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南
(河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在《社會心理學》中,對攻擊性行為下的定義是:攻擊是以傷害某個想逃避此種傷害的個體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為。[1]而幼兒攻擊性行為,指的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幼兒出現(xiàn)的身體上的進攻,言語上的攻擊等侵犯性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打、踢、咬、大聲叫嚷、叫喊名字、罵人、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等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財物(如用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等等)。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妨礙幼兒健康人格構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就幼兒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做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對策。
1.1 幼兒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的個體因素。
1.1.1 遺傳因素
有些攻擊性強的兒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在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中,遺傳大約占50%,其余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長與孩子相互作用所致。而所謂遺傳并不是父母把打人、罵人等一些具體的行為遺傳給孩子,他們遺傳給孩子的只是神經(jīng)活動類型,比如情緒容易激動、興奮性強、反應速度快等自然特征。這些具體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滋生出攻擊性行為。從本質(zhì)上講,幼兒攻擊的差別,雖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但后天環(huán)境與教育是攻擊性產(chǎn)生及其強度的決定性因素。[2]
1.1.2 心理因素
在眾多影響幼兒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的因素中,心理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攻擊性行為的起因是挫折,當一個人朝著特定的目標前進時,一旦受到阻礙,就會產(chǎn)生挫折感,而這種挫折感就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對人對物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3]
根據(jù)多拉德的挫折—攻擊理論,劇烈的挫折可能激發(fā)直接的、指向挫折來源的攻擊行為;而較弱的、來源不明的挫折只引起間接性的、替代性的攻擊行為。例如,有些兒童在學校學習不好,在同學中沒有影響和地位,長期受冷落、輕視,久而久之情緒易沖動,喜歡惹是生非,對別人進行攻擊,或破壞公物等。在攻擊對象或者其他人沒有報復的情況下,攻擊行為可能一直持續(xù)下去。
1.2 幼兒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因素。
1.2.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兒最主要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氛圍和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行為影響較大。在國內(nèi)外,家庭暴力都是影響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因素。當前,關于家庭沖突和暴力已經(jīng)有研究表明: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模式有關。美國的兩位心理學者拉爾德和帕特森觀察了高攻擊兒童的家庭中父母與兒童相互作用的模式。這些兒童是在家庭和學校都愛打斗、不服管教的孩子。[4]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兒童的家庭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感情交流,遇事便會爭吵不休。高度攻擊性幼兒大多數(shù)來自“絕對權威”和“過度溺愛”類型的家庭,這兩類家庭類型的共同特征是對兒童限制的失當?!敖^對權威”型的父母過于控制幼兒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兒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產(chǎn)生對抗的要求,并常常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攻擊。“過度溺愛”型父母則完全放棄對幼兒的限制,使幼兒的利己排他行為滋長,一旦他們的某種需要受到限制,就會大哭大鬧,以反抗來達到目的,從而導致攻擊性行為的產(chǎn)生。所以說家長過分溺愛幼兒、過分要求幼兒、過分放任幼兒都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5]
1.2.2 娛樂媒體的因素
在當今社會,復雜的環(huán)境因素對幼兒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電視、電腦幾乎已經(jīng)進入每一個家庭,而幼兒每天用于看電視、電腦的時間很多。電影、電視和電腦等多種媒介中的暴力事件會影響孩子,使他們由單純模仿發(fā)展到有意攻擊侵犯他人。班杜拉的社會學系理論認為,即使是年幼的兒童,也可以通過觀看電影或者電視上的暴力行為,習得攻擊他人的種種方式。目前,電視中所演的,像《奧特曼》之類的動畫片中,人物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進行暴力的攻擊。幼兒們看得多了,無形中就會把他們樹為學習的榜樣,也就會認為暴力行為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如此一來,不自覺地增加了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
1.2.3 教育方式不當?shù)囊蛩?/p>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凡人生所需要之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時期。”什么樣的教育觀塑造出什么樣的孩子,對產(chǎn)生了攻擊行為的孩子,有些父母會把懲罰作為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此一來,懲罰方式便很容易給那些帶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樹立反面的攻擊性行為學習榜樣。事實上,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加強與孩子在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因為只有通過細致耐心的溝通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同時也才能使兒童對父母產(chǎn)生信任感。這樣父母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并提出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徹底抑制其攻擊性行為。因此,將懲罰作為抑制孩子攻擊性行為的方法往往不奏效,有時還會適得其反,使兒童產(chǎn)生更嚴重的攻擊性行為。
大量研究表明,較其他孩子而言,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與同伴的關系較差。許多受到攻擊的小朋友會對其產(chǎn)生心理恐懼,在幼兒園內(nèi)對其避而遠之,甚至不愿上幼兒園,從而使得老師對家長的工作難做。此外,由于攻擊性幼兒的行為容易引起事端,這就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和秩序,老師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解決矛盾。故而,很多老師對這樣的孩子也感到頭疼。而對于這些產(chǎn)生了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來說,也會出現(xiàn)一些像人際關系緊張、社交困難、感覺孤獨、離群索居等不良影響。更要引起人們重視的是,如果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及時加以干預、矯治。那么,這種孩子長大后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據(jù)資料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為當中,70%的暴力少年犯在早年兒童期就被認定為有攻擊性行為。因此,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幼兒的可塑性很強,家長和幼教工作者更應加強這方面的認識,盡早干預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控制與矯治。
個體的攻擊性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這種現(xiàn)象也不可能徹底消失。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幼兒攻擊性行為,其危害都很大,都會影響幼兒道德行為的發(fā)展。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但會對他人或集體造成危害,而且對其個體的健康發(fā)展也是很不利的,還會阻礙兒童社會性、個性和認知的發(fā)展。因此,采用適當?shù)姆椒▉頊p少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是很有必要的。
3.1 轉變教育觀念,給予兒童愛的關懷。
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之所以在解決沖突或人際交往中更多地運用攻擊性的行為方式,不僅是因為他們所想到的解決沖突或進行溝通的方法的數(shù)量少于一般兒童,而且因為他們所想到的方法普遍帶有攻擊性傾向,這與他們所受到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有直接的關系。在家庭中,家長應在幼兒所有的活動中表現(xiàn)出溫暖、關懷和愛,而不僅僅是完成特定的職責。幼兒與家長間相互的方式是民主的、合作的,而非專制和放任的。如有的孩子平時生性懦弱,當小朋友欺負他,他也無法反擊。家長見了就在教他:“誰打你,你就打他?!笔獠恢@樣的教育會讓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多的傷害,而此時家長卻指責老師沒有看管好孩子,使教師工作不能很好地開展。事實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首先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幼兒園內(nèi),教師應積極引導,將獎勵與懲罰的措施并用,當孩子發(fā)生攻擊性行為的時候,既不能一味地批評,又不能過于遷就,要及時明確地對幼兒親社會、利他行為進行獎勵,對侵犯、攻擊性行為進行懲罰,并讓幼兒明白受到獎勵或懲罰的具體原因,從而減少其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
3.2 對幼兒進行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
要解決行為問題,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幼兒能夠正確地知覺情境,是成功進行同伴交往的前提。從觀察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不管是攻擊性兒童還是非攻擊性兒童,當他們認為同伴是故意做出不友好行為時,他們更傾向于報復;當認為不是故意時,則報復很少。也就是說,對交往對象行為原因的認知決定著隨后的行為。而出現(xiàn)攻擊行為的幼兒來說,就是未能對交往對象行為原因做出正確認知,以致做出報復傷害等攻擊性行為。因此對兒童進行認知智能訓練,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能有效地減少其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3.3 教導幼兒使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攻擊性情感。
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是先天的破壞性本能,不能消除,只能加以疏導。而煩惱、挫折、憤怒這些攻擊性情感,對于自控力弱的幼兒來說,足以點燃攻擊性的導火線,攻擊性情感集聚越多,其表現(xiàn)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教給那些受到挫折、干擾的幼兒宣泄的方法就可以減少其攻擊性活動;相反,過分壓抑的結果,往往會爆發(fā)突然的猛烈的攻擊性行為。因此應教會幼兒用言語來傾訴內(nèi)心體驗的攻擊性情感;引導他們在適當?shù)膱龊吓c時間大哭大叫一通,以宣泄內(nèi)心無法排泄的挫折、憤怒與煩惱,讓幼兒參加各種有趣的游戲與置換活動,去轉移幼兒的攻擊性情感。[6]
3.4 移情能力訓練。
移情能力,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個體感受、理解和體驗他人需求與情緒的能力。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兒童能更好、更經(jīng)常地做出親社會行為,對周圍成人和同伴親切、友好;移情能力較缺乏的兒童,親社會行為很少,而消極的、不友好的、攻擊行為則較多。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要讓他有情感體驗,光講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觸動幼兒,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可以讓他通過回憶自己的疼痛經(jīng)歷來體驗別人的不舒服。通過角色扮演、情感換位等方法,讓幼兒把自己置身于被攻擊對象的地位,設身處地地想象同伴痛苦的感受和心情,從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對受害者的憐憫同情。幼兒移情能力的提高,對于減少和防范攻擊性行為有積極作用。在訓練幼兒移情能力的過程中,應注意科學引導幼兒觀察和感受別人的情緒、情感體驗,并由情緒、情感的變化而帶來積極的行為變化,讓幼兒逐漸懂得有利于別人的事就去做,不利于他人的事就不去做。
綜上所述,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它總是受到心理的、社會環(huán)境的、文化教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幼兒在心理上和行為上難免出現(xiàn)一些不適癥狀,攻擊性行為就成為這些不適癥狀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家長或教師應該通過改變教育觀念,培養(yǎng)孩子的認知能力,教會幼兒適當?shù)男狗椒?,訓練幼兒換位思考的移情能力,來正確引導和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培養(yǎng)幼兒健康良好的個性,讓幼兒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為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們只要拿出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采取有效策略,就一定會減少并消除幼兒攻擊性行為。
[1]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師范學出版社,2006:493.
[2][6]孫華.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教育建議[J].遼寧師專學報,2005,(3):85-86.
[3]王江華.淺談幼兒攻擊性行為[J].臨滄教育學院學報,2005,(4):42.
[4]高菲:正確看待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EB/OL].http://www.yzedu.net/kcgg/ShowArticle.asp?ArticleID =18082,2011-04-28.
[5]吳霞波.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矯正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8,(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