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峰 朱其恩
(河北省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脈管科,河北 唐山 063000)
臁瘡為多發(fā)生于小腿下1/3的內外側部位,即踝骨上3寸內臁或外臁的一種慢性潰瘍,故稱臁瘡,又因病位發(fā)生在古代穿著的裙邊或褲口附近,故又名裙邊瘡、褲口毒,其特點是經久難以收口,或雖收口,每因損傷而復發(fā),多為現代外科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靜脈曲張及深部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并發(fā)癥[1]。2000-01—2010-11,我們采用內服益心脾除寒濕方配合外用自制生肌膏治療臁瘡300例,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0例均為我院脈管科患者,住院226例,門診74例;男216例,女84例;年齡23~84歲,平均(55±18)歲;病程1個月 ~1年76例,1~5年94例,5~10年52例,10~15年58例,>15年20例。
1.2 診斷標準 采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臁瘡的診斷標準。下肢靜脈曲張史,小腿部可見曲張靜脈團塊或靜脈造影證實深靜脈、淺靜脈、交通靜脈功能不全;小腿內側或外側有潰瘍存在;潰瘍周圍皮膚有色素沉著、水腫、脫屑、皮膚發(fā)亮等營養(yǎng)障礙表現[2]。
1.3 治療方法
1.3.1 內治法 治以益心陽健脾土除寒濕為主。予益心脾除寒濕方。藥物組成:山藥30 g,白術、煅龍骨、茯苓、煅龍齒各15 g,遠志、半夏、桂枝各9 g。每日 1劑,加水1 000 mL浸泡2 h,武火煮沸,文火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1.3.2 外治法 予自制生肌膏。藥物組成:乳香、沒藥各75 g,冰片 10 g,血竭 50 g,白芷 100 g,當歸 300 g,白蠟300 g,輕粉 60 g,大黃 50 g,血余 150 g,甘草 150 g,紫草50 g,麻油2 500 g。配制:先將當歸、乳沒、白芷、大黃、血余、甘草、紫草等藥入油內浸2 d,后用大勺慢火熬微枯,紗布濾清,復入勺內煎滾,入血竭、冰片化盡,次入白蠟,文火化開,取出裝罐,浸入涼水中,候片刻,下研細輕粉,2 d后火氣漸去,分盒裝,每盒20 g。用法:瘡面先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干凈,用無菌棉球擦干,根據瘡面大小將生肌膏均勻涂在無菌紗布上,厚度約0.5 cm左右,敷于瘡面,無菌敷料包扎,彈力繃帶外固定。每日換藥1次,2周為1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治愈:潰瘍愈合;好轉:潰瘍縮小;未愈:潰瘍瘡面未見縮小或有擴大[2]。以治愈、好轉統(tǒng)計總有效率。
小面積潰瘍愈合時間最短為10 d,最重的潰瘍治療1年后愈合,平均愈合時間2個月。本組300例,治愈246例,好轉54例,未愈0例,總有效率100%。
傳統(tǒng)中醫(yī)學對臁瘡的病因、病機、治療論述較多,其中《醫(yī)宗金鑒》曰:“臁瘡當分內外臁,外臁易治內難痊,外屬三陽濕熱結,內屬三陰虛熱纏,法宜搜風除濕熱,外貼三香夾紙線。”我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發(fā)現臁瘡以內臁多見,病程纏綿,經久難愈,小腿瘦細,膚色黑褐,肉芽灰黯。中醫(yī)學認為,心陽者正氣也,護衛(wèi)全身,溫養(yǎng)五臟,心陽虛則正氣不固,風寒濕邪乘虛侵入機體,客于脈中,久致氣滯血瘀;脾主四肢、肌肉,為后天之本,脾陽不振則四肢寒涼,肌肉失養(yǎng)易生瘡瘍。故辨病機為心脾陽虛,氣滯血瘀。自擬益心脾除寒濕方中山藥味甘、性溫,溫補脾陽,生肌斂瘡;白術味甘、性溫,茯苓味甘、性淡,健脾祛寒濕之邪;龍骨、龍齒味甘、澀,性涼,火煅后略溫,安心神,生血脈,斂瘡瘍;遠志味辛、苦,性微溫,安心神,消癰腫;半夏味辛性溫,燥濕,除寒,散結;桂枝味辛、甘,性溫,溫通心陽,散風寒。諸藥合用,共奏益心脾之陽、散風寒濕邪、生肌斂瘡之功?,F代藥理研究表明,山藥、白術有增強消化系統(tǒng)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力,有擴張血管作用[3];茯苓有增強機體免疫力、利尿及抗病原體作用[3];遠志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3];半夏有抗菌、增強心肌收縮力、減緩心率及輕度利尿作用[3];桂枝有抗菌、抗凝、擴張血管及輕度利尿作用[3]。中醫(yī)學認為,臁瘡因長期站立,下肢脈絡瘀滯不暢,兼風寒濕邪侵襲或濕熱下注,氣血瘀滯,肌膚失養(yǎng),久瘀化熱,熱盛肉腐而成臁瘡。生肌膏功能活血祛腐,解毒鎮(zhèn)痛,潤膚生肌,作用于潰瘍面療效顯著。現代醫(yī)學認為,潰瘍面完全消毒、無菌會不利于傷口愈合,有一定的濕度及菌群反而能加快潰瘍面愈合,符合了“煨膿生肌”的中醫(yī)觀點。生肌膏具有解毒祛腐、活血化瘀、生肌斂瘡的作用,并以麻油為基質,對皮膚及肉芽組織有榮潤、營養(yǎng)之功效,為細胞及細菌生長提供濕度及營養(yǎng),且對綠膿桿菌有明顯的殺滅作用。最后,換藥也是瘡面愈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要使分泌物排出通暢,壞死、腐敗組織較多時可適當清創(chuàng),直到新鮮肉芽組織為止。使用生肌膏時經常因祛腐作用而致腐敗組織液化,產生膿性分泌物,這時不要輕易清創(chuàng)及用力擦,以防止損傷瘡面及新生肉芽組織,堅持用生肌膏換藥,隨傷口縮小,新鮮肉芽增多,膿性分泌物會逐漸減少,直至白膜增生,潰瘍面愈合。故內服益心脾除寒濕方藥配合外用生肌膏治療臁瘡,往往比無菌換藥或手術植皮等方法療效顯著,潰瘍愈合速度快,縮短了病程,極大的降低了復發(fā)率,解除了患者的病痛,充分發(fā)揮了傳統(tǒng)中醫(yī)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黃翠立.中藥泡洗加內服治療臁瘡106例[J].河北中醫(yī),2006,28(3):188.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0-51.
[3]宋立人,洪恂,丁緒亮,等.現代中藥學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5-36,646-647,744-745,957,1486,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