zhàn)國崖墓服飾的花紋為銀白色,印在深棕色的苧麻布上,印花的顏料,初步分析是含硅的化合物(絹云母、蜃灰)[20]。說明先秦時期已經(jīng)使用絹云母、蜃灰等作為染白的染料?!吨芏Y·地官·掌蜃》記載,即“祭祀共蜃器之蜃”。(漢)鄭司農(nóng)注:“蜃可以白器,令色白”[3]1218。說明蜃灰是很早使用的白色染料,其不僅用于祭祀禮器,也用于織物[16]78-85。
絲綢的白色同野雞羽毛的白色十分接近;如果在絲綢上涂抹蜃灰等,將會使絲綢的白色顯得更加厚重;如果使用絹云母不僅會使白色更厚重、沉著,也使其更富有光澤。此三者的白色同野雞頸部羽毛的白色都很接近,但質地和色澤有所差別,有可能都作為正色使用,只是使用的場合不同。
[1]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801.
[2] 許嘉璐.說“正色”:《說文》顏色詞考察[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3):9.
[3]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1070-1071.
[4] [漢]許 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65.
[5]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7] [清]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665-668.
[8] [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56.
[9]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32.
[10] 高明乾,佟玉華,劉 坤.詩經(jīng)動物釋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5:67.
[11]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324.
[1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11.
[13] 武金勇.芙蓉錦雞圖:圖像學研究[J].美術界,2007 (4):57.
[14]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24.
[15] 肖世孟.中國古代·先秦·色彩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文學院,2009.
[16] 李也貞.有關西周絲綢和刺繡的重要發(fā)現(xiàn)[J].文物,1976(4):60-63.
[17] 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紡織品的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89.
[18] 趙 豐,周 禮.鄭注染草及其工藝初探[J].農(nóng)史研究,1988(7):39-42.
[19] 陳維稷.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82.
[20] 劉詩中.貴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區(qū)古越族的族俗及文化特征[J].文物,198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