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找尋綠色的大學

2011-04-03 12:55:35
大學教育科學 2011年1期
關(guān)鍵詞:學術(shù)大學綠色

黃 建 新

(湖南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82)

找尋綠色的大學

黃 建 新

(湖南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82)

大學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場所?!熬G色”象征著春天和希望,象征著科學與先進,象征著生命與生機。大學與綠色有著本源上的聯(lián)系。大學應該是綠色的,因為大學校園是綠色的,大學精神是綠色的,教育理念是綠色的,個體生命是綠色的。然而,當今大學層出不窮的學術(shù)腐敗、大學師生的自殺以及師生教學中存在的功利現(xiàn)象,昭示著大學離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大學還有很大的差距。依靠社會、高校等多方努力,建設(shè)具有真正綠色含義的“大大學”,讓綠色成為大學亙古的風景線,才能找尋到綠色大學。

大學;綠色;生命教育;大大學

人類發(fā)展進入二十一世紀,綠色成為一個非常時尚的詞語。綠色飲食、綠色食品、綠色通道——都代表著一種新銳的思想或者潮流,幾乎全是褒義詞。并且,這個詞還延伸到教育領(lǐng)域,出現(xiàn)如“綠色大學”、“綠色教育”等概念和理念。

大學,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宛若精神沙漠里的綠洲,是理想和希望的象征。在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lián)大,即使硝煙彌漫,居無定所,即使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大學遷到哪里,哪里就有了生機與活力;大學搬到哪里,哪里就有了綠色和希望。因而,無論何時何世,只要有大學,它必然和綠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或表層,或內(nèi)質(zhì)地,象征或者指代著與綠色相關(guān)的事物。

一、大學與綠色

什么是大學?紐曼認為,大學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場所。從大學的簡單與原始形式上看,它是包括所有各部門知識的學校,擁有來自各地的教授與學生;大學具有知識的交流與溝通以及知識、智慧的集中特性。大學是一個學術(shù)薈萃的中心,各地的學生都到那里去求他們各自所追求的學問。在這里,教授以最大熱忱發(fā)揮科學最完全而可信的方式,點燃學生對這門學科的熱愛。在這里,教授每日以真理澆灌學子的心田,使之滲透并凝固到學子日益增長的理智中去。大學,是智慧的首府,是人文的光源……是下一代文明之母[1](p274)。

通俗地說,大學是培養(yǎng)人才、從事科研、服務(wù)社會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是傳承文化和真理的地方。大學由教師、學生以及知識、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還有代代傳承的大學精神等等所組成。

而關(guān)于綠色,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解:一是象征著春天和希望。種下希望的種子,收獲的會是秋的豐富。二是象征著科學與先進。從不重視環(huán)保到重視環(huán)保,這是社會進化到一定階段,人類對文明與文化不懈追求的結(jié)果。三是象征著生命與教育。教育是與個體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事業(yè),任何一種教育的對象,都是活生生的個體;學校是個體成長的地方。概言之,綠色不僅指自然的綠色、生命的綠意,還有環(huán)保的意思,更有精神和理念層面的意蘊。

近年來,因為地球環(huán)境與氣候的變化,環(huán)保、綠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美國的大學紛紛改善學校設(shè)施,讓大學變得越來越“綠”,以期為環(huán)境保護盡一份力。美國 Sierra Club曾發(fā)布第三屆年度“最綠”的大學,入選其中的大學,在校園環(huán)境方面均屬一流。哈佛大學也因加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改善,在這次排名中居第十一位。

與此同時,中國大學亦興起了建設(shè)綠色大學的熱潮。清華大學于1998年率先提出建設(shè)綠色大學的口號,旨在建設(shè)全面貫徹和滲透生態(tài)意識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新時代大學。其“綠色大學”又包括三層涵蘊:一是綠色教育,即用綠色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培養(yǎng)清華大學的每個學生;二是綠色科技,即進行科學研究時要考慮節(jié)約資源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三是綠色校園,即力爭把清華園建成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校園。其中綠色教育是重中之重。經(jīng)過10余年的探索與實踐,清華大學逐步豐富了大學綠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綠色課程、綠色實踐、綠色培訓和綠色論壇等綠色教育體系;目前校園綠化覆蓋率超過50%,園內(nèi)樹木近20萬株。

但是,綠色教育的內(nèi)涵遠不止這些。我們比較認同楊叔子院士關(guān)于綠色教育的觀點。他提出,科學人文結(jié)合起來才是“綠色教育”??茖W是立事之基,人文是為人之本。沒有科技,就會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沒有人文,就會異化,不打自垮,甘為人奴。他還認為,人文教育的一個最重要作用,就是樹立對祖國、對民族的責任感。它關(guān)系到民族的存亡,國家的強弱,社會的進退;同時,人文教育還關(guān)系到一個人的人格高低、涵養(yǎng)深淺、思維智愚、事業(yè)成敗。

可見,綠色教育就是人文與科學的有機結(jié)合。而綠色大學,當然地,既指代著自然和諧、環(huán)保的綠色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內(nèi)涵著大學學人的骨子里和精神上對人類美好理想的向往與追求。

二、大學綠色的褪色現(xiàn)象

然而,大學并不總是綠意盎然的純凈而簡單的“象牙塔”。當前,大學校園里的一些令人遺憾的綠色“褪色”現(xiàn)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

首先是學術(shù)丑聞絡(luò)繹不絕。近年來,高校學術(shù)成果抄襲事件層出不窮,如遼寧大學副校長陸某師徒論文抄襲事件、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李某師徒系列論文抄襲事件、西南交大副校長剽竊案,甚至連武漢理工大學校長、2009年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周某也被曝涉嫌抄襲……[3]。學術(shù)腐敗事件并不失真地為世人勾勒出了當下大學學人的群像圖:整體地缺乏遠大理想和奮斗精神,高校管理者只管自身當政政績;教師只顧自己升職資本積累;學生但求得到文憑,不求卓越與超越,不求創(chuàng)新與磨勵,日益世俗化,犬儒化……凡此種種,不一而盡,令大學的聲望日漸式微。在人們看來,這些學術(shù)腐敗事件之所以得以曝光,是因為涉及名教授、名學者,或者高校高層管理者,而現(xiàn)實中的學術(shù)腐敗,遠不止這些。學術(shù)腐敗已經(jīng)好似毒品一樣,帶著一種致命的誘惑力和邪氣,嚴重地污染了大學校園的精神和氣場,令昔日純凈的大學校園,不復純粹,不再安寧。

其次是自殺現(xiàn)象觸目驚心。與學術(shù)丑聞形成對照的是,時有發(fā)生的大學師生自殺現(xiàn)象:2006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文力從該校主樓西側(cè)跳樓身亡;2007年1月,中山大學教授歐陽潔從高校教師村5樓陽臺一躍而下,結(jié)束了自己年僅45歲的生命;2007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余虹在“五十知天命”時突然從自己家所在的世紀城小區(qū)10層跳下;2009年9月,浙江大學海歸博士涂序新從他暫住的綜合樓頂跳下身亡,時年32歲……[4]同時,在google上輸入“大學生自殺統(tǒng)計”,共搜索出相關(guān)詞條383 000條。隨機點開一條,就可以看到令人震撼的大學生“自殺清單”,每位死亡者的身份、學校、年齡、死亡時間均有記載。

那一個個學術(shù)丑聞,這一份份自殺記錄,讓人惋惜和痛心之余,引發(fā)了人們更深層次的諸多思考。無論是學術(shù)丑聞,還是人生悲劇,都是大學教育的悲哀,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中國教育的某種缺位或者無力。我們認為,中國不科學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是悲劇之源。當今之大學,無論什么類別和層次,莫不是被官本位所控制。高校的“雙肩挑”干部,總是無形中將行政的權(quán)力浸染到學術(shù)范圍,占有和使用一些學術(shù)資源甚至學術(shù)知情權(quán)。這種不公平的競爭,必然滋生腐敗,也導致高校的弱勢群體和底層人物的生成。如果說,身陷學術(shù)腐敗的人們,是因為職業(yè)道德的欠缺,和一種急功近利的動機進而鋌而走險的話,那么,對那些絕望地以悲壯方式告別大學校園的師生來說,可能有更多無法言說的痛苦。在現(xiàn)有教育體制下,在激烈的競爭和壓力面前,他們深陷悲觀、焦慮、失望、沮喪……種種負面的情緒中不能自拔。而中國知識分子的內(nèi)斂、清高,令他們不習慣也不情愿去尋找任何自我釋放的途徑,于是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他們偏激地選擇了對人生的放棄和逃避。

昔日,面對無邊的戰(zhàn)火、破碎的家園,后來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以那句“華北之大,已經(jīng)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喊出了中國學人的心聲;而社會走到功利化的今天,現(xiàn)實仍然令處于和平年代的中國學人感慨:“中國之大,依然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社會對大學與教育的功利化要求,不合理的教育體制,令中國知識分子無法靜心端坐于書齋,潛心治學,醉心教研。

大學校園中種種不和諧的綠色“褪色”現(xiàn)象,說明中國學人賴以生存的綠色學術(shù)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然缺失。今日之大學,已經(jīng)不再擁有獨立和自由之精神。沒有獨立精神的大學,只能是政府和行政的附庸;沒有獨立精神的大學,意味著也不會有學術(shù)的自由。而一個沒有學術(shù)自由的學校,生活、教學于其中的師生,是不可能感受到那種書齋中的樂趣的,自然也就令大學校園遠離了綠色與希望,失去了生機與活力。

三、尋蹤大學深處的綠意

事實上,大學本就是綠色的,也應當是綠色的。一所大學,常常因其文化的厚重、校園的和諧而吸引著古往今來的莘莘學子心向往之。其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科學的歷史責任,則又使大學成為播散希望的種子,成為培育科學人才的重要場所。無論是環(huán)境的優(yōu)美,人才的培育以及希望的誕生,都使大學有了生命的綠色象征意義——大學是社會的綠洲,大學是文化的綠洲,大學無疑是綠色的!究其實質(zhì),綠色包容了環(huán)境、精神、教育還有生命等多重內(nèi)涵。

其一,美麗校園是綠色的。大學校園往往是綠化率最高的地方,許多大學,清新美麗得如同風光獨特的綠色公園。文學家筆下的許多名作名篇,描寫的就是令他們魂牽夢縈的校園景觀和人文氛圍。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所描繪的荷塘,指的是清華大學美麗校園的一角——清華園“水木清華”旁側(cè)的那處荷塘。地處名勝風景園林區(qū)的清華大學,校園內(nèi)常年綠草如茵,樹木蒼翠,湖光山色,交相輝映。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筑群點綴其中,平添幾分厚重和滄桑。同樣,北大未名湖的美麗與傳說,吸引著眾多學子的向往和憧憬。而季羨林先生的美文《清塘荷韻》,更給今日的北大校園涂抹了一重新鮮的綠意和靈動。

互聯(lián)網(wǎng)上流行甚廣的“中國風景最美麗的十所大學”中,位列第一的武漢大學“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地處江南的江蘇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校園風光鋪盡江南園林的精致與玲瓏。海濱的廈門大學、深圳大學、中山大學、青島海洋大學等,更以其濱海城市的旖旎風光獨放異彩。而在剛剛出版的《環(huán)球人文地理·中國最美高校》雜志中,長年隱映在蒼翠的岳麓山懷抱里的湖南大學,被譽為中國“最詩情畫意的高?!薄?/p>

在國外也是如此。許多著名的長青藤大學,在厚重的歷史文化掩映下,校園里往往也擁有最美麗的風光。風光里的綠意,是最平常也最不可缺少的主色。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綠色校園就相當聞名。學校始終保持天然牧場的景色,所有建筑物均要求融入自然環(huán)境。校內(nèi)有80公里道路和兩支水系,三座大壩圍成湖泊,有樹木2.5萬株(多為百年樹齡),10萬平米草坪,10萬平米灌木叢。而加拿大最“綠色”的學校是北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環(huán)境同樣非常優(yōu)美,校園里樹木成蔭。

總之,無論是南方的椰風海韻,還是北國的典雅厚重;無論是國內(nèi)的精巧細致,還是國外的自然本真,大學校園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綠意盎然、綠草如茵,綠色永遠是底色。因而,美麗的大學校園,永遠是綠色的。

其二,大學精神是綠色的。梅貽琦先生說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所大學,有富麗堂皇的校舍和大樓,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大學。只有擁有了大師,大學才成之為大學。

對大學而言,最不可缺少的是一種大學精神,也就是大學的氛圍或者氣場。而大師正好就能以精深的學問、嚴謹?shù)闹螌W精神,以特有的生活方式、脫俗的言談舉止,透露出一種獨特的風骨和氣韻。這種風骨氣韻往往潛移默化地凝聚成了說不清道不明、卻又顯然存在著的氣場。這種味道,好似春天的青草氣息,其芬芳溫馨而醇厚地充溢在人們的眼里心上,讓校園里的每個人,都能心領(lǐng)神會,欣然地理解、認同和接受。

這里體現(xiàn)的是一種大學精神的傳承,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理念和精神,有自己的文化和底蘊。無論是北大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還是清華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亦或是南開的“允公允能”,西南聯(lián)大的“剛毅堅卓”,作為中國現(xiàn)代大學的精神,它們無不顯示了超強的生命力和特定的內(nèi)涵。

季羨林先生說:“清華園,永遠占據(jù)著我的心靈”。他在發(fā)表于《光明日報》的“清新俊逸清華園”一文中,如是詮釋母校清華大學的風骨:“清新俊逸,這不僅僅指的是清華園的自然風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華精神”。“什么叫‘清華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遠充滿了生命活力,永遠走向上的道路”。

不管是從文化的品格還是歷史積淀的厚重來看,大學精神都像磁場一樣吸引著學子們向它的深邃處探尋。正是在各自大學精神的指導下,一代代學人在美麗的綠色校園里努力奮進,以自己的行為踐行著大學精神隱含的教育旨趣。也正是通過大學校園里學人的認同和理解,大學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成為大學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要素。換言之,每一所學校的大學精神,經(jīng)代代學人的傳承,其歷史雖然久遠,內(nèi)涵卻永遠年輕,富有永不過時的價值和生命力。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精神是常青的,不朽的,是充滿綠意的。

其三,教育理念是綠色的。大學精神具有相對的永恒性和一定意義上的共性。因而每所大學,被賦予的使命與職能亦大致相同。關(guān)于大學的職能,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shù)勃發(fā)的世界[1](p718)。而加塞特提出,大學的基本職能,除了專業(yè)教學與科學研究兩件事外,還迫切需要進行文化的教學,這是整個高等教育的核心[1](p432)。

由此可知,不論是何等類別的大學,教學和科研都是大學教育的兩大中心任務(wù)。而科研是在大學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的,與新人成長相關(guān)聯(lián)的。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是傳遞文化,追求真理,是創(chuàng)新科學和培育新人。

從這個層面來說,教育是一種常做常新的工作。教育的本質(zhì),令它具有與其他行業(yè)不一樣的特點。首先,真理的知識本身是富有生命力的,不因任何外力、任何朝代而有所變化或者扭曲。由此,可以說,真理的知識是具有永恒性的,是不老的,具有生命的綠色意義。其次,教學,作為教育的一種手段,面對其教學對象,它本身是一種永恒。教學行為因其與富有活力的年輕人相遇而具有生命力。任何朝代的教學,都是一種能夠給予新人積極、勃發(fā)意義的勞動。因為教學,學子學到知識,求得真理,學子們成才后,他們又繼續(xù)接過傳承知識與文化的接力棒,永不停止地傳遞下去。如果將學生這個生命的個體比喻成一株樹、一棵草的話,那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這些小樹小草,變成“郁郁蔥蔥的樹林,蒼蒼翠翠的草原”。從這一點上可以說,教學,賦予了教育新鮮的綠的含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博克指出,當代大學不再具有象牙塔的形象,而成為社會的服務(wù)站。大學在做好教學和科研的同時,以社會的支持和資助為前提,有理由或者義務(wù)為社會提供一定的服務(wù),滿足社會合理的需要[1](P763)。此后,服務(wù)社會,為人類貢獻知識與技術(shù),成為了當代大學的職能之一。

進入21世紀,如何在做好教學科研的同時,為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具有環(huán)保意義的服務(wù),成為了當今大學的當仁不讓的使命和任務(wù)。伴隨著綠色教育理念的延伸,建設(shè)綠色大學的潮流席卷了學界。在建設(shè)綠色大學的過程中,綠色教育成為了核心和關(guān)鍵。這種以環(huán)保為視角而開展的綠色教育,旨在培養(yǎng)具有環(huán)保意識的人才,為世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培育新人。世界是年輕人的,年輕人有了環(huán)保意識,年輕的教育者有了環(huán)保意識,新一代的科學家有了環(huán)保意識,則人類的資源,世界的發(fā)展,都有了綠色環(huán)境的保障。無疑,這是一種非??茖W和先進的理念。

而這種教育,當然具有多重意義上的綠色意味。首先,環(huán)保教育,是一種于生命于社會,對人類有益的貢獻。環(huán)保,是綠色的內(nèi)涵之一。其次,以綠色為核心的教育,既能讓自然的校園環(huán)境綠起來,也能讓整個社會的環(huán)境綠起來。再次,硬件環(huán)境綠了,還要讓人文環(huán)境也綠起來。

其四,個體生命是綠色的。大學學人是大學精神的主體。校園里生活著的人們,永遠是年輕的,富于青春活力的。

一方面,作為人師的教授、學者,也許不再年輕,甚至皓首蒼顏,但是,他們的學術(shù)精神,那種富于奉獻、勇于探索的精神,卻是永遠不老的。其永不停息的學術(shù)追求,賦予了他們不老的學術(shù)生命,是學術(shù),讓他們凝聚為一個群體,成為大學校園里永遠的學術(shù)“綠林”。誕生于連天炮火中的西南聯(lián)大,堪稱中外教育史上的神話?;厥讱v史,我們依然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那些令人感懷的記憶,最大的光影,是由那些或者年輕,或者并不年輕的學者教授們抒寫的。九年的聯(lián)大生活,磨礪的是教授的意志和精神,挖掘的是學者的潛力和熱情。生活上的艱難,令精神上的愉悅更加凸現(xiàn)。以至后來,無論在教師還是學生的追憶中,我們讀到的,全都是年輕的美好,全都是青春般的激情。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昔日的學子、今日的教授吳宏聰先生曾撰文說:“我認為西南聯(lián)大最令人難忘的是學風,最值得珍惜的是師緣?!蹦欠N困境中的師生情誼,那種苦難中對學問的探究,無疑成為了師生學術(shù)之樹常青的句點和總結(jié)。無邊的戰(zhàn)火,將書齋中的師生匯聚起來,將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賦予了別樣的情懷。家國天下,向來是中國學子的使命和目標。正因如此,師生們更加地團結(jié)和奮進,從而形成了中國教育歷史上的這一段佳話和傳奇。

另一方面,大學也如同軍營一樣,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教師好似渡船一樣,送走了一批學生,又迎來新的一批學生。年復一年,與教師們臉上的皺紋和白發(fā)相映的,是校園里青春的面容,雖然也如此這般地不同,卻又這樣鮮明地相似——那永遠都是一群最富于理想和浪漫的年輕人,他們以自己的青春歲月,在大學里抒寫著屬于自己的歷史。他們身上,顯示的是一種生動而鮮活的求知欲。就連同和他們在一起的學者、教授身上,也被賦予了一種永遠不停止的追求真理與科學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來說,大學里的人,大學里的生命,永遠是年輕的,充滿活力的,是綠色和青春的象征。因為他們,大學校園里,永遠綠意蔥蘢。

四、讓綠色成為大學最亙古的風景

大學與綠色之間,存在著許多的必然和可能的關(guān)系——大學應該是綠色的,并且,大學在某種程度上已然是綠色的;大學深處的綠意也應綻放出來。然而,事實上,大學依然還并不是全部意義上的綠色。大學里的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其行為應該是一個尋找理想和真理的過程。

無論是讓知識分子斯文掃地的學術(shù)丑聞,還是那些令人傷感的師生自殺事件,都是大學校園中的陰暗面和灰色調(diào)。它們和我們向往的綠色大學——我們的精神樂園,是如此地不協(xié)調(diào)。這令人無比懷念昔日大學里的綠色和生機?;厥孜髂下?lián)大時期,師生們是何等的清貧!戰(zhàn)爭年代的動蕩,令他們總是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是,他們擁有相對自由的學術(shù)空間,擁有相對獨立的治學自主。盡管物質(zhì)條件并不豐富,他們卻并沒有悲觀失望,而是樂觀豁達,努力奮進。因此,他們并沒有急功近利,滋生學術(shù)腐敗,而是潛心教學,專心研究。許多大師級的學者教授最有影響的成果,都產(chǎn)生于那個年代。那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是令今日之中國學人向往和懷念的綠色大學。

真正的大學,本來就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大學。借用馮友蘭先生的一個提法,就是要建設(shè)一個“大大學”[1](p244)。在這個“大大學”里,要有綠色的美麗環(huán)境;要有寬松的適宜于治學和教學的學術(shù)氛圍;要有永遠對學術(shù)和知識不懈追求的教師,以朝圣般的虔誠,永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對一代代年青的學子給予知識的教化和人生的引導。而“大大學”里人們傳遞的知識和技術(shù),應該對人才的培養(yǎng)、社會的進步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具有“綠色、環(huán)保、發(fā)展”的意蘊。因此,大學需要開展生命、生活、成長的教育,以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活為重點設(shè)置教育內(nèi)容,促進大學生順利而健康地成長,從而達到珍愛生命、發(fā)展生涯和自我實現(xiàn)的目標[5]。

如何建設(shè)這種具有綠色意味的“大大學”?在國家和社會的層面,馮友蘭先生說過,一是要對“大大學”給予財政上的支持;二是不能對“大大學”有急功近利的要求;三是對于“大大學”,不能持干涉的態(tài)度[1](p244)。雖然,當今的大學,與那時相比,面臨了許多的問題和挑戰(zhàn),已然有了許多的變化。但是,事實證明,某些屬于大學靈魂一類的事物,比如大學的精神、大學的獨立、大學于社會的智囊團和顧問功能,等等,本不能改變,也不應改變,卻已經(jīng)改變或者缺失。這些,不論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是值得也應當引起辦學者和政府、社會各方關(guān)注和重視的問題。在個體層面,每一位大學學人都應該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能始終以“仰望星空”的精神,踏踏實實做學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病!盵6]反觀西南聯(lián)大時期的學者,無不是如此。學者要成大家,做學問要入境,無不需要經(jīng)歷這三個層次。只有經(jīng)歷最初的孤清與求索,進而興致盎然、無怨無悔,最后才能到達頓悟入化的理想境界。因而,學人只有在心田里撒下一顆顆綠色的希望與理想的種籽,歷經(jīng)磨難,不懈追求,才可能讓綠色遍布大學的每個角落。

綠色是大學的應然。大學離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尚有差距,是當今大學的實際狀態(tài)。要讓大學達到應然狀態(tài),尚需各方的共同努力。在理念建設(shè)的前提下,要將人、自然、人文與社會,構(gòu)建成一個和諧寬松的世界。如此,方能讓綠色成為大學最亙古的風景,“大大學”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xiàn)。

[1]單中惠,等.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馮友蘭.哲學的精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薛世君.杜絕抄襲亟需學術(shù)問責制[N].廣州日報,2009-08-05(A15).

[4]田俊武.名校教師夫妻互相殘殺說明了什么?[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da23b10100ibb4.html 2010-05-08.

[5]鄭崇珍.生命的目標與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9-13.

[6]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45.

Searching for Green University

HUANGJian-x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University is a place to pass on universal knowledge.Green symbolizes spring and hope,science and excellence,life and vitality.There exists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nd green.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green,for the university campus is green;the university spirit is green;the education idea is green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is green.However,the endless academic corruption in current universities,the suicide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undergraduates as well as the utilitarian phenomenon in teaching illuminate that there exists a big gap between current university and the real green university.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establish the real green large university and to make green become an everlasting scenery of universities,and then the green university will emerge.

university;green;life education;large university

A

1672-0717(2011)01-0016-05

(責任編輯 李震聲)

2010-04-27

黃建新(1971-),女,湖南瀏陽人,湖南大學編輯,主要從事新聞與傳播、編輯、出版等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學術(shù)大學綠色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shù)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對學術(shù)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學術(shù)
再造綠色
百科知識(2008年8期)2008-05-15 09:53:30
屏山县| 万源市| 盐山县| 扶余县| 伊宁县| 左云县| 肇源县| 论坛| 洪雅县| 阜阳市| 平谷区| 天水市| 湾仔区| 秭归县| 巴林右旗| 清水县| 响水县| 随州市| 沙雅县| 台南县| 崇明县| 绩溪县| 那坡县| 潮安县| 犍为县| 贵港市| 汉寿县| 砀山县| 宁阳县| 固始县| 延津县| 塘沽区| 仙桃市| 平顺县| 色达县| 星子县| 斗六市| 山东省| 古蔺县| 孙吴县|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