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交通、建筑及惡性傷人事件日益增多,胸部創(chuàng)傷成為外科的常見急危重癥。胸部創(chuàng)傷多為多發(fā)傷、復合傷的一部分,嚴重胸部創(chuàng)傷多伴有肋骨骨折、心肺大血管損傷,導致氣胸、血胸、血氣胸或張力性氣胸等,患者多有呼吸和循環(huán)功能障礙,情況十分兇險。診治的關鍵在于早期、快速、熟練的救治。本文總結了我科2005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胸部創(chuàng)傷患者的搶救及治療體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中男53例,女7例,男女之比為7.6:1,年齡11~68歲,平均年齡39.6歲,其中20~50歲45例,約占75%。致傷原因:車禍傷26例(43.3%),高處墜落傷18例(30.0%),刀及尖銳物刺傷12例(20.0%),其他傷4例(6.7%)。胸部閉合性損傷40例,其中肋骨骨折35例,胸骨骨折5例,合并鎖骨骨折3例;胸部開放性損傷20例,其中刀及尖銳物刺傷12例。單側胸部損傷52例,雙側胸部損傷8例。合并顱腦損傷10例,四肢骨折9例,脊柱骨折5例,骨盆骨折2例,泌尿系損傷1例。
1.2 治療方法 2例胸腔積液和氣胸量少且病情穩(wěn)定的患者未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及穿刺抽氣,其余58例中,采用胸腔穿刺抽氣2例,胸腔閉式引流術44例,開胸探查止血術12例。一般肋骨骨折行胸帶固定,連枷胸合并肺挫傷嚴重者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必要時氣管切開,并予以補液、輸血等抗休克治療。四肢骨折采取石膏、牽引、外支架固定等,顱內血腫采取開顱血腫清除,腹腔臟器破裂或膈疝采取手術修補,肝脾破裂采取切除或部分切除等。同時,根據患者對癥狀的敏感程度不同,對所有患者均給予少量鎮(zhèn)痛劑、鎮(zhèn)靜劑,起到較好效果。
本組60例患者中,治愈57例,死亡3例,死亡率為5.0%,死亡原因主要是失血過多,受傷時間過長致不可逆休克或DIC(2例),顱腦損傷嚴重腦疝形成(1例)。
嚴重胸外傷的患者由于傷情重,時間緊迫,應先搶救再診斷,邊治療邊診斷,特別注意多發(fā)傷的判斷,避免只看到??凭植?,忽視整體[1]。輔助檢查以X線及CT最為簡捷有效,CT掃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對診斷血氣胸具有很強的優(yōu)勢。嚴重胸部創(chuàng)傷中多數為閉合性,尤以多根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為多,確診后需及時行胸壁固定、胸腔閉式引流或者開胸探查術,若閉式引流術無效需行開胸探查術。開胸探查的指征為[2]:(1)持續(xù)大出血:大量血胸伴有休克,或經胸腔閉式引流觀察仍有持續(xù)不斷出血,超過200ml/h,休克持續(xù)加重,應及時手術。但應注意有時因出血過快,在胸內形成血凝塊,引流量不一定很多,因而應結合全身情況來判定。(2)急性心臟壓塞:心臟損傷患者可能發(fā)生急性心臟壓塞,當心包內容量超過250ml時,心包內壓力急劇升高,心臟舒張受限,可導致血壓下降,甚至心臟停博,應盡快減壓,手術修補心臟裂口。(3)主動脈及主動脈弓上分支破裂:出血量大,應緊急手術。如患者情況穩(wěn)定,應行主動脈造影,以明確診斷,及時手術。(4)氣管及主支氣管破裂:大量氣胸經閉式引流不能排盡,肺未能復張,呼吸困難改善不顯著,X線胸部平片或CT見有垂肺征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見裂口大于1cm者,應及時手術。(5)嚴重肺裂傷:在充分閉式引流,包括負壓吸引,患者仍有呼吸困難,肺未能膨脹者才行手術治療。(6)膈肌破裂:如膈肌破裂的診斷已明確,而全身情況允許,應及時手術修補破裂之膈肌。(7)食管破裂:食管破裂較為少見,診斷也較困難,但應盡可能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手術。如有可疑,可行食管碘油或碘水造影明確診斷。(8)穿透性胸部創(chuàng)傷:穿透性胸部創(chuàng)傷胸壁的清創(chuàng)或胸壁缺損的修補,愈早愈好,最好在傷后6~8h內施行,術畢常規(guī)放置胸腔閉式引流。(9)手術固定浮動胸壁:過去對浮動胸壁多主張為固定胸壁而行較大的手術,若有胸內合并傷需行開胸手術時,可順便固定切口附近骨折而有利于胸壁穩(wěn)定,近來國外多主張早期手術固定。
對于胸部開放性創(chuàng)傷要爭取在受傷現場或到達醫(yī)院后立即封閉傷口,將開放性氣胸變?yōu)殚]合性氣胸,期間要時刻警惕張力性氣胸的發(fā)生[3],明確診斷后根據病情決定做進一步治療。
本組60例患者經過快速、準確、全面的診斷和治療治愈率為95.0%,充分顯示了搶救時間及迅速做出正確診斷和處理對于胸部創(chuàng)傷患者的重要性。
[1]黃孝邁,秦文瀚,孫玉鶚.現代胸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區(qū)出版社,1997:681.
[2]劉繼永,蔣翟光.胸部創(chuàng)傷[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4.
[3]黎介壽,吳孟超.手術學全集:胸外科卷[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