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人
一
山西萬榮縣有一座歷史悠久、遐邇聞名的后土祠。
后土祠的至高點是秋風(fēng)樓,到后土祠不能不登秋風(fēng)樓。
漢武帝曾先后六次前來后土祠祭拜,并即興吟誦了千古絕唱《秋風(fēng)辭》。魯迅先生評價曰:“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薄肚镲L(fēng)辭》在金元之前一直未見諸文字,到元代才在后土祠的一塊石碑上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人們?yōu)檫@塊石碑建了一個亭子,稱為“秋風(fēng)亭”,到明朝擴建為“秋風(fēng)樓”。漢武帝的《秋風(fēng)辭》石碑就收藏在秋風(fēng)樓的三層。
“蕭瑟秋風(fēng)今又是”,我們山西作家黃河采風(fēng)團一行,恰逢與漢武帝同一節(jié)令來到后土祠,當(dāng)然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秋風(fēng)樓,位于整個后土祠的最后面,磚木結(jié)構(gòu)。初建時樓高五層,后因太高被暴風(fēng)吹倒。復(fù)建改為三層,即使如今三層,也有32.6米高。后土祠是依山勢而造,因而秋風(fēng)樓愈益顯得巍峨屹挺。秋風(fēng)樓上高懸兩塊橫額:東曰“瞻魯”;西曰“望秦”。登臨樓頂,極目遠眺,東瞻齊魯,嵋?guī)X山若隱若現(xiàn);西望長安,史圣司馬遷墓似有似無。源于晉北管涔山的汾水,激情澎湃莽莽滔滔由東向西,奔騰著趕來與黃河相擁。兩河交融,沖刷堆積出一塊高地。倏然飛騰,散為輕云,油然而止,聚為夕雨,水氣和霧氣好似為這塊土地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山光水色猶如海市蜃樓盡在虛無飄渺之中。
登高而望,頓成瞻矚。眼前展開的,不僅是一幅奇特的自然景觀,也是一軸積淀的歷史畫卷。
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心中不由涌起歷朝文人墨客登臨此處的吟誦:
“層樓碧殿入青云”“俯瞰中流百尺深”;“悠悠飛鳥青天外,滾滾河流大野中”;“黃河滾滾樓邊過,嵋?guī)X巍巍天際馳”;“菊蘭芳歇秋容淡,簫鼓聲殘日色沉”;“山分秦晉群峰斷,水入河汾兩脈通”;“怒濤千年摧舊岸,歸鴻幾點下斜曛”……
當(dāng)我正沉浸于思古之幽情中,作家彭圖靠上來,用他那帶有極濃忻州口音的普通話看著我說:“看到眼里拔不出來了?”
我不知所云,亦無言以答,只是望著彭圖。
彭圖笑了:“你瞪大眼好好看看,這是什么?天造地設(shè),鬼斧神工,就是一個巨大的女人生殖器?!?/p>
我也笑:“還是魯迅那句話,中國人唯在這方面想象力豐富,從白臂膀就能想到半祼體全祼體,就能想到性交雜交私生子?!?/p>
彭圖文縐縐地調(diào)侃一句:“性者,人之欲也。百看不厭,飽食無夠!”
二
華夏文化向有“皇天后土”一說。皇天主司天,后土主司地。后土是傳說中的大地之母。原始初民在神話里創(chuàng)造了姜嫄這位大地女神的形象,她生育的兒子也以谷物“稷”命名,后來堆土而成的“社”演化為土地神,大地所生的“稷”演化為谷物神,“社”和“稷”聯(lián)在一起稱作“社稷”,成為代表國家政權(quán)的一個政治名稱。萬榮后土祠祀奉的主神就是后土圣母,后土又稱“社神”。萬榮縣東部,與稷山縣交界處有稷王山,是祀奉稷神的地方。社神、稷神,構(gòu)成“社稷”。
一個皇帝登基以后,有兩件大事要做。一是到泰山祭天,君權(quán)天授;再一個就是到后土祠祭地,心系社稷。
“社”是華夏民族上古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概念,是了解中國古代宗教、政治與社會的第一個重要范疇。聞一多說:“余嘗謂治我國古代文化史者,當(dāng)以‘社為核心。大抵人類生活中最基本者不過二事,自個人言之,曰男女,曰飲食;自社會言之,則曰庶,曰富,故先民禮俗之重要者莫如求子與求雨,而二事又皆寓于社。”
值得回味和思索的是,我們先祖創(chuàng)造出作為地母神的“社”,和作為谷物神的“稷”,此二者的相互組合,反映著我們祖先什么樣的潛意識思維邏輯?盡管社稷二者合稱成為一個象征性的政治名稱,但在初始階段,二者分明是代表著兩個相關(guān)的神話信仰體系。女性的地母神和男性的谷物神之間,是對男女兩性關(guān)系的一種象征。這種關(guān)系的建立和存在,保障著大自然生命繁殖功能的正常運轉(zhuǎn)。
導(dǎo)游小姐向我們這樣介紹后土祠:
“這個廟的歷史非常悠久,初建于漢文帝時代,早在公元前163年,據(jù)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初建時叫汾陰廟,所謂汾陰,就是說地處黃河?xùn)|岸,汾河之南。漢武帝劉徹是來后土祠次數(shù)最多的一位皇帝,一生共來了六次,可見漢武帝將祭祀后土圣母看成是國家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正是在漢武帝時期,汾陰廟改為后土祠。自漢武帝之后,漢朝的宣帝、元帝、成帝,后漢的光武帝,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先后三次前來祭拜,再以后,宋朝的第三個皇帝宋真宗趙恒,也前來祭拜。從漢武帝到宋真宗,前后有九個皇帝,二十四次來后土祠祭祀……”
還可以向上追溯,在萬榮后土祠里,有座《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的石碑,上面鐫刻著:“軒轅氏掃地為壇于睢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澤歲舉。”這段碑文記載說明,遠在漢文帝建汾陰廟之前,我們的先祖黃帝就曾來這里祭祖,因當(dāng)時此處尚未設(shè)壇,于是黃帝就“掃地為壇”。黃帝是我們炎黃子孫祭奠的先祖,而黃帝卻來這里祭祀后土圣母,“尋根拜祖”!此后,堯舜二帝以“八元”,即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八大官員,專管祭祀后土之事。再往后,夏商周三朝國王,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祭祀后土的儀式。
這真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引無數(shù)帝王競折腰。
我們隨導(dǎo)游小姐走進后土祠莊嚴肅穆的獻殿,中間供奉著后土圣母,兩側(cè)是送子娘娘和送藥娘娘。這大概與道教的上清、太清、玉清和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宗教崇拜格局是類似的。
導(dǎo)游小姐介紹:“后土圣母就是我們傳說中的女媧了?!?/p>
陳振民在《萬榮后土祠》一文中介紹說:
傳說在黃帝以前很早的年代,地球上還沒有人類的時候,卻有一位偉大的女神——女媧氏。這位女媧氏在中國遠古傳說的文薈《風(fēng)俗通義》中,被稱作地皇。事有湊巧,后土祠中有一明嘉靖丙辰年重刻的《后土祠廟像圖》,這個圖上稱后土圣母為“后土皇地祗”。祗是土神,這里又稱她為皇,無疑她也是一位地皇。這樣,女媧和后土就被地皇二字串聯(lián)到一起,說明女媧和后土是同一位女地皇的兩個稱呼。
來到萬榮后土祠,我還聽到這樣一個傳說,說當(dāng)時大地上只有一位地皇女媧,她獨來獨往,非常孤獨。后來天皇伏羲氏從天而降,與其為伴。天皇為男,地皇為女,兩者交媾,女媧懷孕。到分娩時,就選中了這塊最為僻靜安全、又溫潤宜人的河中之洲,完成創(chuàng)造人類的莊嚴使命。由于分娩十分痛苦,一次又只能生一個,女媧見這塊土地肥沃,能生長萬物,心想,用黃土摶捏一些男女,讓他們自行交媾,不就能“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于是,女媧氏就在這塊土地上筑起一個土圍子,在里邊用汾黃之水和了一大攤稀泥,然后用繩蘸泥,舉起來一甩,濺出許多泥點,一個個都變成了人。這樣不斷地蘸,不斷地甩,無數(shù)人就產(chǎn)生了。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女媧親自摶泥造出的人就成為富貴之人,而用繩蘸泥甩出來的人,當(dāng)然就是“濺”民了。這一說法,顯然是官方話語“富貴在命”對民間產(chǎn)生影響的印痕。
古代傳說中,伏羲、女媧既是兄妹關(guān)系,又是夫妻關(guān)系。例如,《風(fēng)俗通義》云:“女媧,伏希(羲)之妹。”《春秋世譜》云:“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北R仝《玉川子集·與馬異結(jié)交詩》云:“女媧本是伏羲婦。”
至于女媧與伏羲,他們是怎樣由兄妹而結(jié)為夫妻的,李冗的《獨異志》中講了這么一則神話故事:
上古時有一次,下雨三日不停,洪水暴漲,人全淹死了,伏羲兄妹躲在一個葫蘆瓢里,幸免于難。等到雨停水退,他們從葫蘆瓢里走出來后,世界上已杳無人跡。一個仙人對他們說:“這世界上已沒有人了,你們結(jié)為夫妻吧,不然人類要滅種了?!彼麄儧]有同意,因為過去聽老人說過,親兄妹不能結(jié)為夫妻。他們向前走去,一只烏鴉飛來,勸他們結(jié)為夫妻,他們很生氣,砍下了烏鴉的頭說:“如果你能接活,我們就結(jié)為夫妻?!眲傉f完,烏鴉的頭與身又連在一起,呱呱叫著飛走了。可是伏羲兄妹仍不肯結(jié)為夫妻,繼續(xù)向前走,又遇到了觀音娘娘。觀音娘娘勸他們結(jié)為夫妻,并說這是天意,他們不信,觀音娘娘說:“你們各去一個山頭,各燃一堆火,如果兩股煙能合到一起,就說明天意要你們結(jié)為夫妻?!彼麄冋兆隽?,果真兩股煙合在了一起,于是他們就結(jié)為夫妻了。
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創(chuàng)世紀傳說中,都留下“兄妹交媾”繁衍后代的記憶印跡。諸如苗族、侗族、瑤族、傈僳族、彝族、水族、藏族、黎族、撒尼族、土家族、布依族、拉祜族、基諾族等。
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從而衍生了人類。在人們心目中,土地是萬物之母,孕育了生命,兩者融合為一體。
原始初民把性交、生殖和土地等聯(lián)系在一起的原始思維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后世把這種關(guān)系擴大為天和地、陰和陽、男和女的關(guān)系,儒家就認為,天和地、陰和陽,要交合才好,才是事物的生機。
分析“地”這個字也很有趣味:地者,從土從也。郭沫若在《釋祖妣》一文中,以《殷契粹編》及《殷墟書契前編》中的甲骨文和金文為依據(jù),把“土”字詮釋為男根之象征。而“也”字,據(jù)許慎的《說文》卷十二:“也,女陰也,象形?!闭J為“也”字是女陰的象征。與“土”的生育功能相類似,“地”的概念也同女性的生殖功能密切相關(guān)。為了強調(diào)大地的母性及生育特征,用代表女性生殖器的也字,和代表男性生殖器的土字,組合成一個嶄新概念。確切地說,土和地都是地母觀念的表露,而土字在先,見于甲骨文,地字不見于甲骨文,顯然是后生之字。從土到地的演變,表現(xiàn)出原始初民對人類繁衍現(xiàn)象認識上的進步。
《易經(jīng)·系辭下傳》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氤氳在這里不是云或霧濃郁的意思,而是施之“云雨”,意為萬物由相互作用而繁衍變化。在這部書里,還稱陰為地之母,陽為天之父。在我們祖先的心目中,人類繁衍生殖崇拜是與農(nóng)業(yè)生殖崇拜融為一體的,這可能也就是形成把“后土”和“女媧”合二為一的民族集體潛意識。
萬榮后土祠把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言之鑿鑿地搬到了自家的土地上。與此相印證,距離后土祠不到一百里,在山西的南大門芮城縣有一個著名古渡——風(fēng)陵渡。其名稱的由來,因為史書上記載女媧是風(fēng)姓,這里遺存有一座女媧的陵墓,故女媧陵也稱之為“風(fēng)陵”,這一古渡也因之而得名。一切似乎都在印證著:河?xùn)|這片土地,是女媧當(dāng)年活動的地方。
也有學(xué)者認為后土與女媧不能混為一談,2004年《山西日報》還專門召開了后土與女媧是否同一人的專題討論會。
實際上,女媧這一神話中的人物本身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甚至女媧究竟是男性還是女性,還產(chǎn)生過爭論。大多數(shù)認為女媧是女性。《太平御覽》引言:女媧氏,風(fēng)姓。會制作犧牲祭品,有廚藝。蛇身人首。也叫女希,是女皇。南宋鄭樵在《通志·三皇紀》也記載:伏羲死后,女媧繼位,成為女皇。這些記載和說法,都認為女媧是女性。然而清代學(xué)者趙翼考證,女媧應(yīng)為男性。他認為女媧本來是風(fēng)姓,號女希氏,是上古時代賢明的帝王,位列三皇之一。當(dāng)時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先民們世代口口相傳,后人因音而誤為字。其實,女媧是姓氏,而不是性別。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一書的開首篇《釋祖妣》中,對古史傳說和祖妣概念的發(fā)生和演變,做了深入縝密的考據(jù)。
我們暫且把這一歷史疑案存而不論,不管女媧是男是女,也不論女媧娘娘和后土圣母是否同一人,總之,萬榮后土祠供奉的,是繁衍了我們?nèi)祟惖囊晃慌韵茸妗?/p>
《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天下以后土為主宰,總管百事?!薄吨芏Y·春官·大宗伯》也說,周王在給諸侯封田之前,必須稟報后土圣母??梢娫诋?dāng)時,后土圣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也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母系氏族的遺痕。
在后土祠供奉“后土娘娘”的獻殿立柱上,書寫著這樣一副楹聯(lián):
后配六合之天,至圣至尊,圣德自應(yīng)崇代代
土為萬物之母,資生資育,世人所以稱娘娘
聯(lián)頭巧妙地嵌入了“后土”二字。
我們的原始先民們,用自己的想象和智慧,詮釋著天地起源、人類繁殖的一系列疑問。
三
在踏進后土祠的山門時,導(dǎo)游小姐特別提醒我們注意上邊的一幅楹聯(lián):
“合脽擁浪,浪浪吞波朝圣母;日月生輝,輝輝泛彩繞神丘?!?/p>
導(dǎo)游小姐還誦讀了一幅聯(lián):
“追本溯源,汾陰脽上尋始祖;感恩戴德,后土祠中謁圣顏?!?/p>
導(dǎo)游小姐說:
“我們注意這兩幅聯(lián)中,都有一個‘脽(念Shui)字,月字旁一個佳人的佳字。這個‘脽是我們后土祠的專用字,現(xiàn)代漢語里已經(jīng)廢棄不用了。這個‘脽字,在《辭海》里邊指得是我們?nèi)松眢w的一個部位,就是臀部。”
中國字是一種象形文字,這個“脽”字,正是隱喻著美人之臀。而在漢武帝的秋風(fēng)辭中,其實也有著這一暗指:“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币髡b后土祠的詩中,也多有雷同暗指:“誰言芳島佳人到,思情偏結(jié)一生癡。”
導(dǎo)游小姐說:“在我們后土祠里邊,‘脽指得是我們后土祠的地形,最初建祠的地形,就是汾河流入黃河的交匯點上,有一塊類似我們?nèi)梭w臀部的高崖,認為這是一塊吉祥之地。因為在遠古,人們對生殖非常崇拜,因為他們認為只有生殖,人類才能繁衍,部族才能壯大,所以,就把祠建在了這塊土地上?!?/p>
導(dǎo)游小姐又引領(lǐng)我們看了后土祠中明嘉靖丙辰年間重新建廟時鐫刻的一塊石碑:《后土祠廟像圖》。導(dǎo)游小姐說:“在這個碑圖的上方,刻有這個‘脽的原貌,我們更容易看清這塊‘脽的地形構(gòu)成。你看,這邊是汾河,山西的母親河;這邊是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這兩個母親河的交匯點上面,就有這么一塊突起的、形似人臀部的高崖。汾河、黃河形似人的兩條腿,而這個突起的高崖,它像一個巨大無比的女性生殖器。所以這個地方就成為特別能夠繁衍人類的地方。就是因為這個生殖崇拜,轉(zhuǎn)化為對土地的崇拜。因為最初的先人認識到,土地能夠滋生繁衍萬物,由此轉(zhuǎn)化為對女性的崇拜。因為女性和土地一樣,能夠孕育生命,所以為什么后土祠里供奉的主神是個女性了。這也就是我們?yōu)槭裁磿汛蟮胤Q為母親了?!?/p>
華夏民族在說到“性話題”時,歷來講究含蓄?!缎⊙拧じμ铩分杏浭錾瞎湃擞镒妫砬笥晁?,盼望谷物豐收,人丁興旺;而所謂“御田祖”,主要是在田地播種時,以男女交合為祭。以田地象征女陰,以種子象征男精,將男女性交稱作“播種”“耕耨”,見諸民間長期流行的說法。如《聊齋志異·林氏》中,林氏要求丈夫和她同房,筆語曰:“凡農(nóng)家者流,苗與秀不可知,播種常例不可違。晚間耕耨之期至矣!”
此處“汾陰脽”正是一個極好的隱喻。
汾陰脽也稱汾脽、脽丘、癸丘。黃河由北向南,汾河由東而西,在此交匯,形成一條長二三公里,寬一公里有余,高十多丈的長阜?!渡轿魍ㄖ尽ど酱肌芬粫涊d:“后土祠在漢汾陰故城西北二里(故城即現(xiàn)在萬榮縣寶井村),汾河與黃河的交匯處?!睋?jù)《水經(jīng)注》講:“有長阜,背汾帶河,長四五里,廣二里余,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薄稘h書》稱這塊地方為“汾陰脽”,唐顏師古解釋說:“因其地高而起,如人尻,而名之?!鼻宕滴跄觊g孔尚任總撰的《平陽府志》中記載:“脽者,河?xùn)|岸特堆崛長四五里,廣一里余,高十丈,巨屢坐處以形成,高起如人尻,故名?!?/p>
這正是我們登臨秋風(fēng)樓、俯瞰地貌所闖入眼簾的景象。
我們在進山門后前往獻殿的路上,看到這里的臺階也修造得十分奇特,是呈“S”形。導(dǎo)游小姐說,這是標志著道教中的“陰陽魚”圖形。
趙國華在《生殖崇拜文化論》(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一書中認為,初民的女性生殖器崇拜,大致經(jīng)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他們只看重出現(xiàn)新生命的門戶,奉祀女陰的模仿物陶環(huán)、石環(huán)等;第二個階段,他們選擇魚為女陰的象征物,奉祀魚,舉行特別的吃魚儀式,即魚祭;第三個階段,他們又崇拜蛙。
以陶環(huán)、石環(huán)等為女陰的象征物,這只是一種最膚淺的表面認識,只是簡單地以環(huán)狀圓洞比喻女陰。以魚作為女陰象征物則進了一步,一方面,魚形、特別是雙魚與女陰十分相似;另一方面,魚的繁殖力很強,初民以此寄托人丁興旺的美好希望。以后,又進了一步,他們認識到嬰兒是由女性的子宮(肚腹)孕育而由陰戶娩出,而蛙生殖力強、腹部渾圓,就以此作為子宮(肚腹)的象征物。所以,這幾個階段也體現(xiàn)出初民性文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