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紅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古典部,北京100705)
古詩之解讀
宋 紅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古典部,北京100705)
該文討論古詩解讀之多種角度,文本??敝孀峙c判字,文本注釋中所見的差誤,指明辨字、注疏的最終目的是要正確理解文本和闡釋文義,不能顧此失彼和膠柱鼓瑟。
詩歌;解讀;文本;注釋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傳統(tǒng)詩歌已伴隨我們的民族走過了三千年的時光,今天仍活在人們口中的“琴瑟之好”、“宴爾新婚”、“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切磋”、“琢磨”等諸多成語和語匯,其實就來源于我 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而《詩經(jīng)》中最早的詩完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初年。這種一脈相承的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給予了我們極大的精神滋養(yǎng)。俄國人曾說:有沒有讀過《戰(zhàn)爭與和平》,人的精神面貌會很不一樣;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有沒有得到過傳統(tǒng)詩歌的滋養(yǎng),精神面貌也會很不一樣的。蘇軾就曾說過:“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和董傳留別》)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他從事什么行業(yè),都該對傳統(tǒng)詩歌有所了解。
讀詩是一種享受,比如唐代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睖蚀_描繪出早春時節(jié)小草萌生的狀態(tài);比如宋代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眰鬟_出長久等待客人時的一份孤寂和閑散,都能喚起我們心中似曾相識的情感,使我們在體認中得到一種滿足。
還有一些詩在傳達情感、描述事物或事件時牽涉到比較復(fù)雜的時代背景、歷史掌故,就需要我們?nèi)フ_解讀。比如朱慶馀的《閨意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壻,畫眉深淺入時無?”表面寫閨情,實際上是探問考試的事情。當時有 “行卷”的風(fēng)氣,就是在考試前把自己的文章拿給相關(guān)的人請教,也叫“溫卷”。 朱慶余恐怕就是“行卷”在先,然后再寫此詩探問。自比新嫁娘,問“畫眉深淺入時無”,就是問自己的文章合不合適,所以詩題一作“近試上張籍水部”。如果停留在閨情的層面,對詩的理解就很不夠了。當然這的確也是寫閨情的好詩,所以宋代歐陽修就把“畫眉深淺入時無”一句直接用到他的詞里,不妨把歐陽修的這首《南歌子》也看一下:“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等閑妨了繡功夫。笑問雙鴛鴦字怎生書?!边@就是生動細膩的閨情了。再比如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北砻鎸懹未海瑢嶋H是講治學(xué)心得。因為泗水已經(jīng)不在南宋的版圖之內(nèi)了,就像張孝祥詞里說的,已經(jīng)“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四庫全書做“紛爭”,想必是館臣所為)”了,朱熹怎么可能去泗水濱尋芳呢?朱熹另外兩首類似的詩就直接題做《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钡诙住白蛞菇叴核蓻_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边@些詩大家都很熟悉。這是詩意理解方面的例子;還有史實方面的例子: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似乎是明白如話,一看就懂的千古名句,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床”究竟是屋里睡覺的床,還是擺在院子里的胡床(就是交椅),還是井床(也就是井欄),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解釋。再比如白居易的“秦中吟”,今天的讀者一般都不愛讀了,覺得里面沒什么詩味,尤其是在解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被做了過渡政治化的解讀以后,更引起一種逆反心理。但白居易自己是很看重“秦中吟”的,他說:“一篇長恨有風(fēng)情,十首秦吟近正聲?!保ā毒幖驹姵梢皇寰硪蝾}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這是他自編詩集后寫下的“編后記”,可以看出他自己最得意的詩就是《長恨歌》和“秦中吟”。《長恨歌》以風(fēng)情見長,“秦中吟”以諷諫見長?!罢暋本褪且浴对娊?jīng)》“正風(fēng)”“正雅”為代表的詩歌傳統(tǒng)?!湃苏J為“正風(fēng)”“正雅”的詩歌具有人倫教化的意義,其實這恐怕是對《詩經(jīng)》的曲解。但白居易確實很看重詩歌的教育作用和社會功能。“秦中吟”里沒有風(fēng)花雪月,沒有閑情逸致,卻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是歷史瞬間的定格。其中《買花》詩就記述了長安人對紅色、紫色牡丹花的癡狂。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shù)。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fù)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xí)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價格究竟是詩人的夸張,還是歷史的真實,就需要我們?nèi)ヌ接懞颓笞C。我們要知道當時的賦稅是怎樣收的,“五束素”和“十戶中人賦”之間是怎樣的關(guān)系。當年我在《白居易詩歌鑒賞集》(巴蜀書社出版)中寫這篇詩歌的鑒賞時主要就是在探索這個問題。
當然,對古詩的解讀會有多個層面、多種角度。比如《詩經(jīng)》,有經(jīng)學(xué)意義上的解讀,強調(diào)人倫、教化作用;也有文學(xué)意義上的解讀,看重它是中國詩歌的源頭,還可以從社會學(xué)、民俗學(xué)的意義上去解讀,重在探索其中所反映出來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而且隨著歷史的演進,對古詩的解讀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當代人的烙印。同樣是解釋《詩經(jīng)》,漢儒、宋儒和清儒的說法就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才有不止一人總結(jié)出不止一部詩經(jīng)學(xué)史。面對同一首詩,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比如魯迅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是“橫眉冷對”千夫所指的敵人,還是“橫眉冷對”千夫?qū)ψ约旱闹肛?zé),一直有不同的理解。照我想,依照魯迅特立獨行、“一個都不寬恕”的性格,應(yīng)該是后者。但是“作者未必然,讀者之心何必不然”,所以“文革”期間打派仗的時候都大家都把這句詩理解為我們要橫眉冷對千夫所指的階級敵人。因為那個時候誰都沒有勇氣把自己想象成千夫所指的個別分子,誰要是成了“千夫所指”還敢“橫眉冷對”,那他早就死過一千回了。
由于每個人的環(huán)境、經(jīng)歷、學(xué)養(yǎng)不同,對同一首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西方評論家說:有多少個觀眾,就有多少個哈姆雷特;我們說:有多少個讀者,就有多少個杜甫。所以歷史上有“千家注杜”的說法,實際上是三百多家。而且,在舊時代,以為杜甫所以為古今詩人之首,在于他“一飯未嘗忘君”(見蘇軾《王定國詩集序》);新中國則又認為杜甫在詩歌里“運用人民的語言,訴說人民的情感”,因此可以稱之為“人民的詩人”(見朱東潤《杜甫敘論》)。在此意義上說,“曲解”是解讀作品的一種常態(tài)。但是“曲解”也分有意識的曲解和無意識的曲解,對“橫眉冷對”的曲解恐怕就是無意識的曲解,但更多的是有意識的曲解,因為自從孔老夫子一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開始,就開了有意識曲解的先河。因為“思無邪(xia)”在《詩·魯頌·駉》中是形容馬的,言馬匹之多,望不到邊際。讀音是“思無yi,不同詩章相同位置上與這一句相對應(yīng)的是“思無疆”、“思無期”、“ 思無斁”,完全不是什么倫理道德方面的意思。春秋時代外交場和對《詩經(jīng)》句子的引用也是有意識的曲解,即所謂“斷章取義”。
曲解的傳統(tǒng)與古詩相伴一道傳承下來。比如岑參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原本是形容雪景的,很美,后來就被引用來形容改革開放的政策;再如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原本他寫這兩句是把自己定位在“沉舟”、“病樹”的消極一面,新中國成立后再引用這兩句,無論是形容政治形勢還是形容國際關(guān)系還是前一陣形容股市,都把自己定位在“千帆”、“萬木”的積極一面,或是把著眼點放在積極的一面。
曲解,也是古詩的一種魅力。但是我們要明白其中的尺度,不能舍本逐末,不能數(shù)典忘祖。要明白任何一種解讀的基礎(chǔ)都是文本的解讀。
前一段時間于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著實紅火了一陣,也引起了很多爭議。最近,一位在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工作的日本朋友應(yīng)日本出版社的邀約也在寫日文版的《論語心得》。我對他說:“我很期待看你的《論語心得》。因為于丹的《論語心得》是‘六經(jīng)注我’,用《論語》中的句子為她的生活感悟、勵志故事貼標簽;你的《論語心得》一定是 ‘我注六經(jīng)’,是真正關(guān)于《論語》的心得?!币驗樗且晃患扔虚_放視野又有深厚經(jīng)學(xué)根底的學(xué)者。
在理解了古詩解讀存在不同層面之后,我下面要講的,就主要是關(guān)于文本層面的解讀。
文本層面的古詩解讀也是一門綜合的學(xué)問,只有把與詩相關(guān)的歷史、掌故、名物,以及風(fēng)俗、地理弄清楚,我們才能對詩歌有更為準確的把握。但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文本本身。這便有一個辨字的問題。
清人的觀點是書“不校不讀”,古書在流傳中難免會有傳寫、版刻錯誤,所以首先就是要進行??北孀?,力求掌握文字最優(yōu)的版本,因為劣質(zhì)版本會讓詩的意境、品位大打折扣。比如白居易有一首詩《雪中即事》,對雪景的描述是:
銀河沙漲三千里,梅嶺花排一萬株。
《全唐詩》、《白氏長慶集》、《白香山詩集》都作“三千里”,并無異文。但日本有一本編成于宋代開國之前的唐詩名句選,叫《千載佳句》,可以說這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唐詩名句選了,它選錄這句詩時就寫成“三千界”。我看到以后就覺得這本書太重要了。因為“里”是長度概念,“界”是空間概念,形容漫天飛雪,當然是“界”字更有意境,也更有韻味?!叭Ы纭?,應(yīng)當是取佛家“三千大千世界”的說法,把落雪形容為“銀河沙漲”,而且漲滿了三千大千世界,多么美妙的想象!如此方可見出詩人的靈妙之思。
再比如,白居易還有一首詩《花下醉中留劉五》,其中兩句是:
愿將花贈天臺女,留取劉郎到夜歸。
《全唐詩》并國內(nèi)所有刊本皆作“贈”,唯有《千載佳句》作“比”,“愿將花比天臺女”就對了。因為詩句用的是漢代劉晨、阮肇天臺山遇仙女留居的傳說故事,據(jù)《白孔六帖》引《幽明錄》的說法:“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臺山,度山出一大溪,邉有二女子,姿容絶妙,遂留半年。懐土思鄉(xiāng)求歸。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更變,無復(fù)相識,訊問得七世孫。”同姓互指是詩中常用的手法,詩句即以劉晨關(guān)合劉五,花“比”天臺女,意在勸劉五效劉晨故事,留下來繼續(xù)賞花飲酒,不要急著回去。作“贈”字則意味全失。據(jù)此,完全可以改通本之誤。
《千載佳句》系日人大江維時所編,以寫本形式流傳,以兩句一聯(lián)的形式,選收唐詩佳句1083聯(lián),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唐詩名句選。以編纂年代早,流傳路徑有別于國內(nèi)傳本,故引錄詩句具有很高的版本價值,可為《全唐詩》及國內(nèi)唐詩重要刊本提供補佚和???。第一個利用《千載佳句》對《全唐詩》進行補遺的是日本江戶時代學(xué)者河世寧,他纂輯的《全唐詩逸》三卷,90%采自《千載佳句》。
在此有必要對河世寧和《全唐詩逸》再說幾句:河世寧(1749—1820)本姓“市河”,名世寧,字子靜,號寬齋,因仰慕中國之風(fēng)而自改單姓“河”字。有唐詩研究者認為“河世寧”是中國首收《全唐詩逸》的《知不足齋叢書》將署名誤為“上毛河世寧”,脫漏了一個“市”字,此說是一個誤會。改單姓乃當時風(fēng)尚,不僅河世寧本人自署單姓,其子市河米庵在宋版《儀禮經(jīng)傳通解》殘本(現(xiàn)藏東京大學(xué)東洋文化研究所)的題識上亦單署“河”姓。之所以會想到編纂《全唐詩逸》,因為那段時間河世寧擔任著湯島圣堂的學(xué)頭,并將日本平安朝以前的漢詩編集成《日本詩紀》一書。在此過程中,他翻閱了大量文獻典籍,自言:“遇載有唐人之詩者,則必抄錄以成冊。后得康熙《全唐詩》,對讎數(shù)次,存其亡逸者,得三卷?!睍幊珊?,河世寧很希望能傳至中國。幫他實現(xiàn)這一愿望的是嫡子米庵(名三亥)。米庵于1803年(日本享和三年)也就是清嘉慶八年攜《全唐詩逸》稿本來到伊勢,靠河世寧弟子菊池五山及其文社中人的援助,翌年,即文化元年二月在京都出版。此后米庵又來到至長崎,通過潁川仁十郎通事牽線,托付清商張秋琴將《全唐詩逸》帶到中國。該書展轉(zhuǎn)傳到翁廣平(《吾妻鏡補》的作者)手中,翁又轉(zhuǎn)贈給鮑廷博,道光三年(1823、日本文政六年),鮑將其編入《知不足齋叢書》刊行,《全唐詩逸》因此在中國廣為流傳。中華書局版《全唐詩》的卷末就附了《全唐詩逸》。這一段參考了日本“立命中文”網(wǎng)上芳村弘道的一篇文章《唐詩と日本》(www.ritsumei.ac.jp),由日本學(xué)者朋友橋本秀美先生推薦,不敢掠美,特此說明。
當代國內(nèi)學(xué)者對《千載佳句》的利用,先有北京大學(xué)的嚴紹璗先生做成“白居易詩佚句輯稿”;后復(fù)旦大學(xué)陳尚君先生輯校《全唐詩補編》又從《千載佳句》中輯出佚句五十余聯(lián)。對于不同時代三次從中探得寶藏的一本書,我覺得一定非常重要,完全應(yīng)該整理出版,讓國內(nèi)唐詩研究者看到全貌,所以不揣淺陋,躬成其事,經(jīng)本人??闭淼乃善轿膸毂尽肚лd佳句》已于2003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整理中我又從中發(fā)現(xiàn)了四首此前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唐詩逸句。
辨字工作一方面需要根據(jù)詩文的內(nèi)證來定字。比如《唐人選唐詩》的《中興間氣集》里載有朱灣的一首《詠玉》詩,我們可以具體看一下:
歌玉屢招疑,終朝省復(fù)思。既哀黃鳥興,還復(fù)白圭詩。請益先求友,將行必擇師。誰知不鳴者,獨下董生帷。(收入《全唐詩》306卷第6首)
這首詩在四庫全書版的《中興間氣集》里直接寫作“詠三”,第一句“歌玉”作“獻玉”。館臣改動底本的根據(jù)是“錢曽《讀書敏求記》謂:得宋鋟本,如朱灣《詠玉》一首,‘玉’字作‘三’。蓋每句皆藏三字義也。后人不觧詩義,翻謂‘三’為訛字,妄改為‘詠玉’,自元至明刻本皆然?!?/p>
這首詩每句都用了一個典故。一是用楚卞和獻璞(即和氏璧)典:
《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跤忠院蜑檎N,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歌”,《全唐詩》校文“一作‘獻’”,獻字是。
二是活用《論語·學(xué)而》“日三省吾身”典。
三是用《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哀悼三良典:秦穆公死時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三人皆秦國之良,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四是南容三復(fù)白圭典:《論語·先進》:“南容三復(fù)‘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卑坠缰浮对娊?jīng)·大雅·抑》篇的詩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孔子弟子南容每吟詠到這篇的時候都會反復(fù)詠嘆,孔子就把侄女嫁給了他。因為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謹慎。
五是用《論語·季氏》“益者三友”典:“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p>
六是用《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洹?/p>
七是用《史記·楚世家》“一鳴驚人”典:“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榕e入諌……曰:‘有鳥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p>
八是用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典,見《漢書》本傳:“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边@個典故在使用中也發(fā)生了變異,原來是說董仲舒三年沒去后花園,學(xué)問就如此精熟,說明他人很聰明,后來再用“三年不窺園”的典故,都是形容這個人很用功。
“詠三”詩,實是一種逞才斗巧的文字游戲。全詩一句一典,每典皆與“三”相關(guān)合(三獻玉、三省身、三良、三復(fù)、三友、三人行、三年不鳴、三年不窺園),詩巧妙地把這些典故串聯(lián)起來。四庫館臣不取元明刻本的“玉”字而取錢曽《讀書敏求記》的版本記述,非常正確。
把握文本,在辨字之外就是注釋了。注釋是解讀古詩的重要手段,所以對重要詩人的重要作品前人已經(jīng)留下很多注本。比如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通代詩文總集——梁代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所編的《文選》,見于著錄的最早注本是隋代初年蕭該的《文選音》,到唐代則有李善注本、五臣注本,以后一直注本迭出,版刻不絕。當然,經(jīng)部、子部的書,注釋出現(xiàn)得更早,我們且不去說他。因為對經(jīng)部、子部的注釋,從主觀上就是一種曲解,比如三國時崇尚老莊清言的魏人何晏做《論語集解》,就與漢代鄭玄有很大不同,被四庫館臣說成是“作反經(jīng)合道之譬”,就是把儒家經(jīng)典注出道家精神來了。集部的注釋相對來說不會拿別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主觀上并不想曲解作品,盡管每個時代也會有每個時代的審美標準、價值標準,但作注者的本意是想準確理解作品的。
古人留下不少注釋的經(jīng)典,如宋代任淵對黃庭堅、陳與義集子的注釋,清代仇兆鰲對杜甫詩的注釋、王琦對李白集的注釋;今人也留下了不少注釋的經(jīng)典,如錢鐘書的《宋詩選注》,鄧廣銘的《辛棄疾詞編年校注》,錢仲聯(lián)的《人境廬詩草箋注》、《劍南詩稿箋注》等等。怎樣去做注釋是大學(xué)里的一門課程,要講一個學(xué)期,這里不去重復(fù)大學(xué)老師的工作,只說應(yīng)該怎樣讀懂作品,因為注釋只是讀懂作品的一個手段,能夠讀懂作品,我們完全可以得魚忘筌。而且盡管加注的作品已經(jīng)很多,但大量的古詩都是沒有注釋的,我們的目的是舉一反三,讀懂沒有加注的作品。所以我要說的是不能盲從輕信,不可盡信古人、不可盡信名人、要用自己的頭腦去讀書。
(一)不可盲目輕信古人
古人留下的注釋很經(jīng)典,但并不是沒有失誤。因為古人、前人都沒有我們現(xiàn)在這么好的條件,沒有見識過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這么奇妙的東西。他們憑的就是個人的知識積累和勤奮,出錯是難免的。下面就看看仇兆鰲在《杜詩詳注》里出的錯。
1.仇注杜詩之誤
①史實不確∶杜甫《所思》∶“苦憶荊州醉司馬,而今樽酒定常開。”杜甫自言荊州司馬是崔漪。仇注引蔡夢弼注曰∶“崔漪蓋自吏部而謫荊州司馬也?!笔挏旆恰抖鸥υ娺x注》亦從此說,而將仇注中表推測的“蓋”字略去。言“崔由吏部貶荊州司馬。”此系因襲舊說而誤。實際上崔漪并非由吏部貶荊州司馬?!杜f唐書·肅宗本紀》稱∶崔漪與杜鴻漸是擁戴肅宗自立的功臣,肅宗即位后擢升“朔方節(jié)度判官崔漪為吏部郎中,并知中書舍人”。又據(jù)《舊唐書·顏真卿傳》載∶“中書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帶酒容入朝,真卿劾之,貶漪為右庶子?!笨芍掬羰怯衫舨抠H右庶子,并未離朝,貶荊州司馬事史傳無載,倒是杜詩所言可補史傳之闕,諸注本所言史實均誤。
②出處不確:杜甫《題桃樹》“簾戶每宜通乳燕,兒童信莫打慈鴉?!背鹱ⅰ皟和本湓唬骸肮艠犯小赌蝤f》?!保它c依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本)但遍查《樂府詩集》,并無“莫打鴉”之題,翻檢漢魏樂府,亦無直言“莫打鴉”者,惟《魏泰詩話》載趙宋之梅堯臣作有《莫打鴨》詩,諷宣州守笞打官妓事。詩曰:“莫打鴨,打鴨驚鴛鴦。鴛鴦新向池中宿,不比孤洲老鴰鸧。鴰鸧尚欲遠飛去,何況鴛鴦羽翼荒?!背鹫做棻匾浴傍啞睘椤傍f”而誤記為古樂府矣。
③語詞不確:杜甫《絕句漫興九首》:“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仇注:“鮑照詩:‘翾翾燕弄風(fēng),裊裊柳垂腰?!比绯鹱?,首先將“柳”與“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便是鮑照。查鮑詩,其《在江陵嘆年傷老》曰:“翾翾燕弄風(fēng),裊裊柳垂道?!比绱?,鮑詩與“腰”并無干系,引詩所注者惟“裊裊”二字而已。首先以“腰”狀柳者實是北周的庾信。其《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詩曰:“上林柳腰細,新豐酒徑多?!睆拟仔诺蕉鸥?,雖描述上重心稍有傾斜,然所言“柳腰”,重心俱在于“柳”;而今之“柳腰”,則重心在“腰”。從以人狀柳,到以柳狀人,此又古今詞義之一轉(zhuǎn)也。中華版《杜詩詳注》已在出版說明中指出仇注引書常有錯誤。我在選注杜詩的過程中細加檢核,發(fā)現(xiàn)果然不虛,且經(jīng)過查證的引文常有于注杜無補的情況。此舉其中最為典型的一例,馀不贅。
④脫注典事∶杜甫《園人送瓜》“東陵跡蕪絕,楚漢休征討?!背鹫做棥抖旁娫斪ⅰ烦兴乌w次公注,僅注上句為故東陵侯邵平青門種瓜典,下句失注。下句實亦隱括種瓜典事。據(jù)劉向《新序·雜事》載,戰(zhàn)國時梁(即戰(zhàn)國時的魏國。魏惠王曾遷都大梁,故稱梁)大夫宋就曾為邊縣令,地臨楚界。楚梁邊亭俱種瓜,梁亭瓜美。楚人妒而夜騷之,至有死焦者。梁人欲騷楚瓜以報復(fù),宋就不許,且派人夜間偷澆楚瓜,使楚瓜亦美。楚漢由是成為睦鄰。這段故事亦見于賈誼《新書·退讓》,文字大同小異?!靶菡饔憽碑斢纱顺觥T娤荣澝浪凸现魅?,再敘食瓜之樂,末以種瓜典事做結(jié)。脫注搔瓜之典,楚漢句便無著落。
2.王琦注李白詩之誤
《白頭吟》:“且留琥珀枕,或有夢來時?!蓖踝⒁段骶╇s記》趙飛燕女弟遺飛燕琥珀枕,然事與“白頭吟”詩意無涉;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注本《李白詩選》(人文社版)于此失注。竊以為二句本事與陳思王賦洛神事有關(guān),《文選》尤袤刻本的注記曰:
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郭后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赍植。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忽見女來,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
此事亦略見于《太平廣記》卷311引《傳記》“蕭曠”條、卷375引《神異錄》“鄴中婦人”條,宋王铚《默記》辨此事之偽甚詳,然李白詩中用此以達男女情事,正相關(guān)合。玉刻作虎形即為“琥”,以“玉鏤金帶枕” 為琥珀枕當無不可。
(二)不可盲目輕信名人
1.唐圭璋注《宋詞三百首》之失
柳永《夜半樂·凍云暗淡天氣》“殘日下,漁人鳴榔歸去?!薄傍Q榔”,唐注:“擊梆驚魚,使魚聚于一處,易于取得。”實際此處鳴榔乃蘇軾《前赤壁賦》“扣舷而歌”之意。既言“歸去”,何還“取魚”?唐先生門下弟子從老師之說而誤的情況恐怕在出版物中還可以找到。
2.錢鍾書《宋詩選注》脫誤
陳師道《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錢注只引作者《寄黃元》“俗子推不去,可人費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娛!”之同類詩相佐證,脫注典事。末句實用《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渲虚_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p>
江端友《牛酥行》:“有客有客官長安,牛酥百斤親自煎。倍道奔馳少師府,望塵且欲迎歸軒。守閽呼語‘不必出,已有人居第一先;其多乃復(fù)倍于此,臺顏顧視初怡然。昨朝所獻雖第二,桶以純漆麗且堅。今君來遲數(shù)又少,青紙題封難勝前?!謿w空殘遼東豕,努力明朝趁頭市。”“青紙”句錢注:“你送的禮只用青紙包扎,遠比不上漆桶裝的?!睂嶋H上“題封”等于貼標簽,是貼在包裝之外的封簽。百斤牛酥(牛奶中提煉出來的黃油),不可能只用青紙“包扎”。
解讀古詩的關(guān)鍵在于正確理解文本。我做了二十八年的古典文學(xué)編輯,經(jīng)手的書稿將近三千萬字,其中至少有一千萬字是注釋稿,在審稿過程中切身感受到理解文本的重要性。注釋是為正確理解文本服務(wù)的,不能“碎拆七寶樓臺”,把一篇作品注解得七零八落,回不到它的主旨上去??梢耘e幾個審稿中碰到的例子:
1.元代張養(yǎng)浩《得子強也書詩以答之》“有客附書至,封識墨尚新。展讀笑良久,勸我歸及辰。我豈不汝懐,愛此泉石鄰?!脮殷系祝覐?fù)樂我真。”原注曰:“桃笙,竹名?!惫铝⒖催@一個詞條,并無差錯。但聯(lián)系上下文來看,就不能不令人生疑,書信怎能置于竹叢底下?難道要破土挖坑嗎?經(jīng)檢查工具書,知左思《吳都賦》有“桃笙象簟”之句。“象簟”為席,互文見義,“桃笙”亦竹席無疑。置書竹席下方才合乎情理,故請注者改過。
注釋中最不應(yīng)出錯偏偏又最容易出錯的是釋典,漏注典事肯定會脫離作品的主旨。就如今天網(wǎng)絡(luò)世界里說到“打醬油”、“俯臥撐”,所指的絕不是到小鋪里打醬油,或是真的趴在地上做俯臥撐。這就是典故,只有熟悉它背后的故事,才能對它的含義心領(lǐng)神會。我們的工作就是要讓不明白的人明白“打醬油”、“俯臥撐”背后的故事。舉幾個關(guān)于典故的例子:
2.周邦彥《汴都賦》里有一句“鏤渾沌而形罔象”,注稿只注“渾沌”是“天地未開辟時之元氣狀態(tài)”,而忽略了“鏤”字。實‘鏤渾沌’應(yīng)當連注,典出《莊子·應(yīng)帝王》之“鑿渾沌”:“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徳,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本渲幸苑Q“衍流先生”可為不可為之事。
3.張養(yǎng)浩《讀史有感自和十首》之九:“鶢鶋豈樂金石奏,觳觫烏庸錦繡衣”,原注將“鶢鶋”與“金石”分注,互不搭界,實此處暗用《莊子·至樂》(亦見《達生》篇)魯侯養(yǎng)鳥故事,魯侯以養(yǎng)人之法養(yǎng)鳥,為之大奏金石美樂,使鳥受驚而死。下句只注“觳觫為牛驚恐之態(tài)”而“錦繡衣”無著,此句實出《莊子·列御寇》:“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于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詩人之意是不想為錦衣玉食去充當朝廷的犧牲。
以上是在編輯案頭得以更正的例子,再舉一個出版物中值得商榷的例子。陳師道《別三子》:
夫婦死同穴,父子貧賤離。天下寧有此,昔聞今見之。母前三子后,熟視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發(fā),巳知生離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大兒學(xué)語言,拜揖未勝衣。喚爺我欲去,此語那可思。小兒襁褓間,抱負有母慈。汝哭猶在耳,我懷人得知。
這首詩的背景是陳師道生活貧困,只能讓老婆孩子隨岳父入川生活,自己留下來照顧老母親。詩描寫的就是與親子離別的悲痛場面。人文版《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三)對“有女初束發(fā)”的解釋是:“古代女子十五歲時將頭發(fā)結(jié)束起來,用笄插住。這里指剛成年?!保?006年印本88頁)如果我是責(zé)編,一定會與注釋者商榷,我認為把“初束發(fā)”解釋為“剛成年”是不對的,年齡太大了。這里的束發(fā)不是女孩子十五歲“及笄”,而是童稚之年的“丱發(fā)”、“總角”。因為“及笄”是古代女子可以出嫁的年齡,十五歲的大姑娘還做出“枕我不肯起”的舉動,恐怕放到今天也會讓人大跌眼鏡的。另外在陳師道的《后山集》里,《別三子》之前的一首是《送內(nèi)》,與這一首寫在同一時間,重在表達與夫人的別離之情。其中有這樣的詩句:“與子為夫婦,五年三別離。兒女豈不懷,母老妹已笄。父子各從母,可喜亦可悲?!边@里面透露的一個信息是:他為什么不能與妻兒同行呢?因為“母老妹已笄”——母親年邁,妹妹已到了出嫁的年齡。所以只能是由他來照顧老母。妹妹“已笄”的話,女兒與自己妹妹同歲的概率是很低的。詩里大兒牙牙學(xué)語,小兒尚在襁褓之中,以此推想女兒的年齡,或許只在三、四歲上下??蔀樽糇C的是古人對丱發(fā)之年的認定,明代趙琦美編《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五錄有《楊椿書虞秦公祺傳》,文中說:“(宋熙寧末時人虞軒)后生祺,甫丱歲,知孝敬父母;四歲,口誦數(shù)百言;既長,學(xué)愈力。”可見“丱歲”是比四歲還要小的年紀。盡管“束發(fā)”可以解釋為“及笄”,但我認為不能膠柱鼓瑟。 附帶說一下,這首詩“嗟乎胡不仁”一句的解釋是:“天為什么這樣殘酷?!睂嶋H上也是有出典的,出自漢樂府《胡笳十八拍》(傳為蔡琰所作)“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闭驗橛兄柑臁安蝗省钡匿亯|,所以“嗟乎胡不仁”才可以理解為指天不仁。這套書獲得了“國家級教學(xué)成果二等獎”,但閱讀的時候我們還是不能忘記孟子的教導(dǎo):“盡信書不如無書?!?/p>
下面是不能膠柱鼓瑟的另一個例子:《詩經(jīng)·邶·谷風(fēng)》有“涇以渭濁”一句,因涇渭二水在現(xiàn)實中有涇濁渭清的時候,也有涇清渭濁的時候,所以釋句時在何清何濁的問題上多有歧義。
《毛詩注疏》:“涇,音經(jīng),濁水也。渭,音謂,清水也?!?/p>
蘇轍做《詩集傳》的時候,可能涇水已經(jīng)不濁了,所以把《谷風(fēng)》的這句解釋為:“涇水入渭,渭清而涇濁。涇以渭故,人謂之濁耳。”
在另外的場合,蘇轍又有“渭濁”的說法,他在《次韻子瞻見寄》詩中說:“袞袞河渭濁,皎皎江漢清?!?/p>
元代曹伯啟《涇陽述懷》詩說:“涇清渭濁源何異,物換星移志未酬?!笨梢姷皆飺Q星移變成了涇水清,渭水濁。
本人1986年擔任《詩經(jīng)鑒賞集》責(zé)編時,作者是站在涇清渭濁的立場上來分析詩句意思的,為使作者的解釋更為客觀準確,我查找了先秦至宋代近十條關(guān)于涇渭清濁的詩文例證,指出:“時代遷延,桑田滄海,涇渭二水已不知幾易其清濁?!弊髡邔⒈救颂峁┑睦C及觀點一并用入自己的文章,并因此與我成為忘年之交。后又告曰:她以我的觀點及材料為基礎(chǔ)再行擴充,寫成了一篇考據(jù)文章。做編輯經(jīng)常會把自己的觀點、材料奉獻給作者,為的是對書稿負責(zé),對讀者負責(zé)。但輪到自己當作者為此詩作注時,反倒無法展開了。當我向一位研究經(jīng)學(xué)的朋友說起此事時候,朋友告訴我:這個問題著名地理學(xué)專家譚其驤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而且將涇渭清濁與上游的氣候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指出哪條水清,就說明哪條水的上游水土保持得好,氣候環(huán)境好。哪條水濁,說明哪條水上游經(jīng)濟活動頻繁,開發(fā)過度,水土流失嚴重。我聽了大受震撼,感到自己的眼界太狹窄了,只盯著文學(xué)的小圈子,其實圈子外面的天地很寬闊、圈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有以融會貫通的精神去看待文學(xué),才能賦予文學(xué)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關(guān)于融匯貫通,最后講一個我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是有關(guān)牙刷的。我們先看一段錢鍾書先生在小說《圍城》里形容女子容貌的妙文:
唐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渦。天生著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diào)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而又覺嘴饞,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頂大,可是靈活溫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古典學(xué)者看她說笑時露出的好牙齒,會詫異為什么古今中外詩人,都甘心變成女人頭插的釵,腰束的帶,身體睡的席,甚至腳下踐踏的鞋,可是從沒想到化作她的牙刷。(第三章)
前面化為釵、帶、席、鞋的幾句出自陶淵明的《閑情賦》,最后一句,反映出錢老作為詩人的浪漫、小說家的細膩和學(xué)者的敏銳。為什么中外古代詩人都沒有想到要化作美人的牙刷呢?那不是最最親密的接觸嗎?因為那時尚沒有“牙刷”這么一種物件兒,古時人,包括古時的美人都是沒有用過牙刷的。以我的管見,最早詠到牙刷的詩歌是元代末年郭鈺所作《郭恒惠牙刷得雪字》一詩:
老氣棱棱齒如鐵,曾咀奸腴噴腥血。
倦游十載舌空存,欲挽銀河漱芳潔。
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
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 密。
可以看出來詩中牙刷與我們生活中的牙刷并無二致,那么牙刷是何時開始介入我們的生活的?在使用現(xiàn)代意義的牙刷之前,古人又如何清潔牙齒?我后來在唐代武則天時期義凈寫的《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中得到材料,義凈在書里把印度人的潔齒方法介紹到中國,就是“嚼齒木”。嚼齒木是把小樹枝一頭嚼出絮狀的柔軟纖維,飯后用來擦刷牙齒。我根據(jù)這條材料寫成一篇小文《從“齒木”到牙刷》,發(fā)表在《文史知識》上,自以為把這個問題說盡了。后來發(fā)現(xiàn)我只是在文學(xué)的范疇里把話說盡了,如果把眼界擴大到佛學(xué)領(lǐng)域、傳統(tǒng)醫(yī)學(xué)領(lǐng)域、文博考古領(lǐng)域,那還有很多未盡之處,所以我繼續(xù)順藤摸瓜寫成了一篇13000多字的長文《中國人使用牙刷考》(發(fā)表于《周紹良先生紀念集》、《中日學(xué)者中國學(xué)論文集》),從譯經(jīng)史的角度清理了對譯語從“楊枝”到“齒木”的變化;從佛教傳播史的角度說明“楊枝”在中國佛教中的異化;在更大范圍的材料檢索中得到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潔牙方式:漱口與“揩齒”(用絹及手指),也明確了以下幾點:
趙宋時代,出現(xiàn)了用馬尾制成的植毛牙刷,名曰“刷牙子”;至南宋,牙刷成為人們?nèi)粘I钪械谋匦杵?,南宋都城臨安甚至出現(xiàn)了牙刷“專賣店”(見宋吳自牧《夢粱錄·鋪席》);由考古發(fā)掘報告可知,我們已得到遼代的牙刷實物(見“中醫(yī)藥在線網(wǎng)” www.cintcm.com );至元代,牙刷已改用馬鬃制做。(郭鈺《郭恒惠牙刷得雪字》一詩);也清理了自明代末年《肉蒲團》開始,小說描寫中出現(xiàn)牙刷的情況;直到孫中山講演稿中對中國百姓不用牙刷的批評。在文章發(fā)表后,我又得到現(xiàn)福建泉州開元寺仍保存著的弘一法師用過的“齒木”的照片?!胍环◣熓浅纸绾車赖穆勺诖髱?,不知他在嚼齒木的同時還用不用牙刷?對問題的探究沒有止境,古詩解讀的魅力就在于此。
(本文據(jù)筆者在超星名師講壇 “古詩藝術(shù)大觀”課程上的講稿節(jié)錄改寫)
I206
A
1673-2219(2011)03-0048-06
2010-10-21
宋紅(1957-),女,上海人,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古典部編審,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山水文學(xué)、六朝文學(xué)、日本漢學(xué)。
(責(zé)任編校:王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