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泮溪 李 萌
(青島大學 學報部;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 旅游國際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傳承與“文化青島”建設
郭泮溪 李 萌
(青島大學 學報部;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 旅游國際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的形成與青島早期城市建設密切相關,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集餐飲小吃、民間藝術、娛樂消遣等為一體的劈柴院,已發(fā)展成為與北京天橋、天津南市相類似的市井民俗文化空間。在“文化青島”建設視野下,審視近年來對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傳承保護所進行的嘗試,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采取措施,使之成為傳承百年青島城市文化基因,彰顯城市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文化青島
有百年歷史的劈柴院位于今青島市南區(qū)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圍合的街坊之內,占地面積約1.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的形成與青島早期城市建設密切相關,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集餐飲小吃、民間藝術、娛樂消遣等為一體的劈柴院,已迅速發(fā)展成與北京天橋、天津南市相類似的市井民俗文化空間。自上世紀后半葉以來,北京天橋、天津南市等知名市井民俗文化空間經舊城改造之后,早已難覓蹤跡,唯獨青島的劈柴院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其歷史文化價值尤顯珍貴。
劈柴院是青島開埠以后最有代表性的市井民俗文化空間。在許多老青島人的記憶中,劈柴院不僅是知名餐飲小吃集中的場所,更是“逛街里”娛樂消遣的必去之處。具有原生態(tài)意義的市井民俗文化,是城市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基因,它反映著一座城市的民眾生活習慣、文化心理、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等。我們認為,在“文化青島”建設視野下的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傳承保護,應當成為傳承青島城市文化基因,彰顯城市文化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19世紀末德國占領青島后,于1902年修建了位于后來劈柴院內的江寧路。江寧路呈“人”字形,東連中山路,北接北京路,西通河北路。關于“劈柴院”名字的來歷,有人說這里原先是劈柴市,故而得此名;也有人說,因為當初劈柴院內的房屋皆是由劈柴架構而成的原因,上世紀40年代的《青島百吟》說:“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qū)。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逼鋵?,關于劈柴院名字最早的來歷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中國青島報附張》的《江寧路游樂地》一文中有如下解釋:“江寧路,原系本商埠初建之時燒磚瓦備柴草處,后漸為鄉(xiāng)民以及闖青島港者之棲身處。原先多為板房寮屋,光復之后主政之官員為民生計,著手改良此處建筑。現今除少數板房以外多已改建為磚房。江寧路呈人字形,街路兩旁多列店肆,中間亦有幾處二層樓。一年多前陸續(xù)有雜耍賣藝以及唱周鼓子說書者聚此處,而今竟?jié)u次繁盛起來。本商埠民眾多來江寧路消遣游樂,采買些日常用什物。為供給游樂之民消遣購物計,街路兩旁陸續(xù)增添了許多海物小吃攤。人們晌午多買包子、餃子、豆腦填肚。江寧路也有福山菜酒館,多穿長衫者光顧。此處被民眾稱為劈柴院,而江寧路名卻叫者甚少。來此游常不覺夕陽西墜?!雹佟吨袊鄭u報附張》民國十三年一月二十二日第2頁。
1924年是北洋政府在青島這片曾經相繼被德國和日本侵占的中國國土上,設立膠澳商埠之后的第3個年頭。此時的劈柴院因“陸續(xù)有雜耍賣藝以及唱周鼓子說書者聚此處,而今竟?jié)u次繁盛起來?!标P于劈柴院名字的由來,此文說得很清楚:“原系本商埠初建之時燒磚瓦備柴草處,后漸為鄉(xiāng)民以及闖青島港者之棲身處?!本褪钦f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人在這片中國土地上初建青島市區(qū)時,劈柴院是一處為燒磚瓦而聚集柴草的場所,后來這里漸漸成為來自六州八縣人們闖青島港的“棲身處”。由此可知,劈柴院的形成與早期青島市區(qū)的建設密切相關。自從劈柴院里的“人”字形江寧路成了步行街,整條街都是商業(yè)、餐飲、娛樂集中之地,市井民俗味已經漸次濃厚起來。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劈柴院已經成為一處與北京天橋、天津南市齊名的市井民俗文化空間。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大民報》刊載了一篇文章,描寫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劈柴院的街市布局和極有特色的市井民俗:
劈柴院的面積約有二、三畝地光景,自從置地做為市井商場后,這兒也就隨著都市建設的發(fā)達,一天天地繁盛起來,成為青島市商戶人數最稠密一個角落。每天從東、西、北三個院門出入的人,不下二十余萬人,有時你擠我推,幾乎水泄不通。這個院落里,商店櫛比,攤販密排,所以人行道也被占據了。行人插足步行,咸感困難。院有三街通衢,與里外院的區(qū)分,皆命名為江寧路。里院除水果鋪,問卜館外,那就是引人入勝的歌榭茶社。外院除香煙攤,瓜子糖果攤外,悉為“家常便飯,隨意小酌”的飯館。東門洞內有書攤,什么武俠言情小說,爵士古典樂集,書報雜志,古今中外的書帖,陳列的琳瑯滿目,隨君瀏覽,購買也可,租閱更是老板所歡迎。西通道路兩側全是點心、餅干、瓜子、糖果攤,紅紅綠綠,大大小小的食品,誘引著行人,成為商人的顧主。當你轉入北通道的時候,在人群里你也許看不到擺設的東西,但,一股新鮮的五香燒烤氣息與海產品的味道刺激你的嗅覺,使你忽而感到肚皮饑餓或是有獨酌“二兩”的需要,什么“福山燒雞”啦,“陰島海螺”啦,“醬肉”啦,“醉蟹”啦,應有盡有。至于他們營業(yè)的方式,都是按照“物以類聚”,各占一方,這也是給顧客購買上一種莫大的便利。在每天的清晨,這兒還是批發(fā)的集市,早上天剛亮人就擠滿了,吵鬧擺成一團,大家都風雨無阻,趁早不就晚,鄉(xiāng)間或外埠運來的大批水果、香煙、糖點都在這兒等待小販商來購買,同時小販商們除掉購買所需的貨品外,還是順便採聽市價漲落的機會,好作為一天生意經營的準備。早市直到上午十時左右,人才漸見星散,可是又接上了另一批顧客行人,所以整整一日的時光,這兒總是感到人滿為患。香煙攤有百余家,經售的種類很多,美國煙、上海煙、青島煙以及土制煙,樣樣齊全,價格方面,都較普通街市煙販便宜,從十小盒起碼,全是“批發(fā)價錢”,可是你穿得體面講究些他們也不會少要錢,這倒是使人遺憾的事情。幾十家飯館,門面上除了字號牌匾,普遍地掛著“家常便飯”,“隨意小酌”和“包子鍋貼”,“專門餃子”的白底紅字的木招牌。……像義盛樓的包子,異美齋的砂鍋,春和居的黃酒,李家餃子樓的餃子都是獨具一味,使人留戀的?!漳簳r分,幾陣鑼鼓齊響,聲音喧天,那是茶社開臺了。茶社有永安、共樂、群艷、泰清四家,占了全市茶社的三分之二。[1]
在這個“商店櫛比,攤販密排”,每天從東、西、北三個院門出入“不下二十余萬人”的劈柴院里,分布著許多歌榭茶社和飯館酒樓,其中美食美酒有義盛樓的包子、異美齋的砂鍋、春和居的黃酒,李家餃子樓的餃子等,還有散發(fā)著鮮香氣味的福山燒雞、陰島海螺、醬肉、醉蟹等知名小吃,游人在這里既可以品嘗特色美食小吃“隨意小酌”,也可以吃些包子、鍋貼、豆腐腦、水餃等“家常便飯”;這里有百余家售賣眾多品牌香煙和土制煙的香煙攤,許多賣各種水果點心、瓜子糖果的攤位;位于東門洞的書攤上擺滿了武俠言情小說、爵士古典樂集、書報雜志、古今書帖等,即可購買也可以租閱;這里還有問卜館、卦攤等,為路過這里的市井之民和南北商賈算命卜卦。每天一大早,這里就擠滿了前來批發(fā)日用雜貨的商販,直到上午10時左右早市才結束,可隨之而來的便是大批顧客游人,你擠我推,水泄不通。到了日暮時分,劈柴院內鑼鼓齊響,聲音喧天,隨著四大茶社的開張營業(yè),這里的夜生活便拉開了序幕……
上世紀20年代初,已經在省城濟南風靡多時的山東大鼓“南口”派①山東大鼓是我國北方各類大鼓中最早的一種。陳汝衡《說書史話》:“大鼓書發(fā)源于山東,所謂梨花大鼓乃是鼓書的老祖。”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明湖湖邊美人絕調”中,敘述白妞、黑妞說書時,說這種大鼓“本是山東鄉(xiāng)下土調,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山東大鼓。”山東大鼓“老北口”和“南口”之分,“老北口”曲調古樸平直,吐字重濁,鏗鏘有力;“南口”的曲調中增加了歡快跳躍色彩,后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女藝人,進入省城濟南,風靡一時,其影響遠超“老北口”,成為山東大鼓主流派。藝人開始進入劈柴院。當時在劈柴院演出的山東大鼓多為一彈(彈三弦)一唱(女藝人唱),也有采用男女對口演唱的,曲調則是城里人欣賞的“南口”。到了上世紀20年代后期,興起于河北河間一帶的西河大鼓傳入山東后,“首先奪取了山東大鼓‘老北口’的地盤,迫使名家何老鳳的五世傳人劉泰清、傅泰臣、齊泰周等改唱西河調”。[2](P704)其中最知名的西河大鼓藝人是劉泰清。1904年生于河北南皮縣的山東大鼓藝人劉泰清,1928年到濟南演出時已經改唱西河大鼓。由于他嗓音洪亮,吐詞清晰,表情狀物善于傳神,“其所唱西河調融入老牛大捽韁唱法,緊打慢唱及快板唱法,趕板奪字,巧用氣口,字字清楚,如江河直下,一氣呵成,聽來格外解氣提神。在濟南、青島、泰安等地,紅極一時。”[2](P704)上世紀30年代初,劉泰清在劈柴院說唱西河大鼓一鳴驚人。據研究說近代唱藝術史的趙連甲介紹:當時在劈柴院說書的,數劉泰清最紅,可以說是婦孺皆知,被聽眾譽為“西河泰斗”。有位商人是劉泰清的書迷,為了聽完一段劉泰清的西河大鼓《呼家將》,竟置一筆鐵定發(fā)財的大買賣而不顧。②2010年5月17日趙連甲在劈柴院劉泰清研討會上的發(fā)言材料《求新務實說書人》。上世紀30年代初從北平(北京)天橋和天津南市來劈柴院演出的還有著名相聲藝人馬三立、劉寶瑞,著名大套戲法(古彩戲法)藝人王鼎臣(藝名“王傻子”)等。王鼎臣曾經應邀到上海演戲法:“青島劈柴院戲法藝人王傻子的大套戲法甚精到。日前王傻子應邀抵滬,在城隍廟旁小戲院演出,票價優(yōu)惠?!雹凵虾!稌r報》民國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第一張。
當時劈柴院里的演出場所大體可分為4種:一是戲院,二是茶社,三是書場,四是“撂地”(即露天演出)。戲院曾叫群英戲院,主要演出落子(評?。┖痛髴颍ň﹦。?。茶社主要有群艷茶社、永安茶社、共樂茶社等,有茶社的演曲藝,有的則是戲曲清唱。一般先貼出演員海報告知,演員在臺下坐成一排,由觀眾選擇演員點唱自己喜歡的曲目;說書場則有王教順書場(魚鼓)、劉延東書場(琴書)、趙唐祥書場(評詞)、苗心誠書場(大鼓)、劉泰清書場(后改為泰清茶社)。④民國二十二年版《青島指南》,第25-26頁。說書場里演唱的多為長篇大書,如《殘?zhí)莆宕?、《呼家將》《楊家將》等?!傲痰亍毖莩鲎疃鄷r有近十個露天場子,擺上八九條長板凳供觀眾就座,演出收費的慣例是說唱一段收一次錢(主要收坐板凳者)。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來劈柴院演出成功后“走紅”的名藝人有相聲藝術大師馬三立、張壽臣,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著名古彩戲法藝人王鼎臣(藝名“王傻子”),著名評書藝人葛兆洪、王寶亨、苗心誠,著名相聲藝人劉寶瑞、常寶庭(藝名“小蘑菇”),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楊立德等等。當年到劈柴院看王傻子的古彩戲法,聽馬三立、張壽臣的相聲,聽膾炙人口的京落子、冒肘鼓(后來的茂腔、柳腔)以及京劇大戲,然后在劈柴院吃美味的壇子肉、爐包、餛飩、水餃和豆腐腦等,不知不覺中一天便過去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初的《青島晚報》曾刊發(fā)過一組打油詩《島上竹枝》,以白描的手法寫了當時活躍于劈柴院的部分名藝人:“北平天橋王傻子,劈柴院里變戲法,變出帶水活金魚,日進斗錢要數他。天津花旦小鳳霞,唱念坐打皆不差,天成演到劈柴院,贏得戲迷千百夸。大鼓要數劉泰清,殘?zhí)坪艏医詯勐?,字正腔圓形神兼,快打慢唱蓋山東。劈柴院里苗心誠,說書場中他留名,醒木一拍聽分解,喝碗豆腦接著聽。”⑤《青島晚報》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二十一日第三版。
由于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極盛,故而頗受當時媒體的關注。上世紀40年代中期,青島多家報紙先后開辟了“裙帶風”、“劈柴院院事”等專欄,專門報道劈柴院內眾茶社的演出動態(tài)、女藝人們的逸聞行蹤以及劈柴院的市井百相,與今天報端的“娛樂新聞”、“市井掃描”相類似。下面選取1946年12月25日《青島晚報》的“劈柴院院事”為例,以反映其特點:
永安茶社歌女韓筱娟,昨晚八時與另一歌女不知何故吵鬧不休。某君前晚酒后涉足永安茶社,行時忘將帽子帶走,至十時半散場,此帽為歌女趙麗華捎去。
共樂茶社,昨晚抽煙之人太多,一時香煙繚繞,頗有胡三太爺廟之風味。
泰清茶社大鼓聲,甚有雅趣,每日晚上,“澎澎,吃澎,吃澎澎”響個不絕。
昨晚天氣較佳。茶社生意亦較前數晚為好。①《青島晚報》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第四版。
離劈柴院不遠的中山路南段,則是另一番熱鬧景象。當年德國人在其制定的城市規(guī)劃中,以中山路東側的德縣路為界,分為中山路南段歐人居住區(qū),中山路北段華人居住區(qū)。中山路南段則屬于青島的金融、娛樂和購物的中心。在中山路南段,咖啡館、酒吧、西式面包房、電影院,一應俱全;而位于中山路北段的劈柴院里則是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tǒng)市井民俗文化,其娛樂方式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味。中山路南段是咖啡館里的留聲機播放的西洋歌曲,是與好萊塢同步上映的英文原版“大片”;中山路北段則是西皮二黃京韻京腔,是“肘鼓子一唱,餅子貼在鍋臺上,鋤頭鋤到莊稼上,花針扎在指頭上”的地方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山路的一南一北,同時呈現出一洋一中兩種文化特色。
劈柴院好比一面鏡子,映射出老青島市井民俗文化空間的豐厚內涵。劈柴院的熱鬧是出名的,就連康有為、梁實秋、老舍、王統(tǒng)照、王亞平和臧克家等著名文人墨客也常常光顧這里。黃宗江兄妹和凌子風夫人韓蘭芳當年在青島求學期間,皆對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格外感興趣。許多南來北往的客商也時常來到劈柴院游樂,為的就是享受一下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由于劈柴院的知名度太大,反而其“官名”江寧路竟幾乎無人知曉。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青島時報》刊發(fā)的一篇特寫《劈柴院——夜短晝長》便反映了這一有趣的現象:“唯有‘劈柴院’這個地方,仍舊在青島的人們的口中一代一代的傳叫下去,反而不知道那里叫‘江寧路’。記者昨天到‘劈柴院’去一次。去的時候有坐洋車的必要,一出門喊了一位拉車的同胞,他問記者:‘到哪里去?’記者回答他說:‘江寧路?!顾挥梢徽聊税肟虥]有沒言語,只把車把放下去。于是記者復語他說:‘劈柴院?!犃恕裨骸齻€字半憤恨的說:‘你早說劈柴院不就明白了!’……”[3]
1984年初夏,由相聲大師侯寶林發(fā)起并在青島舉行了全國相聲評比討論會。當時相聲界輩分最高、時年70周歲的相聲泰斗馬三立也興致勃勃參加了這次盛會。馬三立在青島會議期間,專門抽出時間到劈柴院里故地重游。馬三立說他是1930年18歲時和劉寶瑞(后來的單口相聲大王)來到青島,就在“劈柴院”撂地說相聲,一分一段,累了一天掙不上店錢、飯錢,盡吃“杠子鍋餅”,一頓兩個還是沒吃飽。他這次來青島感慨萬千。他說:“現在一看青島這變化太大了,不由得想起了往事?!盵4]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曾經回憶說:抗戰(zhàn)勝利前她在天津演出時,曾被地痞流氓砸了戲院子,于是只好來到青島的劈柴院演出。她記得有一天,“戲法大王”王傻子背著一口袋地瓜干給她送來,新鳳霞感謝不盡地說:“這可是一家人一個禮拜的口糧啊!”[5]新鳳霞后來又搭了王傻子的班聯合演出。
1949年6月青島解放以后,解放區(qū)的膠東文協進駐青島,對當時青島劈柴院和其他表演場所的藝人進行了登記,共計700多人參加了登記,“戲法大王”王傻子也在其中。膠東文協組織他們成立了大眾游藝社,在劈柴院等場所演出。在青島解放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劈柴院的市井民俗文化仍繼續(xù)傳承著。當時許多著名藝人經常到劈柴院演出,他們中間有山東快書泰斗高元鈞、陳立德,有被稱為“蓋山東”的西河大鼓藝術家劉泰清以及他的妻子吳云喜(著名梨花大鼓演員),劉泰清的二弟劉泰喜(著名木板大鼓演員)和三弟劉泰盛(承擔曲藝伴奏),劉泰清的二女兒劉書琴和三女兒劉慧琴(皆為西河大鼓名演員),山東琴書(東路琴書)的代表商業(yè)興與關云霞結婚后來到青島,也曾經在劈柴院演出過。從青島解放到“文革”以前,來劈柴院里表演武術功夫的、說山東快書的、唱茂腔柳腔的、變戲法魔術的、拉西洋鏡的、演木偶戲皮影戲和耍猴戲的更是難以計數,吸引著青島市民和外地游人前來游樂消遣?!拔母铩币院螅捎跉v史的原因,劈柴院里已經很難見到藝人表演了,它逐漸變成以地方美食小吃和小百貨零售為主要特點的文化空間。雖然劈柴院里的房子已經破舊了,但是其市井民俗文化空間的基本格局并沒有大的改變。
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的定義,百年劈柴院屬于典型的市井民俗文化空間。劈柴院獨具特色的市井民俗文化屬于重點傳承保護的范疇。
國際上曾經把非物質文化瀕危的原因界定為:瘟疫、災害、武裝沖突、戰(zhàn)爭以及各種形式的國家動亂;同時也承認由全球化經濟和社會變革進程或城市化、或文化移入而面臨消失的危險。我國參照國外歷史文化空間保護的思路,即《威尼斯憲章》、《內羅畢建議》和《華盛頓憲章》都對保護“歷史地段”,對傳統(tǒng)建筑及其街區(qū)環(huán)境的保護內涵做了深刻的發(fā)掘。國際性的歷史保護思想潮流也從保護單座歷史建筑提高到保護歷史建筑群,并進一步擴大到保護歷史街區(qū)、歷史地段等。國內對歷史文化空間的保護方面:建設部于1985年5月提出了將“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tǒng)風貌的街區(qū)”作為核定歷史文化名城的標準之一,這標志著歷史街區(qū)保護政策得到政府的確認。1997年8月建設部轉發(fā)了《黃山市屯溪老街的保護管理辦法》,對歷史街區(qū)保護的原則方法給予行政法規(guī)層面的確認,也為各地制定歷史街區(qū)管理辦法提供了范例。近年來,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越來越廣,內容越來越豐富。已經明確提出保護文化遺產是城市現代化的必要內容,是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也是衡量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指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進一步的明確。我國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傳統(tǒng)的文化表現方式”和“文化空間”兩大類六個方面內容。
自上世紀90年代以后,劈柴院開始了其加速衰敗的進程。由于院里的房屋早已年久失修,加上“人”字形江寧路的路面石已殘缺不平,除了破舊的老式住宅和傳承下來的風味小吃店之外,原來明顯的市井民俗文化特色已經逐漸變淡。尤其青島市東部新區(qū)的迅速崛起,使得大量居住在青島西部老市區(qū)的人們逐漸東去,往日繁華的中山路及其人流如潮的劈柴院也大不如從前了。劈柴院內的許多老房屋也逐漸變成供外來務工人員棲居的承租房。
進入新世紀以后,面對早已破舊的劈柴院,青島市在舊城區(qū)改造過程中沒有簡單地將其一拆了之,開始考慮把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的保護工作作為一項文化工程進行規(guī)劃論證。為了在青島老城區(qū)改造過程中保護已經瀕危的劈柴院和傳承獨具特色的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有關部門在明確了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保護的思路后,召開了改造修復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專題會議,聽取有關人士、開發(fā)商和關心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傳承的老居民意見,聘請部分專業(yè)人士參與到劈柴院改造修復工作中,然后在此基礎上起草了劈柴院改造修復規(guī)劃。2008年初開始實施的劈柴院改造修復工程,基本上根據此規(guī)劃進行施工,并在修復后的劈柴院內增添了一些反映民俗風情的雕塑和壁畫等。2009年初,修復后的劈柴院舉行了隆重的開街活動,聞訊而來的青島市民和外地游客涌入劈柴院,一些年邁的青島老市民也在子孫攙扶下逛劈柴院,尋覓記憶中的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傮w上看,改造修復后的劈柴院基本上保留了百年劈柴院的風貌,院內建筑保留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二層樓的基本風貌,新修建的雕梁畫棟舞臺為各類演出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劈柴院內“人”字形江寧路兩旁有許多餐飲店鋪和小吃攤檔,新增加的一些民俗風情雕塑和隔三差五舉辦的戲劇曲藝表演,起到喚起人們對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的記憶的作用。無須諱言,2008年對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的改造修復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例如原來充滿歲月滄桑感的“人”字形江寧路鋪路石板被平整的磨光石板所取代;新修建的舞臺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多了些宮廷戲臺的排場,少了些民間演藝場應有的質樸與淡雅;江寧路兩旁的餐飲店鋪雖然有幾處賣豆腐腦、壇子肉的老字號,但大部分餐飲店鋪的食品缺少特色,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劈柴院的獨具特色的美食小吃相差很大等等。應當說,這次對劈柴院的改造修復,是保護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所作的一次嘗試,雖然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基本上保留了百年劈柴院的歷史建筑格局和市井民俗風貌。
在“文化青島”建設視野下,審視已經對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傳承保護所進行的嘗試,總結成功的經驗,找出尚存在諸多不盡人意之處,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保護切實成為傳承百年青島城市文化基因,彰顯青島城市文化個性重要組成部分。
在2007年6月文化部主辦的“城市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國內許多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文化建設研究的專家學者,就我國當前城市文化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系和城市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從某種視角看,現代城市建設得越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消失得越快,這似乎是一種客觀的必然。許多老城區(qū)的市井民俗文化空間保護,應當切實把握好舊城區(qū)改造與民俗文化空間保護的關系。不能以犧牲有著上百年傳承歷史的民俗文化空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城市新貌。專家學者就當前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城市面貌也出現了千城一面,不同老城區(qū)的市井民俗文化空間特色正在消失的局面表達了深深的憂慮。城市文化規(guī)劃改造的核心,就是不同城市在區(qū)域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新,借鑒外來文化,擴大本民族文化的外延,使這種文化不斷取長補短,吸納融合,通過科學而有前瞻性的城市文化規(guī)劃,增強城市的文化內涵,增加城市與區(qū)域的文化特色。當前許多專家學者、文化主管部門和實際工作者圍繞著文化多樣性與城市、老城區(qū)民俗文化空間與文化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生活、現代城市建筑形態(tài)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問題正在進行有益的探索。
青島這座城市的文化具有其特殊性,自開埠以來長期處在東西方文化、都市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時尚文化與民間文化的沖撞與互滲之中,應當說,民間文化在青島的生存空間并不寬裕。但是在這多元文化沖撞與互滲中,劈柴院這處市井民俗文化空間得以形成并基本上傳承保留了下來,其文化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我們認為,對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的傳承保護,最重要的是傳承百年劈柴院的“靈魂”——具有老青島市井民俗特色的文化基因。為此建議:
第一,要把傳承保護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提升到傳承百年青島城市文化基因,彰顯青島城市文化個性的高度上,納入到“文化青島”建設的整體規(guī)劃之中。傳承保護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首先是一項公益性文化工程,但是并不排除商業(yè)性運作。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角度看,保護老城區(qū)民俗文化空間要能夠做到抵制市場經濟的誘惑,堅持其不同于其他省市老城區(qū)的個性,而不是經過修復改造成為一個缺少老青島市井民俗特色的仿舊文化空間。
第二,盡管青島城市文化呈現出許多歐陸風情色彩,但是從青島形成發(fā)展的歷史文化上審視,可以發(fā)現這種舶來的歐陸風情并非青島城市文化的基因。以齊魯文化為基礎,融合了中國南北方不同地域文化因子和部分已經本土化了的歐陸文化因子而形成的市井民俗文化,才是青島城市文化的基因。為此,在推進“文化青島”建設過程中,更為迫切的應當通過對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間保護工程的實施,把具有老青島市井民俗特色的文化基因傳承下去。
第三,組織一支由青島市有關單位(如市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的研究者、駐青高校的學者等參與的普查研究力量,全面查閱關于百年劈柴院內容的舊報刊、圖書資料文獻等;同時要深入采訪與老劈柴院相關的老藝人、老生意人、老居民等知情人,了解并記錄他們所知的關于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的情況;通過媒體或其他渠道面向社會征集反映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的老照片、老牌匾、老廣告、老物件等民俗文物。在較全面掌握有關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近代青島城市形成發(fā)展歷史進行分析研究,形成科學詳盡的研究報告和實施方案。
第四,傳承保護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是一項公益性為主的文化工程,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將這一市井民俗文化空間轉變?yōu)楠毺氐穆糜挝幕Y源,以其原汁原味的市井民俗文化特色帶動中山路一帶老城區(qū)的觀光旅游,將部分旅游收入轉化為專項保護資金,以保證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傳承保護可持續(xù)發(fā)展。
[1]寧公介.淡寫劈柴院[N].大民報,1947-11-29.
[2]張玉柱主編.齊魯民間藝術通覽[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
[3]關軒人.劈柴院——夜短晝長[N].青島時報,1946-10-01.
[4]呂銘康.馬三立:劈柴院里逗你玩[N].半島都市報,2007-09-26.
[5]魯勇,齊山.藝人王傻子[N].半島都市報,2006-12-19.
The Inheritance of “Split-firewood Courtyard”Customs and Culture and the Building of “Cultural Qingdao”
GUO Pan-xi LI Meng
(Editorial Board of Oriental Forum,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School of Tourism and Cooperation,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0, China)
The Split-firewood Courtyard, whose formation of customs and cultur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arly urban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was already equal in style and reputation to Tianqiao in Beijing and Nanshi in Tianjin in the 1930s and 1940s with its combination of food and drinks, folk art, amusement, etc.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reserve its customs and culture and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building of “cultural Qingdao”.
Split-firewood Courtyard; marketplace custom; cultural space; cultural Qingdao
G112
A
1005-7100(2011)03-0048-06
2011-05-06
郭泮溪(1952-),男,山東青島人,青島大學學報部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區(qū)域海洋文化研究等;李萌(1974-),女,河北城安人,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旅游國際學院副教授。
侯德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