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小鷹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外語系,湖南長沙 410205)
第三空間中少數族裔身份的建構
——從后殖民主義視角解讀小川樂的《歐巴?!?/p>
法小鷹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外語系,湖南長沙 410205)
本文嘗試用后殖民主義視角分析小川樂的《歐巴?!分兄魅斯泵雷鳛樯贁底逡嵩V求自己身份過程中的三個階段,即身份危機的產生、身份追尋中的困惑以及身份的建構,從而論證直美對自我身份訴求的這三個階段與霍米·巴巴提出的后殖民文化的建立所必須經歷的由否定到協(xié)商再到雜合的過程是相一致的。本文的意義在于指出了少數族裔如何在自己所處的“第三空間”內尋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建構自己的身份。
身份建構;第三空間;少數族裔;小川樂;歐巴桑
加拿大日裔小說家小川樂(Joy Kogawa)的自傳性長篇小說《歐巴?!?Obasan)是亞裔美國文學的一部經典杰作。這本小說自1981年出版以來,獲得了多項文學獎項,同時受到了世界各方的重視,在國外學術界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國外學者對《歐巴?!返难芯恐饕性谒膫€方面:沉默與發(fā)聲、少數種族的困境、女性問題及歷史的重述,其中有關沉默與發(fā)聲的研究是學者們探討得最多的問題。而中國目前只有極少數學者對《歐巴?!愤M行了研究,如任一鳴曾分析過小川樂和其他兩位女性后殖民作家及其作品的后殖民文學“靜默”主題的女性視角,①任一鳴:《后殖民文學“靜默”主題的女性視角——三位女性后殖民作家及其作品》,《中國比較文學》2002年第1期。張麗和郭蕊則運用米歇爾·??碌臋嗔υ捳Z理論分析了《歐巴?!分械闹魅斯珡膯适г捳Z權到找尋到適合自己的發(fā)音方式的過程。②張麗、郭蕊:《權力話語與少數族裔發(fā)音——解讀喬伊·小川的〈嬸母〉》,《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頁。而中外學者的研究都未涉及生活在雙重文化夾縫中的少數族裔對自我身份的訴求與建構問題。
小川樂是著名的加拿大日裔小說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1942年珍珠港事件發(fā)生后,她和其他日裔加拿大人一起被加拿大政府的隔離政策驅逐。1957年開始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1981年其第一部小說《歐巴?!返某霭媸盏骄薮蠓错憽3^續(xù)堅持詩歌和小說創(chuàng)作外,她一直致力于要求加拿大政府對二戰(zhàn)期間及之后對于日裔加拿大人的不公正待遇作出正式道歉及賠償的活動。作為日裔移民的后代,小川樂是一位處于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邊緣人,這使她具備了一個有別于主流作家的視角,雙重文化身份造成的似乎尷尬的位置被她合理利用,使她對兩種文化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歐巴?!肥切〈纷钪匾囊徊啃≌f。這本帶有自傳性的小說,通過主人公中根直美的敘述記錄了日裔加拿大人在二戰(zhàn)中所遭受的痛苦經歷。小時候直美與母親一起過著平靜的生活,但她5歲時母親陪同外婆去日本后就再也沒有回來。珍珠港事件后,直美一家被政府放逐到拘留營中過著艱辛的流放生活。這期間,她一直與叔叔、歐巴桑(嬸嬸)以及艾米莉阿姨生活在一起。在以歐巴桑為代表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與艾米莉阿姨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響下,直美長大了。直美對母親的一去不復返以及集中營的悲慘生活一直耿耿于懷,并試圖埋葬這段痛苦的記憶。直到叔叔過世,歐巴桑交給直美一個包裹,里面是艾米莉阿姨寫下的關于二戰(zhàn)期間日裔加拿大人經歷的日記和信件,她才獲知真相。原來母親到達日本后就在珍珠港事件中嚴重受傷,不久就去世了。小說的最后直美緬懷著母親,并決定寫下二戰(zhàn)中日裔加拿大人所經歷的一切。
小川樂從少數族裔的生活中取得第一手的材料,在《歐巴?!分猩鷦忧逦孛鑼懥耸艿饺毡竞臀鞣轿幕p重影響的日裔加拿大人作為少數族裔,如何被主流文化所疏離。整部小說其實也是主人公向我們講述自己如何探索、尋找自我身份的歷程。
后殖民主義是當代多種文化政治理論的集合性話語,與后現代理論相呼應,在消解中心性權威、倡導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崛起,并以其權力話語研究和文化政治批評性拓展出廣闊的文化研究視域。①王岳川:《后殖民主義與文化批評話語》,《求索》2001年第6期。霍米·巴巴(Homi Bhabha)是當代西方文化學術界最具有沖擊力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家之一。他在其代表專著《文化的定位》中創(chuàng)立并闡釋了“第三空間”(The Third Space)和“雜合”(Hybridity)的概念。
霍米·巴巴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在宿主文化中的少數族裔處于“第三空間”這一觀點,巴巴指出:“在文化翻譯的過程中,會打開一片‘罅隙性空間’(Interstitial Space)、一種罅隙的時間性,它既反對返回到一種原初性‘本質主義’的自我意識,也反對放任于一種‘過程’中的無盡的分裂的主體?!雹冖蹾omi K.Bhabah,The Post- colonial Question:Common Skies,Divided Horizons,London:Routledge,1996,p.204、p.28.這里所說的“罅隙的空間”其實就是“第三空間”。③⑥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2004年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28、59頁。巴巴所謂的“第三空間”“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而是之外的某物”。④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東方和西方、自我和他者的二元對立,為多種文化并存狀況下的身份建構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雜合”本是一個生物學術語。是霍米·巴巴成功地將“雜合”這一術語引入了文化研究領域,并使之流行起來,成為后殖民批評術語詞典里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甚至導致建立起了一個復雜的思想體系。⑤Anthony Appiah Kwame,“The Hybrid Age?”,in TLS,Vol.5(1994),p.5.霍米·巴巴將“雜合”與后殖民研究融合在一起,把雜合的定義闡釋為“不同語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的具有多種語言文化特點但又獨具特色的混合體”。⑥事實上,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間”是由“雜合”策略開辟出來的一塊協(xié)商的空間。這兩大概念被巴巴在后殖民話語中作為消解兩極對立的有效策略。
筆者認為,《歐巴?!分械闹泵琅c其他日裔加拿大人都面臨著少數族裔自我身份建構的問題。他們是東西方文化共同塑造的產物,既與“他者”社會疏離又與“自我”社會疏離,以至于起初會迷失對自我身份的定位,對兩種文化都進行否定。根據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間”理論,只要存在兩種文化接觸的地方,就必然存在一個“第三空間”。而直美在對身份的訴求中逐漸進入了兩種文化協(xié)商的空間,即一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第三空間”,最終成為兩種文化罅隙的“第三空間”的“雜合體”,從而建構了自己的身份。本文即以上述理論為依托,從身份危機的產生、身份追尋中的困惑以及身份的建構來論證直美對自我身份訴求的三個階段與霍米·巴巴指出的后殖民文化的建立所必須經歷的由否定到協(xié)商再到雜合的過程相一致。
身份危機很容易出現在被迫面對不只一種文化的移民身上。尤其是有著第三世界背景的移民,面對西方強勢文化和種族主義,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種身份危機感:我是誰?如何界定自我?如何對待自己的族裔性和他者性?⑦周小文:《身份的訴求:評加拿大華裔英語小說〈玉牡丹〉》,《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第2期。作為日裔加拿大人的直美也同樣面臨著這個問題。
童年時期的直美就已發(fā)現了生活中兩種文化的存在,但在母親的保護下,她一直寧靜而舒適地生活著。對這個具有雙重文化背景的家庭來說,生活基本上是和諧的。正如小川樂所描述的:“我的父母就像兩根針,悉心地把家編織成毛毯?!雹郕oy Kogawa,Obasan,Toronto:Lester & Orpen Denxzys,1981,p.24.母親給小直美帶來的安全感使得“小直美不區(qū)分自己與母親,想象她們是一個整體”。⑨Koo,Eunsook.The Politics of Race and Gender: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Alice Walker,Maxine Hong Kingston,and Joy Kogawa.New York:S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3,p.206.所以此時盡管直美是少數族裔,但她仍處于日本社群內部,認為日本文化是可依靠的。但當直美上學后,她和哥哥因是日裔,經常受到白人孩子的嘲笑和欺負。這時她悲哀地發(fā)現當走出日本社群進入白人社會時,作為一種非主流文化,日本文化是不得不讓路于西方文化的。直美在家庭之外的社會中經歷得越多,就越覺得日本文化的無力。這種感覺在母親離去后更為強烈,并使她逐漸喪失了對日本文化的信賴感。
隨著戰(zhàn)爭爆發(fā),加拿大的日本移民社群被迫疏散。直美從小所生長、熟悉的社群變得支離破碎。當目睹父親患病、朋友遠離、房子和財產被沒收、整個日裔社群被疏散時,5歲的直美無法理解所有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種族和經濟等復雜因素。雖然此時她仍生活于一個日裔家庭,但這個家庭早已縮減為小說所形容的僅僅是“幾束分散的線紗——一個漁夫可能曾有的漁網的剩余的部分”。①⑤Joy Kogawa,Obasan,Toronto:Lester & Orpen Denxzys,1981,p.17、p.132.因母親離去而對日本文化產生懷疑的直美又遭到了加拿大政府的拋棄。心中對于兩種實已內化了的文化的否定使她對自己的身份產生懷疑。她想弄清楚到底是日裔身份還是加拿大人身份給她帶來了所有這一切的不幸,這個困惑使她迷失了對自己身份的定位。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認為,經歷了文化差異和文化遺棄的小直美,在對自我身份訴求的第一階段是用“否定”兩種文化來逃避現實的痛苦,而“否定”又使她陷入了身份危機。巴巴曾對“否定”作出闡釋,認為否定是否認“敵對或對立元素發(fā)聲設想的可能性”。②③④Homi K.Bhabah,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4,p.25,p.34、p.224.對于直美而言,日本和加拿大文化就是對立的元素,二者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正如巴巴所說,文化差異及其體現的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控制是產生后殖民主義身份危機的源頭。③小直美目睹和經歷了太多的文化差異,以至于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身份有所懷疑。這就是巴巴所說的“移民經驗的閥限”,這是“一種過渡現象,是無法解決的”。④直美的少數族裔身份使她處于一種巴巴所謂的“干預的空間”,居于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的文化之外,被整個社會視為“他者”。她發(fā)現日本文化不能保護自己,而同時自己又被加拿大文化所拒絕。因此我認為,這種對生活中的多元文化的否定是導致其身份危機的主要原因。
童年時代的直美否定了日本文化和加拿大文化,但這種否定并不意味著兩種文化在她的生活中消失了。相反,她的生活一直充斥著這兩種文化的相互沖突。代表著日本文化的歐巴桑與代表著西方文化的艾米莉阿姨是對直美的成長起著重要影響的迥然不同的兩位女性。直美處于東西方文化的困境之中首先體現在沉默抑或發(fā)聲的選擇上。歐巴桑與大部分日本女性一樣,無言地負荷著家庭的重擔,對于日裔加拿大人被集中管理監(jiān)控的這段傷心歷程,抱著被動而沉默的方式希望平淡地讓它過去,“她悲痛的語言就是沉默”。⑤另一方面,直美也深受艾米莉阿姨的影響。艾米莉阿姨是一個話語勇士,她認為想說什么就應該大聲說出來,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傳達自己受到欺壓及不平等待遇的抗爭,只有以這種方式日裔加拿大人才能完全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與生活。她鼓勵直美勇敢地回憶并重述歷史,并提醒直美如果日裔加拿大人繼續(xù)保持沉默,苦難將會由這一代傳給下一代。
兩種文化的沖突在直美的其他日常生活中也表現得很明顯。例如,直美可以毫無障礙地分別用兩種語言與人交流,但是兩種語言帶給她的并不是安全感和幸福感,而是一種痛苦。她的亞洲面孔、加拿大國籍以及兩種語言把她推向了社會的邊緣。當她試圖平衡兩種文化時,卻經常遭遇來自白人社會有意或無意的種族歧視。“對立于主流文化背景的雙重文化成長經歷是直美語言和自身痛苦與困惑的源頭。”⑥King - Kok Cheung,Articulate Silences:Hisaye Yamamoto,Maxine Hong Kingston,Joy Kogawa,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p.131.但作為少數族裔生活了多年后,直美逐漸認識到兩種文化都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認為,直美思想上的變化顯示出在對自我身份訴求的第二階段她對兩種文化的態(tài)度已由“否定”轉為“協(xié)商”。在少數族裔身份的建構中,巴巴推崇一種“雙重身份”。但雙重身份不是說有兩個身份,而是要指出身份協(xié)商的重復性,⑦Homi K.Bhabah,“Between Identities”in Rina Benmayor and Andor Skotnes(ed.),Migration and Ident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196 -198.即期待通過連續(xù)的重復的“協(xié)商”(Negotiation)建構一個平衡的身份。根據巴巴的理論,想要在文化交流中保持各自文化的純粹性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化交流并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在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第三空間”。作為少數族裔,此時的直美已進入了一個日加文化交融的“第三空間”。對直美而言,選擇哪種文化而否認哪種文化確實是艱難的決定,因此,她一直徘徊在兩個世界之間的“第三空間”。她不再完全拒絕,相反她希望得知真相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而她對真相的追尋反過來又幫助她建構身份。這正好與巴巴的理論一致,即協(xié)商以讓所有的元素——支配的和敵對的——都被看成并組成少數族裔身份?!暗谌臻g”實質上是文化認同的策略,直美在困惑和選擇的同時其實是對兩種文化進行協(xié)商。通過協(xié)商,兩種文化中敵對或矛盾的因素可以交流,從而達到二者之間的平衡并進一步建立獨立的少數族裔身份??梢?,少數族裔追求自我身份的過程實際上是在不同文化間進行的商討。
成年的直美質疑過去,但是并未獲得回答,有關她的一切似乎都藏在薄霧中。是艾米莉阿姨的包裹打開了有關家庭疏散經歷的真相之門。正是這些信件揭示了過去并促使直美面對自己的過去?;貞浭峭ㄍ^去的痛苦旅程,但揭示歷史和獲知不了解的過去對于追尋身份的直美是必要的?;貞浭怪泵赖玫搅岁P于她和家庭成員到底是誰的明確答案,促使她尋找語言和沉默之間的連接點,而她的解決辦法就是把過去都寫下來。
直美重寫這段被埋葬和歪曲的二戰(zhàn)中日裔加拿大人的歷史標志著其進入了對自我身份訴求的第三階段,她最終建構了少數族裔的多重身份。面對生活中的日本和加拿大元素,直美經歷了否定和協(xié)商的階段,最終被推向矛盾的前沿,當她獲知所有疑問的答案后,決定寫下日裔加拿大人的歷史。直美對兩種文化的態(tài)度和對自己多重身份的接受就是“雜合”。巴巴把“雜合”作為一種消解兩極性的有效策略。在巴巴看來,當今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居住于一個“文化之間”的世界,于矛盾的和沖突的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身份認同。小川樂在整篇小說中勾勒了雜合的符號,日裔加拿大人的存在既是文化協(xié)商的結果,也是一種文化沖突的現象。只要有語言文化的交流和影響,就必然會有雜合的現象,而且這雜合還有著積極的意義。①李新云:《“第三空間”的構建——論后殖民理論對中國翻譯研究的啟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對于日裔加拿大人而言,建構少數族裔的身份就是在兩種文化中保持平衡,也就是在日本和加拿大元素中協(xié)商和雜合。
因此,我認為少數族裔在經歷了身份危機和文化商討之后所建構的身份即雜合身份,而他們建構雜合身份是必然的。日本和加拿大文化是直美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她接納了兩種文化來建構自己雜合的文化身份。這是生活在文化罅隙的少數族裔所要面對的必然結果,進入一個非此非彼的“第三空間”是他們最好的身份策略。在這個“第三空間”內,兩種文化不再尖銳地對立,“他者”不再受到“自我”的支配,兩種文化完好地交融。
在經濟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雖然少數族裔的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改善,但“邊緣化”現象依然存在。小川樂《歐巴?!分械闹魅斯泵?,像許多邊緣群體一樣,在身份建構中經歷了霍米·巴巴提出的否定、協(xié)商和雜合三個階段,最終在自己所處的“第三空間”,對兩種文化進行了合理的協(xié)商,并成功地建構了作為少數族裔的“雜合”身份。全球化時代使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著文化適應和身份重構,面對這樣一幅“多種后殖民處境,多重身份問題”的錯雜圖景,小川樂通過撰寫《歐巴?!穼嬌贁底逡嵘矸葑鞒隽擞赂业奶剿?,對亞美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I106.4
A
1003-4145[2011]08-0096-04
2011-05-15
法小鷹(1977—),女,漢族,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外語系講師。
本文為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465)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陸曉芳sdluxiaofang@163.com)