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蔣麗 張紅英
(成都醫(yī)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張俊 蔣麗 張紅英
(成都醫(yī)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本課題組采用自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調查問卷”,從大學生的視角就其認知、認同、踐行情況,學校開展教育狀況,影響教育的因素與建議等三個方面,選擇四川省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所高校(一本、二本和普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各一所)為樣本,對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共發(fā)放問卷700份,回收問卷698份,有效問卷685份。其中中共黨員占7.2%,共青團員占90.9%,普通群眾占1.9%;一年級學生占38.8%,二、三年級學生占51.2%,四、五年級學生占10.1%;理工科類學生占60%,人文社科類學生占40%。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等方法,進行信、效度檢測,各因子相關性較大均>0.7,證明問卷編制可靠。
(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度有待提高
行為心理學認為,人的行動總是受心理認知支配的。因此,了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程度,是把握其認同和踐行情況的前提條件。調查顯示,有47.9%、48.4%和43.9%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含的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及含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及含義”不清楚或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只有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了解稍好一些,分別占67.7%和67.6%,較為理想的是對“八榮八恥”的了解,占86.2%。為什么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度總體不高,與學校教育目標和社會期盼存在如此大的差距?通過座談發(fā)現:一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背誦“疲勞癥”,對非專業(yè)的政治命題等更是不愿記憶;二是內容較多,灌輸方式陳舊,不便記憶,而“八榮八恥”認知度較高則與日常宣傳的通俗易懂、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便于接受和記憶有較大關聯(lián)度。因此,建議從國家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進一步簡明扼要的提煉和概括,并從上到下深入探討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和通俗易懂的傳播方式。
(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度較高但發(fā)展不平衡
價值認同是價值主體對價值標準和要求的心理接納和肯定態(tài)度。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思想道德素質的作用持高度認同態(tài)度,分別占到87.0%、86.1%和84.8%,其次是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創(chuàng)新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作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運行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分別占到77.8%、76.6%、73.4%、69.9%。值得關注的是,認同“入黨的最大動因是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占58%,也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入黨不是為了信仰而是帶有極大的功利性。
(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踐行度存在一定反差
此題為情景題,目的在于檢測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是否轉化為了內在的信念和實際行動。結果顯示:有16.3%、8.7%的學生經常有違“八榮八恥”的行為和經常不講誠信,有10.4%、34.8%的學生不愿參加社會公益服務活動、不愿到國家需要的偏遠地區(qū)工作,有17.6%、13.5%的學生的價值追求是不斷獲取社會地位金錢和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不顧一切。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總體持積極肯定態(tài)度,但由于受個人利益、西方思潮、市場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又表現為價值功利化、實用化、多元化等特征,對社會的期求高而對社會的貢獻則考慮較少,對他人的要求高而對自己的要求則較低,理論與實踐之間、應然與實然之間存在較大反差。
在另一組單選題中,大學生認可的價值觀排序依次是奉獻精神 (49.6%),合理索取(40.2%),享樂主義(4.0%),個人主義(3.8%),金錢主義(2.3%),說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金錢主義有正確的鑒別能力,對奉獻精神高度推崇、對合理索取普遍認同,價值觀更加務實;在人生追求中當僅有一種選項時,大學生將美滿幸福的家庭(74.2%)和幫助他人贏得他人尊重(16.8%)放在重要位置,而將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6.1%)、位高權重做人上人(2.1%)放在次要位置,說明“90后”大學生與“80后”相比,他們的價值觀正在進一步向理性回歸。
(四)對學校開展相關教育的滿意度總體偏低
了解和把握大學生對學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滿意度,便于教育工作者做到查漏補缺、對癥下藥。調查可見,大學生對校領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專業(yè)課教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很重視的贊同比例分別為48.6%、68.6%、57.7%,認同“學校開展了相關活動”、“活動具有針對性”和“將踐行表現納入考評體系”分別占50.5%、45.7%、52.2%。由此可見,大學生對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滿意度總體偏低,均在50%左右。對此,高校應高度重視并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注重育人的針對性,全面形成合力育人的體制機制。高校領導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應善于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政資源,加強與大學生的對話與交流,及時引導大學生探討人生道路上的疑難問題,增強親和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強化責任意識,深入鉆研教學藝術,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增強說服力;專業(yè)課教師應樹立育人意識,在課程教學中體現價值觀、人生觀教育,增強滲透力,以共同的努力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信仰和價值觀念??傊?,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根據時代特點和大學生的身心需求,采取為大學生喜聞樂見又切實可行的措施與辦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已十分緊迫地擺在了高校領導和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始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點和急需破解的難點。本文認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只有從內外因的相互作用出發(fā),從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影響入手,著眼于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與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方能取得實效。
(一)堅持以大學生的利益和需要作為教育的切入點
思想政治教育學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應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動力源——利益(需要)為起點,形成利益(需要)、動機、行動、結果(目標)間有機聯(lián)系的機制系統(tǒng),才能順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長期以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關注于教育目標的實現,而忽視受教育者的內心感受和利益訴求,一廂情愿的教育和灌輸很難引起受教育者內心的共鳴,進而自覺將外在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更難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單選題“大學生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看:自我價值的實現程度占43.4%、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占35.5%、社會地位的高低占11.8%、金錢的多少占6.7%、其它占2.5%。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時,應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從大學生的切身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為出發(fā)點,在活動設計和教育中體現深入的人性關懷。就大學生整體而言,教育者應重點考慮如何為大學生群體搭建鍛煉能力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對于不同群體的學生而言,又要因人而異,如對于貧困學生應在尊重其自尊心的前提下,通過勤工助學、獎助學金等多種途徑緩解其經濟壓力;對于內向自卑的學生而言,重在加強心靈的溝通,幫助其克服膽怯自卑的心理,通過引導其參與群體性活動緩解其自卑和心理緊張情緒。只有當大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推行與自身利益和成長息息相關時,才能找到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可靠支點,才能由利益認同達到價值認同,堅信并自覺踐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堅持寓教于樂原則
寓教于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應遵循的重要原則。從“在大學生中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有效的途徑”看,開展社會實踐占29.9%、開展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活動占25.1%、課堂教學要聯(lián)系實際具有親和力占19.6%、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占14.7%、完善獎懲制度和考評體系占10.6%、其它占0.1%。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認為最有效的途徑是開展寓教于行、寓教于樂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反感冰冷冷的說教和簡單的灌輸,希望通過沸騰的社會生活感受理論的魅力、體驗現實的可親可信,希望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親身參與和鍛煉感受到青春的活力、自我實現的愉悅,即便是理論教學也希望能聯(lián)系實際,具有現實感和說服力。
(三)高度重視家庭在品德教育方面的基礎性作用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是青少年接觸最早、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huán)境,也是人一生中歸屬時間最長的社會組織,對一個人的個性發(fā)展、品格塑造、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具有基礎性作用,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相比,具有諸多方面的明顯優(yōu)勢:情感優(yōu)勢、信任優(yōu)勢、時空優(yōu)勢、針對性強優(yōu)勢、靈活多變優(yōu)勢等。家庭教育如何,將直接影響整個國民的基本素養(yǎng)和整個社會文明建設的開展。從“影響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排序”(多選題)的調查看,“家庭—學?!鐣闭嫉谝晃?,高達43.4%,其次是家庭—社會—學校占19.8%、學校—社會—家庭占18.0%、學?!彝ァ鐣?4.5%、其它占4.3%,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更加關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普遍忽視家庭教育,或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輕德。學界應開展這方面的深入研究,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家庭教育提供理論支撐,使父母真正成為家庭中的“首席教育家”、成為孩子稱職的第一任教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四)凈化社會風氣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是內、外因交互作用的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要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僅需要家庭發(fā)揮基礎教育的作用,學校發(fā)揮系統(tǒng)教育的作用,還需要社會大環(huán)境的配合與優(yōu)化。從調查情況看,在大學生認為影響其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不利因素的單項選擇中,居首位的是“現實社會中的腐敗等不良風氣”占31.8%,其后依次是“宣傳教育僵化、脫離實際”占27.1%、“西方文化思潮的干擾和沖擊”占20.2%、“受個人利益的影響,難以協(xié)調個人與國家、集體的關系”占16.5%、“資本主義制度比社會主義制度好”占3.9%、其它占0.4%。由此可見,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國家必須花大力氣清除腐敗,樹立政府官員以身作則、勤政為民、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同時著力改進宣傳手段和方法,注重聯(lián)系實際,避免空洞說教,運用多種手段抵御和消除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干擾和沖擊,營造團結和睦、友愛互助、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風氣,以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影響和帶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
全國社科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研究》(09XKS012);四川省社科基金項目《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構建研究》(SC2009V16);四川省教育廳思政教育重點課題《全球化視野下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CJS10-052)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紀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