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e時代”到“i時代”
——對網絡傳播的一種探討

2011-04-12 11:36李強
山東社會科學 2011年8期
關鍵詞:個體世界時代

李強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610064;泰山出版社有限公司,山東濟南250002)

從“e時代”到“i時代”
——對網絡傳播的一種探討

李強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610064;泰山出版社有限公司,山東濟南250002)

網絡傳播從“e時代”邁入“i時代”,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成為現實的。移動互聯網使得“個體”永遠在線成為可能——這是網絡傳播進入“i時代”的基礎?!癷時代”,意味著新的網絡社會生態(tài)?!癷時代”成型的本原在于:“個體”在新的社會交往結構中,面臨著如何反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問題。“永遠在線”、“自我中心化”、“個體體驗”等時代特征讓現實與虛擬世界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受眾在尋回對信息的主動權的同時,也在努力對“個體性”進行探尋——或者自我拯救。

網絡傳播;i時代;時代特征

一、從“e時代”到“i時代”

一個偉大的公司可能會定義一個時代。比如微軟IE瀏覽器的“e”標示,就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了“e時代”——這個最初用來指電子(electronic)時代的詞匯,在互聯網出現后,迅速成為網絡時代的代名詞,電子郵件(Email),電子商務(e-commerce),以及微軟的“瀏覽e”對傳統(tǒng)報紙、書籍、視聽的顛覆,這些都使得“e”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但在互聯網不斷進化的今天,是否還會有某個偉大的公司重新定義一個時代?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這個新的偉大的定義者就是蘋果公司,它用iPad定義了平板電腦,用它一脈相承的“i”系列產品(iPod、iPhone、iPad),賦予了“i”這個普通英文字母深刻的時代內涵。蘋果公司的產品象征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蘋果公司的“i”系列產品中,用于定義產品的“i”顯然指代internet,即互聯網。但當這個字母足以定義一個時代的時候,顯然已不僅僅指代互聯網。

網絡傳播從“e時代”邁入“i時代”,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成為現實的。智能終端(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網絡(例如3G)以及應用(例如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創(chuàng)新),三個最關鍵要素的發(fā)展,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移動互聯網使得“個體”永遠在線成為可能——這是網絡傳播進入“i時代”的基礎。

從“e時代”到“i時代”,就意味著從PC到移動網絡終端的變革,意味著從寬帶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變革,意味著人們從獲取信息到融入信息的變革,意味著人與信息從二元對立到融合統(tǒng)一的變革,意味著從“信息中心化”到“自我中心化”的變革。

在“e時代”,“開放性”與“互動性”成為網絡傳播的重要標志。網絡傳播意味著:1、強大的傳播力,網絡以其(相對的)完全開放性和即時性,在傳播速度和廣度上,都獲得了一種理論上的無障礙傳播的效果,這種傳播力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網絡迅速成長為新的傳播中心和輿情中心。2、海量信息,即傳播內容的無限豐富。3、傳播方式革命。網絡傳播的各種媒介實現了信息傳播由單向到多向、由傳遞到互動,受眾由被動到主動、由接受到參與的種種革命。4、全媒體。網絡傳播成為報刊、廣播、電視等各種傳統(tǒng)媒體的集大成者,在網絡上匯集了文字、圖像、影像、聲音等所有傳播形式,以一種全媒體形態(tài)出現。5、天生的自我創(chuàng)新機制。內在的技術創(chuàng)新沖動和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需求,使得網絡傳播具備了一種天生的自我創(chuàng)新機制。①穆弓:《中國網絡傳播十年(2000-2009)》,《青年記者》2010年第7、9期。

“i時代”,網絡社會生態(tài)被進一步改變。1995年,在這個全球互聯網商業(yè)的發(fā)韌之年,好萊塢一部叫作《未來水世界》的科幻片為我們描述了人類未來的生活圖景:公元2500年,由于地球兩極冰層融化,世界變得汪洋一片,人們只有在水上生活,建立了水上浮島,這時泥土已經變?yōu)闃O其珍貴的東西。人們非??释麄髡f中的陸地生活。15年后的今天,我們會發(fā)現,這部影片很像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信息社會的一個象征。在網絡傳播時代,信息就像水一樣無處不在。在以往,大眾傳播就像是我們每天使用的自來水系統(tǒng),它有水源,經過專門的水廠處理,再經過各種管道將水送到千家萬戶,自來水是必需品,也是消費品;而在信息社會,信息已經使整個世界變得汪洋一片,我們只有在水上生活,我們曾經的必需品和消費品——“水”(信息),已經變成我們無法逃離的生存環(huán)境。

互聯網成為我們幻想中的未來水世界,而移動互聯網更加快了這個“水世界”的形成。在這樣一個“i時代”里,“i”指代“我”——作為“個體”的我們每個人。“i”,意味著在新的網絡社會生態(tài)中,信息具備了權力,“永遠在線”為每個個體都提供了一幅世界的全息圖;“自我中心化”使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原點”,個體不再是面對海量信息,而是融入信息的汪洋之中,成為信息的一部分;信息變得智能化,對“個體體驗”的前所未有的重視,從技術上推動了網絡傳播的生態(tài)發(fā)展;社交媒體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現實與虛擬世界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受眾在奪回對信息的主動權的同時,也在努力對“個體性”進行探尋——或者自我拯救。“i時代”成型的本原在于:“個體”在新的社會交往結構中,面臨著如何反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問題。②徐武生:《哈貝馬斯論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與合理化》,《學習月刊》2006年第22期。

二、反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在信息社會中,盡管網絡改變了人們之間的交往模式,但人們同樣面臨著工業(yè)社會中人們所面臨的個體與社會化的矛盾和困境。

個體必須把自己放在人群中、在社會化過程中尋求自我價值,才能夠凸顯自我的意義。而實現這一過程的主要方式,就是社會交往。網絡時代,社交網站已經在取代門戶網站,儼然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市場調查公司Compete的統(tǒng)計表明,2010年1月份Facebook的獨立IP訪問量為1.34億,而Yahoo的則為1.32億,Facebook已經超越Yahoo成為美國第二大網站,僅次于位于第一的Google。曾幾何時,Yahoo曾經是互聯網的旗幟,繼2008年2月其訪問量被Google超越之后,現在它又失去了第二的座席。扎克伯格曾表示,Facebook的活躍用戶數量將在2011年某個時候達到10億人。Facebook的上位,也說明了社交網站巨大實力和發(fā)展前景——Twitter同樣是這樣一個社交網絡及微博客服務的網站。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已經從單純的工具發(fā)展到了生活必需品。艾瑞咨詢一項調查顯示,“千禧一代”網民中78%使用社交媒介,其中的社交媒介包括博客、微博、社交網站、照片、視頻分享網站等?!扒ъ淮辈畈欢嗯c計算機同時誕生,在互聯網的陪伴下長大,他們接受新知識能力強,能很快把新鮮事物接納入自己的生活中,并且追求新穎和變化。所以,各種社交媒介應重視此類個體的心理特征和使用習慣,開發(fā)出適合他們需要的產品是贏得市場的關鍵。

哈貝馬斯在其《個體化與社會化:論米德的主體性理論》一文中通過對“個體”一詞的概念史考察和對米德、涂爾干等思想家的關于社會化與個體化理論的考察,非常經典地討論了社會化與個體化的相互建構性。哈貝馬斯指出:“米德揭示了自我的主體間性核心。利用這點,他就能夠解釋清楚為什么不預先改變交往結構,后傳統(tǒng)的自我認同就不能形成的原因;但是,一旦交往結構的改變成為社會現實,它就不可能不觸及到傳統(tǒng)的社會整合形式?!雹坜D引自童世駿:《沒有“主體間性”就沒有“規(guī)則”——論哈貝馬斯的規(guī)則觀》,《復旦學報》2002年第5期。當代互聯網已經在改變人與人的交往結構,作為個體則需要在新的社會交往中重新尋求自我認同,從而重樹作為新的社會結構中的“個體性”。

主體間性是交往理論的核心范疇。交往是主體以語言、符號為媒介,通過對話而進行知識、情感、觀念、信息的交流,以形成相互“理解”與“共識”的行為。首先,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人的存在體現著雙重關系,一個方面是人們對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對人的作用。人與自然的作用主要是一種工具性行為,而人與人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交往行為。其次,交往是作為主體的人之間發(fā)生的相互作用行為,如果以客體的性質所參與的交往不是真正的交往,而是變相的工具性行為。交往本身就蘊涵主體間的自由、民主、平等精神;交往的旨趣在于給沒有“窗戶”的封閉主體開一扇“窗戶”,使困擾人們已久的片面“主體性”變?yōu)槿娴摹爸黧w性”即“主體間性”。如果認為主體與客體發(fā)生的行為也是交往,這就是工具性行為“合理化”的結果,也就是哈貝馬斯所批判的“工具合理性”對“交往合理性”的壓制而造成“系統(tǒng)”對“生活世界”的入侵,最終導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在網絡傳播的“i時代”,人們之間的交往獲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但隨之而來的“信息窒息”和喧雜聲音,同樣容易淹沒個體的聲音,使得表面的自由、民主、平等變得脆弱。此時,就必須以個體的凸顯來反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三、“i時代”的時代特征

在社會交往革命的構架下,網絡傳播的“i時代”已經向我們展現出如下的時代特征:

1、“我”無處不在

“我”的無處不在,應該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1)第一個層面是“永遠在線”。

從網絡化生存的角度,人對于信息的需求已經變得像對空氣與食物的尋求一樣,須臾不可脫離;從信息技術支持的角度看,互聯網本身在不斷進化:在第一代互聯網時期,不同的用戶在不同地方獲得同樣的內容;到了第二代互聯網,有共同興趣的人在一起形成網絡社區(qū);現在進入了互聯網的第三個階段,除PC之外,上網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智能電視、車載信息設備(IVI)等多樣化的個人終端,都已具備了接入網絡的能力——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的到來,移動終端的出現和普及,使得“永遠在線”成為可能——這將成為“i時代”的基本特征。如果說“云計算”讓整個世界變成一個龐大的人工智能成為可能的話,“永遠在線”意味著每個個體都將融入到這個智能世界中,個體不再游離于整體(智能社會)之外,個體面臨新的不確定的社會化過程。

(2)第二個層面則意味著個體在一個整體中的“無處可遁”的境況。

網絡讓個體在擁有“所有”信息的同時,也被信息所擁有——網絡同時是每個人的信息集散地。人們每天都會在網絡上留下各種蹤跡,網民時時處于被觀察中。用戶的信息行為(無論是搜索關鍵詞、收發(fā)郵件、在線交談和交易),都是一種在無意中向網絡世界填寫關于“我是誰”的“申報單”,每一次的網上行為從理論上講都可以最終匯聚為全息化ID的碎片。數據收集公司用先進的技術透視著每個網民,觀察他的興趣、愛好和意圖。讓信息消費從無記名狀態(tài)向有記名狀態(tài)轉變,是互聯網技術和產業(yè)格局演化的“看不見的主線”。信息流民逐漸轉化為有日益確定的身份和日益豐富的檔案的信息公民,從簡單的受眾、眼球,進化為集信息的生產與消費于一身的個人,從孤獨的群眾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員、人口統(tǒng)計學上無名的個體,進化為有血有肉有情感偏好和價值取向的自由人。與此同時,網絡與人的關系越來越從忽視個體差異性的人機對話并成一種由淺入深、由淡及濃的社會交往、交易?;ヂ摼W提供的服務將越來越成為針對每個個體的獨一無二性而展開的服務?!皬拇蟊娒襟w到個人媒體,從媒體屬性向社區(qū)屬性,從流民(匿名者)組成的社區(qū)到作為信用體系的社區(qū),是互聯網演進的基本路徑。”①吳伯凡:《網站需要的是公民而非流民》,《21世紀經濟報道》2010年4月26日。

2、自我中心化

(1)“自我中心化”的前提是“去中心化”。

在網絡傳播中,“去中心化”是web2.0時代提出的一個概念。百度百科中用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用電視臺做比較:剛開始只有中央電視臺一個,傳遞信息,這是一個中心,好比1.0;然后各個地方臺的興起,聚集了一定范圍內的人氣,這就形成了多個中心,原有的中心弱化了,如2.0。網絡改變了信息傳播中的高度集中控制,在WEB2.0時代的體現,就是“自媒體”。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的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tǒng)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自媒體有別于由專業(yè)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tǒng)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①廖旭東、王子超:《自媒體影響力分析》,《青年記者》2009年第1期。

(2)在“i時代”,網絡傳播在“去中心化”的基礎上呈現出“自我中心化”的趨勢。

“自我中心化”應該被看做是“自媒體”進化的結果,Twitter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在中國是微博的崛起),加速了這一進化過程。在網絡傳播中,每個個體都可能成為“信息原點”,信息流動不再拘泥于特定渠道,而是從原點開始四散蔓延,進而形成無數新的“原點”,再蔓延,從而實現“話語主權”的民主化。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在網絡傳播的“i時代”,我們或許可以這樣來借用這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滴水珠,是信息汪洋中最微不足道的東西;但他是一滴會思想的水珠?!蚨?,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自我中心化”還意味著個體在信息傳播中的“自我控制性”?!白晕铱刂菩浴笆窃凇靶畔⒅舷ⅰ焙汀盁o處可遁”困境中的一種自我拯救,能夠在信息的汪洋中找回作為受眾的自主權和選擇權,這成為網絡傳播“i時代”追尋“個體性”的前提。

3、自我體驗

(1)個體體驗,成為推動網絡發(fā)展以及網絡產品創(chuàng)新的本原動力。

計算變得越來越個性化、智能化,這催生出多樣的個性化設備,個性化應用又帶來個性化體驗。在個性化計算新時代,用戶將成為終端與網絡、數據與應用的中心。無論采用何種終端,我們都希望把計算簡化為一種個性化的體驗,一種關于你、你的興趣、你的社交網絡的生活體驗,并讓你可以隨時隨地與你感興趣的數據、應用和人相連。對于傳統(tǒng)的臺式機、筆記本,用戶買來是希望發(fā)揮它的處理性能,比如照片和視頻的處理,以及更多的復雜應用,是朝著“創(chuàng)建內容”的方向發(fā)展。而在另一方向上,個性化互聯網設備是為了滿足個性化應用和體驗,是為了“享用內容”?!皠?chuàng)建內容”和“享用內容”兩種使用模式,相得益彰。

在數碼產品中,設計感也成為體現網絡傳播個體體驗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也是為什么在網絡時代,交互設計(Interaction Design)被特別重視的原因?!敖换ピO計”一詞源于比爾·莫格里奇(Bill Moggridge),20多年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工業(yè)設計師,自從參與世界上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的設計,他洞察了一個驚人的商業(yè)秘密:人與機器之間,可以通過交互產生真實的快樂。從用戶角度來說,交互設計是一種如何讓產品易用,有效而讓人愉悅的技術,它致力于了解目標用戶和他們的期望,了解用戶在同產品交互時彼此的行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同時,還包括了解各種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對它們進行增強和擴充。通過對產品的界面和行為進行交互設計,讓產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間建立一種有機關系,從而可以有效達到使用者的目標,這就是交互設計的目的。

(2)如果從更深層面去理解,網絡傳播中的“自我體驗”或者“個性化”其實是網絡社會對于人作為個體的一種解放,并通過信息傳播的方式得以實現。

弗洛伊德曾經在1923年的著作《自我與本我》中提出“本我”(identity)這個心理學術語,指在潛意識型態(tài)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沖動的欲望。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中,本我與自我(ego)、超我(superego)分別為人類人格的三個方面之一。中國網絡傳播在第一個十年中所體現出的“自我表達”功能,無疑就是網絡社會對于“本我”釋放功能的一種體現,當然其中也同時摻雜著許多現實社會無法表達、實現的欲望。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本我”是本能的沖動之源,例如,性和攻擊,以及一些與生俱來的原始需要。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根據趨樂避痛原則發(fā)揮作用,在沖動時,無論何時都要尋求立即的滿足。本我為有意識的精神生活提供能量,盡管對成人來說這完全是無意識的。這一理論的準確性,在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逐漸融為一體的過程中被證明,網絡傳播中體現出的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從欲望釋放到關注現實的轉變,就是一種從完全非理性的本能到有意識的精神生活的轉變,從而使得個體在網絡社會中的凸顯成為可能。

4、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和解

在“i時代”,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的世界”。網絡傳播中“自我中心化”的結果,就是在網絡社會中建立一個“我的世界”,貼上“個性化”的標簽。而這個屬于“i時代”的“我的世界”,已經不是我們曾經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虛擬與現實的邊界開始模糊不清。

(1)第六感

在好萊塢大片《終結者》中,施瓦辛格扮演的機器人看到一個目標時,眼前就會出現關于該目標的信息:對方是誰、屬哪種型號的機器人。這是典型的AR(Augmented Reality)技術,即“增強現實”,也就是在真實世界中放一層虛擬的內容。50年前,這項技術由英國皇家海軍發(fā)明,用于戰(zhàn)斗機的瞄準器。AR技術之前更多應用在航空和汽車等領域,現在則開始與智能手機結合。如今只要攜帶一個3G版iPhone或Android手機,來到陌生城市你就不再需要GPS或者地圖,打開照相機鏡頭對準身邊的建筑,iPhone的屏幕上就會出現該建筑,顯示它的名稱,在哪條街上,周圍有何景點、餐館及公共廁所。你還可以進一步操作——比如到哪個景點怎么走,距離多遠。

權威的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認為,在2008-2012年,AR技術將會是互聯網10大突破性技術之一。2010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印度人普拉納夫·米斯特萊發(fā)明了一種新的工具,將無形的數字信息帶入有形的現實世界,使整個世界成為一臺電腦。這套名為“第六感”的設備,由一個網絡攝像頭、一個微型投影儀附加鏡子、一個掛在脖子上的電池包和一臺可以上網的3G手機組成。這套設備似乎可以讓我們每個人在與世界的信息交流中,成為《終結者》中的機器人。

事實上,“第六感”可能并非多么神秘。其實“第六感”并不是什么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只不過是在“增強現實”和“交互設計”的交叉領域誕生的產物。但“第六感”的令人興奮之處正在其賦予未來的可能性。

(2)“洞穴”中的我們

虛擬與現實的融合,網絡傳播中的“去中心化”,以及信息的喧嘩效應,使得“我的世界”更像是現實世界在每個個體內心的鏡像,蒙上一層唯心主義的陰影。在《理想國》第七卷,柏拉圖作了一個著名的比喻:有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陽光從通道里照進來。有一些囚徒從小就住在洞穴中,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朝前看著洞穴后壁。在他們背后的上方,遠遠燃燒著一個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間有一條隆起的道路,同時有一堵低墻。在這堵墻的后面,向著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別的人。他們手中拿著各色各樣的假人或假獸,把它們高舉過墻,讓他們做出動作,這些人時而交談,時而又不做聲。于是,這些囚徒只能看見投射在他們面前的墻壁上的影像。他們將會把這些影像當作真實的東西,他們也會將回聲當成影像所說的話。此時,假如有一個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來,可以轉頭環(huán)視,他現在就可以看見事物本身了:但他們卻以為他現在看到的是非本質的夢幻,最初看見的影像才是真實的。而假如有人把他從洞穴中帶出來,走到陽光下面,他將會因為光線的刺激而覺得眼前金星亂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見。他就會恨那個把他帶到陽光之下的人,認為這人使他看不見真實事物,而且給他帶來了痛苦。

人類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信息傳播的有限性,對世界的認識,主要來自自己對世界的感觀,盡管對世界的認識有限,但更接近真實;但在媒體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手段時,依賴于媒體人對信息的接受開始成倍增加,一定程度上,媒體對真實世界的反映與個人的感觀構成了個體認識的世界——這個世界中很大一部分是媒體對現實世界的鏡像,比現實世界更加復雜;到信息社會的今天,網絡傳播已經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人所看到的幾乎全部是由網絡傳播為其所呈現的鏡像,“我的世界”就由無數的鏡像組合而成,只有極少部分來自自我的感觀,已經在這個世界中變得微不足道。

四、結語

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網絡傳播令整個世界變成一個鏡像。但這個鏡像與柏拉圖“洞穴”中的鏡像已經有了本質的區(qū)別:前者是一個豐富、完整的鏡像,后者則簡單,并且支離破碎。而且,網絡傳播為我們拼成的這個世界,也遠比我們自我的感觀所接觸到的世界龐大、完整,它所呈現的“全息圖”打破了自我感觀的局限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們更愿意相信,網絡傳播給我們的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世界。確實,信息的豐富性和相對完整性,能夠讓人更全面的認識社會,并有利于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此時,就更加顯現出個體在網絡社會中的保持獨立與清醒的重要性。

在柏拉圖的“洞穴”中,柏拉圖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可能結果:只要有一個逐漸習慣的過程,出洞穴者的視力就可以恢復,首先大概看陰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看事物本身,在夜間觀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陽本身了。此時他便明白,造成四季交替和年歲周期的主宰可見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這個太陽,它也就是他們過去通過某種曲折看見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于是他回想當初穴居的情形,就會慶幸自己在認識上的變化而對同伴表示遺憾。他既已見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寧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意再過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復回洞中,那些同伴不僅不信其言,還會覺得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回來眼睛就壞了,對“影像”竟不能如從前那樣辨別。他的同伴們不僅不想出去,甚至想把那位帶他出洞的人逮住殺掉。

柏拉圖這個比喻的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過教育的人與沒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的不同及相關問題?;蛟S在網絡傳播的“i時代”,在鏡像與真實世界的界限模糊,并開始彼此融為一體的現實下,這個比喻可以揭示個體的獨立性與判斷標準在網絡社會的重要性。

或許祁克果對他所在時代的思辨哲學的激烈批評能夠讓我們更好的認識這一點:思辨哲學的反思方法使個人的生存中斷,人成為“旁觀者”,或消失于在他看來具有虛幻性的“眾人”之中。他給自己規(guī)定的終生目標就是要打破這種“眾人”幻象,使個人成為個體的人。

(責任編輯:蔣海升)

G206.3

A

1003-4145[2011]08-0058-05

2011-03-05

李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泰山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總編輯。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社會穩(wěn)定視域下的網絡突發(fā)事件處置研究》(項目編號10BXWJ01)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個體世界時代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e時代
e時代
奇妙有趣的數世界
e時代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